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及路径研究

2022-03-14杨英歌于秋菊曹梦竺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院校

王 娟,杨英歌,于秋菊,曹梦竺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在 2014 年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部分高校就开始探索实施课程思政[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一论述为我国高等教育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明了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可见,课程思政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但从目前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情况来看,部分专业教师没有深入理解什么是课程思政,为什么要开展课程思政,如何开展课程思政,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内涵、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及路径进行探讨,以使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成效。

1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内涵

在职业院校推行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明确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尚未有明确的定义,杨德广教授认为“课程思政”的产生是由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决定的,强调要挖掘专业课中的育人因素,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课堂教学中[4]。高德毅教授指出“课程思政”不是单独的一门课或一个教育活动,而是在专业教学的全过程融合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5]。可见,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是集思想教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为一体的教育过程,不能仅限于课程教学环节,而是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6]。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课程思政”的落脚点就是课程教学,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融合思想政治及爱国教育、道德行为及理想教育、职业素养及劳动教育、心理健康及素养教育[7]。

1.1 思想政治及爱国教育

思想政治爱国教育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爱国情怀。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沉迷于电子游戏,很少关注国家的时事政治,缺乏对党史和国史的持续性学习。尽管学校也开设了“军事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形势与政策”等公共基础课程,但学习时间较短,基本在三年制专科第一学年开设,学生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很少能接触到除第二课堂以外的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因此,高职院校要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除了专业知识的讲授外还要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不同专业课感受由不同老师传递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觉悟,在长期持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学生逐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心存报效祖国的理想抱负。

1.2 道德行为及理想教育

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育人的基础,“课程思政”可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往往被认为是辅导员或班主任的职责,部分专业课教师存在“重教科研,轻育人”的思想。多数学生生活条件较为优越,部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个别学生纪律观念淡薄。高职院校虽有学生管理的各项制度,但学生违纪现象屡禁不止,仅仅依靠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力量很难奏效。因此,高职院校要提倡专业课教师加入育人的行列,教师根据教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重个人品德、社会公德、遵纪守法方面的自我修养,通过教学设计加强学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的培养。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和专业教师的不断引导中,逐渐会自我规划职业方向及职业理想。

1.3 职业素养及劳动教育

职业院校学生有着学生和职业人的双重身份,职业素养培养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特色内容,职业素养包括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及职业信念等。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素养认识不足,表现出职业素养较为薄弱,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也不成系统和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大中小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8]。可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各职业院校也在不断探索劳动教育模式,但也存在缺乏系统设计、教育形式单一、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劳动教育形式化,没有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成效。因此,高职院校要探索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建立职业教育素养培养和劳动教育全面发展的融合教育体系,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4 心理健康及素养教育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素养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课程思政改革又是心理健康素养教育的升华,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心理健康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互为补充。高职院校多数学生职业规划不明晰,高考的打击导致部分学生自我认知错位,容易出现自卑、焦虑、茫然、恐慌等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会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就业。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为住校生,很少和家长沟通交流,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对教学对象的心理需求进行分析,将专业课程中涉及的优秀文化、民族精神、法治观念、道德观念等通过案例分析、课堂互动等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铭记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道理,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导其树立职业信念和理想,把负面情绪转化为学习动力和精神财富。

2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

明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如何在课堂实施课程思政是多数专业老师迷惑的问题,不同专业所涉及的思政教育元素有较为显著的差异。从目前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来看,一般包括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实践技能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涵盖了人文美育、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学时比例约占25%;专业课程(与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相关的课程)学时比例约占75%,授课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课程特点,精确分析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和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精准体现课程思政的教育元素,代替千篇一律的案例和生搬硬套的思政教育。

2.1 公共基础课程

现有的公共基础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括军事理论与军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等,这些作为显性的德育教育课程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自信”,注重政治认同、爱国主义、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及理想信念的培养。这些课程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爱国热情和民族认同感、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成为政治坚定、有抱负、敢担当的民族复兴事业的中流砥柱。

公共选修课程包括了美育、中国人文、艺术鉴赏及音乐欣赏等,涉及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可将中国优秀文化、人文素养常识、审美意识、艺术情操融入课程思政,加强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对人文历史的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高雅情操和健康身心,自觉抵制低俗和不良的信息文化,做讲品位、讲格调、讲情操的新时代大学生。

2.2 专业课程

现有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包括了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实践技能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这类课程要注重对学生专业认同感和专业自豪感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逐渐萌生职业理想。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应侧重科学精神、创新精神,逐步渗透职业精神的培养,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让学生完成真实的工作项目,借鉴企业的工作任务评价机制,激发其学习兴趣,进一步强化职业精神。专业拓展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该类课程兼顾学生学习兴趣和个人意愿,为学生的职业方向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指导。实践技能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通过在校内引入真实的生产情境或在企业见习完成,这类课程应把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融合劳动教育内容,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职业文化,使其养成吃苦耐劳及任劳任怨的优秀品质;同时要求教师和企业教师要立足课堂协同育人,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机融合相关课程思政内容,为学生职业理想实现奠定基础。

3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是长期性、系统性的任务,高职院校要贯彻“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立足课堂教学,从机制保障、课程设计、师资素质、评价方法等方面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3.1 规范课堂教学,制定奖惩制度

课程思政建设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和专业课还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课程思政建设的稳步推进需要制度保障。

目前,职业院校存在着重教学轻育人的现象,专业教师在育人上投入不足,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不深入,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不高。为了让专业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学校应多举办相关的讲座和学习活动,转变其思政教育只是思政教师的任务的错误观念,动员全员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说课比赛等,掀起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热潮,让每个教师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入脑入心。高职院校要设立课程思政建设的监管部门,由教务处、质控办、科教处、思政部组成课程思政工作小组,建立教学和学管协同、多部门联动机制,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制定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保障措施等制度性文件,全面构建专业课程的教学育人体系。

3.2 重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设计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渠道,教学改革要立足课程改革。课程教学目标是实施课程教学的依据,教学设计又是课程目标的实现过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在实际教学中要落实到课程目标。

首先,高职院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自信”为课程目标设计理念,立足专业课程的特点,在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思政教育老师共同研判下梳理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教学目标框架,再结合教学内容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确定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再经课程思政工作小组审批。其次,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教学目标要体现出专业特色性和逻辑性,在重构教学目标基础上,制定课程标准,细化每个学习章节或学习任务的思政教育教学目标,再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最后,课程教学要侧重思政元素讲授方面的设计,明确课程思政设计内容,厘清与专业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明晰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精准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素质。

3.3 加强师资素质,提升德育水平

专业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其思想觉悟、教育理念、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都会影响课程思政实施的成效。如何加强师资素质提升德育水平,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

首先,专业教师要转变 “重教学,轻育人”的错误观念,确立“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及价值,从主观上提高参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其次,学校要对专业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培训和指导,通过开展课程思政讲座、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等专业活动,让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有较为深入的认识,清楚什么是课程思政,如何实施课程思政,探索将混合式教学、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理实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最后,高职院校要在每个专业中打造课程思政建设精品课程,建成4门左右的示范课程,组建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通过示范课程带动其他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逐渐实现由点向面的推广。

3.4 完善评价方法,深化协同育人

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助推器,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学校管理部门、企业、教师和学生的多方参与,评价方法也要围绕“校、企、师、生”四个维度构建。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承担者,负责本校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的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进等多项工作,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要对教学管理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制度健全、措施有效。学生有近一年的时间都是在企业见习实习,因此企业作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对于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的深化起到重要作用,企业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对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可以对企业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情况进行评价,校企互评,更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完善和长效发展。学生作为课程思政培养对象,其思想政治素质是反映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客观指标,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在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前后的素质情况、问卷调查学生对课程思政实施的认可度,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方案、课程改革、评价方法等,形成评价机制和改进机制的互动式发展[9]。

高职院校在前期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缺少特色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显性的思政教育元素较为丰富,但缺乏隐性的思政元素;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停留在初级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和教学内容融合不够深入。如何把思政元素融入具体课程中,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课程思政建设要取得阶段性进展,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其德育能力,从而实现“三位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