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思政实践理念与路径探讨

2022-03-14赵福君王党飞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思政课程

赵福君,王党飞,刘 琪

(1.石河子大学 师范学院/兵团教育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2.石河子大学 文学艺术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习近平书记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应该“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因此,高校课程思政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样,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环节。国内高校积极开展各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一些课程的创新性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效应。而“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高等师范学校师范类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不仅连接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同时也承担着师德养成和职业规范形成的重要职责,但目前该课程的思政建设还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模式,因此结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该课程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政建设,就显得极为需要和迫切。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就是课程与思政的融合、课程承载思政,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在课程知识教授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和渗透,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达到学科知识技能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目标。课程思政强调学生的精神引领,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德性,转化为个人精神世界的有机构成,最终变成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也就是个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态度、能力和方法。高校普遍是分专业办学的,而各专业又是建立在学科和课程基础之上的,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宏观上应该服从学科、专业的发展,微观上每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应该服务于具体的课程目标。

课程思政对于教师来讲,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这种思维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预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思想政治的渗透和教育,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达成课程教学的思政目标。另外,它是一种理念,既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高等教育承载着文化传播和教书育人的功能,教育理念强调价值的传播凝聚文化和知识底蕴,知识的传承承载价值引领,课程思政应该注重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

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地位与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是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是学生在学完计算机基础(或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之后,专门培养师范生未来从事教师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现代教育观念、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具有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课程。具体来讲,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在知识方面学生要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以及新兴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能力方面,要具备掌握各种常用教学设备的操作能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并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初步能力。在素质方面,除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教育技术的意识和态度,还应该具备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

以往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不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考核方式来讲,教师和学生都更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操作技能,忽视情感价值观的目标达成。但作为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程,本课程是专业知识与教学方法以及现代媒体运用的连接。未来作为一名信息时代合格的教师,首先得是一名合格的公民: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终身学习,适应社会发展,其次必须具备教师职业的基本修养: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融合既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挑战。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

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地位和培养目标可以看出,课程不仅仅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连接,是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同时承担着师范生职业道德的建设和职业规范的养成。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下文简称《规范》)内容不仅继承了我国优秀的师德传统,还充分反映了当前新形势下国家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和职业行为准则。它的核心内涵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以《规范》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思政建设目标,结合课程学科知识学习目标以及每一专题的具体教学目标,不难发现课程内容与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规范是“魂”,学科知识和技能是“根”,“魂”是“根”的引领和方向,“根”是“魂”的基础和保障。课程中八个主题与规范核心要求的具体对应关系如表1 所示:

表1 课程内容与《规范》的对应关系

接表

四、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有效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思政建设,必然要按照国家和学校各项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借助学校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要素,建设好思政资源,将思政教育贯穿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其中外部因素包括教师素质、思政资源建设和制度保障,而课程内容、教学形式、活动和教学评价则是内部因素,只有充分利用和发掘好内外部因素,才有可能探索出一条科学的、与时俱进的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如图1 所示:

图1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一)外部因素

1.教师素质是关键

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是决定课程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首先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深刻理解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自发自觉地参与课程思政的实践,要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思想精神的引领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另外,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育人水平。“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都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积累,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如果自身的思政水平不够,在思政资源挖掘和融入时都会表现出力不从心。

2.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是基础

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和建设是目标达成的基础。没有了资源,课程思政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应该根据专业培养和学科建设目标,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每一门课、每一节课中的思政元素,思政教育绝不是“说空话、说大话”,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应该突破教材内容,因势而为、因事而为,利用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社会实事等资源,通过课程实践、社会实践等形式达到育人的目的。

3.课程思政建设制度是保障

制度建设是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学校应该从全局的角度进行统筹规划,建立科学的领导机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以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目前,石河子大学党委已经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建设制度,通过一系列举措,高效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如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学习、依托教学督导专家深入随堂听课、开展“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建设、设立专项教学研究课题、进行“课程思政”讲课比赛等等。

(二)外部因素

1.教学内容:精准挖掘教材内涵,不断推进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依托,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内容,课程思政实践也应该以教材内容为重要依托,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目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版本多,我们选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是张剑平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年出版的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建材,该教材与时俱进、内容丰富,但课程思政的内容不凸显,还需要进一步发掘,首先我们对选用的教材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充分的研究和讨论,突破现有教材内容的限制,集体挖掘教材中各个主题的思政元素,积极搜集和开发相关的思政教学资源,并精心设计教案,力图构建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比如,主题一“信息技术与教师能力”这一节中,教材中提及教师的能力包括人文层面(信息技术意识和态度、信息伦理)和技术层面(信息技术常识、信息能力),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就是“爱国守法”,通过《网络谣言》视频的观看和主题讨论,让“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触及每个学生的心底。

另外,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一门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平台课程,根据它的特殊作用和地位,国家应该统筹优秀资源,创新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推出一批能体现中国特色、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材,在教材形态上,也要不断创新,利用先进技术,开发出多介质综合的新型教材,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教学形式:线上线下协同育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被快速推广,并逐渐深入人心。面对新的形式和新的技术,高校更应该创新“互联网+”的教育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课程思政的实践也必然要实现线上与线下协同育人,开辟传统课堂之外的思政教育的新领域。2020 年伊始,“新冠病毒”的突然袭击,让互联网、直播工具、在线学习平台成为了停课不停学的保障,未来这些技术和平台将成为教育常态化的工具和手段。因此,课程思政的线上线下融合是适应新的教育形态的教学形式。

本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自2012 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以来,一直注重课程教学形式的与时俱进,混合式教学经过几轮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已经相对成熟,2020 年课程组完成了智慧树平台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并投入教学使用。利用网络平台存储空间大的特点,我们将课程思政的影视学习资源,如主题一中的《互联网技术》、《网络谣言》、主题八的《技术与文化》等影视资料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开放,增强课程感染力、提升代入感;利用网络平台时效性强、互动及时的特点,在“讨论”模块设置了“中国的5G 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变化?”“技术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以有哪些作为?”等话题,及时了解、关心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的困惑或需求,再通过线下的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等方法解决思想问题,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效力;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传播快捷的特点,将一些实事引入课堂,比如主题一中《陈建新事件》案例、主题八中《Lyft 和Uber共享乘车的未来》等,让课程思政更接地气。总之,研究好互联网、利用好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模式,才能使课程思政建设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3.教学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力补充

课程思政的实践不能只停留在“知情意”的阶段,“行”的锻炼和养成要依靠课内外实践活动,在校内除了课堂实验,还要抓好第二课堂,校外要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课程思政教育的同心圆,实现全过程育人和全员育人。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第二课堂的开展,主要包括学科竞赛、科技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比如“中小学机器人联盟活动”“计算机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等等。计算机大赛的主旨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设计一副海报或者公益广告;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一堂课程。假期举行的“微视频”大赛,要求学生以“我身边的抗疫故事”或“我的校园”为题,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许多平凡岗位的抗疫人物事迹,用极其细腻的感情表达了对学校的热爱和眷恋,这种自发的情感体验就是一次最好的家国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思政教育也应该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学生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在主题三“信息化教学环境及其应用”的学习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信息教学环境的演变,增强民族自信和自豪感,让学生进行社会实地调查,通过对母校、市区周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调研,通过教育环境的巨大变化感受国家的飞速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教育、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教育法律法规的自觉。

4.教学评价:形成知识、技能、素质三维一体的科学评价体系

高校中每门课程的地位、属性、内容都不尽相同,因此不可能有一套适合于所有课程“课程思政”的具体评价方法。“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思政实践的评价是以《规范》要求和课程目标为导向,将过去的以知识和技能为中心的评价体系进行修正,形成知识、技能、素质三维一体的科学评价体系。

首先,在考核内容中增加课程思政,比如在期末闭卷考试中,主题六“教学设计”和主题七“教学评价”的考核,通过教学设计或教学设计的案例,要求学生对比分析“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公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具体应该如何去做?”,或者通过论述题,让学生阐释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活动中,应该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另外,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平时的课堂讨论、课内实践、社会实践都是考核指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课下的在线学习是否能够主动、是否愿意探索新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作业有无创新、讨论中语言是否规范、举止是否文明、实践中是否有团队意识、是否能够团结协作、尊重同学等等都应该纳入到平时学习过程的考量当中。其次,还应该创新考核方法,“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以往的考核方法主要分为两类:理论知识主要通过测验和考试,实践技能主要通过作品评价,今后在考核方法上还应该融入观察和问卷调查。例如,开课前后,分别采取问卷调查,通过对比了解学生课程思政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和提升,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语言行为的规范、协作沟通等表现都可以通过观察,并及时将观察结果记入量表,课后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在评价主体上,除了任课教师和课程组其他教师,还应该邀请专业的思政教育教师加入考核队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思政的建设目前并不成熟,思政教师在政治修养、思政教学经验方面能够为课程的思政建设提出专业的建议,帮助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

总之,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组目前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还处于摸索阶段,今后该课程的思政建设在理论上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和论证,实践中还要不断落实和完善,相信通过课程组每位老师的不懈努力,“现代教育技术”的思政建设一定会落地生根,同时也能为其他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猜你喜欢

现代教育技术思政课程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课程案例库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