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孟崂山交游考略

2022-03-14包洪鹏

大学书法 2022年1期
关键词:书社崂山道德经

⊙ 包洪鹏

崂山位于黄海之滨,面海而起,又称“海岱”,自秦汉以来便被道家所钟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鼎盛时期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一度被称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因此,崂山为唐宋以来的文人墨客青睐,留下了众多石刻、题词和碑碣。其中最著名者,当数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在一些资料中显示,赵孟游览崂山后留下了诗歌《咏崂顶》、“二龙山”题词和《道德经》石刻。这也是目前学界认为赵孟游览崂山的重要证据。目前,两处石刻尚存,《咏崂顶》未见石刻。通过对赵孟游览崂山时间、《咏崂顶》诗歌和《道德经》石刻的研究分析,笔者认为这三处证据皆不能证明赵孟曾到过崂山。

第一,至元二十九年(1292)。这种说法见于崂山文史爱好者的博客和崂山相关官方宣传资料中:“二龙山景区正门北侧有‘二龙山’三个大字,此为仿刻,古石刻隐于水库一巨石之阴,鲜为人知。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和大德十一年(1307),书画家赵孟两度游历崂山,在崂山留下了众多题刻,仅在二龙山就有多处。”

第二,大德九年(1305)。在2002年,由青岛市诗词协会编写,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万古崂山千首诗》中:“此诗是他于大德九年(1305)秋初到崂山所作,初刻在上清宫西北角,现已失存。”[4]该说法仅见于该书。

元成宗大德九年,戊申,五十二岁,仍在江浙等处儒学提举任上。与牟应龙(成甫)中秋赏月赋词。[5]

《道德经》刻石 作者拍摄

此外,从《咏崂顶》的诗歌的内容“山海相依水连天,万里银波云如烟。挥毫绘成天然画,笔到穷处难寻源”[10]来看并无崂顶特色,在沿海地区的山上大多都能看到相同的景色。其中,“万里银波云如烟”这种风光在初秋的青岛地区极其不容易看到。青岛初秋时节秋高气爽,海风习习,略见凉意,很难形成如烟飘荡的云雾。从该诗的写作风格和意境来看,此诗与赵孟诗歌“清邃高古,殆非食烟火人语,读之使人飘飘然若出尘世外”“造次天成,不为奇崛,格律高古不可及”的风格不符。

从目前可以查询到的资料来看,《咏崂顶》出自1992年青岛出版社出版的《青岛旅游诗选注》。关于《咏崂顶》诗文石刻的位置,在2002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万古崂山千首诗》中说:“此诗是他(赵孟)于大德九年(1305)秋初到崂山所作,初刻在上清宫西北角,现已失存。”[11]但这种说法在历代崂山游记和《崂山志》中都不见记载。

明代张允抡《游崂东境记》:

宫前,古银杏树二,其枝干云蔽日,根皆出土上,作虬龙盘曲状。西有浑天石,支渠两岸间,广轮数丈,如山而天根,上镌长春子诗,犹可拂读。背宫而北上五里,翠微间为明霞洞。[12]

张允抡为明末进士,明亡国后,隐居崂山,授业十年。对崂山如此熟悉的文人在游览上清宫时却未曾提起《咏崂顶》石刻。

同时代的文人高弘图在《崂山九游记》中载:

于宫之右,倚流而立者,得题诗石,云是了道真人所留。余为摩藓拨沥,仿佛读之,果有道者言,亦历年久矣。循其左不半里许,穿石窦而入,小茅团凡两三构,每构仅受一人,有志玄学,必处一焉。[13]

高弘图九次游览崂山,并且围绕上清宫绕玩一圈,却未发现《咏崂顶》石刻。

清代书生在《七游崂山记》中载:

式文工书画,善吹笛,诗学贾阆仙,与余尤相契,故居太清宫九日,不觉踽踽。是夕微雨,彻夜不止。初十日,雨中听式文吹笛,灯下阅其游崂诗草。十一日,同游大石台。[14]

作者与数位文人在太清宫游览数日,也未曾提及《咏崂顶》石刻。

综上所述,从明代到民国的历代游记和方志中都无记载《咏崂顶》石刻,其所在的位置恐怕没有出处。再者,《咏崂顶》为赞美崂山主峰“巨峰”的诗篇,却刻写在相距“崂顶”甚远的“上清宫”,甚不相符。而关于《咏崂顶》石刻于此的原因,民间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赵孟游览崂山以后到上清宫(一说是太平宫)看望南宋末代皇帝的两个妃子——谢安、谢丽。落魄的大宋皇族后裔与离乱的妃子齐叹丧国之痛,别时留下该诗。该说法存在明显疑点。

第一,南宋最后几位皇帝:赵昺,六岁登基,一年驾崩;宋端宗赵罡七岁登基,两年驾崩;宋废宗四岁登基,两年亡国。谢安、谢丽绝不可能是“宋末三帝”的妃子。如此,两位谢妃只可能是25岁登基在位10年的宋度宗的妃子。从目前的《资治通鉴》《宋史》等资料来看,宋度宗除全皇后之外,可见者还有胡贵嫔、杨淑妃、俞修容等,未见谢安、谢丽的相关记载。南宋末年,从宋理宗1224年登基到宋末三帝亡国,后宫谢姓唯见宋理宗赵昀的皇后——谢道清。民间流传的谢安和谢丽应该是对谢道清的附会传言。

第二,《元史》中曰:“德祐二年春正月……甲申,大元兵至皋亭山,遣监察御史杨应奎上传国玺降。”[15]据此可知,元军于1276年正月占领南宋都城临安。此时北方已经是元朝统治区,战乱不断,民族歧视,民不聊生。京城人员皆南逃福建、广东、湖南等地。因为是年“癸未,升封吉王昰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抚大使;信王昺为广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事。以留梦炎为江东西、湖南北宣抚大使”[16]。南方还没有被蒙古人占领,为何贵为妃子的谢安、谢丽不随宫人南逃,却要乔装打扮乘船北上到元人统治区的崂山?此外,此时北方正值西北季风,北上逆风浪大,全无道理。

第三,《元史》中曰:“年十四,用父荫补官,试中吏部铨法,调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家居,益自力于学。至元二十三年(1286),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以之入见。”[17]赵孟于1268年便出任真州司户参军,距离临安都城不近,未曾入宫。因此,赵孟与两位谢妃未曾相见,又是如何在南宋亡国后得知谢氏姐妹身在崂山?既然谢氏姐妹隐瞒身份在崂山,别人又如何得知其身份?

明代高出《崂山记》:

行二十五里,为太平宫。道当左,导者右之,径也右险甚。步而级,膝过于颐。二里许获一洞焉。[20]

《道德经》摩崖石刻刻写在巨石“混元石”上,其下为天然石洞“犹龙洞”,便是高出《崂山记》中的“二里许获一洞焉”。但是,高出却并没有对这块出自名家的巨大摩崖石刻作记录。

明代高弘图《崂山九游记》:

且曰此太平宫也……与狮子峰对者为犹龙洞,颇复游,余无观。[21]

清代李中简《崂山华严庵游记》:

而狮子岩下(此狮子岩非华严庵后之狮子峰也),有太平宫遗址。予来过之,茅屋一间,乃在谷外,岂前人经营未及此欤!抑当时别有遗构,竟湮没不可考欤?庵地既绝胜,予时又来至他所,故尤矜之。[22]

从明代到清代,无论在太平宫繁盛时,还是衰败时,两代游记中只提“太平宫”“犹龙洞”,却未见《道德经》石刻。不仅如此,即便是明末清初在黄宗昌的《崂山志》中亦只见犹龙洞“在太平宫后,东对狮子峰,深二丈许,中塑老子像,额刻犹龙洞三字”[23]。

除屡共偕游,躬至山中,亲为咨访外,又着人对山内碑碣摩崖遍行拓临,草创未成,而卢沟桥战起,……庚辰(1940)暮春,悬壶墨水诊病之次,颇有余闲,因开箧出稿,加以编次……自庚辰(1940年)三月起,至翌年二月终,历时十有一月,中间凡三易稿而方成。差足称独自撰志者之巨著矣。[24]

由此可见,在1941年之前,《道德经》石刻并不存在。之后战火八年应无暇石刻。加之该石刻与明清石刻对比,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侵蚀磨损很小,宛如新出,笔者认为应该是1949年之后石刻。

注释:

[4]青岛市诗词学会.万古崂山千首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7.

[8]刘婧娴.《松雪斋集》文体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2016:57.

[9]周至元.崂山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3:27.

[10]王瑞竹.崂山题刻今存[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3:205.

[11]青岛市诗词协会.万古崂山千首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7.

[12]周至元.崂山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3:260.

[13]周至元.崂山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3:257.

[14]周至元.崂山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3:279.

[15]宋濂,等.元史(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265.

[16]宋濂,等.元史(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265.

[18]王瑞竹.崂山题刻今存[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6:65.

[19]周至元.崂山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3:192.

[20]周至元.崂山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3:241.

[21]周至元.崂山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3:255—256.

[22]周至元.崂山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3:267.

[23]黄宗昌,等.崂山志[M].即墨:黄敦复堂,1934:46.

[24]周至元.崂山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3:4.

猜你喜欢

书社崂山道德经
崂山茶品牌新形象发布
不贪为赢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万物皆为灵 醉美崂山绿
利群书社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崂山的溪流
崂山寂境岭
齐鲁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