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者一语加工中的二语语义自动激活研究
——来自同译效应的证据
2022-03-14曲春红
曲春红
(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北京 100089)
0.引言
关于双语者语言加工过程中非目标语是否会被激活的问题目前存在选择性加工(selected processing)和非选择性加工(non-selected processing)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中非选择性加工认为在语言加工过程中,非目标语能够被平行激活并参与加工,影响目标语的加工过程(Dijkstra&Van Heuven 2002;Marian&Spivey 2003)。前期对于非选择性加工的支持数据大多来自双语者二语词汇加工过程中的一语自动激活研究(Moreno et al.2002;Elston-Güttler et al.2005;Jiang2002,2004;Thierry&Wu2007;Deganietal.2011;Zhao&Li 2013;张浩云等2012;张萍2016;肖巍,倪传斌2016;曲春红2019)。相比之下,学习者加工一语时,二语作为非目标语是否能够被激活的实证数据并不多(Laufer 2003),少数研究的结论也不一致。本研究依据同译效应(same-translation effect)实验原理(Jiang 2002,2004;Thierry&Wu 2007;张萍2016),尝试利用E-prime软件设计在线语义相关性判断实验,检验不同水平汉英双语者非目标语(二语)对译词同译性对于目标语(一语)词汇加工速度和准确性的影响,以此考察一语词汇通达中的二语语义自动激活问题,研究结果能够为双语词汇加工中的非选择性加工问题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
1.相关研究
非目标语激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检验双语加工中是否存在同译效应,即如果目标语中的两个词汇在非目标语中共享同一个翻译对等词,那么目标语加工会受到对译词同译性的影响。同译效应包括辅助性效应和抑制性效应两个方面。Jiang(2002,2004)、张萍(2016)等利用汉-英双语或汉-英-日三语间的同译关系设计在线语义相关性判断实验。结果显示母语同译词能够提高二语(或三语)加工的速度和正确率,表现出了显著的辅助性效应。同译词抑制性效应的实证数据主要来自同形异义词(homonyms)。Elston-Güttler等人(2005)的研究发现低水平德-英双语者判断句尾出现的多义同译词对所用的反应时间更长,说明对译词相同的两个词在加工过程中形成了竞争关系。Degani&Tokowicz(2013)的研究表明,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西班牙语-英语学习者判断同译词对的语义相关度低于异译词对。研究者认为共享的西班牙语对译词导致了两种语义之间的相互抑制。此外,Elston-Güttler&Williams(2008)对于德-英双语者、Behin&Bayazidi(2011)对于波斯语-英语双语者的考察也都发现了同译词对于语义无关词对加工的抑制性效应。目前,对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研究关注较多的是同译词的辅助性效应,较少关注非目标语加工中同译词的抑制性效应。另外,无论是辅助性效应或抑制性效应,前期研究多用于检验二语加工中的一语自动激活,而二语作为非目标语时一语加工能否出现同译效应的证据并不多。
对于非目标语的激活问题,研究者通常设计两个实验,即非目标语分别为一语和二语时的激活情况。研究结果发现,非目标语是否被激活与双语者语言熟练程度有关(王瑞明,范梦2010;李利等2013),如果非目标语是学习者十分熟悉,且在认知中居于强势地位的一语时,会被自动激活;当非目标语是不熟练的第二语言时,则产生了不同的结果,部分研究结果显示,二语作为非目标语没有被激活,或者激活的程度较低(Thierry&Wu 2004;李霓霓等2012;吴际等2013;孟迎芳等2016),也有的研究报告了二语作为非目标语能够被激活的结果(李利等2013;王渊博等2017)。进一步的研究认为,二语作为非目标语是否能够被激活与具体的实验任务和语言激活层面有关(陈亚平2015;王瑞明等2011;孟迎芳等2016)。
部分研究结果显示,如果非目标语是处于弱势的二语,那么在一语加工过程中,非目标语不会被激活或激活程度较低。李霓霓(2012)的研究运用跨语言即时启动和延时启动范式,考察晚期熟练双语者语言理解转换中非目标语影响目标语语义理解的时间进程,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完成生物属性的语义判断。结果显示,当非目标语为英文,目标语为中文时,无论是即时启动还是延时启动,语义相关组与语义无关组都无显著差异。吴际等(2013)通过ERP实验考察不平衡双语者在完成词汇部件搜索任务时的脑电反应,即判断英文单词中是否含有某个字母,或者汉字中是否含有某个部首。要求被试只加工目标语言,忽略非目标语言。实验结果显示,当非目标语是英文时,没有发现任何词频主效应和词频与电极点的交互作用,表明非目标语没有被激活。孟迎芳等(2016)采用双语即时切换范式检验非熟练中英双语者非目标语的语音和语义激活状态。实验通过生物范畴和语义判断任务考察在语言加工过程中是否存在明显的语义启动效应及N400差异。结果表明,非目标语在语义层面上得到自动激活,但激活的程度表现出切换方向上的不一致,一语切换到二语时的语义启动量明显大于二语切换到一语,表明二语作为非目标语言的激活程度较低。
也有研究报告了二语作为非加工语在一语加工过程中被激活的数据。Van Hell&Dijkstra(2002)通过对荷兰语-英语学习者(第三语言为法语)进行的一语词汇联想和词汇判断实验探讨外语对于一语的影响,实验材料中分别设计了荷兰语与英语或法语的同源词(cognates)。结果发现,对于二语(英语)或三语(法语)水平较高的被试来说,一语词汇与相应外语词汇为同源词的词汇联想和判断的反应时间比非同源词更快。研究者据此认为,多语者的语言加工是非选择性的,强势语言的加工过程中,处于弱势的非目标语言会被平行激活。Van Assche等(2008)同样利用同源词设计实验材料,通过眼动实验探讨有语境条件下二语作为非目标语对于一语阅读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带有同源词句子的阅读加工时间显著快于控制组句子的阅读理解时间,表明二语者一语加工会因为二语知识而改变。Cook(2009)考察了来自日本、希腊和阿根廷的单语者和英语学习者在句法加工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国家的双语者在涉及双语间差异较大的语法项目(如语序、格、性、主谓一致等)时,表现出了与单语者不同的加工模式,说明双语者在一语加工过程中,二语作为非目标语能够被激活。
国内学者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王瑞明等(2011)采用长时重复启动范式,通过变换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的材料之间的联系,考察双语词汇加工过程中的非目标语激活问题。研究者共设计4个实验,每个实验的第一个小实验的目标语为一语,非目标语为二语。结果显示,无论在词汇任务还是概念任务实验中,学习过的单词在测试阶段均出现了长时重复启动效应,表明双语者在对目标语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非目标语会自动激活。杨雯琴和李荣宝(2012)采用眼动跟踪的视觉情境范式,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一语词汇识别过程中的二语激活问题。结果发现,被试对语间和语内竞争图片的注视次数比例显著高于控制图片。李利等(2013)研究概念任务下双语者非目标语的词汇通达问题。研究设计了跨语言的词汇判断任务,要求被试判断目标词是否为生物词。结果表明,无论非目标语词是汉语还是英语,语义信息都会被自动激活。王渊博等(2017)采用跨语言中介启动范式研究非熟练汉-维双语者非目标语语音和语义激活。结果显示,两种语言在加工的过程中能够被平行激活,但语音和语义的激活强度有差异。当非目标语是处于强势地位的汉语时,语音激活强度大,语义激活强度较小;当非目标语是处于弱势的维吾尔语时,语音激活强度小,语义激活强度较大。此外,王琦等(2005)和陈学志等(2012)利用fMRI技术研究双语者语义加工的脑区激活,结果显示,双语者在加工一语和二语时激活的脑区有重叠,但也存在差异。此类研究为双语加工提供了影像学依据,但研究中多关注一语和二语分别作为目标语时的脑区激活,对于双语加工过程中的非目标语的激活区域研究尚缺乏充足的数据。
前期的研究范式多为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设计的跨语言即时或长时启动实验。由于研究语料涉及两种语言,可能存在非目标语的主动激活问题,也可能诱发有意识的加工策略(陈亚平2015;孟迎芳2016)。本研究采用单语(一语)实验,将二语对译词的同译性设为隐含变量,通过分析一语语义加工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检验一语加工中是否会发生同译效应。另外,与心理学实验中经常使用的汉语单字词不同,本研究设计了语义更加明确,使用频率更高的汉语双字词语义判断语料,以期在语义层的加工方面得到更加可靠的结果。
2.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利用在线语义相关性判断研究范式(Jiang 2002,2004;Thierry&Wu 2004,2007),采用2(二语对译词同译性:同译,异译)×2(语义相关性:相关,无关)×2(二语水平:低水平,高水平)的多因素混合设计。研究问题包括:
(1)二语对译词同译性是否会影响双语者一语语义通达的速度和准确性?如果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不同水平双语者一语词汇通达的速度和准确性受二语对译词同译性影响的程度是否有差异?有何种差异?
2.2 被试
来自北京某师范大学的83名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实验,根据接受英语专业教育的时间分为低水平双语者和高水平双语者。41名低水平双语者全部来自本科一年级,平均年龄18.1岁,学习英语的时间平均为11.2年。他们刚刚经过一个学期的专业英语学习,尚未参加英语专业四级考试。42名高水平双语者包括本科四年级学生和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平均年龄22.3岁,学习英语时间平均为14.1年。高水平组已经全部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全部为右利手。
实验开始前,高、低水平组被试分别对自己的汉语水平和英语水平进行自评,满分10分,学生根据自身的语言水平打分,最终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高、低水平组汉语自评分数无显著差异[t(81)=1.7,p>0.05)];高、低水平组英语自评分数有显著差异[t(81)=2.3,p<0.05)]。
表1 :高、低水平组被试汉语和英语水平自评分数统计结果
2.3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120个汉语词对,共分为4组,每组30个词对,按照语义相关性和对译词同译性进行混合设计,包括:
(1)语义相关+对译词同译,两个汉语语义相关的词汇对应同一个英文翻译词;
(2)语义相关+对译词异译,两个汉语语义相关的词汇对应两个不同的英文翻译词;
(3)语义无关+对译词同译,两个汉语语义无关的词汇对应同一个英文翻译词。本组词汇选自英语词汇中的完全同形异义词(absolute homonyms);
(4)语义无关+对译词异译,两个语义无关的汉语词汇对应两个不同的英文翻译词。
所有汉语词对没有重复字。具体举例如表2所示:
表2 :实验材料中汉语词对语义相关性和对译词同译性举例
实验材料评定。(1)二语对译词词频词长检验。实验材料的所有汉语词汇的英文翻译词均选自英语日常通用词表(General Service Word List)中的高频2000词,所有英文对译词的词长控制在5-10个字母。(2)二语对译词同译和异译检验。首先,对照《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英英/英汉双解)(英国培生教育出版公司2004)进行核心翻译词检验。材料中所有汉语词汇均为词典中其二语对译词的核心翻译词,其中“语义相关+对译词同译”词对选自英文多义词的第一和第二核心汉语翻译词。现代英语中,绝大多数词汇都具有多义性(polysemous)(张维友2000:95),多个义项在汉语中也对应不同的翻译词,这些汉语翻译词之间存在密切的语义相关性,如clean对应的核心汉语翻译词包括“打扫”和“清理”,那么这两个词就设定为“语义相关+对译词同译”词对;“语义无关+对译词同译”词对选自英文中的完全同形异义词,即两个英文单词的语义没有关联,但由于历史演变或外来词等原因,在现代英语中两个词汇的拼写和发音完全一致。这些词在汉语中分别对应两个语义无关的词汇,如“桌子”和“表格”在英文中对应同一个词汇table,因此把这两个词汇设定为“语义无关+对译词同译”词对。其次,通过翻译测试检验词典中的核心翻译词与双语者认知中的主导翻译词(dominant translation)(Tokowicz&Kroll 2007)是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请10名不参加实验的英语专业学生快速写出实验材料中所有词汇的英文翻译词,30分钟后回收试卷。整理测试结果,选取一致性在60%以上的汉语翻译词。对于少数一致性低于标准的词汇进行微调。(3)语义相关性检验。请未参加实验的某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的本科生对所有词对的语义相关性进行1-5级评定,1级为完全无关,5级为密切相关。共74名学生参与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汉语词对语义相关性评定结果
对于二语对译词同译词对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语义相关组与语义无关组的相关性具有显著差异[t(58)=19.15,p<0.05)];对于二语对译词异译词对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语义相关组与语义无关组的相关性具有显著差异[t(56.84)=35.43,p<0.05)]。
2.4 实验流程
实验在安静的电脑教室进行,分为练习和正式实验两部分。通过练习确认所有被试已经理解实验要求后,进行正式实验。首先,在屏幕首页显示指导语,被试阅读指导语并理解实验流程后开始实验。按任意键进入提示页,屏幕上出现一个注视点(+),提示被试任务即将开始,1,000毫秒后注视点自动消失。屏幕上显示启动词,停顿1,500毫秒后页面自动跳转到目标词页,被试通过按键(F键或J键)判断目标词与启动词是否语义相关。待被试做出按键反应后,目标词页消失,跳转至空白页,1,000毫秒之后进入下一组判断。整个实验过程中,被试并未被告知汉语词对可能存在同译的关系。设置所有词对随机呈现,电脑自动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整个实验过程持续约25分钟。
3.实验结果
剔除正确率低于60%、反应时在300ms-2,500ms之外,以及±3个标准差之外的极端数值,将最终数据导入SPSS进行计算。对高、低水平组二语学习者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进行2(二语对译词同译性:同译,异译)×2(语义相关性:相关,无关)×2(二语水平:低水平,高水平)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3.1 反应时
反应时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显示,语言水平主效应不显著[F(1,29)=0.013,p>0.05],说明高、低水平组被试的语义通达速度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语义相关性主效应显著[F(1,29)=35.400,p<0.05],说明语义是否相关显著影响被试的语义通达速度,语义相关条件下的通达速度更快(MD=139.206,p<0.05)。二语对译词同译性主效应显著[F(1,29)=12.031,p<0.05],对译词同译条件下的反应时更长(MD=52.911,p<0.05)。数据分析表明,总体上被试的一语词汇通达速度受到了二语对译词同译性和语义相关性的显著影响。
表4 :高、低水平组反应时均值及标准差(单位:毫秒)
语言水平与语义相关性交互作用不显著[F(1,29)=0.035,p>0.05],表明高、低水平组被试在语义相关和语义无关条件下的语义通达速度在幅度和趋势上都没有显著差异。语言水平与二语对译词同译性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1,29)=4.074,p=0.053]。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低水平组在二语对译词同译或异译时的语义通达速度有显著差异(MD=74.381,p>0.05),对译词同译条件下的反应时更长;高水平组在二语对译词同译或异译时的语义通达速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二语对译词同译或异译条件下,高、低水平组的词汇通达速度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不同语言水平双语者在一语语义通达过程中受二语对译词同译性的影响有差异。
语义相关性和二语对译词同译性交互作用显著[F(1,29)=38.381,p<0.0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二语对译词同译条件下,语义无关时的反应时显著长于语义相关时的反应时(MD=231.473,p<0.05);二语对译词异译条件下,语义无关时的反应时显著长于语义相关时的反应时(MD=46.939,p<0.05)。对译词同译条件下的差异性幅度更大(图1)。语义相关条件下,二语对译词同译与异译时的反应时有显著差异,对译词异译时的反应时更长(MD=39.356,p<0.05);语义无关条件下,二语对译词同译与异译时的反应时有显著差异,对译词同译时的反应时更长(MD=145.178,p<0.05)(图2)。结果表明,语义相关条件下,双语者语义通达速度比语义无关时更快,二语对译词同译会辅助词汇加工,提高通达速度;语义无关条件下,二语对译词同译会干扰词汇加工,减慢词汇通达速度。
图1 :语义相关性与二语对译词同译性在反应时上的交互作用(1)
图2 :语义相关性与二语对译词同译性在反应时上的交互作用(2)
语言水平、语义相关性和对译词同译性三重交互作用不显著[F(1,29)=0.025,p>0.05],表明这三个自变量对于双语者词汇加工的反应时没有共同作用。但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低水平学习者在语义相关条件下,二语对译词同译和异译的语义通达速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语义无关条件下,二语对译词同译和异译时的语义通达速度有显著差异,对译词同译的反应时长于对译词异译的反应时(MD=169.026,p<0.05)。高水平学习者在语义相关和无关条件下,二语对译词同译和异译时的语义通达速度都有显著差异,语义相关条件下,对译词异译时的反应时更长(MD=58.448,p<0.05);语义无关条件下,对译词同译时的反应时更长(MD=121.331,p<0.05)。结果表明,高、低水平组语义通达速度都受到了二语对译词的影响,具体来说,低水平组只在语义无关组的判断中受到对译词同译性的显著影响,具有显著的干扰效应;高水平组在语义相关组和语义无关组的判断中都受到对译词同译性的显著影响,对译词同译对于语义相关组的判断具有显著的辅助效应,对于语义无关组的判断具有显著的干扰效应。
3.2 正确率
正确率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显示,语言水平主效应显著[F(1,29)=4.391,p<0.05],语言水平对于语义通达准确率有显著影响,低水平组的正确率显著高于高水平组(MD=0.642,p<0.05)。语义相关性主效应显著[F(1,29)=11.339,p<0.05],说明语义是否相关显著影响双语者语义通达的正确率,语义相关条件下的正确率更高(MD=1.092,p<0.05)。二语对译词同译性主效应显著[F(1,29)=81.402,p<0.05],对译词异译条件下的正确率更高(MD=1.692,p<0.05)。数据分析表明,总体上双语者的一语词汇通达速度受到了语言水平、语义相关性和二语对译词同译性的显著影响。
表5 :高、低水平组正确率均值及标准差
语言水平与语义相关性交互作用不显著[F(1,29)=1.502,p>0.05],表明高、低水平双语者在语义相关和语义无关条件下的语义通达正确率在幅度和趋势上都没有显著差异。语言水平与二语对译词同译性交互作用不显著[F(1,29)=1.433,p>0.05],表明高、低水平双语者在二语对译词同译和异译条件下的语义通达正确率在幅度和趋势上没有显著差异。
语义相关性和二语对译词同译性交互作用显著[F(1,29)=142.472,p<0.0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二语对译词同译条件下,语义相关时的正确率显著高于语义无关时的正确率(MD=3.333,p<0.05);二语对译词异译条件下,语义相关时的正确率显著低于语义无关时的正确率(MD=1.105,p<0.05)(图3)。语义相关条件下,二语对译词同译时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对译词异译时的正确率(MD=0.550,p<0.05);语义无关条件下,二语对译词同译时的正确率显著低于对译词异译时的正确率(MD=3.933,p<0.05)(图4)。结果表明,在语义相关下,二语对译词同译能够辅助词汇加工,提高词汇通达的准确性;语义无关条件下,二语对译词同译则会干扰词汇加工过程,降低词汇通达的准确性。
图3 :语义相关性与二语对译词同译性在正确率上的交互作用(1)
图4 :语义相关性与二语对译词同译性在正确率上的交互作用(2)
语言水平、语义相关性和对译词同译性三重交互作用不显著[F(1,29)=2.466,p>0.05],表明这三个自变量对于双语者词汇加工的正确率没有共同作用。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语义相关+对译词同译”条件下,低水平组的正确率显著高于高水平组(MD=0.500,p<0.05);在“语义无关+对译词同译”条件下,高、低水平组的正确率差异性边缘显著(MD=0.600,p=0.065),低水平组正确率更高。这一结果表明,高水平组受到对译词同译性的辅助性效应影响具有偏弱的趋势;而受到对译词同译的干扰性效应影响具有偏强的趋势。
4.讨论
本研究通过在线反应时实验考察一语词汇通达中二语语义的自动激活问题,通过语义相关性、对译词同译性和语言水平的多因素混合设计检验二语对译词同译或异译对于一语词汇通达速度和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二语作为非目标语在一语词汇语义通达过程中能够被平行激活,产生同译效应。对译词同译在语义相关词对加工中具有辅助性效应,在语义无关词对加工中具有干扰和抑制性效应。(2)高、低水平组双语者在一语词汇通达过程中都受到二语对译词同译性的显著影响,但受影响的强度有差异。
4.1 一语词汇通达中的二语语义自动激活
本研究支持双语者语言加工中非选择性加工的观点,即非目标语能够在一语加工过程中被平行激活,参与加工过程,影响词汇加工的速度和准确性。非平衡双语者心理词库中存在两套词汇语义系统,一个是处于强势地位的一语,另外一个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二语,但双语心理词库并不是截然分开的。DeBot等(2005:45)认为,当双语者或多语者选择一种语言进行表达时,非目标语会被激活,成为“激活语言”,说话者可能会产出非目标语中的词汇。为保证目标语的顺利提取与加工,在目标语加工的过程中,存在一种抑制机制,能够对非目标语进行抑制。本实验中,汉-英双语者在加工一语时,强势的一语作为“选择语言”被激活,第二语言作为背景知识语言成为“激活语言”。在语义相关词对的判断中,被平行激活的二语同译词使两个一语词汇之间产生辅助性联结(facilitative connections),在母语知识的基础上提供辅助性的加工依据。从反应时结果来看,二语同译词对的相关性判断速度比异译词对少39毫秒,表明在词汇加工过程中,学习者激活了二语对译词,并加快了一语语义加工的速度。与此相反,在语义无关词对的判断过程中,二语对译词同译使两个一语词汇之间产生抑制性联结(inhibitory connections)。同译词对的判断速度比异译词对多145毫秒,表明同译词对在语义无关词对的加工过程中被激活,产生了显著的干扰作用。这与Elston-Güttler等(2005)等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学习者在加工目标语时,如果背景知识显示刺激词和反应词的二语对译词相同,判断倾向为“相关”,这种倾向与强势的一语知识(两个词汇语义无关)形成竞争,学习者需启用抑制机制对二语信息进行抑制,这样的过程需消耗更多的反应时间,也会降低加工判断的准确性。
根据Green(1998)提出的抑制控制模型(Inhibitory Control Model),在词义理解和词汇提取的过程中,存在一种控制机制,它能够对非目标语进行倒摄抑制(retroactive inhibitation)。当目标语词项被语义系统激活后,抑制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促进目标语词汇的顺利提取;抑制机制的强弱与语言的激活程度有关,居于强势地位的语言需要更多的抑制加工。相对于二语来说,一语是强势语言,因此需要更强的抑制机制。本研究中,双语者语义相关词对的判断速度平均为862毫秒,语义无关词对平均为1,094毫秒。而前期的一语同译效应研究中,双语者的语义相关词对判断时间为1,000-1,200毫秒(Jiang 2002),利用单字重复设计的二语语义无关词对反应时为1,200-1,300毫秒(Thierry&Wu 2004),都远高于本研究中一语加工的反应时间。反应时的对比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一语加工过程中,虽然二语同译词能够被激活,但激活的程度较低,需要启动的抑制加工的强度也相对较低。
4.2 语言水平对于二语自动激活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高、低水平组二语者在一语加工过程中,二语对译词都能够被平行激活,但对译词同译性对于高水平组的语义通达影响更大。根据修正的层级模型(Kroll&Stewart 1994)和词汇能力发展研究(Jiang 2000),学习者在低水平阶段的二语心理词库还不够完善,二语词汇习得对于母语的依赖性较强,母语的优势地位更加明显。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二语词项增加,词汇表征层与概念层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心理词库更加完善,学习者词汇能力发展逐步由母语词目中介阶段(L1 mediation stage)向双语融合阶段(L2 integration stage)过渡。因此,随着二语词汇能力的发展,二语自动激活的强度也可能随之增加。高水平学习者双语加工过程中激活的信息更加丰富,加工路径更加复杂。学习者语言水平越高,储备的词汇深度知识越丰富,二语心理词汇网络节点也越密集,因此在加工过程中激活的信息量更大。对于语义相关词对的判断能够获得更多的辅助性加工依据;而对于语义无关词对的判断,则会造成更多干扰,需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进行抑制。此外,前人研究表明,双语者语言加工过程中会出现非目标语对译词的无意识加工,在二语加工中出现隐性的翻译过程(Thierry&Wu 2007;肖巍,倪传斌2016)。高水平学习者二语词汇表征逐步增强,与概念系统的联结更加紧密,在一语加工中是否也会出现隐性的翻译过程值得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分析,高、低水平双语者在语义相关词对和语义无关词对的激活方面可能存在差异性。对于语义相关词对来说,两个近义词对应同一个二语对译词,这种语义联结在二语词汇习得初期就建立起来,且与对译词的联结强度相对平衡,如“原因”和“理由”激活对译词“reason”的强度可能没有太大差别,因为学习者在反复使用“reason”一词时,已经与两个对译词都建立了比较紧密的联系。但对于语义无关的同形异义词对来说,二语对译词与两个汉语词汇建立联结的时间存在先后顺序。最先出现的义项是学习者在二语词形与母语语义之间建立的首个形-义映现关系,具有更强的联结强度和匹配关系(苗丽霞2015)。例如,学习者在加工“能够”(can)和“罐装”(can)这一词对时,低水平学习者瞬时判断过程中更倾向于用一一对应的原则将“能够”与can建立较强的联结,而“罐装”由于这一概念与“can”建立对应关系的时间较晚,联结可能较弱,因此激活的强度较小。相比之下,高水平组由于语言和词汇水平的提高,在汉语词对“能够”和“罐装”与同译的二语对译词can之间建立了相对平衡的联结,激活强度较高,因此加工过程中需要较强的抑制机制。
5.结语
本研究通过设计二语对译词同译性、语义相关性和语言水平的多因素混合实验,检验一语加工过程中的二语语义自动激活问题。结果表明,二语对译词同译对于一语词汇通达的速度和准确性都有显著的影响,产生了同译效应。具体表现为,当一语词对语义相关时,二语对译词同译具有辅助加工的作用;当一语词对语义无关时,二语对译词同译对于一语加工具有干扰和抑制作用。此外,不同水平双语者的一语词汇加工过程都受到二语对译词同译性的显著影响,但受到的辅助性或干扰性影响的趋势有差异,对于低水平学习者的辅助性效应更加显著,而对于高水平学习者的干扰性效应更加显著。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只设计了无语境语义相关性判断任务,没有考察有语境时上下文的影响和调节作用。在有语境提示的情况下,二语对译词是否还能够被激活并影响加工是未来研究中值得关注的课题。此外,本研究对于双语者语言产出和二语词汇习得具有一定的阐释作用,但篇幅所限,未进行详细论述,将另文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