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现状与对策
2022-03-14吴思
吴思
摘要:高校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他们的法律素养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塑造高校学生的法律精神,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学生 法律素养 现状 对策
法律素养指的是公民理解并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对新时代高校学生来说,提升法律素养是人生的必修课。笔者以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致力于研究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现状和对策,以提高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和道德素质为最终目标。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现状
(一)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1.缺乏法律信仰,漠视法律
在新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导致国内外多种文化互相冲击越来越猛烈,社会诸多方面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高校学生主要是“00后”,他们自小接受多种文化熏陶,会面临更多的迷惘、考验和诱惑,所以部分学生对法律不了解或是产生了误解,再加上高校学生的心理还未发育成熟,阅历不深,尚未建立适应社会所必需的精神“软实力”,他们的思想仍旧比较幼稚,容易做出有违法律的行为。
2.缺少法律知识
当代高校学生在接触新兴事物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自我权益的维护,以及对违法陷阱的防范,归根到底就是缺乏法律知识。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专门向高校学生提供借贷的金融机构或借贷平台,以“校园贷”业务模式,仅需学生证和身份证就可办理贷款,利用套路贷让学生上当,然后进行敲诈勒索,甚至限制人身自由。除此之外,类似“花呗”“借呗”等提前消费的工具在高校学生中也较为盛行,部分高校学生只知道这些工具可以满足自己的购买欲望,而对借款逾期后果、非法贷款等法律知识并不了解,忽视了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
3.缺乏自我维权意识,实践经验不足
高校学生敢于尝试新兴事物,所以会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利用课余时间兼职的高校学生越来越多,除了希望通过勤工俭学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应变能力、拓宽人际关系之外,他们还想以此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随着“兼职热”在高校中兴起,一些人也瞄准高校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而又赚钱心切的心理,向校园“打工族”伸出了“黑手”。 高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学生与公司之间未建立法律意义上的雇佣关系,大多数是劳务派遣的形式,由于不存在真正受法律保护的雇佣关系,诸多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条例无法对兼职的高校学生形成必要保护,使得兼职的高校學生处于一种法律的真空状态,容易被无良用人单位压榨,无法自我保护。
在受骗后,即便具有法律知识,高校学生也由于缺乏维权经验,以及维权时间、精力成本过高,只能选择忍气吞声,不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高校学生失去维权的机会,导致个人法律实践经验无法积累,陷入恶性循环。
(二)高校法律素养培育现状
国家教育部要求“逐步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真正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在目前大部分高校中,具有实效的法制课程仍是少数,大多高校都在学生法律教育方面存在缺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
教师作为开展法律教育的基础,以及学生法律精神的表率,无疑是培育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最重要的一环。然而,大部分高校没有形成独立的法律教育师资队伍,通常是由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专业教师兼任法律教师,很少有具备专业水平与专业能力的法律人才作为授课教师,导致法律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学内容
要想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就要让学生能充分学习、掌握法律知识,并加以实践运用。大部分高校的法律教育都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载体,而这种教学极具局限性。首先,该门课的学时通常只有24学时左右;其次,该门课还包含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内容,法律教育并非全部的教学内容,学生无法真正接触到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与典型案例;再次,该门课的内容时效性相对滞后,没有紧跟时代,不能够全面培养学生正确的公民法律精神,甚至导致学生的法律意识出现偏差,影响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
3.教学方式
目前,高校法律相关课程的教学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课程内容较为零散,课程学时不充足,并且教师的讲授方式以灌输式讲解为主,难以拓展课程实践等环节。然而,纯讲授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够真正满足高校学生提升法律素养的需要。
4.教学氛围
高校对学生法律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投入不够,导致教学氛围不理想,部分高校忽视了对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虽然开展了特定主题的法治活动,但频率不高、流于形式。例如,制作宣传栏、开展讲座等,这类法治活动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除此之外,如果高校只开展特定主题的法治活动等,高校学生只能在这些专题活动中学习法律知识,不能全面提高法律素养。
二、新时代高校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意义
(一)提升法律素养有助于高校学生遵守法律和保护个人合法权益
针对高校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培养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直接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素质教育发展。因此,教师要增强高校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让高校学生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做到积极学法、严格守法、主动用法、自觉护法。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面临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更需要积极提升法律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高校通过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把遵守法律法规变为自觉的行为,认识到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能够把遵守法律法规当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受到不法侵害时能正确使用法律维护个人合法权益。
(二)提升法律素养有助于构建和谐法治化社会
法制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任务。目前,国内众多高校都开始探究提升学生法律素养的教育形式,对高校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是为了加强高校学生的民主法治精神建设,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让他们遵循国家法律规章制度,构建稳定、和谐的法治社会。
三、新时代高校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对策
(一)加强专业法律相关师资建设
专业的师资力量是提高新时代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根本途径。一方面,专业教师可以在已有课程中提高教學质量,不仅仅是照本宣科,可以深入挖掘法律与社会的内在关系,进而使学生深刻理解课堂内容;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可以为课程的设置与改进、培育方案的设计与调整等诸多方面给出有价值的建议,拓展学生法律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二)创新法律培育课堂内容
相较于专业课程,法律基础课程课时短、内容少,教师如果要使高校学生接受定量的法律知识,初步了解法律,就需要突破传统的课堂内容,着力加强体验式实践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在课程中穿插案例教学,即在一定的教学目的下,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带领学生思考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从而正确理解法律知识,体会法律精神,并学会利用法律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在教学“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法律”一课时,教师在为学生展示相关案例之后,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作为案例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与讨论,使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形成更深刻的体悟。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当下社会热点新闻,围绕相关法律法规,创新法律科普、传播、学习模式,积极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如法律科普短视频创作、法律科普歌曲创作等方式,推动法律教育有机融入升旗仪式、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调动高校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合专业知识
了解与自身专业相关的法律,对高校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必要性。因此,高校在开展法律课程的过程中,要注重将课程内容与高校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根据专业特点开设相关的选修课、讲座活动等。例如,针对教育专业的学生开展教育法规的相关教育活动,针对食品专业的学生开展食品安全法等教育活动,针对设计专业的学生开展版权相关法律普及活动,以此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学习法律课程的效果,提升高校学生的专业素养,推动高校学生职业发展。
(四)增强实践环节
法律实践是提升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补充,高校应开展多种多样的法律实践。定期邀请警察、法官、律师等一线法律工作者开展专题讲座,选取与高校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专题,开展普法活动,使学生可以接触到鲜活、专业的法律知识。同时,高校要帮助学生走出学校,面向社会,与周边社区、政府机构合作,让学生作为普法志愿者,走进基层协助普法。另外,高校可以开展走进法律机关的相关活动,使学生进入派出所、法庭等旁听或实习,近距离感受法律精神。
(五)运用新型工具
手机作为高校学生收集信息的重要媒介,可以成为高校创新法律教育的载体。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校园网络应用等平台,定期向学生推出新鲜有趣、富有吸引力的法律知识,回复学生关注的法律问题,对校园、社会热点进行法律层面的解读,使学生可以突破课堂的束缚,随时随地接受法律教育。
(六)关注心理健康
高校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具有情绪波动大、易冲动的性格特点,缺乏社会阅历与人生经验。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加以引导,避免他们因缺乏指引而误入歧途。此外,高校应持续开展高校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解决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规避高校学生触犯法律的风险,这是减少学生触犯法律或因缺乏法律相关知识,导致身心受到伤害的有效途径。
(七)注重家校合作
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不仅要依靠高校的努力,还要从源头抓起,强化家庭教育的功能。高校要注重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合作,让家长避免对子女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并且呼吁家长从自身做起,用言行做表率,培育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子女的法律意识。
四、结语
在新时代下,培育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任务迫在眉睫。在增强学生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的同时,高校也要正视法律教育的现状,真正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郭锋.民办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模式的重构[J].继续教育研究,2013(2).
[2]杨德新,李黎炜.提升高校学生法律素养路径探究[J].法制与社会,2021(20).
(作者单位:广州南方学院)
323050058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