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形语文摭谈

2022-03-14于翠红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4期
关键词:关注表达实践

于翠红

摘要:对于新时代下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师须在语文要素的关照下,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树立大语文观,积极建构隐形语文的教学理念,从“泛读、关注、表达、品景、实践”等五个维度丰富学生的积累,逐步有序科学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泛读 关注 表达 品景 实践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品味“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然后问道:“既然这是一首送别诗,怎么未见别情?”话刚落音,一学生脱口而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你是怎么知道的?”我满脸疑惑地问。他当众得意地告诉我,是从“每日一言”中学习积累的。你看,学生居然能用王维的经典之语点评饱蘸别情、韵味悠然的诗句,这令我眼前为之一亮,如醍醐灌顶。平心而论,之前,我总是津津乐道于在课堂中注重教学相长,致力于教学技巧的革新与教学生成,自以为做得尽善尽美。但此次的涵泳,颠覆了我的固见,使我茅塞顿开:既然新高考新中考倒逼我们的语文课堂,何不实施隐形语文活动,引导学生享受丰富而多彩的大语文,及时弥补课堂教学短板。

何谓隐形语文?就是在大语文理念的烛照下,秉承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并行的原则,依托非教师讲授的语文“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

一、泛读——为有读书活水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泛读语文类课外书籍绝非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必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新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因此,我经常鼓励学生徜徉于学校图书室,但囿于学校图书室的开放时间,对如饥似渴的学生来说,只不过是杯水车薪。为了能尽量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就从图书室定期借一部分,又组织学生自筹一部分,而后,遴选经典作品用以建立班级图书角。选好图书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课外阅读方法、阅读的过程和阅读后续活动的指导。比如读曹文轩的《草房子》,学生完成读后感和阅读情况登记卡后,我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出让学生兴奋不已的可以自由选择的后续活动:给曹文轩写封信,制作人物画像册,摘抄好词雅句,假如我是《草房子》导演,人物个性分析,阅读测试,等等。

此外,还应鼓励学生阅读与学段相匹配的书籍,而非成人书籍,比如儿童版的四大名著、科普类的读物、名人传记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汲取精神营养,在读中慢慢形成语文能力。

二、关注——处处留心皆语文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时事政治,主动去捕捉校园与社会的焦点话题,开展相应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事热点是整个社会的动向和最新的消息,关注时事热点,可以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对不同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同时接纳别人的看法,从而锻炼表达能力,增加自己的修养内涵。而这两点恰恰也与语文息息相关。同时,很多信息都是用文字写成的,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多看看也有益于语文的提高。走出小教材,走进大社会,多关注关心时事,既能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分析研判能力、有效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缩短与社会的距离,又有力践行了中考高考改革提出让学生多关注时事的建议。

三、表达——千讲万说出深山

课前三分钟,或演讲,或辩论,或吟诵唐诗宋词,或话校内外热点话题,或讲历史故事……总之,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但内容要健康积极向上。学生们经常为了成就“别样红”的课前三分钟,有的掩卷推敲,有的反复润色,有的把玩经典,有的默默背诵……

譬如,学生精心准备的以《爱中国,反港独》为主题的演讲,短短三分钟,学生在倾听中看到部分乱港分子在境外势力的怂恿下,肆意宣扬“港独”言论,蓄意破坏香港秩序,顿生愤懑,紧握拳头,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每周利用班班通播放学习强国平台上的“快闪”“军事”“用典”等栏目内容时,学生的眼睛眨也不眨,流露出无限的渴望与激动。课前三分钟背诵古诗,学生坚持到六年级毕业,每位都能分主题背诵几百首诗。这既能帮助学生固化语言输出系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锻炼思维品质,又能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尊心。

近期,班级紧紧围绕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举行辩论会,正反双方就学生带手机的利与弊进行深入激烈的辩论,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整合能力、思维品质、分析能力等得到有效培养,这是教材所无法完成的。

不管哪种形式的表达,教师要给学生选准话题,找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杜绝流于形式的伪表达。

四、品景——风光不与四时同

常常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汲取天地之灵气,尽情阅读大自然这部无字书,学生的内心荡起层层涟漪,陶醉其中。走进春天的大自然,可赏百花盛开,听鸟浅吟低唱;走进夏天的大自然,可听虫鸟的歌唱和生命拔节的声音,看荷花的婀娜多姿;走进秋天的大自然,可嗅沁人心脾的果香,听百姓爽朗的笑声,看遍地金黄;走进冬天的大自然,可堆雪人打雪仗,过一把小画家的瘾。学生在品景中,既养成了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又自觉阅读了许许多多描写大自然之美的美文,摘抄了一本本雅词佳句,从而积累了许多关于描写大自然的古诗词。

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到湿地公园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学生在认真观察与实践中验证了猜想,学生兴奋至极,模仿文中的语言范式,又将柳树妈妈的办法、樱桃妈妈的办法插入文中,写得有板有眼。初春时节,我带着学生在学校的桃树下细细观察桃花,背诵关于桃花的古诗,借鉴《荷花》第二、三自然段的语言结构,描写桃花美不胜收的姿态。

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要带着目的找到品的“点”,给定可资借鉴的语言“扶手”,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厚实语文积淀。

五、实践——也傍墙角学种瓜

利用学校院内墙角闲置空地,开辟一个20米见方的童年种植园,每周都会带领学生到园内劳动,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是生机盎然,每个季节都有播种与收获,每个季节都有暖心的故事发生,每个季节都富有诗意。学生在辛勤劳动中不仅了解了许多蔬菜的种植时令与方法,掌握了大量的农业谚语,认识了很多传统劳动工具,体会到双手创造幸福的快乐,感悟到教育与农业的相通之处,而且在落实语文要素方面受益最大,学生能将农业诗词背得朗朗上口,能将童年趣事写得趣味横生,能将种植感悟化成首首小诗。要挖掘出劳动背后的语文价值,精准定位活动的语文目标与任务,构建“劳动+语文”的学习活动模式,找到达成目标的载体、步骤与策略,锁定隐形语文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语文与实践的结合点,借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习得的表达技巧和谋篇布局的方法,真正将语文要素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也会有序、有物、有形。

静下心来反观当下的语文课堂,过多的知识讲解和内容的肢解削弱了语文原本的味道,窄化了语文应有之义,使得语文课堂缺少厚度、寬度与深度,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倘若让隐形语文参与其中,可以大大弥补课堂教学的诸多缺憾。

一言以蔽之,学生“腹有诗书”,习作、谈吐方能“气自华”。语文教师要发挥隐形语文的特殊功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隐形语文和主动积累的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但是,隐形语文的效益不会立竿见影,隐形语文的活动项目与形式也不止于此,注定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反复尝试的漫长过程。一线语文教师要咬定青山,敢于克服困难,勇于锲而不舍,善于破冰突围。

责任编辑:赵潇晗

3948500338285

猜你喜欢

关注表达实践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奥朗德“关注”锦江增持雅高
美国宗教自由报告“关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