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
2022-03-14凌菊
凌菊
【摘 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巧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仅能增添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探究,发展成长,而且能提高教、学、评的有效性,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和体验,内化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
在“双减”的大背景下,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运用多样的现代教学手段,能使课堂有声有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对接学生的生活,链接新闻时事,能使学习与兴趣齐飞。总之,信息技术与品德共舞,能够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
一、巧用信息技术,增添课堂趣味性
教师适时地用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有趣的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迅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潜在的探究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学时,教师多方面采集信息,挖掘课程资源,能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教材上的内容鲜活起来,让学生用眼睛去欣赏美丽的画面,用耳朵去倾听扣人心弦的声音。多媒体技术能够跨越时空,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重现”,让静止的图片变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样的课堂富有生机,趣味十足、更加灵动。
执教《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时,教师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带领学生穿越时光隧道去认识耀眼的古代科技之星张衡、祖冲之、李时珍;了解历史悠久的瓷器;研究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本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涉及古代科技的知识多、时间跨度大,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展道德教育并不容易。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给學生铺好通向成功的桥梁,推送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资料包,学生借助平板电脑上教师推送的资料包进行学习,四人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其中的一个任务。这样学生既能饱览祖国天南地北珍贵的历史文物,又能了解了祖国瑰丽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归属感和爱国情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巧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成长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用视觉、听觉、触摸去体验多姿多彩的课堂活动,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在充满生机的智慧课堂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通过一些图片、视频,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地了解交通工具的历史演变过程。认识六千多年前的滚木拖运,五千多年前的独轮车和马车,欣赏到距今有一千多年的赵州桥,五百年前的四轮马车,以及现在的汽车、动车、飞机……学生对这些从古至今的交通工具的演变有了直观的认识,感受到了科技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那现在先进、便捷的交通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困扰呢?”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课前的调查、上网查阅资料,以及在新闻时事中寻找答案,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评价有效性
正面的评价是内化、反思、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在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得到及时评价、反馈,他们才能持久地保持学习兴趣和内驱力。在执教《我能做好》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举行一场叠衣服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叠得既快又好”,并及时把比赛过程拍照上传大屏幕,这样学生既能回看自己小组比赛的情况,也能看到其他小组比赛的图片。学生可开展自评、小组互评,还可以与课堂外的家长视频互动进行他评,评出冠军组。这一过程中还能及时纠正各小组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样学生能做得更好。学生的活动得到及时的反馈评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强化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正面积极的评价,是学生行为的导向。再如,在《安全记心上》一课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翻来覆去地记这些交通标志,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如果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互动教学,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各个小组进行交通知识大PK,学生为了赢得比赛,会使出浑身解数记住这些交通标志。课堂上教师可邀请几个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你平时如何过马路的”,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应该如何正确过马
路”。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画面、音效模拟情境,让学生体验交警指挥交通,这样的活动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将认知内化为行为,学生过马路时,也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教师还可以设计课后实践作业:如果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奖励自己一张笑脸。一周后比一比谁得到的笑脸多。将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促进教、学、评一致,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巧用信息技术,突破时空局限性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仅凭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是难以让学生领会课堂魅力的。巧妙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达到一个化抽象为具象的效果。信息技术能穿越时间、空间,很好地突破时空的局限性,将遥远的、悠久的历史重现,让学生与文本近距离对话。课堂上,学生容易被信息技术呈现的内容所吸引,然后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课堂教学会更加活跃,学生也能够深入思考,学习效果不言而喻。教师巧用信息技术来充实、丰富和改造学生的学习经验,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时,由于家乡的文化对学生来说可能是抽象的,教师则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从家乡的名人、家乡传统的节日风俗、家乡民间艺术、家乡特产等几个方面架构起家乡文化的框架,降低学习的难度。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前调查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实地走访、询问家长、上网查找资料等方法,了解家乡的特产。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把丰富多彩的家乡特产展示在学生面前,“穆阳烤肉”“穆阳水蜜桃”“苏堤线面”“福安光饼”等,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现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家乡特产。将苏堤线面几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手工制作的过程拍摄下来,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学生倍感亲切,进一步了解了自己家乡的文化,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点燃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激情。
又如,学习四年级下册的《多姿多彩的民间艺
术》,因受地域影响,学生对其他地区的民间艺术知之甚少。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我国各地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如北京京韵大鼓、广东的舞狮、东北秧歌、陕西华县皮影、四川川剧变脸等,还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各种民间艺术品,甘肃香包、江苏苏州刺绣、天津栩栩如生的泥人等,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一览无余地了解祖国各地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赞叹劳动人民的智慧,爱上中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教师通过补充图片、数据、文字、视频等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构建感官图像,能让文本内容立体化,更加生动多彩,让有趣和难忘的画面、故事印在学生的脑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
五、巧用信息技术,提升体验实效性
体验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借助信息技术的动画、文字、图像、声音等资源,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模拟体验,升华情感。
如在《我自己会整理》的教学中,课前学生体验自己叠被子、整理房间、物品归类收纳,还把自己体验的活动拍成图片或视频在课堂上展示,这一环节为学生的生活和课堂学习架起了桥梁。体验实践活动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因为道德贵在实践,一切道德活动没有付诸实践,都是纸上谈兵,离开道德实践,一切活动都是无根之本。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后在家整理自己的衣服、学习用品等,争当整理的小能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能够感受爸爸妈妈的辛苦,内化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再如,教学《买东西的学问》时,教师可带领学生模拟去超市购物的情景。笔者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同学们,明天我们就要高高兴兴地去秋游了,你们会带上哪些食品?你会怎样选购这些食品呢?”笔者把正规包装的食品、三无产品、过期食品的图片推送到平板电脑上,各个小组经过讨论在平板电脑上作出选择。接着,全班交流这样选择的理由,相机纠正不正确的选择。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现了知行统一,使学生能够成为懂消费、会维权的聪明消费者。让课堂与生活无缝对接,提升体验的实质性,帮助学生成为智慧的生活者。
六、巧用信息技术,明辨两难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会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做出选择,左右为难,甚至无所适从。因为我们的生活不是是非分明、非黑即白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道德认知的冲突中展开思考,组织学生对两难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晰问题的本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判断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其道德品质。信息技术能很好地还原生活,学生能在看、听、思、说中碰撞思维的火花,巧妙解决生活中的两难问题。
在《大家排好队》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巧用信息技术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行人排著整齐的队伍上公交车,后面又跑过来一个叔叔,他边跑边喊:“等等我,不然我要迟到了。”可公交车已经挤满了。我们要不要让叔叔先上车呢?叔叔没有坐上这班车,肯定要迟到了,怎么办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各自的看法和理由。鲜活的视频画面能够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直击学生的心灵。小学生的个体经验和感受有较大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丰富其道德情感,并指导其进行实践。
又如《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深刻地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此时播放视频,听到救护车呼啸而来,私家车纷纷避让,还连续闯了六个红灯,终于用最短的时间把伤者送到医院,伤者因得到及时的救治而脱离了生命危险。教师提问:“难道救护车就可以不用遵守交通规则吗?”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和理由,学生明白规则的重要性,但遇上特殊情况,特事特办,生命至上。通过教师的有效引领,让学生从两难问题的辨析中深化了道德认识,升华了道德情感。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教学时空,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适时、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能给道德与法治课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课堂妙趣横生;能够整合更多的课程资源,使课堂更高效;能及时捕捉到课堂生成资源,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应将立德树人根植于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李连章.让信息技术成为品德课教学的助推力[J].新教师,2019.
[2]武润莲.浅谈多媒体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J].小说月刊:下半月,2015.
340750033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