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用教学的策略

2022-03-14郭辉

学周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郭辉

摘 要:近年来,隨着新课标对“语用”概念的提出及高考加大对语用考查的比例,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重视语用教学,对于语文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语文学科本质,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意义重大。文章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方面来理解高中语用教学总体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语用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语用;语言文字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6-009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6.045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语文教学逐渐回归本真,语文课程亦逐渐回归生活,落实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注“语用”已成为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即从“言语知识”到“语言技能”的过渡,在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强调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实践性加以训练,使其获得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1]。

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视角的高中语用教学总体特征

(一)主体性

学生在高中语用教学中主体作用的体现,既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积极响应,也体现了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内在要求。高中生已具备较为成熟的对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能力,如果在语用教学中采用“填鸭式”,让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交流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削弱,语用课堂的活力即开放程度也随之降低。因此,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语用教学,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语用实践中体悟词语运用之妙,感知布局谋篇之巧,领略语用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二)生活性

近年来,高考对连贯语境的补写、拟写新闻标题等的考查,多为取自生活实际,反映社会百态的语用问题,这种对生活化语用现象的考查,也是对高中语用教学改革方向的引领,对于改变当前“重人文性而轻工具性”的语文教学观念具有重要影响。从现代语言理论角度来看,言语是静态的,而语言则是动态的,传统的语文教学较多关注的是对言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就导致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变化与理解过于片面与肤浅,不能从人物性格、文章立意、谋篇布局等方面多角度展开思考,甚至有部分学生容易将“言语”与“语言”混淆,在听、说、读、写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语用”意识。而从实际课堂效果来看,高中语用教学的生活性特点,恰恰是以课堂的形式对生活中语用实践的情境再现,是学生基于自身语用经验的知识建构与信息加工。

(三)实践性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言只有在交流与表达中才能体现其价值。“语用”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语用教学的实践性特征,也只有联系实际,走向应用的语言实践,才具有学习与研究的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语用实践”的角度对语文教学做了明确要求:“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2]反观高中语用教学现状,停留在语形、语义及语法层面,“伪语用”现象较多,以考试或练习作为语用思维训练的主要形式,过于强调语言的表达效果而忽略语言本身的元素及规则,甚至曲解语言的实践性特征。

二、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用教学的策略

(一)分析学情,明确语用目标

要提高语用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需要预设语用目标。在目标的引领下,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开展语用训练,形成感知体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形成基本的语言知识储备,掌握了相应的阅读方法及语用技巧。但部分学生由于自主学习动力不足,对于语言文字的兴趣淡薄,导致现有的阅读效能低下,思维类型相对简单。同时,由于语用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不能有效贯通语用体验与语用学习的联系,难以适应高中阶段目标模糊、容量大、节奏快、任务繁重的语用训练,造成了高中语用教学的“费、慢、差”现象。在高中语用教学中,要分析学情并明确语用目标,首先要根据文本类型及学生认知基础,设计符合教学需要的、具有交际特点的、特征鲜明的“语用情境”。[3]文本类型不同,其语用情境的目的与特点也不相同,古诗教学中的情境多是生动形象的图片、音乐、游戏、字谜等,能够触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说明文教学中的情境则很少强调语言的情感特征,意在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科学言语,以促进说明文教学价值的充分发掘。其次,高中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中语用目标的设计要尽量符合生活化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说话对象、具体场合及特定情境来合理把握说话内容,从而使语言表达更为得体、简明、符合身份等。

(二)自主赏析,培养语用意识

随着高中生的语言文字的词汇积累增加,阅读速度及信息提取能力亦随之提高,他们能够通过听、说、读、写来感知语言文字,养成基本的语用意识。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篇目,是提高学生语用训练的经典素材,适用于开展学生语用实践活动。对此,教师指导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品析,多角度、立体化、全面性地感知语言的形式与内容,实现对既有的语用经验的升华。当然,在学生赏析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以鼓励性的评价语为主,对学生语用意识的培养不必面面俱到,更不能求全责备。对于标题的含义、围绕主题选材、素材的组织、详略的安排、行文的线索、细节描写等,可以就某一方面展开探讨,也可以从多方面综合赏析,言之成理即可。此外,自主赏析的内容并不仅限于阅读活动,还可以是听、说、写等多方面,也不必是名家名篇,可以围绕学生的“作品”来赏析与点评。在高中语用教学中,教师不妨组织“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开展“推荐一本书”交流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的语用兴趣,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平台,提供参与语用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在赏析并点评对方语言表达的同时,加深了对语用规则的理解与反思,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当然,学生自主赏析的范围并不仅限于课堂,还可以向课外拓展,可以从街头的店铺招牌中体会“一语双关”之妙,可以从各自的姓名及寓意中探讨汉语的言意关系,可以从徽标的设计来思考图文结合之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语用的趣味与魅力,在语用实践中联系生活并感知生活中的语言文化,养成自觉的语用意识,学生的语文学科兴趣更会大大增强。

(三)探究语法,提高语用技能

语法与语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不少学生在交流与表达过程中仅凭已有的语用经验进行词语识记与积累,其语言理解与表达多是依靠固有的“母语”语感而获得,而对语用实践中体现的“短语特征”及“连词成句”的规则并不理解,这就导致病句较多,语用能力较低。从人教版的教材编排及高考来看,淡化语法教学,突出语用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趋势。然而,淡化语法教学并不意味着语法在语文学习中无足轻重,不单独设置语法板块是为了降低学生的语文学习难度,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语用实践过程中理解词、句、段、篇等的表达规则。当然,探究语法,也要趣味与功能兼备,教师可以播放近来流行的歌曲,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进入语用学习,分析歌词并交流探究,从语言表达角度说说它之所以成为流行歌曲的原因。还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声小品的形式来引入对“歧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理解句义与语法,明确词句表达的规则,进一步提高语用技能。

(四)接轨生活认知,内化语用素养

语用现象无处不在,高中语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语用现象,逐渐养成自觉探究语用现象的习惯,这对促进学生语用认知构建具有特殊意义。首先,学生对文本中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句法特征等的分析,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以加深对语用的理解与把握。其次,面对生活中丰富的语用资源,教师能否从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角度来挖掘素材,使其转化为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材料,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语言思维的建构及语用素养的形成。“诗词大会”可以走进语用教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也可以“移植”到语文课堂,合适的语用材料的选择与组织,将从源头上促进学生将语用学习与生活认知全面接轨,并以“语用思维”来反思实际生活。[4]再次,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语用教学,是富有活力的开放型课堂,它要求学生学用结合,在充分激活自身语用体验的基础上,从言语层面与语言层面来感知文本的内涵,形成自觉的语用学习思维。久而久之,学生的语用素养自然得以提升。

三、结语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用教学,归根结底要回归语文的本质,即走出现有的阅读教学过分“重情感理解、重文本分析、重人文內涵的深度挖掘”,真正落实到“语言文字的运用”中,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言活动中获得听、说、读、写的技能,以基本的字词单位为起点,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与认知,促进学生对语篇的感知与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语用意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语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加强语用思维的训练,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3151500338236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语言文字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