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2022-03-14方媛
方媛
在我们的班级文化中有这样几个板块:“做会学习的自己”“做细致的自己”“做爱阅读的自己”“做温暖的自己”……这些板块都紧紧围绕着“自己”一词。这背后有什么故事?
小刘同学学习状态不太好。那天,我们问她为什么不努力,她说:“反正我是班上最差的。”原来是这样。她觉得自己最差,努力了也没有用,小李同学作业书写极不工整,答题也很随意,怎么提醒他都没用。他说:“我数学本来就很差,反正也做不好。”
像这样的例子,在学生中还有不少,他们认为自己反正不优秀,努力了也不一定会有好结果,为什么还要努力呢?
人在面对竞争、失败、挫折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这个反应就是人的思维模式。著名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把这种思维模式分为两种: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他们相信智力是可以通过后天改变的,他们更愿意主动学习,面对挑战时总是跃跃欲试,面对失败时也会调整心态。
结合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们急需用成长型思维去引导孩子们认清自己,改变自己。
从固定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需要四步:第一步,引导孩子们了解自己处于哪种心智水平。虽然都是四年级孩子,但大家的心智水平却不一样。我们用形象的方式梳理出4种水平:超四年级水平——任何事情都能够超前完成;四年级水平——任何事都能够按要求完成;二年级水平——需要老师提醒才去做;幼儿园水平——必须获得老师表扬才能做。我们告诉孩子們,处于哪种水平都不可怕,只要你愿意去改变。
第二步,带领孩子们内省,找到自身问题的真正原因。比如语文作业正确率低,不是因为不聪明,而是因为课堂上没认真做笔记,以及做题时漏掉关键信息;比如有些孩子学习不积极,是因为担心努力了也不会有好结果……
第三步,帮孩子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四年级孩子处于儿童期的后阶段,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关键期。因此我们开设了这样一个板块,叫作“做会学习的自己”。我们和孩子一起梳理,作为一个好的学习者,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即“好的学习行为对照表”以及“学习的雷区”。
第四步,树立目标,制订计划。知道做什么,还要知道应该努力到什么程度。每个月初,我们会根据上个月孩子们的表现,制定本月的具体目标。我们把目标写在黑板最上方,便于孩子们每天看见。除了班级的整体目标,个人也有自己的小目标。孩子们将目标写出来,张贴在课桌上,每个目标都是具体可操作的,是他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
当我们把“别人对他的要求”变成了“自己的目标”,情况发生了变化。
小罗同学在上网课期间曾是逃课不交作业的典型,当这学期她给自己定下“成为班级写作高手”的目标后,听孩子妈妈说,她睡觉前躺在床上都在打腹稿。通过她的努力,她成为班级优秀习作最多的人,她的照片及美文在“作家专栏”板块被大幅展示。
当我们鼓励学习状态不好的小陈做“会学习的自己”,并大力表扬他在语文课堂上随时做笔记的习惯,他突然意识到自身的优点。很快,他便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当他的同桌遇到写作困难时,小陈竟然画出了思路清晰的思维导图,非常有耐心地给同桌讲解应该怎么写。那个曾经自己学习都困难的孩子,居然可以帮助他人了。
整整一学期,我们把“自己”贯穿学生的学习始终,每次课堂上,我们提醒他们优秀的自己应该做什么;学生每次反馈时,展示靠自己努力使正确率提高的优秀作业;每次自习时,老师点赞学生主动改错、主动提问的好行为……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发生着变化。这就是“自我认知”的力量。
3824500338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