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需要被“看见”

2022-03-14杨静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2年2期
关键词:看见观照内心

杨静

观照内心,才能生发学习的力量

【编者按】学习这件事,不同的孩子间总会表现出巨大差异,这背后的成因是什么?著名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所有人都有三个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归属感,自主感和成就感。当这些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孩子对于某件事的内在决定动机自然就提升了。反之,孩子的内心则会充满无力感。因此,在养育过程中,成人要观照孩子的内心,注意自己的言行,谨慎地帮助孩子培育“冰山下的力量”。

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的孩子:做什么事都不积极,总要老师来催;事情只求“完成”,不讲质量,各种方法对他们似乎毫无用处。

教师需要深入走近这些孩子,了解他们问题背后的原因。

身体不独立,思想怎么可能独立?常规来说,孩子做事不积极,可能是因为他态度不好,也可能是“家规”不严。可是,当我们试了无数种解决方案后,小D同学依然如此。

直到那天,我们再次与小D爸爸交流,问到了生活中的细节,才发现已经四年级的小D甚至连牙膏都不用自己挤。为了让他专心学习,爸妈包揽了一切家务,包括他自己应该做的生活日常。

父母重视学习,却不重视生活中的独立。一个连生活都不能独立的孩子,他的思想怎么可能独立?思想不独立的孩子又怎么可能主动对自己提要求?

孩子爸爸恍然大悟,决定回家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及适当帮助做点家务的习惯。很奇妙,当家长在做出改变后,我们发现孩子很快就有了回应。他渐渐有了学习状态和主动意识。在老师的鼓励下,经过两个多月的坚持,小D慢慢改善了拖延症。

唠叨的杀伤力,远超我们的想象。小C同学情况更糟些。他对自己没有任何要求,每天抱着“混过去”的心态,从不主动完成作业。那天与他妈妈约谈,在询问了各种情况后我发现,我以为的溺爱、包办,并没有在他身上发生,相反,家长非常重视学习。家长反复说:“我每天都跟他讲,要他好好学习,认真听讲,好好完成作业,每天都在提醒他……”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从妈妈的话里听出了一个重要信息——这是一位唠叨型妈妈。面对父母的唠叨,孩子内心可能产生抵触、反感的情绪,甚至孩子自己可能根本察觉不到内心的这种抵触和反感,只是用无声的行动来对抗,比如对学习的抗拒,对自己的无要求等。

小C每天需要分出那么多精力去屏蔽父母的嘮叨,去调节自己的情绪,哪里还有更多精力投入在学习上呢?

我把我的想法告诉妈妈,妈妈很愿意为此做出改变,虽然这做起来并不容易。大概过了两周,小C的情况渐渐好转,学习有了起色,相信通过时间的洗礼和坚持的力量,孩子还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家长不提要求,孩子就会轻松快乐吗?在所有这类情况中,小L最特别。他不调皮,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可是做得并不好——他可以把一次作业重做好几遍也没什么进步。你在他身上看不到任何欲望,看不到一个小学生的阳光开朗、开心快乐,也没有悲伤难过与沮丧失望。他就像机器人一样,无欲无求。

当孩子爸爸再次说道:“我们在学习上没有给他任何压力。我们希望他把性格培养好就行……”我突然意识到,问题可能就在这里:也许,正是这个“没有压力”“没有目标”出了问题。在《孩子需要被看见》一书中专门用很长的篇幅讲到,孩子需要从他们信任的大人那里获得前进的方向。如果没有这个方向,他们便会迷失。

很显然,小L同学在他的父母这里找不到方向,父母从来不对他提出任何明确的要求,哪怕是一句“我希望你今天作业能得A”都没有。父母看似对他放松的爱,却让他十分迷茫。孩子现在已经10岁,想到他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像一叶毫无方向的扁舟在海上飘荡,他的内心该有多么无助,多么没有安全感。

经过沟通,孩子爸爸似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决定试着给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哪怕是短期的,一周的,甚至一天的目标也好。我们期待孩子的改变,我们也相信,当父母做出改变的那一刻,孩子的春天就不远了。

3605500338293

猜你喜欢

看见观照内心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实录——对一部名著的多元观照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显微摄影师:带你“看见”惊艳的“微距世界”
重新“看见”你
一款可以帮助盲人“看见”的墨镜
由《论语》观照孔子的修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