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劳动教育实践探究

2022-03-14刘昌华喻莉莉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2年2期
关键词:家务劳动法治

刘昌华 喻莉莉

马卡连柯认为:“让学生单纯进行劳动所收获的成效很小,劳动教育必须与知识以及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只有将劳动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道德与法治学科关于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与其观点不谋而合,树立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能力、实现劳动创造体现了学科育人的特点。那么,如何让素养落地,关键是把学校德育活动、学生生活实际融入课堂,稳步推进、螺旋上升,达到知行合一,真正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智慧。

追溯劳动教育根源,揭示普遍问题现象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要求“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可见,当前学校中的“劳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正被淡化、弱化,原因何在?从以下三方面谈起:

第一,“劳动最光荣”的意识缺失。强调“五育”并举,却没有专门课程来实施“劳育”,它只能融合在学科中,渗透在德育活动中。然而,智、体、美越来越强调成绩,“劳动”则被边缘化,甚至被认为是学生学业成绩提升的障碍。比如,家长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认为劳动会占用学习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于是不让孩子做家务;老师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经常将劳动作为惩罚手段,比如让没完成作业或者违纪的学生打扫卫生,导致学生对劳动产生排斥、厌烦的心理,认为劳动并不光荣。

第二,“劳动最美丽”的行动不足。如今社会发展节奏加快,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变少,在家指导孩子做家务的时间更少。有的家庭任由孩子对家务“爱做不做”,导致孩子懒得劳动;有的家庭过分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忽视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必要的劳动多以父母包办为主。同时,学校中的劳动教育仅仅停留在做值日的此时此刻,没有将这一美好的行动落实到每时每刻,学生感受不到其中的乐趣,也就无法坚持,没有行动就不能提高劳动技能。

第三,“劳动最伟大”的情感弱化。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是劳动教育最深层次的目标,在许多学生眼里,做家务、做保洁、搬运等体力劳动才算是“劳动”,而且仅仅是“劳动”,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这些劳动带来美好生活。另外,学生的视野较为狭隘,没有把脑力劳动也看作是劳动,比如,小到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工作,大到对科技工作者、国家领导人等职业的认识,无法切身体会到劳动的伟大内涵,无法激发起内心的道德情感。

综上所述,学生在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创造这三方面的素养都有所欠缺。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课程,“融生活和社会常识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于一体”,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劳动教育的责任。应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性,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明确教学目标,具体解决学生遇到的真实问题,才能真正让素养落地。

紧扣学科核心素养,梳理劳动教育层次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鉴于以上对劳动教育现状的分析,我们紧扣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创造,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通过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进行梳理,发现劳动教育主题几乎出现在每个年级,这些看上去都是相同的内容,实质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并不同。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因此,低年级应重在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会日常生活自理,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感知劳动的乐趣;中年级应重在卫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做好个人卫生的同时能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体会劳动的光荣;高年级应重在劳动创造的教育与实践,从实体劳动过渡到抽象劳动,从劳动行为上升到劳动价值,能尊重劳动并且提高劳动效率,凸显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

融合课堂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劳动智慧

有了系统梳理,课堂教学就能游刃有余。围绕螺旋上升的目标,紧扣学科核心素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智慧。

(一)立足核心素养,探寻劳动价值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探寻劳动价值,应结合时事资源、学生生活实际等开展教学,让劳动价值入心、走心。

例如,《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的第2課《这些事我来做》主题教学中,教师首先以思维导图模式展开教学,通过“我做过—我会做—我要做”的教学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家务劳动每个人都会做,但是“做得好吗?做得多吗?做家务只是在‘帮’大人做吗?”通过探究,学生发现做家务其实对自身有很多好处,比如,提高自理能力,养成良好习惯,分担家庭责任等。有理也要有据,再引入新时代好少年热爱劳动的鲜活例子,让学生深化认知——“劳动,是成功的奠基石。”最后的延伸环节,引入国内外青少年劳动时间的数据对比,凸显中国学生劳动现状,再次让学生反省自己的行为,不断深化对“主动做家务”的理解。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中《担当家庭责任》已经将帮忙做家务上升到法的层面,渗透《婚姻法》中关于“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揭示家庭责任的法律意义。通过学生回望生活中自己是否做到了自理自立,家务技能是否有所提升,能否真正减轻家庭负担等;另一方面,反思自己是否能适应家庭的变故,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自立自强,方能悦亲”的含义。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治专册)中涉及一系列与劳动相关的故事、案例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在劳动教育中提升学生法治素养。通过历史长河中一个个劳动故事,学生在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中深化对劳动价值的体悟和对劳动创新精神的认同……关注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就可以发现许多这类隐藏在课程中可利用的资源,以增强教学的张力与活力。

最普遍的家务劳动有何劳动价值?只有关注孩子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以问题导向挖掘劳动价值,“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能找到教学的生长点,促进学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的同时树立主动劳动的意识。

(二)制定生活规划,提高劳动技能

《课程标准》指出:“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引导低年级学生制订劳动生活规划,在实践中提高劳动技能,感受劳动乐趣。

例如,执教《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吃饭有讲究》时,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紧凑,从吃饭前为何要洗手、如何洗手,再到餐桌礼仪,文明用餐,一步步深入学生心理。结合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安排了擦桌子的方法指导,将劳动教育与游戏体验相结合,既教会学生如何把桌面擦干净,又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了劳动技能,培养了他们的劳动意识。最后,通过课堂劳动展示和家务劳动评价表,督促学生坚持学做家务活,做好家务活。

再如,执教《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时,首先由“文明班级流动红旗”导入,让学生明白做好值日生工作会给班级带来荣誉。接着,“作为值日生,要怎样做才能做好呢?”旨在引导学生制订劳动生活规划,比如,制订班级卫生轮值表、班干部值日表、督导员职责表等,细化每个人的责任,并且作为团队的共同任务,纠正“做不好值日就要被惩罚”的误区,认识到这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集体荣誉。让学生在熟悉值日的方法和技能的同时,收获一份为班级服务的荣誉感。

低年级从自我劳动服务开始,进入服务家庭阶段,实现家务劳动意识的启蒙,再过渡到如何为班级服务,做好班级值日生。螺旋上升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际劳动生活中加深认知,提升自我劳动能力的同时获得成就感,激发其主动劳动的意识。

(三)链接现实生活,反思劳动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通过几百个事例而深信凡是着迷于一件有趣的劳动,在劳动中不断揭示出各种关系和互相联系的学生,他的思想就不可能是混乱的,言语也不可能是迟钝的,因为,学生不仅在劳动,而且在思考,在推断各种因果关系,在规划未来的工作。”可见,劳动可以创造美好未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导学生在回望生活中实现自我生活观念的修正,从而实现劳动创造,提高劳动效率。

比如,《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试种一粒籽》一课让孩子在观察种子萌芽的过程中,去经历、感受、发现生命的神奇和不可思议。有孩子说:“我自己种的蒜苗都舍不得吃。”可见,通过种植活动让孩子能亲身感受到珍惜食物的情感。活动中,教师引导孩子在困难与挫折中学会创造性劳动以解决问题。

有了二年级的种植启蒙,四年级孩子在植物园里就会有所发展。在执教《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白白的大米哪里来》时,老师以“说一说你在劳动实践基地的种植经验”作为导入,顺理成章地利用体验式教学展示“大米的成长过程”,比如育种、插秧、田间管理等。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链接教材文本重点,最终引起共情“种田人的田间劳作真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进而联系巩固前课所学《餐桌上的浪费》,渗透袁隆平爷爷的卓越成就与伟大贡献,引导学生自觉做到“光盘行动”,这也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厉行节约,反對浪费”的时代新风,让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将2021年我国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作为案例延伸,使学生明白不仅要自律,还要他律,用法律手段能更加有效地防止食品浪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种植劳动中关注自我的成长,到关注社会的劳动,从我做起的自律,到立法的他律,让“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深入人心。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够积极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另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劳动效率,这些都是“实践创新”的核心。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不仅要进行劳动技能的习得与提升,更重要在于劳动价值的认同与内化,劳动情感的体悟和激发,劳动习惯的日常化。要实现劳动实践智慧的提升,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升,而是要引领学生通往更加美好的自我的路径。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服务于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要遵循儿童素养发展的规律,开拓课程资源,在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实践活动中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成为尊崇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劳动的人。

3317500338258

猜你喜欢

家务劳动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爱她就让她学做家务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热爱劳动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