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出师表》精神的阐释与传承
2022-03-13何正杰
何正杰
摘要 本文对《出师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研究《出师表》精神气质的传承,从关心人民的精神传承,到关心个人与国家未来命运的精神继承,再到关心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危难时刻精神如何体现,最后落回到当下如何传承与发展,层层递进,进行论述和分析。第二个方面则是通过论述诸葛亮《出师表》的文风文体,坚持注重实际问题解决的文学创作风格,以及优秀文章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此来探究恢弘大气的文风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出师表》 精神 阐释 传承
三国作为中国历史上极具英雄色彩的时期,涌现出了很多杰出而伟大的英雄,诸葛亮是其中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在汉末那样一个纷争不断的时代,无数人都满怀着报国之志,书写着他们英雄的篇章,比如通过数十场大小战役一统中国北方的乱世奸雄曹操曹孟德,以及为复兴大汉之志六出祁山北伐的诸葛亮。他那一篇恢弘壮阔的《出师表》更是为我们留下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出师表》为我们展现的时代精神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是为理想而百折不挠的精神气质,然后是由此而产生的恢弘大气、朴实无华的文风。坚守信念的精神是神,而恢弘大气的文风是形。由神入形,正是心中的信念产生了这样文风,又由形传神,以此文风带动这种精神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最终体现在《出师表》当中,分别从神与形给予后人以启迪。学习《出师表》可以增强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了解文言文,也可以帮助他们体会诸葛亮这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领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内核,帮助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让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
一、《出师表》精神气质的传承
1.关心人民的精神传承
唐代诗人杜甫所处的时间跨度较长,既见证了开元天宝的恢弘灿烂,也感受了安史之乱的国运衰微。在他的诗作《蜀相》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如今要去哪里寻找诸葛丞相的祠堂?应是在层层柏树林立的成都城外啊。碧綠色的青草与台阶相互照应,显露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春天景像。为了一统天下,昭烈帝刘备曾多次去诸葛亮所居住的草庐中拜访他并请他出山,而诸葛亮不负所望的辅佐两朝君主的忠诚之心也令人动容。然而诸葛丞相六出祁山讨伐曹贼未能取得完全胜利便在军中病亡,这让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们对此遗憾不已而泪落衣襟。杜甫早年间也曾想实现自己为帝王师的政治理想,奈何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虽然这个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是他却并没有因此而选择放弃,他在这篇赞扬诸葛亮的诗作中,更是深刻地体现出了这一点,一路历尽挫折却百折不挠,终究战胜困难超脱自我,写出了无数首反映那个时代的不朽诗篇。
而诸葛亮,在刘备夷陵兵败,蜀汉摇摇欲坠,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危难时刻。他既没有像项羽那样说自己功业不成乃是天命,更没有像南宋小朝廷那样偏安一隅,而是勇敢地承担起复兴汉室的责任。杜甫和诸葛亮面对危局时是什么支持他们坚持下去,又是什么让他们百折不挠,负重前行?是人民,是他们对民众的重视和承诺。
杜甫的诗歌作品中很多都透露着忧国忧民的这种感情,而在《蜀相》中,更是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正在经历安史之乱的杜甫,和诸葛亮有着共同的情怀以及理想信念,那就是让国家重新走向振兴,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再次享受美好的生活,让他们远离乱世,远离硝烟,拥抱美好的太平盛世。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也是一种信念的延续。这种关心民生、对黎民百姓的责任感,让杜甫一次又一次的战胜自己仕途不顺的挫折,以及理想备受打击的失落。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造就了当时以及后世知识分子的信仰与使命。因此,杜甫身上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能够一直保持下去,能够在不被朝廷重用的情况下,依旧坚持着自己最初的理想信念,除了其自身的意志品质以及对黎民百姓的牵挂外,还和诸葛亮这种精神信念的传承密不可分。正是因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其心中树立了为民奉献的一种价值取向,才能够让这种思想在逆境中指引他历经挫折而不放弃,始终坚持着自己最初的信仰。
学习《出师表》中这种关心人民、关心天下的精神,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让他们更有担当,培养更加优秀的品格,丰富其精神世界。
2.关心个人与国家未来命运的精神传承
正如唐人薛逢在其诗作《题筹笔驿》中写到的那样:“出师表上留遗恳,犹自千年激壮夫。”《出师表》所表露出的这种精神,时隔千年依旧激励着心怀壮志的有识之士们。在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政治昏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身处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看着国家山河破碎,人民颠沛流离,不免内心悲从中来,于是联想到了数百年前的诸葛丞相,希望此时能有人心怀如此信念,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这句诗便是其此时此刻薛逢内心情感最为真挚的表达。在薛逢的部分诗歌里充满着对在国家危难时刻力挽狂澜的英雄们的赞美,这种精神在他的其他诗歌中也有体现。比如他在这篇《君不见》中这样写道:“君不见,马侍中,气吞河朔称英雄;君不见,韦太尉,二十年前镇蜀地。”阁下不曾看见当年的河东节度使马燧为国家收复失地,气势伟岸而震动山河,真是一代英雄。阁下也不曾看见当年的西川节度使韦皋威震蜀地,如诸葛丞相转世一般扫平敌寇。明知希望渺茫却仍然坚守信念,这种信念既包括国家也包括个人,宗法制观念下,因为“家国一体”的特殊情怀,让无数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产生了深切的共鸣,这不仅和中国“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相关,也和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源。在这些信仰着不屈信念的人的心中,之所以能够百折不挠,正是因为放不下国家,进而更是不愿放弃自己,因为家国在他们的心中本就一体。因此实现个人理想和报国之志并不冲突,由此看来,那些认为诸葛亮六次北伐均是为自己建功立业,从而全然不顾民生疾苦的说法不攻自破。诸葛亮“伏望天恩,誓讨汉贼”为的是实现先帝刘备未能实现的理想,为的是延续心中那个正义而理想的汉朝,倘若只是为了自己则可以在刘备白帝托孤后,遵从那所谓的遗言将软弱无能的刘禅取而代之。坦率地说,当时的诸葛亮是完全有这个实力的。
本诗的作者薛逢,虽然他才华横溢,却因为性格耿直,坦率做事,清廉端正,常常被权贵所刁难和排斥,并没有能在那个时代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在他的心中,是有一种遗憾,一种伟大壮志没有办法实现的遗憾,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所以他才会在这里表露出来,更是以《出师表》的这种精神不断的去激励着自己,让自己走的更高更远。可以看出,《出师表》给那种心怀壮志,但是最终却没办法实现的人以勇气和动力,不断的去坚守着自己崇高且坚定的信仰。就这一点上来说,《出师表》中所表露出的这种为报国理想而百折不挠的精神,已成为了中国人不屈信念精神的代表之一。优秀的文章既能恩泽于当世,也能流芳于后世,《出师表》正是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学习《出师表》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他们对英雄人物的爱国情怀具有深刻的了解,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与形。
3.关心个人价值的实现
我们从《论语》中学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诸葛亮这种为坚守信念而百折不挠的精神无疑是为当时以及后世的人做出了杰出的榜样。纵观唐代对于《出师表》的引用和赞颂,我们会发现无论在盛世还是乱世,诸葛亮这种百折不挠、坚守信念的精神都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肯定。如中晚唐时期的李商隐在其诗作中这样写到:“玉垒经纶远,金刀历数终。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当年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丞相的事迹已经变得愈发久远,而季汉江山也在历史舞台上落下帷幕。时至今日,谁又能再像诸葛丞相一样创作一篇恢弘壮阔的《出师表》,一生竭智尽忠只为向帝王表达忠心?此时作者将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历经诸多磨难与挫折,依旧不放弃内心的佐国之志。而是坚定的与国家站在一起,纵使此时的大唐王朝已不复往日的荣光,纵使此时的朝廷已是落日的余晖,可他依旧未曾动摇,牛李党争也好,藩镇割据也罢,这些都无法摧毁他对苍生的牵挂,以及对大义的追求。这是他对自己未来的承诺,也是他对国家最崇高的信仰。在阅读这首诗歌的时候,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李商隐是处于中晚唐时期,中晚唐是唐朝十分黑暗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朝廷内部,党派林立,互相为了排除异己勾心斗角,诸如牛李党争的事情层出不穷。朝堂外部,国家分裂,藩镇割据,农民起义接踵而至。此时内忧外患滚滚而来,国家内部却人才凋零,没有人能够在这一时期站出来。所以李商隐才会联想到诸葛亮,诸葛亮同样在一个乱世,在一个国家分裂动荡时期,却力挽狂澜,想要将大汉重新建立起来。虽然最后没有能够成功,但是其所做出的一切努力也足以得到当世与后世人的肯定。李商隐在此时提到诸葛亮,表面上看是希望此时能够再次出现这样的英雄,也实际上却是在感叹,自己得不到重用以及英雄人才没有办法涌现的悲哀。
结合李商隐的遭遇,能够在此时写出这样的诗句,和他政治仕途以及内心的波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渴望唐朝能够重新振兴,重新回到贞观之治,或是重新回到开元天宝年间的那个繁盛伟大的朝代,但是自己却没有办法出一份力,因此,内心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这既是他对于自身命运的感叹,又何尝不是他对于国家命运的感叹呢?所以《出师表》的内容具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向前,他总结了朝代兴衰得失,向后,他又给这些知识分子,这些仁人志士一种继续坚持下去的努力与期待,让他们能够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践行着自己的理想和道义。纵使不被重用,但内心的信仰却从未动摇。
在学生们学习《出师表》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这种关心对个人个人过去价值的实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绑定在一起的精神。即使历经依旧不改佐国之志的高洁品性,感受古圣先贤的人格魅力。
4.“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
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唐之后的宋代体现的更是尤为明显。因为宋代是一个对外非常软弱的朝代,在多次面对少数民族的入侵时,因为统治阶级的软弱导致整个民族受到了侮辱,这也激起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感慨和不满。陆游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他将这种对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和对坚持自己信念的遗恨,牢牢的绑定在了一起,写出了一篇又一篇不朽的诗篇。如陆游在自己的作品《书愤》里写到:“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年少时不知世道艰辛,伫立中原,北望江山,气魄千里。我曾坐着楼船在白雪纷飞的夜里渡过瓜洲,飞奔而去痛杀金贼,也曾在萧瑟的秋风中跨上披着铁甲的战马纵横驰骋,将收复大散关的好消息上报朝廷。遥想当年我认为自己是保护国家的万里长城,一心想要为国家荡平边患。而如今我已经垂垂老矣鬓角的头发如同雪花一般苍白,连北伐金人都成了一种奢望。此时我不禁想起了诸葛亮,他的那一篇《出师表》写的真是恢弘壮阔,而如今时隔千年又有谁可以像他那样为国家重振山河,收复失地!陆游的一生是充满坎坷的一生,他一心渴望收复失地北伐中原,但是卻因为南宋朝廷的软弱和偏安一隅,这个志向始终没有办法实现。不过,他内心却并没有因此而彻底的选择放弃与妥协,而是在内心继续坚持着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更是在自己的诗作中直接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他在诸葛亮身上看到了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并将这个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不断地支撑着自己内心当中最为崇高和纯洁的信仰。这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出师表》对于陆游这篇诗歌的创作,以及他这种百折不挠精神的延续,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纵观历朝历代,导致一个国家灭亡的,往往不是强大的敌人,而是内在的腐败。陆游作为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一生仕途坎坷难行,对于朝廷内部的腐败以及偏安一隅的软弱,束手无策。当时的南北宋朝廷与昔日的蜀汉政权内部都有小人为祸一方,并最终造成亡国。因此当靖康之耻发生后,作为这个国家昔日的守护者,他的内心必然十分悲痛,故而想要改变这种状况,让国家重新走向强大,在这一点上他和诸葛亮是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
蜀汉在诸葛亮的领导下,六出祁山多次北伐,但是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其中,之所以失败,很大的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为朝中奸党以及保守派势力强大。后期更是黄皓当权,刘禅陷入了贪图享乐的境地,而蜀汉也再也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这和南宋时期是多么的相似,所以我想此时的陆游和当时的诸葛亮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心心相惜之情。
抗日远征军将领戴安澜在其诗《远征》中写到:“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今身又来。”绵延万里的猎猎军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伟大的中国远征军誓要出境消灭倭寇。扬起马鞭指着前面的一片花海,我们的军队就如同当年的诸葛亮出征的军队一样。戴安澜在国家危难之际,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毅然决然奉命带兵远征,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而当年的诸葛亮也是如此,亲渡泸水,远征蛮夷,组建无当飞军,为振兴蜀汉的国运而刻苦努力着。这是戴安澜的信念,也是诸葛亮《出师表》精神传承的见证,在国家危难时刻,有这样一种不屈精神传承下来,帮助我们战胜一次又一次的苦难,照亮了一片又一片的黑暗,坚持着永不屈服的信仰。
在现代社会中,《出师表》的精神依然存在并且得到了新的发展。比如在遥远的南沙群岛,辛苦戍边的将士们,用他们的意志和信念坚定的驻守在那里,付出无数青春和生命坚定的守护着国家。还有在西南边界,那些英勇缉毒的警察们,父亲因此牺牲,可他的孩子却继承了警号继续奋斗在那个岗位上。这不禁让我想起诸葛亮、诸葛瞻父子两代忠烈。这便是信念的传承,向上数千年,我们依旧是我们。这是一种永恒的传承,也是数千年来我们成为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的重要原因。
这三种内心情感的传承一脉相承,正是由于关心民生,所以才更会关心自己与国家未来,渴望为国家创造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去切实的保护民众的利益,让天下的人民百姓们能够过上太平生活。所以,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理想,他们会在历经挫折时总结自己个人过去价值的实现,不断的去反思和提升自我,从而帮助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走的更远,帮助自己朝着那个目标不断的努力着。
《出师表》中力挽狂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可以帮助学生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在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时能够奋勇向前,扬古之贤士君子之风。
二、恢弘大气的文风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影响
1.坚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文学创作风格
诸葛亮的《出师表》除了情感上给我们带来的这种坚守信念的遗恨之外,在文风上,也是为历朝历代所推崇。苏轼的文集中这样写道:“至《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与《伊训》《说命》相表里,非秦汉以来以事君为悦者所能至也。常恨二人之文,不见其全,今吾乐全先生张公安道,其庶几乎!”到《出师表》这里格式简洁却内容详尽,虽然耿直却不放肆,言语高深,能够和《伊训》《说命》互为表里。并不是自从秦汉以来那种取悦君王的文章能够相比的。我经常遗憾自己不能见到这两个人所创作的完整的文章,今天我能够看您的作品,和他们相差无几啊!
苏轼对于《出师表》的文风十分赞赏,因此苏轼对《出师表》给予了:“直而不肆,大哉言乎”的高度评价,这也是对友人的希冀和期许。结合时代背景,苏轼所处的世代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时代。宋代的经济和文学发展虽然十分繁荣,但这却是一个虚假的繁荣,不修武备,国力贫弱,外有少数民族政权的入侵,内有朝中小人的作祟。因此他在这里倡导《出师表》,既是倡导文风,更是倡导这种精神,既是倡导形,更是倡导神。他希望能够改变文章的审美取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去除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出师表》在神与形上都具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在文风文体上,他为后世做出了一个杰出的榜样。苏轼本人所提倡的这种文学创作的风格,在他的很多作品当中,都体现了出来,比如在《留侯论》中这样写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古代那些能够被称为英雄豪杰的人,他一定有超过平常人的品行,别人所不能容忍的事情他却能够容忍下来。普通人遇到侮辱就会拨起手中的剑和别人扭打起来。这并不足以被称为勇敢,天底下真正勇敢的人,是突然面对一件事情,不会惊谎失措,别人无缘无故因为某些事情怪罪他。他不会发怒,这样的人,他心中能够装下很多东西,而志向也非常的高远。可以看出,《留侯论》开篇的用语言简意赅,使用词语恢宏大气,文风典雅直接,和《出师表》的文风及叙述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既传承了《出师表》这种典雅,大气,恢宏的形式,也践行了《出师表》当中对于优秀人物的歌颂和这种对英雄精神的崇拜之情。
《出师表》的写作风格对于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具有着十分深刻的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不断进步,写出更能贴近实际的文章。
2.优秀文章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到了明朝,诸葛亮的这种精神依旧得到了部分人的高度肯定,如王冕在《竹斋集》中这样写道:“《出师表》动英雄志,征伐书移慷慨心。”《出师表》让英雄的豪情壮志再次沸腾,北伐的文书让壮士们的心情慷慨激昂。《出师表》中的这种坚定不移报效国家的精神,是历来后代的文人们所不断推崇的,他们将个人的命运与國家的命运紧紧的连结在一起,让国家利益高于生命,这种精神成为了后代知识分子们的毕生追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出师表》中这种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着不可替代以及承前启后的作用,他让我们紧紧地凝聚为一个整体,历经千年而不衰。
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影响,要论《出师表》对现在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诸葛亮的精神更是值得当下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我们在面对一些问题时也许感到迷茫。比如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所要追求的结果需要背弃原本内心的底线和原则,这时一部分人就会感觉到迷茫。但其实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里就早已给了我们深刻而又隽永的答案。汉末三国是一个属于英雄的时代,但是造成这个时代陷入乱局的那些当政者,以及那些同流合污,袖手旁观的人方才是真正应当被清算的历史罪人。在董卓欲行废立之时,朝中无一是男儿,只有寥寥几个人反对。而在李催郭汜杀回长安之时,皇帝更是无人相助,四面楚歌。那些眼睁睁看着国家走向危亡而不采取任何措施的谄媚之臣和在民族危亡之际作壁上观的看客,又有何区别?
而我们当下社会之中,这种情况也是时有发生,事不关己便高高挂起,见义勇为精神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好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曰益被削弱。若是人人都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那么,国家便有可能会陷入动荡,百姓也可能会陷入危难。我们看一看三国乱世在董卓进京之时,昔日那些作壁上观的看客也终究变为了刀俎之上的鱼肉。所以只有众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才有可能战胜那些野心家们,切实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利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众的生机是最宝贵的,但是这宝贵的生机需要有人去维护,否则便会一文不值。不少人将《孟子·尽心下》中的这句话断章取义,但是他们忘记了在《孟子·离娄上》中还有两句,《孟子·离娄上》日:“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如果没有了伦理纲常,没有了社会秩序.又谈什么社稷国家?没有了社稷国家,民众的利益又要如何保障?没有了保障,又怎么谈得上“民为贵”?孙刘两家的联盟以及他们为了维护百姓利益和道义所做出的努力就足以说明一切。中华民族这个伟大集体当中的每一个人,更是应该主动自发的团结在一起,而不是在他人面对危难之时,袖手旁观,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应对未来越来越多的挑战,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坚定我们自己内心的信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伟业。
《出师表》中的文风所影响的价值取向对于学生的道德观培养,以及写作的培养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的文风可以让他们坚持正确的写作笔法,鉴别外界信息,增强道德观念。
何为汉末三国之气节?汉末三国之气节是在曹丕意图篡汉之时,皇后曹节的掷玺责兄;是刘备在为三兴大汉之志而不断坚持的执着与信仰;是诸葛亮姜维师徒在蜀汉摇摇欲坠,国力日渐衰微之时,为复兴大汉而发起的多次北伐;是主公身处险境时祖茂的换旗引敌,曹洪的舍马救主;是他们坚守信念的遗恨,更是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便是汉末三国的气节,也是我们今天值得学习和深思的东西。今日我们所应该接受的不仅仅是那种浮夸华美的文风,也不仅仅是那些流量所带来的感官刺激,而是由客观现实和内心情感所带来的震撼与精神冲击。若想让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就绝不能止步于眼前的现状,满足于当下的安逸,应当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努力,团结在一起。应当时刻铭记坚守信念的遗恨,百折不挠的精神,居安思危的意识,朴实却又有温度的文风,这是真正需要追求的东西,也是《出师表》中关于当下社会真正的思考。
将本文所整理的有关《出师表》的这些伟大的精神运用在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修养,也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同时教学相长,也能提升老师的教学素养以及学校的文化氛围,对于语文学科的长久发展以及个人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都是非常有利的。
[作者通联:闽南師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