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高考I卷论述性文本的命题落点及教学建议
2022-03-13罗雪花
罗雪花
摘要 新高考I卷论述性文本的命题落点为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应用及论证思路,考查的形式为对信息的转述和整合、对核心概念的迁移性应用,对文本论证思路的分析等。对此,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加强对《乡土中国》的精读训练,加强对各类文本行文思路的梳理,加强对论述类文本的拓展阅读。
关键词 论述性文本 核心概念 论证思路 教学建议
新高考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包括信息性阅读、文学性阅读和古诗文阅读三方面。其中,信息性阅读的对象主要是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相比实用性文本而言,论述性文本有着更为严密的逻辑和规范的语言表达,和文学类文本的个性化表达有着明显的不同,对于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的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论述性文本多年来一直是考查的重点。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高考评价体系的颁布,对论述性文本的考查出现了新变化。以下,笔者将立足2021年新高考1卷论述性阅读考题,对新课标、新高考视阈下论述性文本的命题落点进行梳理,并试图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一、阅读材料分析
2021年新高考I卷的论述性阅读材料为非连续性文本,分别摘编自朱光潜的《诗论》(材料一)和钱钟书的《读(拉奥孔)》(材料二)。两则材料均为艺术鉴赏理论,体现了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的关注和培养。两则材料均围绕核心概念“诗画异质”展开了论述,对核心概念的阐释基本相同,包括图画适宜表现静物,是空间艺术;诗歌适宜叙述动作,是时间艺术。在诗画艺术的沟通上,材料一认为图画叙述动作必须化动为静,诗歌描写静物必须化静;材料二认为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从论证结构来看,材料一围绕“诗画异质”的观点,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论证;材料二从“事”“情”和“物”“形”、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阐释“诗画异质”,横向展开论证。从阅读难度来看,材料一语言表述简洁,明白晓畅;材料二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以古诗文来印证和阐释观点,较晦涩深奥。因此,尽管两则材料的核心概念相同,但内容各有侧重、论证思路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多则材料建构关联,形成推断,整合出新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命题落点分析
2021年新高考I卷论述性阅读试题结构上为3道选择题加2道简答题。选择题每题3分,简答题分别为4分、6分,共19分。考查了论述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等必备知识,考查了信息获取、理解掌握、知识整合和理性思辨等关键能力。在题目的编排上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具有梯度性;任务设计指向清晰,明确指引学生答题的角度和方向,同时也框定了答题的内容,学生必须在整体把握文本,准确理解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才能答题得分,不能套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模板蒙混过关。命题落点平稳中有变化,指向能力与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转述与整合融合,驱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
对信息的转述与整合能力是论述类文本常见的考查点,主要设置在第一道及第二道选择题。在过去的考查中,转述与整合通常是分开的。转述对象往往是一个句子或复句,主要考查学生比对信息的能力。通常会用无中生有、主谓颠倒、以偏概全、已然未然等方式来设误。整合信息的对象往往是一组连续的句子,主要考查学生对语句逻辑关系的把握能力。通常会用移花接木、偷换概念、因果倒置、强加因果等形式来设误。学生在熟悉设误方式后,完成这类考题时,基本不需要整体把握文本,通过选项与原文的认真比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在考查上存在碎片化、单一化的局限性。
2021年新高考I卷信息类阅读第1题,“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同样考查对信息的转述与整合能力,但转述与整合结合在一起,选项是对一段,或几段内容整合后转述,对学生获取信息、概括理解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第1题A选项转述与整合的内容对应的是材料一第1自然段,B选项对应的是第4自然段,C选项“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处:……”对应的是第4、5自然段,D选项“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需要整合第6自然段“诗画的媒介或符号不同”,第7、8自然段“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等相关内容。虽然每个选项的表述内容都在50字左右,但对应的是上百甚至数百字的内容,这要求学生要沉下心来阅读文本,才能够整体感知文本,理解和掌握文本的关键信息。
2.凸显核心概念,注重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的考查内容,主要考查对材料中重要概念及其相关语句的理解和推断能力。以2020年新课标全国I卷论述性阅读为例,核心概念是“孝”,第1题选择题有3个选项考查对文本中与“孝”的相关语句的理解,第3题选择题有3个选项考查了对文本中与“孝”相关语句的推断。考生可以通过比对的方式,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完成答题。虽然考查的是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但考查的能力还是对关键句的理解。
2021年新高考I卷论述性阅读文本的核心概念是“诗画异质”,第2、3、5题均落在了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上,共12分,更加注重对概念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如选擇题第2题,形式为推断题,4个选项的内容都要基于对“诗画异质”概念的充分理解。同时,题目的表述不能在原文中找到原句,需要考生在吃透材料后是对文本的重新建构,才能作出判断。其中A选项“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原文中并无“诗歌是时间的艺术”的表述,这个说法需要在充分理解材料一“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材料二“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才能作出判断。相比较过去的考查形式,今年新高考I卷对核心概念理解的要求提高了,形式变得灵活了,不是简单、碎片化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多则材料融会贯通上的理解,体现了在核心价值引领下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考查。
更为引入注目的是新高考I卷对应用能力的考查,选择题第2题C选项,选择题第3题,选项均来自材料外。其中,第3题A、B选项在钱钟书的《读(拉奥孔)》《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援引过,c项出自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均为对诗画艺术的评价,选项的表述本身是规范的、经典的,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诗画异质”的核心概念,则难以做出判断。简答题第5题,设置了学习探索情境,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对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作出阐释。完成这道题,学生既要掌握“诗画异质”的观点,也要读得懂“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诗歌内容,还要明确情境任务的要求,考查了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学科素养,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应用性”。
3.聚焦论证思路,注重解构、重构的逻辑思维
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为观点鲜明,论证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梳理文本的论证思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是基于文本特征的常见的考查内容。传统的考查形式为选择题,题目表述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20、2021年新高考I卷考查形式为简答题,2020年设题为“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2021年设题为“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相比较而言,选择题考查的是印证性的判断,简答题考查的是自主梳理后的重构,后者的难度更大,也更能够反映考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较2020、2021新高考I卷,考查的范围从一则材料到两则材料,从“梳理脉络”到“分析论证思路”,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新高考I卷两则材料的论证思路不同,一为纵向深入,环环相扣;一为横向铺排,汪洋恣肆。两则材料的文脉句隐没在文段中,考生不仅要找出来,还要重新建构起文脉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任务增多,难度提高。同时“分析”须结合文本内容和论证方法来诠释,比“梳理”的要求高。由此可见,高考对论述文文体特征的考查越来越重视,对论证逻辑、论证过程的考查应该引起语文教师足够的重视。
从考查要求来看,这道题属于基础性考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关键能力和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必备知识,但由于关涉的材料范围大,任务增多,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三、相关教学建议
“引导教学”是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论述类文本考查的新变化,并在教学中作出相应的调整。从2021年新高考I卷論述类文本命题点可见,考查内容和考查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原来理解关键信息、重要概念和掌握论证方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应用能力,对论证过程的分析重构能力。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考查上,主要落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因教材中与高考论述文本接近的阅读素材较少,教师教学存在教考分离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以下,笔者将结合教学实际提出相关建议。
l.力口强对《乡土中国》的精读训练
《乡土中国》是经典的社会科学论著,每个章节都有核心概念和严密的论证过程,各核心概念之间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是提高学生论述文本阅读能力的典型素材。温儒敏先生在《(乡土中国)导读》中提出,社科类论著的阅读最要紧的是“抓概念”和厘清论证思路。“‘抓关键“抓概念是必备的能力。”“把整本书论证的脉络梳理清楚,不仅利于理解全书,自己也得到了锻炼,从中学到如何让思维和表述更有条理,更讲逻辑。”教师在指导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开展章节性的精读,围绕“写了什么”“怎么写”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比如通过核心概念圈画、核心概念内涵凝练、核心概念外延分析等提高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绘制各章节及整本书的思维导图来梳理和重新建构文本的论证逻辑等。在推进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精读学习成果的检查和展示,以激发学生阅读社科类论文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2.加强对各类文本的行文思路的梳理和分析
我们不仅要重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等学习任务群中文本的思路的梳理与分析,对文学文本和实用文本也要进行思路的梳理和分析训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解读》在培养逻辑思维中提出:“好的文学文本和实用文本都有清晰的思路和内容逻辑,值得去发掘。”小说的情节、实用类文本呈现信息的多个角度是文本思路的表现,是整体把握文本的切入点。教师可以设计填写表格和绘制思维导图的的学习任务来加强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在大单元设计教学、群文阅读教学中,这也是多篇整合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行文思路梳理不应追求唯一正确,不要在具体的段落划分上纠缠不清,只要学生能够理出大体思路即可。同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适时的指导,比如提供梳理的角度、示范等。
3.加强对论述文本的拓展阅读
对论述类文本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对行文思路的梳理与分析能力都建立在阅读论述文本的能力的基础上,而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大量的阅读。论述文本主要是社会科学类文章,内容涵盖文艺理论、历史科学、社会伦理、哲学思辨等,具有学术性、社会性的特点,对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多方面增进语文的积累,提高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单元学习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或经典或权威的论述文本,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论述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比如在学习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朱光潜的《诗论》第三章“诗的境界—一情趣与意象”给学生阅读。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可推荐学生阅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诸子部分的内容。在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及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小说单元中,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小说叙事学和美学的论著。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和高考评价体系之下,论述性文本阅读的考查指向整体感知文本、理解应用概念,梳理建构逻辑的综合素养,而素养是无法通过短期的题海战术形成的。而迷信设题陷阱、答题模板则可能固化和束缚学生的思维,弄巧反拙。建议回归阅读教学的根本,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论述文本的阅读,加强对文本思路和逻辑的发掘,将阅读与社会生活、学习实践结合起来,方为学科育人的大道。
[作者通联:广东梅州市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