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用语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22-03-13郑晓华申思达彭朝艺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用语教育工作者话语

张 悦,郑晓华,申思达,彭朝艺

(1.滁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2.滁州学院 党委宣传部,安徽 滁州 239000)

2022年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我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8.5小时,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手机是上网的最主要设备,互联网深度融入人民日常生活[1]。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已经步入“时时在线、事事在线、处处在线”的网络化时代。当代00后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的诞生而成长起来的“网络原住民”,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切实占领互联网尤其是可移动网络这一重要阵地。近年来,随着网络化的普及,网络用语不断涌现,广泛应用于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当中。网络用语使用频率高、应用范围广、社会认可度高,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要用好网络用语这一语言载体,积极发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摒弃其消极影响,把网络用语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水平和育人质量。

1 网络用语的内涵及语义类型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网民们网上聊天时经常采取诙谐、逗乐等特定方式,逐渐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被称为“网络语言”。广义的网络语言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跟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有关的术语和词汇,二是人们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媒介进行交际与表达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2]。狭义的网络语言通常指的是第二种,即人们在网络上交流时所形成并使用的语言。作为网络语言中的最常用词汇,网络用语可以理解为人们在互联网交际与表达时使用频率高、应用范围广、社会认可度高的特殊语言符号系统。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用语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词汇系统,它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不断产生,更新速度快,使用周期短,时效性很强,部分网络用语经过语言规范化之后逐渐固定下来,成为现代汉语常用词汇的一部分,广泛用于人们的生活交际。

与现代汉语书面语不同,网络用语通常借用字母、数字、表情符号等作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我们重点选取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汉语盘点”活动发布的2012—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进行统计分析。这些网络用语是基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的网络媒体部分语料,包括代表性网络论坛、网络新闻、博客等多种媒体形式的海量语言资源,采用“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为主,以人工后期微调为辅”的方式提取获得,有力地用数据反映了年度流行网络用语的使用情况[3]。通过对比分析近十年发布的100个网络用语,能够很全面地看到我国网民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变迁。按照语义类型划分,这些网络用语可以分为家国情怀类、社会民生类和态度认知类,其中态度认知类还可以再分为积极鼓励型、嘲讽调侃型和中性态度的网络用语。家国情怀类网络用语约占总数的8%,像2019年的“不忘初心”、2021年的“强国有我”,都是来源于国家政治文件或官方场合,和国家命运、民族前景紧紧相连。社会民生类约占20%,像2012年的“舌尖上的中国”来源于美食节目纪录片,2021年的“双减”来源于中小学减负。态度认知类约占72%,其中积极鼓励型约占31%,如2013年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简称“高大上”,多用于形容事物有品味、有档次。嘲讽调侃型约占35%,像2015年的“你们城里人真会玩”讽刺某些人的做法无法理解,不可理喻。还有代表中性态度的网络用语约占6%,像2019年的“断舍离”就是舍弃不必需、不必要的物质条件,断绝对它们的依赖和眷恋,这是一种很明确的生活态度。总体来看,相比家国情怀类和社会民生类的网络用语,态度认知类的网络用语所占比例超过70%,可见幽默诙谐、风格鲜明、感染力强、易于传播的态度认知类网络用语,更能代表网络化时代人们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需求。这些网络用语不仅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主意识,还有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认知水平,在表达个体情感、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的同时,也凝聚我们国家的时代记忆和文化内涵。

2 网络用语视角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网络用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大学生网络话语体系,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提供了有效的现实载体,同时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推进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网络用语视角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1 深入大学生网络话语体系的迫切需要

现如今,00后在校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原住民”,在互联网的陪伴下学习成长,他们熟悉网络社会的运行规则,拥有充分的网络话语权,游刃有余地开展学习、工作和交际,在网络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擅长快速捕捉最新涌现出来的网络热语,对网络用语轻松活泼、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爱不释手,竞相使用。在他们的日常对话中如果缺少了“网言网语”的加持,似乎就被抛在时代浪潮的后面,彻底地“out”了。因此,网络用语的不断生成、发展变化和广泛使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和融入学生提供了有效的语言载体。据不完全统计,00后大学生在微信、QQ聊天过程中往往频繁使用网络用语,特别是各类小表情图标、表情包,使用比例高达80%,关系相熟的同学之间甚至更高。根据个别访谈,大学生普遍认为恰当地使用网络用语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内心的情绪状态,使网络对话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能够快速缓和尴尬生硬的气氛,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加深同学之间的情谊,还能在客观上避免语言的过激使用,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网络用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网络用语的长期浸润之下,当代大学生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话语体系。只有充分融入大学生网络话语体系,并掌握其思维方式和心理需求,才能更好地运用网络用语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2 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的客观要求

从时政要闻到社会民生,从顶层设计到个人情绪,每一年度发布的“十大网络用语”都能展现出一副栩栩如生、鲜活有趣的网民生活百态图。网络用语快捷高效、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迎合了当代大学生快节奏、高效率的学习生活状态,他们能够把内心不愿意直接表达的思想波动和情绪状态通过网络用语自嘲调侃的方式表达出来,作为一种发泄的途径和渠道。因此,在一定条件下,网络用语可以看作是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的“警报器”。00后大学生“标新立异、崇尚个性”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都充分反映在网络用语的使用和表达上。如“YYDS”是“永远的神”的拼音缩写,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期间一度刷屏,全网对着杨倩等奥运冠军齐喊“YYDS”,充分表达了对奥运选手的无限崇拜之情和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躺平”体现了年轻人面对巨大压力时呈现的情绪状态,太累了就平躺下来休息,画面感十足,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解压方式,应对压力时积极地调节紧绷的心态之后才能更好地“站直”,继续投身学习工作当中。透过这些频繁使用的网络用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倾向、价值观念和思想动态,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面了解学生提供了有效的突破口,从而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契机[4]。

2.3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在网络化进程中尤其是近几年疫情常态化形势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愈发突出,作用愈发巨大。如何开展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单的照搬照抄搬到网上开展,而是要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规律,采用网络育人的科学方法,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网络用语进行调查使用和反复研究,进而深入大学生群体,不断发现总结当代0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心理需求,融入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借助特色的网络用语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娓娓道来,同时兼顾思想性和趣味性,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关注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熟练运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B站等自媒体平台开展工作,积极向年轻人靠拢,俯下身子悉心倾听学生心声,尽快融入学生的话语体系和社交圈子,了解他们内心所想、所思、所困,紧紧抓住他们的需求,促进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5]。因此,以网络用语为现实载体和有效途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技巧和规律,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现实诉求,深入浅出地开展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真正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3 网络用语视角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网络用语视角下如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挥网络用语的育人优势和积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网络话语方式,坚持以生为本,构建网络话语体系,规范网络表达,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3.1 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网络话语方式

3.1.1 从权威说教转向平等表达

网络化时代,互联网消解了网民之间的社会阶层、文化背景和地域差异。电子屏幕前端的每一位网民地位平等,人人拥有自己的麦克风,皆可自由发声。00后大学生崇尚自我,追求言论自由,渴望和师长平等对话交流,追求地位平等、角色对等的师生关系。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冲击下,网络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不再是科学知识的唯一传道受业解惑者,教师的话语权威被稀释,师生之间的教育主客体地位发生了微妙变化。据调查,大学生往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部分大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居高临下的政治说教”,对此不以为意。如何打破这种先入为主的认识偏见和思想标签,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尽快转变思想观念,更新话语理念,创新话语方式,高度重视网络用语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学会从学生的话语角度看待问题,尊重学生的网络话语权,从传统教育教学权威说教转向师生之间平等地交流表达,营造轻松自在的交流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3.1.2 从单向灌输转为双向互动

在不少高校,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仍以高校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为主,单向灌输较多,师生互动较少,学生较为反感理论知识“满堂灌”的教育教学方式,因此教育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教育教学模式,转而寻求师生双方顺畅互动交流。在课堂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适当引入“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兴教学方式方法,尝试采用过程性评价考核模式,颠覆传统的课堂秩序。师生之间要随时进行信息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情感的交融,从课堂内容的简单交流到课后谈论的深度探讨,通过“头脑风暴”等进行不同思想层面和思维方式的即时碰撞,促进形成对话式、互动式教学。在课余时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认真听取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为学生出谋划策,切实解决学生现实诉求,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逐步营造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教育教学氛围。

3.2 坚持以生为本,构建网络话语体系

3.2.1 从威权话语转向时代话语

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等级分明,关系不对等,教师在课堂上扮演主导者、演讲者的角色,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教师在课堂上保持着绝对的话语权威,教师的话语权体现了一种社会权力,可以看作是一种威权。网络化时代,教育教学不再拘泥于教科书,教师的传统话语权威受到严重挑战,逐渐被稀释减弱。如果不及时转变话语体系,将无法赢得学生的积极关注,甚至遭到某些学生的“软抵抗”而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生为本,及时从传统的威权话语转向符合学生心理预期的时代话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好政治语言、学术语言、青年语言、网络语言的转化运用,让青年学生喜欢听、听得懂、听得进,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内心深处、头脑深处、灵魂深处[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踊跃发声,深入挖掘网络用语的教育元素,最大程度地保留其时尚感,把网络用语恰当运用在自己的话题体系当中,理直气壮地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call”“带盐”。

3.2.2 从教师话语转为朋友话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严肃认真地对待教育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据了充分的话语优势,但他们往往说教味道太浓,亲和力不够,气氛不够活跃,师生之间关系趋于疏离,连接不够紧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打破僵化的师生关系模式,为师生之间和谐对话注入亲和力与共情度,构建新时代师生之间朋友式开放平等、合作共享的话语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和00后大学生交流时既要站位高,又要接地气,既要内容实,又要形式新,既要讲实话,又要说新话,推心置腹地和学生谈心交流,让学生易于理解,乐于受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走学生路线,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注意把优秀的学生当作是“YYDS”,带领其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偶尔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摆烂”,短暂“躺平”,告别“内卷”,真正融入大学生群体,打造自己成为具有网络话语权威的“大V”和“网红”。如此,师生关系得到改善,师生之间共同建立起伙伴式、队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形成朋友式的话语交流体系。

3.3 规范网络表达,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3.3.1 从消极发泄转向积极应对

网络用语是网络化进程中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可以看作是社会发展变迁所留下的特定缩影和时代烙印。开放多元的网络环境极大地丰富了00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网络上处处彰显着他们的青春朝气和活力。然而大学生思想上还不够成熟稳定,尚未形成独立的思想认知和判断力,容易盲目使用夸张化、非主流、粗俗不雅甚至带有攻击性、侮辱性的网络用语,较为严重的还能形成语言暴力,借此来宣泄内心不良的情绪和压力,这些负面行为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造成冲击,对大学生思想进步和学习成长产生了消极负面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00后大学生规范使用网络用语,最大程度发挥网络用语的积极作用,从中汲取正能量,远离负能量,向主流价值观念靠拢,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科学理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使用积极向上的网络用语迎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追求公正平等,寻找价值认同和思想共鸣,满足内心的精神和心理需求。还要警惕网络用语所代表的“草根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僭越和消融,注意规避网络用语的非理性导向,以及遏制网络用语对道德意识的侵袭腐蚀[7],远离“丧文化”,极力消除使用负面网络用语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3.3.2 从不当言论转为文明表达

相较于其他社会群体,大学生网民虽然具备是一定的网络意识和文明素养,但在面对社会热点事件或校园舆论冲突时,大学生思想不成熟、认识较浅显,缺乏相关经验,不知如何应对舆论压力,很容易被“无脑键盘侠”怂恿诱导,滥用网络用语来发布负面信息,发表不当言论,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威胁到公共舆论安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文化为导向,借助优秀网络文化中涌现出的网络用语,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可结合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文化艺术节、高雅文化进校园等,开展网络文明进校园相关活动,通过征集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评比网络文明标兵、表彰网络文明行为等活动,鼓励倡导大学生规范恰当地使用网络用语,理性分析滥用消极网络用语的原因并作出合理解释,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学生慎小、慎独、慎微,强化他们独立理性思考和自主判断的能力,不断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做懂网爱网、文明发言、理性评论的好网民,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氛围。

网络用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提出了相应的挑战。高校要紧紧抓牢网络用语这把 “双刃剑”,把网络用语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教育元素,及时转变网络话语理念,努力创新网络话语方式,有效构建网络话语体系,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力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突破。

猜你喜欢

用语教育工作者话语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用上礼貌用语,写“打电话”的故事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礼貌用语大家学!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