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立论要有“针对”、能“思辨”

2022-03-13钱晓烨唐惠忠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立论烟火基因

钱晓烨 唐惠忠

作文审题立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优劣,尤其是面对“新材料作文”这样一种“以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一定要在洞察材料指向、紧扣材料意蕴的基础上,确立一个现实针对性强或富于思辨性的立意,从而让自己的写作于起始点上便胜人一筹。

一、有“针对”:文章合为时而著

唐代诗人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文创作要关注时代、有的放矢。写议论文更应当遵循这一原则,不空发议论,有针对性,这样文章才能有内涵、有价值。

(一)为确保笔下议论文富于针对性,立论须具备“时代慧眼”

所谓具备“时代慧眼”,就是要从时代需要出发,寻找现实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所确定的中心论点,最好是或彰显公民意识(即突出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或展示人文情怀(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如此,你才能发现别人之所未见,才能高效率地对生活进行发掘、思考,所写作文才能有益于世道人心。如2022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材料: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针对本题,如何眼观现实而精选评论对象,而确定好一个有现实基础的论题呢?这就需要从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人们关心的某些问题、存在争议的某个说法中发掘议论的对象,并对其作出正确的、合理的判断。以下立论点可供参考:

1.有“烟火气”的文风,读者最喜爱。

2.为传统文化的普及再添点儿“烟火气”。

3.瞩目“地摊经济”,倡导“让‘人’成为城市的主体和衡量文明的尺度”。

有一篇题为“岂可‘不食人间烟火’?”的满分佳作,立论点的选择可圈可点。该文写道:

理想要远大,这话没有问题,但这不等于可以让理想无限地高飞。在我看来,理想就像风筝,要有根线和地面或地面上的人相连接。这根线其实就是个人的兴趣爱好、智商潜能、行为习惯等,如果挣脱了这根线,风筝可能会飘一会儿,但紧接着就会急剧跌落。

孩子是大人的投影。不想做凡人,本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让“太空式”的理想充斥孩子的大脑,最终的结果是,一直悬在太空的孩子突然有一天可能会垂直落体。那场面,想想都令人毛发倒立。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少孩子自小就生活在“真空”中,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纯净儿”。家长全方位、无死角的呵护,让孩子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生活里没有真空,社会是万象的集合。如何打理自己的生活琐事,如何与人正常、健康地交往,如何解决可能遇到的这样那样的矛盾,如何对待学习与生活中随时出现的不如意……这些,都不是孩子在真空中能练就的。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话很多家长张口即来,但如何才是“计深远”,应该有个怎样的“计”,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利于孩子“深远”的“计”,很多家长对此似乎并没有清晰的考虑。“巨婴”数量不断高升,就是最直接的证明——尽管没有哪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巨婴”。

文章避开了大部分考生所取的或对“烟火气”予以呈现和赞美,或议论如何珍惜、守护国泰民安的局面的写法,而批判了两种不切实际、脱离生活的现象,可谓切中肯綮而又独辟蹊径。全文从神仙“不食人间烟火”写起,自然引出生活中两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现象:一是部分孩子不切自身实际,一心想成为人上人的“太空梦”;一是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呵护,致使孩子患上“真空症”。通过鞭辟入里的分析论证,以期使同龄人和家长们“怵然为戒”、幡然猛醒,其现实意义显而易见。

(二)为确保笔下议论文富于针对性,立论应感知命制意图

所谓“感知命制意图”,指的是命题人在择取材料、编拟引导语和写作“要求”时,总是有其倾向性的,我们立论时理应予以呼应、加以落实。简言之,命题人“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命题人“强化什么”,我们也就“凸显什么”。试看下面这道高考作文题: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供料的前两句话,一句解释“学而知之”,另一句引韩愈《师说》里的语句作为佐证——相对而言,这两句属于“引子”,所起的“引发”“限制”作用都有限。重要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这一句。该句告诉我们横线处填入的那个字,体现的是“知之”的“途径”;而“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提示了入题角度的多样性和可写空间的开阔性。最需要留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日趋多元”,它们共同强调的是:补全题目时须注意到在知识经济、信息爆炸的时代,身处网络化新背景,“知”的内涵、手段已变得空前丰富。试想,假如填入的是诸如“思”“读”“问”“研”之类,那么既缺少新意与现实针对性,也难契合“随着时代的发展”的命题导向;如果填入的是“网”“用”“赏(欣赏)”“比(比较、权衡)”“纳(海纳百川)”等,那就较为别致,也更加切题。

二、能“思辨”: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继续思考

在日常的作文写作中,学生极易陷入“心往一处想”的境地,多习惯于呆板、格式化的写作套路,而不能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文章尤为缺乏“思辨”品质。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思考、辨析、质疑、分析等。思辨是一种具体的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审慎的思维品格;思辨能力的培养,正是帮助学生实现创新立意、个性化表达的有效路径。

(一)审辩式思维,避免片面化

许多看法,都是局部的真理;许多观点,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必须避免“不是真理就是谬误”的幼稚思维,学会审辩式思维(即多想想问题的另一面)。试看一个训练实例:

要求学生就“细节决定成败”来立论并展开剖析,多数同学做了“辩护式说理”:选择若干成功人士和不成功人士对比,大谈成功人士在细节上都是不含糊的,失败者都败在了细节上。这样的文章,读来倒也洋洋洒洒。需要反思的是:决定成败的,究竟是细节还是大局?其实,问题并不复杂。决定成败的首先是大局,是大节,是主要矛盾,是根本性问题,而不可能是细枝末节。当大局已明、大方向已定,对细节的关注和落实才某种程度地影响成败。但是,为什么一开始没有意识到?显然,盲从已成了很多人的潜意识;盲目上手,已经成了不少人的写作习惯。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运用“审辩式思维”,试着以法官的角色来说理。在法庭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究竟谁有理,必须由法官来仲裁。“理”是公共的,若只强调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那么讲的理肯定是“偏理”。写作也一样。当看到“细节决定成败”的时候,不妨追问一句:相反的命题成立吗?当遇到“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玩物丧志”时,也需要追问一句:有例外吗?这样,你的思考将变得完善和全面。以“玩物丧志”这个论题来说,可有如下“审辩”:“玩物”究竟是否会“丧志”,不可一概而论。首先,要看“玩”的是什么“物”:像“玩”花草虫鱼,不一定“丧志”;“玩”赌博而沉迷于声色犬马,那自然会“丧志”。其次,看在什么场合“玩”:工余闲暇“玩”,可以养性怡情;学习工作时“玩”,必定影响正业。最后,看怎么“玩”:以业余爱好促进本职业务,就能“玩”物长“志”;因业余爱好影响本职,那才会“玩物丧志”。

(二)因果式思维,避免简单化

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因此,“知其然”固然重要,“知其所以然”更为重要;同时,任何现象都会引发其他现象的产生。我们分析问题(包括审读题意)时,既要看到某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又要看到它会引起的结果,而不能简单地将原因、结果割裂开来。有的因果关系是连锁的,更得运用因果思维加深认识。例如有篇时文《为什么不守秩序?》,辨析的是国人不排队、不守秩序的原因。文章先采用排除法,通过“乘飞机”的例子归结出“不守秩序并不是资源不足造成的”。接下来这样写:

最近读了一本谈健康的小书,一位保健专家针对中国人迅速发胖、糖尿病急速上升的现象提出一个论点,认为与中国人的“贫困基因”有关。什么是贫困基因?他解释说,在一个食物缺乏保障的环境里,能够最大限度地存储能量的人,容易捱过饥荒,而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就会被淘汰。久而久之,生存下来的人就都具备了存储能量的能力,由于这是贫困的生活环境所造成,所以称之为“贫困基因”。

……

恐惧,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基因。在封建专制时代,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生活在恐惧之中。中国历史,从大的局面来讲,总是分裂多于统一,战乱多于和平。即令汉、唐、宋、明、清,这几个中国人可以引以为光荣的辉煌王朝,也都是诞生于血海之中。在这个苦难的生存环境里,人民没有任何权利和保障可言。这种状态下的中国人,只能是听天由命、朝不保夕、提心吊胆,如惊弓之鸟一般挨日子。一有风吹草动,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这样的人群,哪有秩序可言?逃得快的,还有可能苟活;犹豫一点的,顾及一点礼仪尊严的,早就成了乱军囊中的人肉干。几经淘汰,恐惧就进入了先民的基因。

即使改革开放之后的今天,这种恐惧也没有消除,只是恐惧的内容发生变化,没发财的,怕一辈子受穷;发了财的,怕政策变。更普遍的心态,是怕别人得了便宜,自己吃亏。

该文借助关于“贫困基因”的类比论证,一层层深入挖掘,形成了清晰的逻辑思路:“秩序的混乱是由于人们内心的恐慌——内心恐慌是因为深入骨髓的基因——基因的形成取决于我们祖先的生存方式——要改变基因就要改变生存方式——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以自由、平等、科学、民主的思想启蒙人民,是改造旧基因、迎接民族新生的光明之路”,由此,本质性原因也就呈现出来。或许,造成“不守秩序”现象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作者的“一家之言”和思辨问题的方法还是能给我们许多启示的。

猜你喜欢

立论烟火基因
撷词为核,精准定心
——高考议论文写作中精准立论的思维策略探究
Frog whisperer
Fun in Spring Festival
烟火镇的盛典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烟火镇的盛典
创新基因让招行赢在未来
基因
长明未安,烟火阑珊
胡永盛教授从脾胃立论辨治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