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在项目化群文阅读中的应用策略
——以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例

2022-03-13齐泽宏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群文导图文本

齐泽宏

部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每册有8个单元,整套共有16个单元,分阅读与写作、整本书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等三大版块,覆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要求的7个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1]其中,阅读与写作版块包括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3类任务群共计11个单元。这11个单元都是将不同的篇章以同一议题贯穿组合在一起,形成多文本阅读,即“群文阅读”。它“不是多个文本的杂乱堆砌或简单相加,而是将具有(或能够建立)某种关联的多个文本,按一定原则组合的阅读整体”[2];不是一篇一篇地读,而是一组一组地读;其对象不仅仅是文本、篇章,更重要的是将多种任务集中在某个专题中,使得多个“学习任务”具有内在关联性、综合性、情境性,是听、说、读、写的联动。

任务“群”的群文阅读对象是“学习项目”,这些“学习项目”自然包括了各种学习材料以及一定语境中的多种学习任务。而思维导图与群文阅读教学综合性要求相契合,制作思维导图其实是对大脑的想法进行整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其对课内外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分类、整合,并以可视化方式综合呈现其内在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思维导图运用于群文阅读的优势

思维导图是一种激发和整理思维的结构化与可视化非线性图解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建构更加有序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能够让我们的思维从隐性化变得显性化,从显性化变得结构化,最终使结构化思维变得形象化。”[3]目前在我国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大流派,分别是美国的东尼·博赞发明的Mind Map和大卫·海勒发明的Thinking Map。前者又叫“心智导图”,主要使用了压缩、联想和拆分等思维,是一种放射状图解工具,用来有效表达发散性思维,增强研究问题的规划力、思考力,从而使放射性思维过程得以清晰化、具体化。后者被称为“八大思维图示法”,包括圆圈图、树形图、气泡图、双气泡图、流程图、复流程图、括号图、桥形图,分别对应表达八种逻辑关系,可以处理发散思维、深度思维、择优思维、分类思维,能促使学习者对自我学习方式进行了解和优化,对想象力进行培养,进而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

(一)从思维科学的发展来看,思维工具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思维导图作为思维图解工具,充分调动左右脑参与工作,通过图文结合的双编码思维方式将各级主题联系到一起,使思维形象化、可视化。在主题、关键词与线条、图像、颜色之间建立逻辑联系和记忆链接,可以对所思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和系统地描述和分析,从而激发人大脑的潜能。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其收放自如的方式,足以展现个人智力潜能,以此来进行群文阅读训练,可提升学生思考技巧,增强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

(二)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表述上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建构学生思维、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活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4]而思维导图作为思维图解工具,如果能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好,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效率。倘若能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对高中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文本进行发散式梳理,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就能帮助其在头脑中构建出课文的全景图,形成整体观念,有利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三)从部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单元栏目的设置及其主要特点来看,“阅读与写作”单元均围绕单元主题组文多篇,文体多样、古今兼收;“单元学习任务”注重整合单元内容,主要从综合性与实践性方面入手创设语文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学习支架,突出开展以自主、合作为特点的各种体验性和探究性活动,从而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思维导图具有结构化、可视化特点,运用其解决群文阅读的“单元学习任务”,可有效帮助学生制定计划、记录笔记、构建框架、梳理内容、细化语言、调整方式、展示成果,建立知识网络,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加系统、科学、有效,并且能增强学生归纳总结、逻辑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此外,还可以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独特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参与实践、探究发现的能力,培养其求真、求实的态度。从整体上看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又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从项目化学习来看,在群文阅读中,基于语文核心知识、驱动性问题、高阶认知策略、学习实践活动、学习成果展示、全程学习评价等几个维度的项目化学习,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不断地寻求联系,梳理、归纳、分类,建立节点和连接,有利于学生丰富语文素材、语用典型案例,掌握语言、写作等方面的运用规律,了解文本解读和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掌握常规文体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相关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使语文核心素养、学生思维过程与认知规律得以可视化、结构化地具体呈现,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群文阅读的策略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在运用中进行阅读训练,以提升其信息整合效率,增强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部编本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以“自然的情怀”为主题,包括《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天坛》《赤壁赋》《登泰山记》等五篇散文。既有现当代散文,也有古代散文,内容上以写景抒情为主,兼及叙事与议论,都是散文名篇。课文中既有丰富的山川美景,又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对应所提出的语文素养是“整体感知文学作品,涵泳品味,领悟作品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获得审美体验”等[5]。下面以该单元为例,谈谈思维导图在项目化群文阅读中的应用。

(一)课前预习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课前预习,才能发现自己课堂上需要注意的难点、重点和疑点,初步建立知识网络,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做到学有重点、研有目的,从而收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此单元的预习任务,应围绕单元主题,尽可能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情境,并做适当拓展。而思维导图在这个环节的运用,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群文阅读中的初步感知

结合课本中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教师应补充设计情景化的学习任务并引导学生带着任务来预习,指导学生从用词、句式等方面入手对某些精彩语段进行分析、品味,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写法,并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把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与感悟记录下来,呈现逻辑思维过程。

任务设计:(1)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用思维导图列出每篇文章的作者、年代和背景等信息,编制名家名作系列卡片。(2)通读全文,积累字词,标注疑难语句,用思维导图摘录写景、抒情和说理的关键语句。(3)用流程图标注每篇文章的行文线索。

2.群文阅读中的辩证理解

预习时,我们还要进行深入思考,要善于质疑,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阅读时坚持运用思维导图记录思维过程以清晰地呈现我们思考轨迹并形成习惯,这是最有效的阅读方式。

任务设计:(1)此单元几篇文章的标题分别有什么特点?(2)各自是怎样开头的?为什么?(3)是怎样结尾的?为什么?(4)为什么这样写?作者是怎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请将思考的结果用思维导图分条表示出来。

(二)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从自主阅读向合作探究的过渡,目的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思维导图的应用可同时调动左右脑的思考,使语言文字、逻辑关系等与联想想象、图形色彩、空间顺序等结合起来,化传统阅读过程中的单向文字化思维为群文阅读过程中的多维图形化思维,化单调乏味为形象生动,化隐性阅读理解为显性直观思辨;同时可引导学生协作学习、合作构图,在互动互助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思想,从而引发其更多的自主发现。思维导图的可视化特点,使文章的拓展性和层次性变得显而易见。

1.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把握群文阅读的基本内容

群文阅读是根据同一人文主题组织的多文本阅读,阅读容量大,文体多样,古文现代文皆有。因此,教师应提供在有限时间内学习多文本阅读的有效方法,要以驱动性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快速完成群文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绘制出能够概括文本基本内容的思维导图,从而建立起写景抒情散文群文阅读的思维框架;在其后对思维导图进行交流、修改、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认识。

任务设计:(1)用括号图或树形图梳理文章结构。(2)细读文本,用流程图表示作者见景生情的情感变化,并用气泡图标注关键节点信息。

2.借助思维导图自主探究,感受文章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

针对单元导语和学习提示,体会文章思想情感,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借助绘制思维导图从整体与各部分的关联上对文章形成整体印象。

任务设计:(1)《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描写的同是北京城,呈现出的却是不一样的美。请结合单元导语和学习提示,用树形图标注出文章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并写一段评点文字,想象作者置身其中的场景和情境,分别用圆圈图表示。(2)根据你对三篇散文描写的对象、氛围和意境以及景物之美的理解,用括号图为这三个景点分条给出你最为欣赏的理由。(3)请选取其中一个精彩片段,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用括号图从场景、景别、角度、运镜、时长、音乐等方面将其展示出来。

3.借助思维导图,建构多元化阅读形态

群文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共同主题的不同文本的深度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完成思维导图的建构,使群文阅读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

任务设计:(1)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清”“静”“悲凉”,请指出其中体现民族审美心理和特点的地方并做分析,请用括号图列举。(2)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搜集与赤壁和泰山相关诗文,探讨中国历代文人在此寄托的情思,并探究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请用括号图列举。

4.借助思维导图理清学习目标,探寻阅读规律

引导学生聚焦阅读核心议题,在单篇研读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群文联读,从单篇研读的疑惑处出发,从一个点辐射发散开来,以此为聚焦核心研讨点,延伸出更多相似文章的群文阅读;运用思维导图对多文本进行探究与整合,深入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把握行文结构样式、思想情感表达、人物刻画技巧等相应的规律,以此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任务设计:研读此单元两篇古代散文,用思维导图总结出一份山水散文由写景到抒情或说理的结构样式。

5.借助思维导图深度对比分析,探索行文范式

群文阅读虽是在同一主题下将一组相关文本整合到同一任务群内的系统化阅读,但其在结构安排、语言表达、情节铺垫、人物塑造等方面却各有特色,因此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小组讨论,通过思维导图对篇目异同点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挖掘每篇文章独有的特点,形成对行文范式的规律性认识。

任务设计1:(1)诵读《赤壁赋》与《登泰山记》,对比两篇散文句式有何不同,然后从文体特点和作家流派角度解释原因;(2)对比说明苏轼和姚鼐对于自然有怎样不同的情感,自然在他们生命中各具有怎样的意义?请自主完成以上梳理,用双气泡图呈现。

任务设计2:用树形图分别列举《赤壁赋》的第1自然段和《登泰山记》的第3自然段所描绘的景物,并概括风景的特点。两相比较,你愿意与苏轼泛舟赤壁还是愿意与姚鼐登泰山赏日出?为什么?请用桥形图表示。

6.运用思维导图,实现从阅读到写作能力的迁移

引导学生以读促写,读写共生,才是学生学习的落脚点。因此,应引导学生考虑课文的哪些方面对自己的写作有启发:是文章的语言还是文章的结构,是文章的思维还是文章的过渡照应,等等。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标识出来,每篇一招,日积月累,运用这种方法定会使学生在写作上受益匪浅。

任务设计:(1)《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的写景语言各有特色,请从修辞、句式、语言等方面细加品味,并从中精选典型段落,各写一段鉴赏性文字。(2)自然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借鉴以上文章写景抒情的写法,写一段写景的文字。请用括号图展示两题成果。

7.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评点,设计覆盖全程的评价

评点法是我国古代文人在读书时常用的一种阅读与批评的方法,现在不少教师将其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评价中。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若能把思维导图巧妙引入阅读教学评点中,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从微观、宏观的角度更加全面把握文本内容,可避免对课文内容理解的片面化。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自评和互评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评点,学生能够获得多重视角的评价。如从用词、句式、手法、修辞、风格等方面入手感受和品味不同体裁作品的美,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分小组绘制思维导图,使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形象、生动地呈现他们深度学习时的所思所想,以便弄清楚各项主题之间的联系。

任务设计:《赤壁赋》为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登泰山记》用笔简省,雅洁形象,描写景物富有特色。请从两篇中各选精要传神文字加以点评,用树形图分层列举,形成微点评,并在班级内展示交流。

(三)课后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巩固学生的归纳拓展能力

1.借助思维导图整合信息,使课堂所学内容纳入知识体系

任务设计:在下列话题中任选一题并于课外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后,每小组推举一人在班上进行三分钟演讲;要求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说理充分、富有感染力,并用思维导图列出发言提纲。

话题:(1)《故都的秋》与传统文人的心境;(2)《荷塘月色》中的“中和之美”;(3)《我与地坛》的生命哲思;(4)《赤壁赋》里的人生两重性;(5)《登泰山记》背后的中正文化。要求:(1)请用圆圈图展示你所获得的启发点;(2)请用树形图有理有据地列举出你的观点。

2.由课内阅读向课后写作延伸,实现语用能力的实践迁移

任务设计:在教材“单元学习任务”第三题的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一篇800字左右的散文:

题目:(1)《我仿佛第一次走过_________》;(2)《自然的节律》。要求:(1)用气泡图画出你对横线上补充的多种内容。(2)选定一个主题,认真构思,用括号图画出作文提纲,标注出文章写法,展示交流。

三、结语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思维导图的应用,注重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评价里,带动和引领学生强化知识内容的认知理解,促进思维的发散与创新。在基于思维导图运用的项目化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给学生设定一个具体的场景,精选课程内容,设计驱动型问题和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思维导图完成情景化学习任务的方式来学习知识。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要设定学习框架,把握节奏和方向,强化情境设计;学生则借助思维导图进行交流、合作、分享,从而获得知识,并在社群互动中彼此启发,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基于思维导图展开的学习活动,使各项教学内容形成一定的严密体系,轻重、主次得以可视化呈现,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认知目标的达成。

注释: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8页,第4页。

[2]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6期,第44页。

[3]刘艳:《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中信出版社,2019年,第4页。

[5]参见《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必修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7页。

猜你喜欢

群文导图文本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群文活动
第6章 一次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