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探索与实践
——以部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

2022-03-13凌欣玥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德性德育评价

凌欣玥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德性培育已然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德性培育对于生命成长而言不仅是一种约束和规范,更是一种充盈和饱满。尤为重要的是,德性的养成使得个体自觉将个人的道德力量融入国家与民族的宏大语境之中,从而实现生命的鲜活、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然而,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当今社会对学校的主流衡量标准大多来自于升学率,这就使得教师尤其是从事人文教育的语文教师的处境变得极为尴尬。若是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注重文学素养的提升,那么应试技巧的缺乏将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考试成绩的下滑。倘若过度重视答题的规范条框和套路话术,又容易激起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也逐渐演变成照本宣科、难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僵化课堂。从这个角度上看,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亟待理性认知与合理解决。因此,德性培育迫在眉睫。就部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教学而言,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开展德育探索和实践。

一、实现语文课堂德育形式的多样化

对于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应当转变德育理念,积极接受学校举办的德育专业培训,并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将语文教育观念运用到德性教育之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研讨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相互协作,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这一建议不仅适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同时也是开展德育教学的原则之一。在开展德育教学时,我们可以摒弃枯燥乏味的学习模式,将所要传授的德育观念与真实的语文课堂情境相结合。

例如,在教学《雷雨(节选)》一课后,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用排练话剧并进行课堂演出的方式,激励学生在课下阅读完整的小说文本。为了能够更加贴切地演好每一个角色,小演员们需要仔细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和情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了解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现象以及地主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在不知不觉间,加深了学生对人生、人性的深刻思考,养成既具批判精神,又有正直坦然之气的性格,勇于揭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和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而这一切的感悟,只有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才能产生情感的热烈共鸣,才能在表演中一气呵成。单是依靠教师的口述讲授,只会成为干巴巴的知识点,既不能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热情,也无法让他们从中获得对于社会发展的深刻理解,课堂育人的效果也就更加难以实现。

当然,形式只是教学的载体,其并不具有唯一性。创新的形式只是搭建起一座崭新的桥梁,但不意味着原定的德育道路——千百年来口口相传式的教学方法——就是一无是处的。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挖掘德育资源,抓住每一个德育教育的机会,这样即便是简单的娓娓道来,亦可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譬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就具有极高的德育价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这篇文章的教学可以不局限于马克思这一位伟人。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结合时政,引入相近题材的文章进一步深入教学。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位伟人都曾为这个时代发光发热。此时教师可以援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6日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与这篇课文一同展开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对比阅读的目的不在于讨论两者应用场合的不同或是写作手法的差异,而是共同指向同一个根本性的育人目标:了解时代伟人的重要贡献,激发学生对崇高人格的敬仰之情。人需要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需要有敏锐洞察世界发展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回应时代要求。每一个生命个体要想在宏阔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作出自己的贡献,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善于从书本和生活中汲取经验、深入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指引自己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而这也正是文学作品所给予人的丰沛的价值意义。即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只采用最质朴的讲授方法,但只要秉持和践行了德育的理念,课堂育人的效果也必定会更加深刻显著。

二、以学习任务群推动德育功能落实

深入到目前的高中教学一线走访调查,不难发现,德性培育存在的另一个亟待迫切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学生对于德育学习的热情不高。事实上,中学生并不是抵触德育学习,而是对德育教学的形式有着更高的期待。显而易见,学生更偏向于热爱那些主观能动性发挥空间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脑双挥式的德育教育,而非简单生硬地讲授德育知识。这其实就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即要以更加完满的方式方法推动学生德性的养成。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标志就体现在学习任务群上。在新课标中,总共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高中语文必修上下两册分别安排了两个学习任务群。较之普通单元学习的阅读篇目,学习任务群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改变了以往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表现为在老师的指引和导学下,学生通过完成多个学习任务来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例如,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中,就以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乡土中国》为学习文本来开展活动。该书所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当时的农村问题,更是中国文化传统问题。它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更为先进而丰富的理念,即传统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被保存之席,而更应该被追寻、被窥见,我们应当从过去的缩影里,看到当下时代的影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对乡村文化的守护与传承与学生的德育活动联系起来。

乡村伦理是规范人们道德和行为的一种准则,是一种无形的规范,它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而学校德育活动生活化、形象化的教育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乡村伦理的抽象性。因此,这二者看似毫不相通,但是在大部分学生缺乏对乡村现实的基本了解的背景下,可以通过书本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读书交流会,抓住文本中的核心概念,梳理作者的行文脉络,引导学生构建起文本的整体框架,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甚至可以将这项教学活动的战线拉长,在取得家长认可和配合的情况下,让家长带着孩子回归乡村,感受家乡农村的风土人情,了解农村人的真实生活图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撰写报告”任务,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巧妙融合,以书面形式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培养其从实际出发的价值观,用生活的视角和亲身经历的方式来理解传统乡村文化,理解德性培育的内涵和真谛。

而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则属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对于这一学习任务群,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利用所在学校定期举办的一些文艺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每年春季的谷雨时分,可以开展一场“谷雨诗会”。鼓励学生在谷雨时分根据情景和心情创作诗歌,再组织评选活动,选出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并在谷雨节的当天以诗歌朗诵的方式呈现出来。诸如此类活动的开展就是一个个极佳的德育契机,既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活动做宣传,又可以鼓励其发挥语文知识和个人才情,创作诗歌,学会与他人交流。教师可以将申请成为工作人员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一部分负责举办前的准备工作,这就发挥了学生们年轻有活力、接触新鲜事物多、学习速度快的优势。此外,还可以选择多样化的宣传推广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和校广播电视台等方式,制作图文并茂的推送文章,辅以剪辑好的趣味宣传视频,让学生自行选择课余时间进行宣传。而学生设计、制作、研讨的过程,就是寓教于乐,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学习任务群落到实处的过程。另一部分学生则可以采取现场拍照、网络直播、撰写新闻稿等方式,将这次诗会的盛况传播、记录下来,保存好同学们美好的回忆。

三、丰富创新德育质性评价模式

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人文性与德育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持久的精神力量,渗透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方面面。德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育德。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活动时,要兼顾知情意行等诸多方面,通过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启发学生的道德观念,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从而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同时,也能在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的同时,帮助其形成社会主义道德观,培养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崇高的道德情操。而德育评价作为对德育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具体包括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对德育内容本身的评价。对于学生而言,全面完整的评价机制的建立,可以使其及时得到德育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成长与不足,从中受到激励和警示。然而,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当前中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在更大程度上采用的是操行评定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而这两者都是以量化后的分数作为标准进行参考,这与理想和应然的德育评价模式显然是有差距的。

传统的操行评定往往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教师在一段学习期结束之后,通过回忆、汇总作业、查看操行分数的高低等方式给出一个等级,评语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走个过场,千篇一律的套话多于给学生的个性化评价,不具有针对性,收效甚微。而课程结束后的闭卷考试也并非德育评价的绝佳方法。虽然这种方法简单且易于操作,但它所考查的主要是学生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而非学生真实的思想道德水平,更无从得知学生真实的道德实践能力。对于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德育教学与研究中给予关注,引起重视,并加以改善。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下,可适当转变评价方式,不单单依靠习题、测验等分数化的评价来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而是融合写评语、当堂问答和口头交谈等方式,激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于所学内容的多元化、个性化观点。此外,还可以采用如今较为流行的“档案袋评价法”,其具体操作方法为:在完成每一次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文字、表格等方式记录自己的所学所思,学生也同样对包括老师和班级其他同学在内的学习活动参与者作出相应的评价,并且分别将所有的评价制作成一个学习档案,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德育学习的过程中。档案材料也并不局限于单一的表格形式,而是可以更加地多元化。如是,既有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思考产生的素材,也可以收录学生们随机互写的评语。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环节时,可以不拘泥于练习册或是试卷等常规课后习题,而是让大家自行选定自己身边熟悉的一个人,为他写一首小诗,并通过大声朗诵的方式来完成本堂课的导入。这样看上去极富于创作性和文学味的作业,正是档案袋中所应当收集的德育素材。这样,学生就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回顾身边的亲人、朋友、老师给予自己的温暖和感动,同时还会深入思考自己该如何表达感情,从而潜移默化地达到德育的效果。而等到学期结束时,通过回溯这些学习档案,教师不仅可以更加便捷客观地给出相应的教学评价,还可以清晰地观察学生道德成长和思想提升的过程,形成德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德性养成。

猜你喜欢

德性德育评价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