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

2022-03-13张志欣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高质量社区发展

张志欣

(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江苏常州213022)

党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21年3月11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任务。需要更广泛的途径以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也被列入了2015年9月联合国正式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30Agenda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中。该议程共列出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第四项为教育领域的愿景:“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它充分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教育类型,社区教育在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多地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背景下,社区教育也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转向,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社区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一、高质量:社区教育发展路向的时代转换

(一)社区教育的规模已经达到历史高位

我国社区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发〔1999〕4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2000年4月,为了落实以上要求,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00〕14号),确定在北京朝阳区、上海市闸北区、天津市河西区、江苏省苏州市等8个省市的城市或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随后,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铺展开来,我国社区教育开始兴起并蓬勃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精神指引下,社区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的社区教育逐步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之路。在发展格局上,形成了东部沿海地区快速稳步发展、中西部地区渐进式推进的发展格局,全国建成了一大批国家级或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参与率和满意度持续上升。

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教育部先后确定了6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了4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截至2016年,全国共遴选确定了129个社区教育实验区和120个社区教育示范区,覆盖了31 个省、市、自治区。与此同时,各地也开展了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的遴选,相继建设了 500 多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全国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龙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主干,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的社区教育梯度发展格局[1]。为加快实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教育部、民政部、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这是近年来国家第一次以多部门联合的名义印发的一个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其中设立了我国社区教育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内容形式更加丰富,教育资源融通共享,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居民参与率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建设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600个,建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00个,全国开展社区教育的县(市、区)实现全覆盖。”要“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办学网络”。“各省、市(地)可依托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业院校以及社区科普学校等设立社区教育指导机构,统筹指导本区域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2]

通过社区教育实验区的开展、社区教育示范区的确立,全国各地在开展符合自己地域特色的社区教育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创新发展理念,多措并举,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活动。可以说,全国开展社区教育的县(市、区)已经实现全覆盖。社区教育已经开始从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主干向中西部地区拓展,从以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为中心向农村地区延伸,成为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

从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到90年代的摸索,再到21世纪社区教育实验区的开展和社区教育示范区的建立,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的社区教育可以说已经完成了规模扩张与硬件布局。面对当前人民群众对社区教育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社区教育资源供给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从规模增长转向以提高质量、提升内涵为核心。

(二)社区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我国的社区教育在全面、多样、快速积极发展的态势下,获得了长足进展,同时,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第一,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大教育观为指导,满足各年龄阶段民众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社区教育是纵横交融的,纵向上,社区教育可以从婴幼儿一直到老年,连接人的一生。横向上,社区教育涉及一个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因此,社区教育有效开展必须建立在终身教育理念和大教育观之上,把社区教育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从人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出发,为社区民众提供教育服务,营造学习氛围,打造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社会。从全国各地的社区教育实践来看,尤其是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各省市、地区对社区教育的本质认识不断提升,始终坚持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大教育观为指导,不断加强社区教育的内涵和品质建设;始终坚持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社区的目标,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整个教育体系之中,主动契合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战略和规划,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沟通与衔接各级各类教育,从而使各年龄阶段的社区民众的受教育机会和广泛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

第二,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制度,创建顺畅、有效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我国社区教育的蓬勃发展是与党和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各级政府部门的规范督导和积极作为分不开的。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展社区教育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社区教育的发展,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有关社区教育的政策法规,对社区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对象等方面进行了规定,社区教育政策的覆盖越来越全面,目标越来越明晰,运行和开展越来越规范,实施保障措施越来越完善,这些政策法规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当地的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推进社区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也使得各地区的社区教育工作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

第三,建立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激发各地社区教育活力,打造社区教育品牌。根据1999年《行动计划》的精神,教育部以实验的方式推动社区教育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确立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的目的就是通过实验积累有关社区教育的经验,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建设能满足社区内全体成员基本学习需求的教育培训网络,建立一大批学习型组织,大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对其他区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学习化社会奠定基础[3]。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各省也相继开展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建设,这些实验区和示范区在不断创新中稳步推进,注重以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为导向,立足社区实际,激发社区教育活力,积极创建富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教育品牌。如常州市省级“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品牌项目,将工作室作为深入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载体和抓手,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师资队伍、服务社区居民。共建有31个特色项目工作室,开发了306门课程,培养了500多名社区教育教师,“送教进社区”4 000余次,受众人数超过50万。常州市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的建设,创新了社区教育发展平台与机制,加强了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促进了区域社区教育的内涵发展[4]。正是这些社区教育品牌引领着全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在这些实验区和示范区的带动下,全国的区、县在社区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社区教育发展态势。

第四,以党的领导和政府统筹为保障,多层次、多元化主体参与社区教育。实践证明,政府在社区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不仅承担着统领全局、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责任,还可以整合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加大社区教育的力度。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统筹下,我国社区教育参与主体呈现多层次和多元化。多层次主体表现为: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村社区教育的机构,搭建社区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形成多层次主体,将社区教育向下延伸,各地主要依托开放大学系统优势,在原办学网络主体的基础上加挂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的牌子。多元化主体表现为: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职业院校参与进来,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区域性社区教育多元主体协作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推动社区教育协作范围不断拓展;党政群机关(党校)、行业协会、公益组织、社团组织等参与社区教育;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以及各类组织等受政府委托或自发组织,或单独跨界合作,通过资源统筹共同推动社区教育,使社区教育覆盖面进一步扩大[5]。多层次、多主体对社区教育的参与、支持与推展,不仅丰富了社区教育的内涵,也使社区教育创新走向实践。

(三)面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必然选择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下简称《2035》)提出,到2035年我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同时提出“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目标,并将其作为八大目标的领衔目标。为落实《2035》目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明确提出要搭建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多种学习成果的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加快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深入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学习型城市建设[6]。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等现代化,推动教育朝向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共同努力和奋斗的目标。社区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面向最广泛社区民众的教育服务,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逐步深入,在实践发展中,已经呈现出教育现代化所强调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开放性、终身性、个性化等[7],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基础性作用。面向教育现代化,社区教育需要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对标教育现代化发展特征,形成符合教育现代化特征又具有自身特点、规律的特征要素。

(四)新型信息技术为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引擎

面向教育现代化,加快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满足广大社区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和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实现个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社区教育发展的一个时代特征和重要取向。随着新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也为社区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大数据时代,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能够充分利用学员数据优势,进行不同维度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开展对学员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的调查,然后,有针对性地向学员推送学习资源,为学员个性化学习提供智慧化服务。其次,新型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有利于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有利于社区教育推展的精准性,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区居民自主学习的氛围,增强学习的获得感。最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升社区教育发展的集约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是教育全过程的开放,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开放,而且教育手段也要顺应数字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开放应真正体现在随时、随地开放[8]。新型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为构建一个更加开放、更具公信力的社区教育体系提供新的途径,为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二、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

(一)“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

1999 的《行动计划》提出“要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此时的社区教育基本明确了一个理想价值追求——致力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9]。《2035》将“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作为第一重要的教育发展目标,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作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要“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10]。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11]。这就标志着新时代,我国已经把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目标任务摆到了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性位置,而且也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之中。

社区教育并不是一种特定的教育形式,而是一种综合了社区内各种教育形式而产生新功能的教育体制和体系,它“全息”地反映了终身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终身教育体系在社区领域的一个缩影[12]13。它具有全面性、全程性和全员性,紧密联系着各种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能够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涵盖其中。社区教育就像一个纽带,将不同的学习形式联络和承接起来,整合不同类别的教育资源。社区教育把教育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民众特别是离开了学校和单位的社区成员的教育培训需求,从而使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得到有效填补。社区教育使人人都享受到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把握到学习给予的个人发展机会,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社区教育是新时期“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我们应在新时期注重其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的发展模式,探索新的发展路径。社区教育将在今后的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中逐渐发展、强大,社区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完善之日,就是全国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之时。

(二)“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3]。首先,社区教育是以民众的学习需求为导向,以人的自由的、充分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是人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个体不断学习实现终身发展的过程。因此,社区教育并没有将视野局限在促进社会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功利性目的之上,而是自始至终都聚焦于人的自身价值和人作为主体的尊严,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其次,社区教育就是集“全面发展”之大成的重要途径之一。社区教育具有开放性,集德智体美劳、生活、礼仪、法治等教育于一体,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人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使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和谐统一,并不断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12]14。社区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社区民众的全面发展。

因此,“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了我国新时代社区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为我国新时代社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公平和正义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14]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的论断,认为“中国有2.6亿名在校学生和1 500万名教师,发展教育任务繁重。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接受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15]。他在十九大报告中还提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终身教育具有全民性和普遍性,主张教育的民主化,反对教育只是为所谓的精英服务,倡导人一出生就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和学习的权利,政府和社会应创造充分的条件和环境,以保障每个人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终身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对作为权利的终身学习的保障——教育平等和教育机会的提供,即教育公平优先的保证[16]。社区教育作为实现终身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为全体民众提供优质的终身教育机会、资源和服务,实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 “学有所教”战略目标,就是“惠及全体人民”最重要的“改革发展成果”之一,是最具“全覆盖”意义的一项民生工程。“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的论断及其教育公平思想正揭示了社区教育的“对作为权利的终身学习的保障”这一核心理念。

(四)“五大发展理念”: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 开放成为必由之路、 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17]“创新”是社区教育攻坚克难和全面开创新局面的灵魂。要发展社区教育,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制度、体制和机制等各方面的创新。“协调”是社区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社区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设的需求相协调,与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相协调,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其独特功能才能够发挥到极致。“绿色”是社区教育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追求的重要体现。教育本身是“绿色”的,社区教育要坚持绿色发展之路,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避免各种浪费;学习者要充分利用时间和各种空间,避免机会的浪费,从而形成社区教育和谐发展的新样态。“开放”是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态势。社区教育要打破封闭和狭隘,向广大民众充分开放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平台、学习机会,同时学习形式以及师资队伍等也应是充分开放的,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其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高质量发展。“共享”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共享高质量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全体民众的共同期盼。发展社区教育要大力推动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和服务机会、方式等的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社会必将实现。

三、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树立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社区教育发展近40年来,在数量和规模上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历史高位,基本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但我们依然还面临着供给不足、学习方式受限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付出了牺牲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代价,以换取社区教育的当前发展。未来社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实现理念的转变,需改变规模扩展的旧思维,树立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指我们必须考虑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可持续的教育事实观、价值观、伦理观指导教育发展。上一代人发展教育不能以损害下一代人的教育发展为代价,而必须为下一代人的教育奠定绿色、和谐、健康的发展环境[18]。因此,教育“必须向当前一代和下一代传授生活和生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尤其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根据生态、社会和经济状况不断调整”[19]。 201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四十届会议通过了名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030年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新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框架,确定了“变革性行动”“结构性变化”“技术性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技术路线。具体到社区教育,变革性行动指必须更多地关注每个学习者的个体转变过程及其转变发生的方式;结构性变化意味着需要更加关注影响社区教育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的深层次结构性原因,特别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技术性未来指技术进步能够为社区教育一些“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根据更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路线,社区教育的更加可持续发展,即要根据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基于社会复杂多变的环境,遵循社区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社区教育现有发展的基础上,科学谋划,构想未来,从社区教育模式、内容、生态、文化、师资、课程等方面进行可持续性的改革,构建社区教育长远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社区教育健康、积极、可持续发展,以期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

(二)立足区域,面向整体,坚持更加优质均衡的价值选择

尽管我国社区教育实践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历史、文化和城乡、区域差异等原因,在优质均衡方面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现实困境。从横向空间维度看,全国各地的社区教育发展还不是很平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发展质量较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还比较滞后。从纵向空间维度看,在省(市)和区(县)的城市层面的社区教育发展质量较高,农村层面的社区教育发展普遍较弱。因此,推动社区教育更优质均衡发展体现了社区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更均衡优质的教育发展样态表现为在提高教育服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有效分配。更优质均衡是一个比较概念,我国的社区教育要立足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创新办学模式,形成多元主体的办学格局,实现现有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受众面;强化师资队伍,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更全面性的发展、更实质性的进展;优化课程体系,形成传统课程与现代课程相衔接、大众课程与特色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同时,形成自建课程与共享课程相协调的发展格局[20],从而满足不同个体的需要,实现个体充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新活动方式,形成依靠新型信息技术,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社区教育空间;美化教育环境,形成良好的社区教育发展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和谐。同时,在区域发展上,要科学规划、健全社区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分类指导,引导各地因地因时制宜,发达地区和城市社区教育继续强化区域特色与优势,实现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跨区域梯队转移的空间潜力,积极培育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优质教育迁移和拓展延伸的能力,推动区域间社区教育的协调链接。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社区教育要从有重点发展向更广泛发展、高质量发展依次推进,从而使东中西部社区教育协调发展,“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战略水平”[21]。

(三)立足基本,转向高位,盘活更加多元协同的治理机制

社区教育的开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管理主体很多,包括政府、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等。人们已经意识到社区教育的治理应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协同与合作,但是如何明确各相关主体的地位和职责以及相互之间如何形成关系网络,仍是各地区社区教育以及有关专家学者正在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更加多元协调强调更加关注通过多中心的公共治理格局来提供质量更高、数量更多的公共服务,而不是拘泥于某一主体或某一运行机制上。在该意义上,社区教育治理,一要强调各主体的参与式管理,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行动,合作处理社区教育相关事务,共同解决社区教育相关问题。这些事务或问题的完成是相互依存的管理者通过交换资源、共享知识和谈判目的而展开的有效的集体行动过程[22]。二要强调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多元主体之间不是相互排斥和对峙的,也不是竞争的,而是互相平等、合作共赢的,应共同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惠、合作共赢行动理念,为实现社区教育目标而主动行动。为实现这一行动理念,多元主体之间要通过对话机制进行信息交流,通过沟通、协商、同心、妥协、包容,以共同行动、共同学习的方式就行动理念达成共识[23]。三是要致力于提升社区教育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为社区民众提供丰富多样的、可自由选择的、富有个性化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在公共服务资源总量有限、稀缺的前提下,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供给服务理念,在兼顾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型”供给的同时,面向大众需求,进行精准识别和精细化运作,从而实现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实现供给和需求的高效对接”[24]。

通过更加多元协同的社区教育治理机制,形成完善规范和科学的制度体系以及制度化的社区教育治理架构,建成协同、有效的社区教育网络,不断提升社区教育治理能力,从而推动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立足供给,面向需求,创造更加开放创新的服务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学习平台等开展信息化社区教育,满足不同人群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新的社区教育模式,广泛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出现了“超市化”“菜单式”“数字化”等形式的教育模式,但仍然面临着社区教育所提供的资源和服务与广大社区民众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动态化、多样化的社区教育,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供更加开放创新的服务方式,提升供给体系对广大民众需求的适配性,是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构建更加开放创新的服务方式,政府需要对广大民众学习需求的特点与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满足各类主体的需求,全面地充分地释放需求的活力与潜力,牢牢把握民众对社区教育需求的变化和趋势,把需求侧改革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开放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让供给与需求实现良性互动。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完善的政策体系、保障体系和监管体系,创新多元化的社会组织,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等各种政策举措,有效规范和促进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在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机构以及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之间建立开展社区教育的渠道,突破体制性和制度性的障碍,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最大化;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公益性组织敞开大门,向社会开放更多的学习场所和教育设施,为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尽可能多的教育教学活动。依托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场所,建立社区科普、爱国主义、国防教育、老年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等各种基地。最后,开发和建设数字化社区教育,可以进行数字化社区教育信息服务产业开发,鼓励科技企业等社会组织加入数字化社区教育的发展队伍,成为社区教育发展革新的主力军,通过技术开发、创新和服务,为数字化社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高质量社区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社区大作战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