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文本语境中共产主义话语的多重意蕴
2022-03-13赵荣锋
赵荣锋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19世纪中后期以来,“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社会的政治话语,成为人类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文本语境中的共产主义概念,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站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起点上,在理论、实践的多重逻辑进路中,完成对共产主义概念的全面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语境下从不同角度对共产主义概念进行了科学阐释,在不同发展阶段共产主义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形成关于共产主义的重要论断和多重意蕴,为我们全面理解共产主义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和科学的方法论支撑。
一、作为思想理论的共产主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为共产主义思想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二者构成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内在的本质规定,实现了对空想共产主义理论的全面超越。马克思和恩格斯文本语境中的共产主义概念具有双重指向性:一是共产主义概念的规律性指向,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证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二是共产主义概念的目的性指向,它阐明了共产主义是以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最终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1.从共产主义世界观到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创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论研究和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各自从不同道路完成了世界观转变,提出了科学共产主义思想。《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面临的物质利益难题使得其转向对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这促使马克思的世界观发生了重要转变,即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青年马克思首次提出“人类解放”的重要思想,揭示了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进而在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初步论证了共产主义思想理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从“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的辩证关系出发,论述了科学理论的重要意义。在马克思看来,“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P11)。马克思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消灭私有制,阐明无产阶级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主体力量,促进了共产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转换。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对各种空想共产主义思想进行批判、借鉴与吸收的基础上,将共产主义学说置于哲学和经济学的双重视域,构筑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图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共产主义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从历史、现实与未来、主体与客体、可能与必然的多重维度,第一次全面系统论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这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正式诞生。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商品经济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全面阐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规律,进一步深化了对“两个必然”的科学论证,推动了共产主义思想理论的发展,把共产主义理论推向了新的制高点。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思想理论的第一次完整论述到《资本论》对共产主义思想的进一步深化,这一过程实现了共产主义思想理论的重要飞跃,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上,实现了从异化史观到唯物史观的新飞跃;价值宗旨上,实现了从抽象的人道主义向科学的人道主义的转变;实现路径上,实现了从扬弃私有制到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深化;社会理想上,从人类解放环节到社会发展趋势的阐发”[2](P94-96),形塑了共产主义思想理论的基本定向,深刻阐发了共产主义思想发展的理论逻辑。
2.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1](P11),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共产主义”的理论问题。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恩格斯从人类解放的角度指出,共产主义只有在充分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下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中,全体社会人员享受全面的教育和依靠自身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共产主义以世界市场、普遍交往和大工业为前提条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尔岑》中,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中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内在本质规定。不管是作为辩证方法和世界观的共产主义理论,还是体现无产阶级斗争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共产主义学说,共产主义思想理论始终围绕“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核心主题,揭示了“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是共产主义的理论主题,指明了共产主义理论是科学性、价值性和现实性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
二、作为社会形态的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对历史之谜的科学解答,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自然的历史演进过程,并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为根本动力。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在批判、借鉴和吸收空想共产主义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指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1.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进程
在理论上,共产主义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在实践上,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进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对物质生产关系、所有制和社会关系状况的分析,以所有制形式变革为主要标志,提出了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一般序列和客观规律。在《共产党宣言》中,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辩证分析了人类社会的阶级结构和发展动力问题,揭示了私有制是造成阶级对立和阶级分化的经济根源和本质所在,由此提出消灭私有制的思想主张,进而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取代的社会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阐释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得出“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基于生产力水平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依次更替的自然历史演进过程,共产主义新社会并不是空中楼阁、天外飞物,而是在资本主义旧社会的胚胎中孕育、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具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人类史真正开始的地方。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框架与具体内容
作为社会形态的共产主义,勾勒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首先,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前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的历史性生成是生产力普遍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以世界普遍交往为重要前提,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共产主义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创造了条件,也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促进“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历史性飞跃。其次,消灭私有制是共产主义的主要内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1](P186),从经济哲学的视角指出所有制的变革,是新社会形态区别于其他旧制度形态的重要标志。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指出在新制度即共产主义制度下,基于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计划,全体人员积极参与,使得生产部门由整个社会来经营,通过消灭竞争实现阶级的联合。废除私有制是重建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按照共同的协议进行全部产品的分配,满足全体人员的发展需要。再次,阶级消灭、国家消亡、三大差别消失是共产主义制度形态的重要体现。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从彻底的发展论出发,分析了共产主义具体社会形态的内容与特征,划分了共产主义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初级阶段的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脱离出来的新生事物,在各个方面仍带有旧社会的痕迹;只有到高级发展阶段共产主义才是完整意义上的高级形态,贯彻“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基本原则,形成生产力高度发达,产品极大丰富,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新社会。
生产力高度发展为阶级和国家消亡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同时,各项历史条件的逐渐成熟和国家长期建设积累的积极成果,为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联合也创造了积极条件。随着私有制对立根源的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趋于消失,随着阶级的消灭和生产力的发展,国家也随之消亡。与此同时,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下,经历了或短暂或艰苦的过渡时期,所有的劳动者积极参与组织生产,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将得到极大发展,人人可以在物质资料丰富和充足的前提下,获得自身所需的生活资料、享受资料以及发展资料。共产主义社会以共产主义世界观和思想道德观念,自觉抵制落后、腐朽的私有观念,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共产主义社会的结构形式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个体”与“类”的矛盾得到“真正解决”,真正意义上将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了人本身,实现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是真正的共同体。
三、作为现实运动的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想理论,也是一种社会形态,更是用实际手段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科学共产主义的创立,是共产主义思想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结果;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完善,也是在总结巴黎公社和“共产主义同盟”革命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共产主义运动是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向着实现人类解放目标不断迈进的历史过程,没有共产主义思想就没有共产主义运动,反之,没有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理想也就无法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实践场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共产主义思想。
1.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基础
共产主义运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实践过程,是消灭现存状况,不断改造旧社会,最终发现和创造新世界的历史性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基于思维意识和实践运动之间的相互性联系,指出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和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共产主义是以扬弃私有财产并通过对自我异化的扬弃来实现的,而对异化的扬弃必须通过付诸具体实践才能最终完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对共产主义者,即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来说,全部的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是共产主义者的崇高使命。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以推翻和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为基础,旨在消除现存状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经济性质的共产主义着眼于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仅将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而且为建立新社会制度创造物质条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共产主义看作是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解放事业,是各文明国家联合的行动,是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相互性作用的结果。共产主义革命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不仅开辟了世界历史意义上共产主义的实践场域,而且深刻阐释了共产主义运动的价值取向和阶级立场。在《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尔岑》一文中,恩格斯针对卡尔·海尔岑将共产主义定义为“从一定的理论原则即自己的核心出发并由此得出进一步结论的教义”的言论,明确提出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不是从既定原则出发,而是基于客观实出发;共产主义者以人类创造的全部历史,尤其以大工业文明的创造作为共产主义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以文明国家创造的实际结果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2.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维度
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实践深化了共产主义思想。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阶级政党组织,即共产主义者同盟,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树立起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伟大旗帜,对宣传和传播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及国际工人运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共产主义者同盟在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形成中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第一,马克思通过与当时形形色色错误共产主义思潮的斗争,完善了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第二,共产主义者同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起点,实现了共产主义思想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变。”[3]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的成立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诞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的伟大实践,旨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国家政权,为真正民主制度奠定基础。巴黎公社革命从实践上丰富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为共产主义革命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充实科学共产主义思想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总之,共产主义运动具有实践之维:从客体维度来说,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发展的最终结果;从主体维度来说,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进而促进和实现人类解放的实践过程。
四、作为理想目标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在批判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和全面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确定一般性原则进行的科学理论构想。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没有着眼于对理想社会进行任何具体的细节描绘,而是基于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勾勒了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语境中,“共产主义既是实践活动可确定的目标,也是历史进步的理想社会发展状态”[4]。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是我们理解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要视角。所谓共产主义理想,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是按照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对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其根本特征的社会制度的设想[5](P15)。
1.共产主义理想目标是对现存状况的本质超越
建立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想确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主体力量,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主要路径。由于受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道主义视角对共产主义进行理论构想,指出了人的类本质与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得到真正解决,是对历史之谜的科学解答。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的设想不是以具体细节进行猜测和描绘,而是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原则为设想的科学依据。马克思提出未来社会的所有制特征是重建个人所有制,共产主义社会中的货币资本将不复存在,整个社会有计划地进行劳动、生产和建设,对于共同性质的产业部门,从整个社会的总生产中对其劳动资料、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进行合理分配。经济规划和按需分配形塑了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理想社会的重要特征。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全面批判了拉萨尔主义的观点,从辩证的发展论出发深刻阐释了共产主义的阶段论问题。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由于分工情形已经消失,三大差别的根源随之消失,社会各尽其能,按需分配,这时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物质财富充分涌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得以真正实现。作为人类进步的理想状态出场的共产主义,表达的是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对现存状况的本质性超越。
2.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也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指出共产党人在实践和理论方面的先进性,他们不仅始终代表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利益,也代表着整个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未来,指出共产党人的目的是用暴力革命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作为当前实践活动可确定的目标出场的共产主义,表达的只是一个实践过程,并且指出这个实践过程是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目标实现的过程。共产主义既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崇高理想,也是共产党人的理论初心与革命目标。“科学共产主义是深刻的党性的科学,是直接地反映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利益和共产主义理想的科学,因为这些利益和理想是同社会进步的要求相符合的。所以,科学共产主义的党性决定了它能够真正地科学客观地解决世界革命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问题和途径。”[6]共产主义理想目标不仅诠释了共产党人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身的伟大使命,也进一步阐明无产阶级政党对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创立和发展过程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五、作为人的发展状态的共产主义
人的解放问题是共产主义思想的核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思想不仅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人的发展状态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重要标志,并且将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作为共产主义思想的终极关怀。
1.“现实的个人”是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于社会现实,以社会物质生产关系中“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通过人的发展状态进一步阐明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序列,从人的自由和独立性视角论证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实现了对以往空想共产主义者从意识、文化和心理层面进行理论构想的全面超越。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的论断,历史的生成与发展正是由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所创造的,人的实践性与人类创造历史的目的性是辩证统一的。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505)新的唯物主义哲学立足于人类社会,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本质问题,人的社会关系是人的类本质的内在规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阐释了科学的实践观,将现实的个人及其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作为唯物史观的实践前提,扬弃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道主义学说,创立了真正的关于人的科学。
2.人的解放与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思想核心和理论主题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异化问题入手,揭露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全面异化的根源;在共产主义社会,现实的个人实现了对自身本质的占有,人的感觉、思想和劳动得到彻底解放,构成人的本质力量。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将人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种社会形式: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发展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阶段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阶段。在第一种社会形态下,基于自然分工的条件,人的社会关系以地域或血缘为基础,以人身的依赖关系为鲜明特征;在第二种社会形态下,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受到物的遮蔽与统治,人与人的依赖关系被商品和货币为中介的物的关系所取代;在第三种社会形态下,物质生产力极大丰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自觉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在自由的联合体中,人的各项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人的自由个性状态”分别对应“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以及“共产主义社会形态”。
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价值归宿
马克思和恩格斯沿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人学发展思想轨迹,以整体性视域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建构共产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根本价值取向。有学者指出:“在马克思为人类所构建的‘意义世界’中,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而人类要走向新的文明,首要条件必须是实现全面的发展,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7](P64)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P53),这是共产主义新社会的核心特征。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一个人的发展为宗旨,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促进人类社会的革命性变革,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
综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文本语境中,共产主义概念存在着多重意蕴,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中,作为思想理论的共产主义、作为社会形态的共产主义和作为现实运动的共产主义,构成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显性重要线索,形塑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基本定向;而作为理想目标的共产主义和作为人的发展状态的共产主义,构成一种隐性的思想线索,是共产主义思想的价值主线,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共产主义思想的整体性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