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应对高校男生女性化的路径及机制研究

2022-03-13施小花李勇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女性化高校体育健康

施小花 李勇

摘  要: 高校男生受多维因素影响,存在体质、心理和社会适应层面的女性化危机。体育的应对逻辑有四个方面:一是体育的美学特性有利于破解大学生扭曲的审美偏差,二是体育的健康属性有利于构建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三是体育的竞争对抗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卓越的男子气概,四是体育的规则教育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社会责任。高校体育应从四条路径上构建男生女性化问题的应对机制:第一,构建高校体育美育协同机制,建立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观;第二,基于生活化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第三,搭建大学体育竞技对抗平台,培育大学生崇尚竞争的气概和信仰;第四,深化开展体育规则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 高校体育; 男生; 女性化; 男子气概; 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2)01-0050-05

2020年5月,全国政协常委斯泽夫在《关注和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趋势》的提案中称,现在中国的青少年有柔弱、自卑、胆怯等现象,追求“小鲜肉”式的“奶油小生”,呈现男生“女性气质化”。“女性化”趋势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必将危害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高等教育时期是青少年向成人转型的关键阶段,关乎其人格完善、心智深造、价值定型。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跨入“女多于男”的“女性化”时代。

2009年以后,中国高等教育同样步入“女多男少”的“女性化”行列[1],直至当前,中国大学生性别比例“阴盛阳衰”格局进一步扩大,《中国校园招聘蓝皮书(2018秋招)》显示,2018 届高校毕业生中,女生占比52%,男生占比48%,女生比男生占比高出4个百分点[2]。高等教育男性优势的丧失不仅表现在性别比例上,更体现在男大学生体质、心理和社会适应层面,相对女生而言,男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心理调节的弱化、沟通社交的不足等呈现得更为明显。可以说,高等教育女性化背景下,政协常委提出的男生女性化问题正在逐渐向高校蔓延。高校体育是全面育人的重要场域,更是男性化气概培育的最佳舞台,如何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在男性气质培育方面的价值功能,构建有效的应对机制,值得深入探讨。

一、高校男生女性化的表现及其成因

(一)男大学生女性化的多层表现

男性女性化是指男性在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突破传统男性的性别角色期待,吸收异性(即女性)的某些因素,其内在性格特质与外在个体形象表现为传统女性的性别表现方式的一种视觉塑造[3]。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之规模已经达到世界之最,高校女生数量已远远超过男生140多万,已成“阴盛阳衰”格局。当代大学生群体属于21世纪出生的“00后”一代,大多成長于备受宠爱的“421”家庭,深受移动网络时代多元化信息环抱,尤其是“00后”男生,家庭溺爱下更容易得到物质上的富足,但与之相反,精神层面并未得到丰富的营养补给,甚至在家庭、学校、社会、信息环境等方面受到女性化教养,造成一些男大学生在身体、审美、行为、性格、思维等方面出现女性化趋势。总体而言,男大学生女性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体质、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层面。

第一,体质层面柔弱。有研究显示,1985—2014年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存在全面下滑现象,男生下滑程度更为严重,其中以力量素质为甚[4],肌肉力量上的退化给大学男生贴上了“柔弱”标签,使其与“孔武有力”的阳刚男子形象渐行渐远,最终演变为体质形象上的“女性化”柔弱,“文弱书生”形象凸显。第二,心理层面脆弱。缺乏冒险、勇敢和探索精神,做事畏缩,依赖性强,自信心不足是当前大学男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甚至一些学生还存在敌对、偏执、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亚健康心理问题,心态的扭曲和审美的极端导致部分男大学生行为异化,也是“伪娘”“娘炮”等现象之所以滋生的症结所在。第三,社会适应虚弱。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女性化环境下,另一方面,在女权意识兴起、女性消费时代冲击以及服务产业兴盛背景下,女大学生在学业成就、专业素养、社交能力、消费动力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展现出来,使得女性的社会话语权不断提升,相对而言,男大学生并无绝对优势可言。尤其是白领、公职、服务等行业,男性优势正在丧失。需要指出的是,相对努力学习的女生而言,大量大学男生沉溺于手机游戏,缺乏社交意识和沟通技巧,很多大学男生在社会性格层面表现出典型的女性气质,个性喜静怕动,胆小无主张,缺乏担当,意志薄弱,患得患失,缺乏男子气度、气概和气魄。

(二)男大学生女性化的多维成因

男大学生女性化的发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和社会环境、时代特征密切相关,它不是偶然现象,更不是短期现象,而是受到复杂多元因素综合影响。

第一,社会层面的影响。在后工业时代背景下,网络化、便捷化、安逸化的生活方式,导致大学生缺乏体力活动,尤其是受手机游戏等侵袭,男生更容易养成“静态”生活方式。食物层面则表现为高热量、高脂肪、高激素食品供应量增多,加之工业化背景下“环境激素”不断产生,如“乙烯利”等催熟剂,17α-乙炔基雌二醇、己烷雌酚等人工催长雌激素,食品激素的摄入也导致男生肥胖率增高,体内雌激素增多,在生理激素上不利于男子气质形成。第二,家庭层面的影响。随着传统父权社会的瓦解以及现代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教育中“父教”成分逐渐缺失,很多大学生受到祖父母、母亲教育较多,或成长于相对“溺爱”环境或成长于“父爱”缺失环境,导致男大学生在心理上缺乏男子气概。第三,学校层面的影响。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无论是大中小学还是幼儿园,女教师比例均高于男教师,相对安静和顺从的教育环境导致男生性格发展女性化,男生自由的天性受到“压制”,最终导致其在思维上背离男性逻辑。第四,文化层面的影响。当前流行文化表现出一种反叛和另类,尤其是诸多选秀节目通过性别反串来起到轰动和吸睛效应,加之媒体责任缺失,为博眼球,不惜大肆渲染。如超女、快男等,为了明星效应而不惜违背传统伦理,派生畸形审美逻辑。当代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无疑是这种流行文化的盲目追随者,长期的耳濡目染,无形之中模糊了他们的性别意识和审美逻辑,扭曲了其性别身份,强化了反性别认同,导致大学生阴柔审美观凌驾于阳刚审美观之上。

二、高校体育应对高校男生女性化危机的逻辑机理

(一)体育的美学特性有利于破解大学生扭曲的审美偏差

体育之美自古以来便备受推崇,古希腊崇拜强壮健美的体魄,20世纪以来,体育美的内涵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当代体育之美的内涵已经涵盖了身体美、运动美、精神美和道德美等多元层面。身体之美表现在拥有强健的身体、匀称的体态、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身体层面的阳刚。运动之美则表现为技术精湛、战术灵动和风格优雅,是运动层面的阳刚。精神之美则表现为积极的心态、坚毅的意志、不屈的人格,是精神层面的阳刚。道德之美则表现为诚信、公平、友好,是道德层面的阳刚[5]。总而言之,体育的美学特性集中表现为不同层面的阳刚之美,阳刚下的体育才能迸发出无穷的正能量,起到育体、育心、育德、育美之作用。女性化走向的男大学生缺乏对身体之美的正确理解,未建立健康的身体认知,也缺乏系统的体育经历,更未建立阳刚的人格特性,造成自身迷失于崇尚阴柔之美的审美偏差之中。因此,这些学生亟须汲取体育的美学特性,通过大学体育的积极干预,从身体、心理、精神和道德层面全面施加美学干预,势必有利于纠正大学生扭曲的审美偏差。

(二)体育的健康属性有利于构建大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

人体是一个由神经、运动、内分泌、呼吸、生殖、消化系统等不同子系统构成的复杂有机整体。运动系统是动力系统,它对促进其他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男大学生女性化的形成跟其过于“静态”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体力活动的严重不足、高热食物的过度摄入、娱乐节目的高度关注,造成男大学生深陷亚健康生活方式囹圄。已有静态生活方式综述研究发现,67%的纳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男孩的静态生活方式多于女孩[6]。这充分说明我国男生面临着不良生活方式侵袭的风险。亚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亚健康的心理人格,亚健康心理极易受到亚健康审美风气的传染,也就是说静态生活方式将会成为男性女性化的一大诱因。体育具有强大的健康属性,运动是良药,良好积极的体育运动生活习惯将有助于男大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长期的体育锻炼能有效改善大学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稳定情绪,调节激素水平,维持生理内环境稳定,同时也将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构建健全的心理人格,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总之,积极推动男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将助力大學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从而有效抵御男大学生女性化侵袭危机。

(三)体育的竞争对抗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卓越的男子气概

所谓男子气概,尽管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势必体现在两个层面,除了在形象层面上的阳刚外,更体现为内在的一种勇气、品格、气度、风度、情怀和胸襟。体育在21世纪大众文化中被视为男性气质的主要标志。竞争性的体育运动尤其给男孩子提供了一个考察其日益显现的男子气概的竞技场[7]。可以说,体育的竞争元素和对抗属性,能够督促参与者不断改进、变革、创新,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毋庸置疑,体育的竞争对抗将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男子气概。从外在形象表达层面而言,体育的竞争对抗将督促大学男生强化体能,完善技术,优化肌体,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展现强大的男性形象气场。从心理表达层面而言,体育的竞争对抗将磨砺强烈的斗志,顽强的意志,不屈的个性,卓越的进取心,从而塑造男性强大的精神气质和卓越品格。从集体道义层面而言,体育的竞争对抗将有助于构建一种集体主义行为规范,塑造集体榜样和道德标杆,营造合作团结的集体氛围,最终为派生领袖思维提供重要土壤。总之,体育的竞争对抗本质上是一种“男性”的对话,也可以理解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一“残酷”的竞争中,男子气概将在激烈的身体和思想碰撞中得到培育、进化和沉淀。

(四)体育的规则教育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社会责任

体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规则约束下的身体游戏。从社会学角度看,体育竞赛本质上是一个社会角色扮演或个体社会化过程,竞赛规则是社会法制和人类公共活动规范的模拟[8]。体育游戏、纪律、竞赛等都有其规则体系和价值内涵,无不折射出一种公共契约精神和社会道德规范。因此,高校体育无疑提供了一个深化大学生规则教育的良好平台。在体育规则教育下,大学生除了系统性掌握各项体育运动规则外,更重要的是在集体参与活动过程中使得程序规则意识得到内化,社会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品格修养得到强化,最终形成强大的公民意识和行为规范。当前,高校部分男大学生出现女性化趋势,从社会内因来讲,是这部分群体缺乏完整的个体社会化进程,他们生长在一种逆社会化的环境中,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生活环境的巨变造成原有人际交往秩序被打破,网络化的社交和家庭、社区教育的不足使得当代大学生存在公民人格层面的缺失或缺陷。正因如此,体育需要发挥积极的社会行为干预和矫正功能,高校作为一个小型社会,通过构建立体式的体育活动圈和社交圈,以竞赛交流为载体,向大学生系统灌输体育规则教育,必然有助于帮助男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其责任当担,提高其社会适应和抗挫能力,助力男子气概培育。

三、高校体育应对高校男生女性化危机的路径机制

(一)构建高校体育美育协同机制,建立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观

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为中小学体育美育均衡发展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这充分说明高校应在体育美育层面具备过硬的品质和素养。为应对高校女性化浪潮侵袭,构建高校体育美育协同机制,营造男大学生阳刚的体育审美取向,势在必行。首先,要强化组织领导,深化学科协同配合。体育美育绝非体育教学部门一家的任务,应从学校战略高度,组建体育美育协同工作领导小组,融合体育、艺术、人文、教育等多学科资源,整合学工、教务、科研等行政部门,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其次,要构建跨学科融合的体育美育课程资源,课内外一体化协同推进。应发挥体育教育在其中的主导性作用,将艺术、思政、文学等元素融入体育课程资源之中,整合和优化课程资源,实现体育美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双重推进,实现课程内和课堂外的有机结合。再次,要强化宣传手段,构建校园阳刚的体育审美文化取向。要通过运动会、体育文化节、体育社团活动、体育课外活动等各种平台,加强阳刚体育形象的报道和宣传,形成崇尚阳刚的校园体育审美氛围,在校园体育评选中,开展年度最美体育人物评选,树立具有阳刚形象的男子运动榜样。

(二)基于生活化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將体育纳入日常生活,推进体育运动常态化和持续化,是养成动态生活,形成健康体魄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应对大学生男生女性化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需要以生活化为导向深化改革,促进男大学生建立“野蛮体魄,文明精神”的思想意识。首先,要优化体育课程设置,增设适合高校男生的、对抗性强的项目,例如橄榄球、棒垒球、舞龙舞狮、拔河、摔跤、身体素质拓展等。施加课程性别教育,培育男子气质。尽量建立“单性别”课堂,要对男大学生课程选项提出一定要求,尽可能让男大学生选择武术、足球、篮球、跆拳道等对抗性体育项目,强化男生间的性别认同意识,并且重点对这些项目进行思政课程资源开发,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足球、篮球、橄榄球、跆拳道等冲突激烈的对抗性项目的教学过程,培养男生敢于对抗敢于挑战的勇气、顽强拼搏不畏对手的良好心理素质、永不放弃“决战”到底的坚强的意志品质,从技能和思想上提升学生的男性意识。其次,要优化体育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具有挑战性、冒险性和新奇性的教材内容。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要积极引入更多富有探索性、挑战性、新奇性的身体素质练习手段,例如在身体素质练习过程中引入体育游戏,追逐类游戏,锻炼男生的协调性、灵敏、速度素质,掰手腕锻炼力量素质,拓展性素质练习,增加素质练习的挑战性、趣味性,强化对学生力量、爆发力和速度的发展,强调对学生合作协同能力的开发。再次,要建立生活化走向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要充分引导学生在课外走向操场,走向球场,通过建立智慧校园约战系统,利用运动软件开发动态跟踪化的课外活动监督系统,督促学生强化课外锻炼,形成生活化的锻炼模式,并将其纳入学生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之中。最后,要把好大学生体质监测的关口,实行硬性的达标毕业制度。要将大学生体质监督的年度结果纳入到大学必修学分中,对不达标者暂缓毕业,并将体质监测详细结果与相关就业标准挂钩起来,起到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引导、激励和倒逼作用。

(三)搭建大学体育竞技对抗平台,培育大学生崇尚竞争的气概和信仰

体育的终极魅力是竞争与对抗,竞争对抗表象是身体和技艺,本质是精神意志和信仰。过于柔弱的男生往往被诟病和嘲讽为“娘炮”,其实柔弱的背后是抗争意识的孱弱以及进取心的缺失。因此需要通过营造竞争氛围,搭建竞赛对抗平台,培育学生的竞争理念,最终推动其气概和信仰的建立。首先,要深化体育课堂教学中竞赛干预机制建设。各个对抗性项目都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竞赛团队,团队内部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团队之间激烈对抗、合理竞争,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设计课堂竞赛内容和细节,因材施教,谆谆教导,循序渐进,最大限度提供男大学生课内竞赛参与率,构建拼搏不失融洽、对抗不失文明、争胜不失气度的良好课堂竞赛氛围,发挥课堂运动竞赛对不自信男生的帮扶作用。其次,要建立大学校内广泛参与的常态化运动竞赛体系,形成竞赛育人机制。要以学校传统优势体育项目为突破口,推动高校建立“班级—年级—学院—学校”四级体育联赛体系,动员大学生尤其是男生加入到体育竞赛行列之中,形成竞赛育人的常态化机制,培育崇尚竞争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再次,要建立区域性大学竞赛联盟,强化校际对抗,培育人人为校争光的竞争气概。要突破传统的运动会夺标思维,本着学校认同和体育立校原则,深入推进区域性大学联盟竞赛体系建设,形成你来我往的主客场体育竞赛制度,通过有效的宣传和组织,推动广大在校学生加入到竞赛志愿者、拉拉队、主场观众、运动员等不同集体角色中,构建强大的集体认同意识,塑造勇于对抗的集体精神信仰。

(四)深化开展体育规则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良好的规则意识是社会秩序高效运转的基石,是培育健康、合格、诚信公民的重要前提。与学校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育的规则性、交往性和实践性特征更为突出,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9],因此要通过向男大学生施加体育规则教育,提升其作为优秀公民的责任意识,培育其作为爱国公民的使命感。首先,要建立包含课堂纪律、体育游戏、运动规则、裁判、志愿者等在内的多元化体育规则教育体系,各个体育项目都有其特定的运动规则和比赛、展演、裁判规则和要求,例如在课程教学中通过严格的体操队列队形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纪律和集体意识,通过丰富的体育游戏强化学生活动规则感;通过系统的运动规则、裁判规则教育提高学生的临场决断能力、冷静应对能力和硬朗干练的工作作风;通过精准的志愿者服务教育,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其次,要建立健全高校体育工作的制度化运行机制。要在高校教学制度、训练制度、竞赛制度、课外活动制度、体质测试制度等多个领域加强对学生的制度化管理,促使学生建立高校体育“大制度”意识,恪守各项体育规则制度,克服体育参与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构建良好的体育生活秩序。再次,要基于立德树人导向,将规则教育与思想教育、劳动教育、党史教育结合,将规则教育上升到爱国教育高度。任何规则教育不仅要服务于人的培育,更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因此,从立德树人全面培育人才角度出发,通过深化规则教育,来提升学生的爱国、爱党、爱校热情,构建性别自尊意识,提升男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马宇航,杨东平. 高校男生女性化的发生机制:基于世界银行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5):20-25.

[2] 刘伯红. 女性与高等教育:让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双赢[N]. 中国妇女报,2018-07-03(06).

[3] 梁璐,付琪琳. “男性女性化”者的角色认同及其行动策略[J]. 中国青年研究,2017(1):88-94.

[4] 吴键,袁圣敏,刘毅. 中国大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动态分析:基于1985年到2014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J]. 大学(研究版),2020(4):45-55.

[5] 万星,李冬勤,唐建忠. 体育美的内涵释义与魅力展现[J]. 体育文化导刊,2018(11):147-151.

[6] 张丹青,路瑛丽,刘阳. 身体活动和静态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基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系统综述[J]. 体育科学,2019(12):62-75.

[7] 张志成,陈刚,姜勇,等. 体育运动与男性气概[J]. 体育学刊,2011(3):72-77.

[8] 张文天,骆秉全. 论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及其价值[J]. 体育文化导刊,2013(9):96-98.

[9] 潘春江. 论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及其价值[J]. 运动,2018(4):74-75.

3834500338283

猜你喜欢

女性化高校体育健康
从艺术造型角度探讨观音形象女性化现象
夏俊娜绘画语言的装饰性
《霸王别姬》和《黑天鹅》的比较研究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一部唐宋词史研究方面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