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旅游业态分析演进的旅游学科体系构建

2022-03-12张永奇

当代旅游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术学科旅游

张永奇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旅游学院,河南郑州 450011

引言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依靠经验积累来传承,随着人类活动无限的扩大,经验积累的增多,仅仅依靠大脑的记忆与口耳相传,已经不能满足各类业态演进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于是就有了著述结集与学科分化,门派林立,在业态内部和业态之间发生重要影响。

一 学术的职能与行业的智能标配

到了近代,随着专业分化细化,对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需求的增大,个人知识积累引发的知识、技艺创新日益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出现越来越多的知识巨匠和创新发明大师,学术已然成为一种安身立命的职业,学科的管理、学术的自觉成为常态,相应地以科学理论、生产技艺、发明创造为职业的科研院所、学术机构、自由学者应运而生。

人类已经进入顶层设计、学术引领、学科支撑、生产优化、消费反馈、人才培育等各个高、中、低端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时代。学术环节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功能,也是业态演进和运作质量不可或缺的标配。

业态之所以要与学术同步或超前标配,在于业态蕴含的科技成分被精准地量化,必须从现场、现实中剥离出来,以文字、图形、模型、信息等方式,进行专门化的记录、提取、加工、改造、融合、提升等智能化的工作,促进当代生产实践、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这种体力与脑力、物质与精神、现场与异地相结合的模式,完全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结合的过程和结果,究其本质乃是我国古代先民提倡和践行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思维理念和行为方式。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活动理念不仅成就了中国古代辉煌的文化成就,而且继续闪烁着当代各个行业领域的光芒,离开天人合一、知行一体的智能理念和方法,人们的事业终将难以为继。

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知”和“行”缺一不可。然而,知和行都是有条件的,要受到具体发展阶段和活动背景的客观约束和主观努力程度的影响。路子是人走出来的,创业永远在路上。但路径的选择很关键,选错了路径,很可能事与愿违,功亏一篑。创新发展的思维告诉人们,一切发展既要有充足的内生动力,又要有宽松、协调的外部环境,二者缺一不可。一项事业前途命运、进退成败,从根本上将是由它的内在潜质,以及是否存在源源不断的深厚滋养,紧密联系在一起。

伴随改革开放而兴起的旅游产业、旅游事业、旅游经济,或曰旅游系统,经历了独特发展历程。宏大的旅游实践必然标配与之相辅相成的宏大旅游学术。

二 旅游业态的范畴与关联

旅游系统可以近似称作“旅游业态”“旅游市场”“旅游行业”“旅游界”等,毋庸置疑是“道”与“技”的辩证统一。并非一日一时、一天一地完成,更非自发演进而来,而是渗透了无数不同岗位的旅游工作者的辛勤劳作,以及为旅游发展创造优越条件的相关人群、关联产业,以及来自国内外的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

旅游不是空洞无物的,而是一个看得见的、逐渐开启的复杂系统,它的物性和业态很灵敏,它的气场很强大,它的人缘、地缘、业缘很宽泛。正因为如此它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和亲和力,但它的脆弱性、风险性、安全性最显著,一旦风吹草动,它可能就会最先受到冲击,无论疫情发生、自然灾害、金融危机、国际局势等任何关联因素,都有可能将它置于困地。所以,稳定持续的发展环境对于旅游业态成长运营至关重要。

旅游涉及的方方面面甚为复杂多样,剖析旅游的内涵与外延,有一门学问叫作“旅游(学)概论”“旅游哲学”等,可以说真要搞清楚旅游的内涵与实质,并非易事,它的许多方面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因为旅游有它独特的存在方式,难以简单套用非此即彼,一竿子到底。旅游系统的任何存在因素都是客观现实的一部分,并不神秘或不可知,但认知旅游、深度解读旅游一定要怀有敬畏之心,小心谨慎,最好是融入其中、身临其境,或者跳出旅游看旅游,避免出现明显的漏洞或偏失,诸多同仁都有这样的体会。

旅游业态的多元一体性、关联方式的独特性、演进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旅游业态范畴的广泛性,内部外部关联的随机性、选择性。

三 旅游产业与旅游学科体系建设的辩证关系

许多人认为旅游属于后起产业、服务产业,并无深厚的学术可言,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边缘产业。这是对旅游和旅游学术的极大误解和曲解。事实上,旅游因为关联自然与人文、经济与社会,关联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而具有显著的全民性 、全域性、全面性、关联性等特征,反而使它的学术更加 宽泛、活跃。庞大的体量和广博的范畴,使它的学术完全可以称得上“深厚”。以往的旅游学术总是附属于工商管理、人文地理、服务产业、消费心理、文化娱乐、项目开发等领域,然而二战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它的规模体量、涉及领域和渗透力迅速膨胀,产业的独立性决定了学术地位和定位的特殊性,现已成为相对独立的二级学科。伴随旅游业的发展、关联度的提高,旅游学术也一发而不可收,堪称“宏大叙事”。所谓宏大叙事,主要表现在学术所涉及的广度、深度、规模、气势和学术资源的关联调度方面。旅游的选题和命题可以关系行业的整体,关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的整体;可以是关系城乡发展大局的大型、特大型工程项目;可以是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际的连锁经营;也可以是关乎城市和区域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选择等等,它的学术气场和包容性是不受限制的,可以向全面的广度、深度和精密驰骋开掘。一些老牌的传统学科所涉及的主题词、关键词在旅游学术范畴内都可以找到它的相应位置,相当多的学科都可以与旅游学科相交叉成为新的学科,如旅游涉及自然景观各要素,可以形成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交叉学科;与历史文化遗产相结合,形成与历史文化相关联的交叉学科;与经济活动相关联而形成与经济学科的学科交叉;其他如与经营管理学科、信息传播学科、景观设计学科、规划计划学科、建筑园艺学科、农业生产学科、民族民俗学科、伦理法制学科、哲学方法论学科等,都可以结合而成交叉学科体系。随之而来的是旅游院系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旅游的学科体系羽翼逐渐地丰满起来,内容从捉襟见肘,乏善可陈,到越发的充实有味道、有嚼头、有来头。

的确,旅游蕴含万物之道。万物所有,旅游当有;万物质性,旅游皆有所见;万物所依,旅游必有所依;万物所动,旅游必有所动。它的景观资源范畴可能是最全面的,古今中外凡是能够激起人们好奇心的任何元素,都可能关联进来,旅游以此架起与万物沟通的渠道。旅游具有常态的依托基础,如它的自然景观基础、文化遗产资源基础、产业经济基础、社会亲和基础、食宿行物质消费基础等等,都是需要有相应的基础作保障。同时,那些时尚的元素如互联网、新媒体、新文化、新娱乐、新理念、新发明,一切新兴业态、新兴元素,几乎都与旅游活动相联系,或跨界结合,呈现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关联和制约。它与国家的改革开放、产业政策、科技创新、教育改革、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区域协调、生态保护、文化复兴、政治外交、结构调整、休闲社会、法治建设、国家安全、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等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又建立起自身的个性特色。它必将以自身的功能担负起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民生质量等一系列重大责任义务。旅游的体量在拓展,旅游的功能在增强,旅游的技艺在提高,旅游的关联在密集。可见,旅游业态系统是庞大有序的,旅游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旅游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也是宏大的。

的确,旅游不再是边缘学科,而是独立学科,也是广泛关联的交叉学科群,它的许多方面已经站稳脚跟,已经、正在或将要开启学术和话语的宏大叙事,这一点成为业内的普遍感受,庞大的业态系统和宏阔的学术气场,令人欣喜,也令人无奈,只有以饱满的热情,诚恳的态度,扎实的作风,科学的方法,无私的奉献,才能真正不被边缘化,才能与之同呼吸共命运,占据时代的潮头,总揽全局,稳住阵脚。

面对浩瀚的学科体系、学术氛围,个人的视野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但只要融入其中,以相应的身份参与其中,是必要的、可取的。任何宏观事物总是由微观个体组合链接而成群体,由群体建构而成更为复杂的宏观整体。就笔者个人而言,就曾以个人或合作的方式,开展旅游的学科教学和学术的思考,近年来命题范围所及就有:某一景区性质的转型论证(论证桃花源南阳说、提出桃花源景区类型标准),标准旅游景观的分解做实(提出标准旅游景观及其设计问题),旅游阴阳文化识别(建议将阴阳文化引入旅游开发和服务实践),公民旅游权利的保障(辨析公民旅游权概念),建立旅游联盟体制(倡导旅游联盟的广泛建立),旅游资源的秩序问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旅游资源划分),旅游线路的价值体系(价值构成与开发建议),高职旅游地理等课程教学改革,中国旅游地理教材编写相关问题与建议(提出以旅游景观地理整合旅游客体学科教学,提出建立中国旅游地理学科倡议)等若干方面的标题,而教学过程的旅游心得则可能随时发出感慨。

显然,从这种“小我”的视角和能力看,是微不足道的,但泰山不让细土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志在参与,开卷有益。相信每多一份思考就会多一份力量,正如旅游建设非一人一时之功,旅游学术需要广泛地参与拓展。也正是在长期的旅游教学和局部的旅游学术思考中,深刻感受旅游系统的广阔天地,才有了旅游宏大叙事的感慨,以及旅游学术的汪洋恣肆,博大精深,进而意识到国家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旅游匮乏、旅游微薄,走向旅游深厚、广博、有为、有利,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作为一个普通公民,能够见证它的变化、感悟其中的一些道理,也算得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特别是当我们看到祖国的山山水水、文化遗产、城乡大地得到保护装点、开发利用,促进旅游和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反过来又发挥旅游文化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社会进步、人口素质、生态修复等的巨大发展,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 构建“旅游学科”新模式

旅游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存在特定的学科范式,然而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的,也需要不断地充实、改造、再造,使它走向更加完善,最终以有我之境走向无我之境。所谓范式,不过是自我划分和填充的学术领地,到了所有模式都融合在一起时,就无所谓学科的模式。但旅游学术和学科建设,尚处于初创阶段,很多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尚未搞清楚或者争议不断。这属于旅游理论和旅游实践的正常现象,旅游的学科有很多是从别的学科拿来粘贴的,这一点毋庸讳言,没有必要一切都从头来过。旅游的许多思想、方法、原理带有普适性,不过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而已,比如旅游同样有产品、有服务、有研发、有品牌、有营销,有投入、有产出,有质量的高低和评价的标准和依据,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伦理。旅游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应当担当起国计民生、弘扬民族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建设文明法治国家的重要职责。

若站在更高的角度看,旅游本质上属于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是要由国家和社会来承担的,也必将成为理想的目标。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旅游事业一定要走产业化的道路,使旅游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得到市场的锤炼和检验,建构它的实体组织和精神气场,到了一定程度和阶段,社会主义的旅游事业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国家和集体的手中。产业化、市场化与事业化、公共化这一点并不矛盾,它们不过是两种不能因为产业化、市场化就否定和取代旅游经营和旅游学术。这里必须明确,我们的旅游一定是“人民旅游”“国家旅游”,我们所思考的“旅游学术”“旅游学科”也是“人民学术”“人民学科”。学术是对科学的理解和追求,在文化与旅游领域总体上你没有超越初级阶段,因而它的“人民性”或“公共服务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只有部分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面向公民是免费开放的或象征性收费,但未来文化和旅游作为公共服务品的性质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在文化和旅游领域要吸取“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教训,决不能把珍贵的文化遗产当作“封资修”的尾巴予以摧毁。只有思想精神的改造革新才是真正的洗心革面,而不是依靠摧毁一切旧的文化遗产来实现所谓的“文化革命”。古代文化遗产乃是古代工匠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们只是为封建主义所占据、所利用而已,物质性的东西为谁所有才能为谁所用,它本身是无辜的,为什么要暴殄天物,劳民伤财呢?以往贬斥旅游,一切“向狭义的物质生产让路”,对生态景观和文化遗产的破坏非常严重,现在是到了需要尽快修复、恢复的时候了,所以笔者也曾经建议加大文脉修复和重建的力度,让沉睡千年文物古迹重新活跃起来。而事实上,生态修复和文化重建从来都没有停止,只是与破坏的程度相比修复和重建的力度还很不够,通过发展旅游事业促进文化事业的保护和发展,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主渠道,因为社会需要是拉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把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联系起来就找到了一条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子。改革开放以来,旅游活动为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自觉不自觉地在寻找修复和保护文化生态资源的有效途径,加强与文化、资源、环境部门的合作,对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立中国特色的旅游学科体系和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培养,最终要靠旅游科研、旅游管理、旅游实践,达成思想理论上的共识。毫无疑问,旅游活动和旅游系统是有规律的活动和存在方式,旅游学术与旅游学科建设,一定需要建立理想的学科模式,实现行业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学科建设、学术张力的拓展,融入国家“五位一体”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

五 旅游业态与旅游市场分析

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当代旅游;没有科技进步,没有业态演进;没有旅游教学科研,就没有旅游学科;没有旅游实业,也就没有旅游经济整体发展与繁荣。

旅游业态的有序发展和旅游学术的宏大叙事,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都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和政策实践,这其实是从多个方面可以得到证实或证伪的。

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旅游扮演着别样的角色,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旅游成为改革开放的伴生物、必需品和催化剂 。旅游得益于改革开放的风气之先,一开放就有了接待和交往,就有了景区和交通,就有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理解;改革开放让人们了解到什么是旅游,为什么要旅游,如何旅游,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旅游,我们正在建设和将要建设什么样的旅游等一系列基本命题。反过来,旅游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加深了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文化搭台,旅游为媒,经贸唱戏,曾经被遗弃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修复,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特别是与新旧媒体的结合,盘活了文艺院团,激活了民间文化艺术,提升了文化自信。

我国旅游市场的三大板块的开启,是对改革开放引发“旅游效应”的最好诠释。首先是“入境游”。改革开放之前不能说中国没有旅游,局部个别的小众旅游还是存在的,只能说中国尚未开启大众旅游,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产业,特别是那些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如五岳、黄山、庐山、长城、三峡、桂林,历史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向往。改革开放首先激活的就是“入境游”,旅游本身是商贸文化活动的伴生物和活化剂,伴随人员的流动和物资的流通,沉睡万年的自然景观、搁置千年的名胜古迹,受到入境游客的青睐,一批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迅速走红,如张家界、九寨沟、云南石林、江南三大名楼等。随之而来的就是“国内游”。富裕起来的群体和工薪阶层扩大,国内旅游也就是大众旅游,逐步成为支撑旅游的主导力量。国内大批景区、都市景观、乡村旅游得到开发,旅游人才教育得到大面积普及,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外贸外资活动非常活跃,而“一带一路”的提出,更是加速了我国公民和国际投资消费速度和力度,“出境游”成为我国旅游的第三波热潮。近年来,随着城市化、信息化、生态化、老龄化和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旅游呈现出新业态如康养休闲度假、文旅小镇、主题公园等活跃起来,使得旅游走向全域化、全面化、融合化、智慧化、网络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中国旅游的“三部曲”或“四部曲”,并非彼此之间的简单替代,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叠加、升华、创造、再造、融合。它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路高歌,但却能够一路走来,不断在改革、创新、磨合、融合中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迈进,总体上是值得称道、值得期待的。

六 结语

没有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就不会形成经济、科技、文化与旅游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的大好局面。没有旅游实践,就谈不上旅游学术跟进;没有旅游产业的规模化、多样化,就没有旅游学术的宏大叙事。学术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合理想象和逻辑推导。有了旅游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必然为旅游学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好铺垫。学术不但要跟进,更要诠释和引领,没有旅游的理论就没有旅游的实践。这是摆在旅游人面前、摆在一切关心支持旅游公众面前的艰巨而光荣的职责所在,也是一种精神大餐和思想盛宴,学术的蓝海和风口与旅游的风口是息息相关的。如今,以旅游学术为坐标,构建完备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拿出最佳的中国方案,体现旅游领域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实践出真知,实践检验真理。未来将是智慧引领、大数据运营、全媒介参与的时代,期待业界和学术界与时俱进,共同承担起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猜你喜欢

学术学科旅游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旅游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