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幼儿自主探究的科学情境教育的实践

2022-03-11■文/林

幸福家庭 2022年18期
关键词:脚印科学情境

■文/林 美

一、关注兴趣,提高科学探究的内驱力

科学情境的设置是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的重要手段,一个良好的科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使其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为了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意识,让其在科学情境中体验主动探究的乐趣,养成主动探究的行为习惯,笔者聚焦多个角度,顺应幼儿的发展需求与年龄特点,对指向幼儿自主探究的科学情境教育展开探究。

学习动机是幼儿学习的基础,幼儿在内在兴趣、好奇心的驱使下会主动进行探索,积累科学经验。周围的世界中蕴含着大量的科学现象,因此,在创设科学情境时,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进一步增强幼儿的探究意识。

以大班幼儿的科学活动“有趣的光斑”为例。清晨,教师带着镜子走进活动室时,阳光通过镜子在墙面上折射出一个明亮亮的光斑,大班幼儿看见墙面上“会跑的光”后,纷纷展开讨论:“那里有一束会动的光。”“这面墙上并没有窗户,光是从哪里来的呢?”“光能不能用手挡住呢?”教师听到了幼儿的讨论,随机晃动镜子,让光斑在教室内“跑来跑去”,幼儿也展开“追逐光斑”游戏。在此基础上,教师创设了科学情境教学活动“有趣的光”。在活动初期,教师询问幼儿:“小朋友们,光是从哪里来的?”随后展开情境游戏“镜子与光”。游戏结束后,教师询问幼儿:“这些亮亮的、晃动的东西是什么?”幼儿大声回答:“是光,是镜子把光投到了墙壁上。”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光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呢?”在一连串问题的启发下,幼儿在游戏情境中积极思考,并通过观察、实践和交流,得出了“光的形状与镜子形状有关”的结论。“我们如何改变光的形状?”教师抛出了新的问题,并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实践、验证猜想,从而让幼儿获取新的科学知识,积累新的科学经验。

在这一科学情境教学中,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幼儿在情境中通过思考、实践、讨论等方式,形成了良好的探究内驱力,增强了幼儿自主探究的意识。

二、明确目标,保证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在科学情境教育活动中,教师应确立明晰的教学目标。明晰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把控教学活动的整体导向,实施有效的教学引导,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欲望,对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等有着积极影响。

以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静电现象”为例。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一些幼儿会问教师:“为什么我在冬天脱毛衣时会发出‘噼啪噼啪’的声音呢?”“为什么脱了衣服后我的头发都竖起来了呢?”“为什么和小伙伴拉手时会感觉突然被‘打’了一下呢?”基于幼儿的困惑,教师开展了“有趣的静电现象”科学活动,并设置了教学目标,一是能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二是能大胆猜想并验证自己的想法;三是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明确的学习目标能保证科学活动的有效性。

教师根据幼儿的困惑开展相关的科学探究活动,明确教学目标,让幼儿在科学情境中探究静电的奥秘。在这种教育情境下,幼儿通过观察、思考进行探究学习,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三、贴近生活,体现科学探究的即时性

幼儿对周围事物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构建良好的科学教育情境,教师要认真观察幼儿的日常动态,从幼儿身边的自然现象入手。

以小班科学活动“感知声音的大小”为例。在一次区域游戏中,幼儿在收纳玩具时发现,将玩偶扔进盒子时没有声音,而将积木块扔进盒子时发出了“砰砰”的响声。在一名幼儿提出疑问后,其他幼儿立刻加入讨论:“因为玩偶比较轻,所以放进盒子时没有声音。”“不对,玩偶那么大,积木那么小,为什么大的物品反而没有声音呢?”“可能是因为放物品的力气不一样。”教师借此机会引导幼儿:“既然大家看法不一,那让我们做试验验证一下吧!”教师构建了一个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并给幼儿准备了玻璃杯、木质积木、棉花、纸片、塑料块和纸团等材料,鼓励幼儿进行小试验。在探究活动中,幼儿仔细聆听不同物品掉落的声音,并发现“棉花、纸团都软软的、轻轻的,掉进杯子里没有声音”“积木和塑料块又小又硬,掉进杯子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在试验结束后,幼儿得出结论:硬的东西掉在杯子里声音大,而软的东西掉在杯子里声音小。

在这一生活化科学情境中,教师根据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试验和教学指导,鼓励幼儿在试验中积极观察、交流等。幼儿主动探究的热情不断提高,这有利于幼儿养成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融入自然,挖掘科学探究的多元性

教师应带领幼儿亲近自然、认识周围事物与现象。在构建科学情境活动时,为提高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可以让大自然成为幼儿的大课堂,为幼儿营造自然化的教育氛围。

以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种子”为例。在户外活动时,教师提出问题:“蒲公英的种子长什么样呢?”“蔬菜和鲜花的叶子为什么不同?”“为什么有些植物需要依靠其他东西才能往上生长?”“你们都对哪些植物感兴趣呢?为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幼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喜欢蒲公英,轻轻一吹它们就飘走了。”“我喜欢牵牛花,它像小喇叭一样,每天早上都开花。”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继续追问:“那你们知道这些植物都有哪些特点吗?它们生长在什么环境中呢?”于是,幼儿又展开了讨论:“植物生长需要水分、土壤,还有空气。”“植物需要定期松土、除草。”在这一系列的问答中,幼儿对植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教师此时可以给予幼儿肯定并指导幼儿回家搜集资料,为下一次的种植活动做准备。

在上述活动中,教师积极引导幼儿,让幼儿通过讨论掌握了多种植物的种植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获取了知识和经验,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收集资料、实践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五、突出主体,实现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是教师创设科学情境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目的。幼儿年龄尚小,对家长或教师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欠缺自主学习的意识。基于此,在构建科学情境时,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让幼儿主动发现、积极探究科学现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小班科学活动“可爱的脚印”为例。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初步了解多种小动物的脚印的形状,并能根据脚印的特征与相应的动物进行匹配。活动初始阶段,教师可以为幼儿构建一个学习情境:“森林里的小动物去参加聚会了,在地上留下了一连串的小脚印,让我们来猜一猜这是哪些小动物的脚印吧!”之后,教师开始展示这些脚印的图片。在看到图片后,幼儿展开了积极讨论:“这个脚印这么大,一定不是小老鼠的。”“这个脚印是梅花形状的,可能是小狗的。”“小鸡的脚印像竹叶一样,细细长长的。”“小兔的脚印像一朵花一样。”“大象的脚印最大了,像一个圆。”教师先让幼儿进行自由猜想和讨论,这突出了幼儿的主体性,有利于幼儿发挥想象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绘本《小脚印》,让幼儿自主阅读并在绘本中寻找答案。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幼儿自主学习的方式展开教学。“森林聚会”情境的构建能快速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接着引导幼儿通过阅读相关绘本找到不同动物的脚印,加深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印象。在探究过程中,幼儿通过自主观察、总结,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了联想能力。

六、及时评价,强化幼儿的探索欲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幼儿得到肯定与鼓励时,会产生更强的学习欲望。因此,在科学活动的评价环节中,教师要注重评价的及时性,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他们一些针对性的评价,强化幼儿的科学探索欲,让其在学习中得到个性化的成长。

以中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锁”为例。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各种奇奇怪怪的锁展开了讨论:“这把锁的锁头比较大,钥匙应该也会大一点。”“为什么要有锁头呢?它有什么用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幼儿的自主探究,幼儿能准确地找到锁头对应的钥匙,还能够区分不同锁头的用处。在活动最后阶段,教师鼓励幼儿进行交流:“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各种锁,谁能说说锁的用途呢?”随后各个小组的幼儿开始回答:“比较沉、比较大的锁头可以锁门用。”“小一点的锁可以锁小盒子。”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分别展开评价:“嗯!你们小组说得很细致,一定很仔细地观察了锁!”“你们对锁的了解真全面,把不同的锁的功能都说出来了。”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在适当的环节采用了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强化了幼儿的科学探索欲。

有效的科学教学情境可以启发幼儿思考,引发幼儿联想,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教师要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幼儿通过自主探究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以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猜你喜欢

脚印科学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科学拔牙
奇怪的脚印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