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贸易逆差的视角看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经济因素

2022-03-11

甘肃高师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廉价白银工业革命

张 琼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系,甘肃合作 747000)

影响工业革命的经济因素是多样的。首先,工业革命要有丰富的劳动力市场即自由雇佣劳动力;其次,资本原始积累,这是资本经济发展的前提;再次,能源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英国在前工业革命时期存在高工资的经济模式,工业革命的一系列机器都是高耗能型,其中以蒸汽机为典型,而英国的能源资源恰好十分便宜,因此,以动力为基础的技术革命使英国能够降低产品成本;贸易因素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为纵观东西方贸易,以1500—1800 年这段时间来看,西方国家始终存在贸易逆差现象。明显的特征是英国需要中国的茶、印度的棉、东南亚的香料等,却又无法自行生产商品与东方国家进行交换,因此大量白银等贵金属流入东方国家,这与西方国家长期奉行的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相违背。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西方国家不得不增强自身经济动力,而工业革命,或动力革命是提高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最有效的方式,是增强其经济扩张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李斯特认为:“生产财富的能力比之财富本身要重要得多。”[1]而英国也正是因为成功地解决了财富的生产力问题才得以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独占鳌首。探讨工业革命的经济起因是了解东西方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在长期的经济往来中,东西方以两种不同的发展途径各自行走在不同的轨道上。经过工业革命,东西方的历史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在不断的竞争中,规模化的机器化大生产取代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

一、劳动力因素

圈地运动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典型的为工业经济储备廉价劳动力的手段。16 世纪30 年代,亨利八世在建立民族教会的过程中将其没收的修道院土地大部分以拍卖的形式出售给中产阶级(因为当时拍卖规定了土地最小份额标准,普通农民根本无力购买),这就导致大量小农失去土地从而成为廉价雇佣工)。16 世纪下半叶,一方面,受大航海和羊毛工业的影响,另一方面,价格革命之后,货币贬值,农民实际收入下降,许多农民被迫沦为廉价劳动力。

随着17 世纪圈地运动的深入进行,再加上羊毛价格上涨,许多封建领主将大量农耕土地变为牧场。此举进一步加大了无业农民的数量,也给资产阶级提供了大批雇佣劳动者,丰富了英国劳动力市场。到18 世纪,圈地运动仍在进行。同之前的圈地运动相比,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此时的圈地运动受到资产阶级议会的支持,所圈之地都在城市附近,并且规模大大超过前几次圈地,这使资本主义大地产制度很快形成。大量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大大加速了农民沦为廉价劳动力的进程。马克思认为:“大约在1750 年[2]自耕农消灭了,而在18 世纪最后几十年,农民公有地的最后痕迹也消失殆尽了。”[3a]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出现给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资本因素

英国资本原始积累,除了通过盘剥国内人民以外,最主要的方式是依靠殖民来获得,通过商战、奴隶贸易、近代赋税制度、关税保护制度以及国债制度等方式实现财富的积累。这一时期在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为进一步攫取对世界贸易的控制权,英国进行了多次商战,并由此建立以东印度公司为典型的多处垄断公司。

16—17 世纪,为打击西班牙,英国不惜以重金支持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并于1588 年重创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然而在尼德兰革命后独立的荷兰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精湛的造船技术,很快掌握了世界贸易的转运权。当时全世界从事长途海上贸易的船有2/3 出自荷兰。为打击荷兰,英国政府从1651 年起接连发布极富挑衅性质的 《航海条例》,最终以战争的形式迫使荷兰接受 《航海条例》,并取代其海上贸易优势。

随后1756—1763 年的“七年战争”,英国将法国势力彻底地从北美、印度铲除。马克思指出:“七年战争使东印度公司由一个商业强权变成了一个军事和政治强权。从而奠定了其在东方的殖民基础。”[4]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从最初的不等价贸易到后期的直接占领,印度从经济到政治完全沦为英国世界殖民利益的附庸。尤其是通过垄断贸易,将印度鸦片销往中国,不仅获取暴利,更解决了中英贸易中英国长期的贸易逆差问题。

除此之外,奴隶贸易、国债制度也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英国并未最早参与奴隶贸易,但它无疑是这桩肮脏交易的最大获利者,这点我们从利物浦港的发迹史中即可窥得一二。据数据统计,“1783—1793,利物浦年均贩卖奴隶人数达303,737 人,利润约15,186,850 镑”[5]。1688 年光荣革命后,由于不断殖民扩张引起资金短缺,政府在全国发行国债,并以高利率来吸引人们购买,政府因此获得大量周转资金。除民间借贷外,英格兰银行在成立之初就进行低利率贷款,从而增强政府的经济力量。英国在拿破仑战争、美国独立战争以及英法七年战争中都因资金短缺发行大量国债。“l717年,发行国债总额为5,000,000 镑,1739 年,国债总额为47,000,000 镑。七年战争结束时,这一数字高达230,000,000 镑。”[6]因此,公债是资本原始积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赋予了货币不断繁殖的魔力,进而转化成资本。此外,关税保护制度也对资本原始积累起到积极作用。对进口成品实行高关税,但是进口原材料仍然是低关税,这一点在印度棉纺织品的进口体现最为充分,并迫使印度从出口棉纺织品到出口原棉。反过来,在出口方面,采取鼓励出口政策,一般税率很低甚至不征收关税。这样就降低了本国产品的成本,提高了商品的市场竞争力,以便英国向世界其他市场倾销自己的商品并促使其他市场成为英国工业的原料供应地。马克思指出:“保护关税制度是制造工厂主、剥夺独立劳动者、使国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变成资本、强行缩短从旧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过渡的一种人为手段”。[3b]

三、能源因素

(一)高昂的工资因素

“英国从事制造业的工人经常可以吃肉喝糖水,他们的住宿条件相当不错,日常伙食标准也很高,他们穿着高档服饰,这些景象令外国人羡慕不已。”[7]正如丹尼尔·笛福在 《正经英国工匠的真实写照》一书所描绘的那样,18 世纪英国经济最诱人的魅力是高工资。亚当·斯密也证实:“英国劳动者的工资除了应付全家人的日常生活开销以外还绰绰有余。”[8]罗伯特·艾伦比较了英国与其他地区的工资水平以及收入差异[9a](见图1)。

图1 14—18 世纪以白银计价的工资水平的全球比较

如图2 所示,16 世纪上半叶,伦敦、阿姆斯特丹、佛罗伦萨平均收入大致处于同一水平,然而当欧洲掀起“价格革命”之后,16 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上半叶,上述城市的薪资水平上升幅度明显并与亚洲拉开了差距;随着“价格革命”的余波逐步消散,中南欧的薪资水平有所回落,但伦敦和阿姆斯特丹却保持着持续上升态势,17 世纪末,伦敦甚至对阿姆斯特丹实现了反超。正是英国工人的工资水平高于全球其他地区,因此劳动力成本在商品的价值中比重较高。高工资必然会刺激人们消费更多的产品,国内需求会不断扩大,如何生产更多更廉价更优质的产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要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首先要降低劳动力的成本,只能采取其他的动力方式来减少人力因素,因此,实现劳动力的转换势在必行。

但是,劳动力价值高昂并不是英国与其他国家存在的唯一差别,图2 反映荷兰也具有高工资的模式,但却没有率先进行产业革命。因此,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还有其独特的因素——煤炭。

图2 14—18 世纪劳工收入与最低生活支出比率的全球比较

(二)廉价的能源因素

“煤炭是支撑英国人创造财富和成就繁荣的最强动力。”[10]工业革命时期一系列机器的动力特点就是煤耗量大而对人力的耗费却不大。但是,这些新机器却产生了数倍于人力劳动的价值。于是,这些新式机械设备和新技术在英国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通过表1,可以看出只有英国是同时具备高昂工资、廉价能源两种因素的国家。其他国家则不尽然,这无疑为英国进行新技术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工业革命时期的新发明都是以能源代替人力的。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李约瑟之谜”[11]。因为在英国以外的那些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人力资源十分廉价,廉价的劳动力相对于煤炭资源更能对产品成本起决定作用。另外,如果一定要花费很大代价去发明一套因燃料售价高昂而无法推广使用的新机械,最终肯定会得不偿失。[12]由于燃料价格极为便宜,这就使工业企业在支付高昂的雇工费用之后依然有利可图,其产品在市场上也颇具竞争力。这样一种劳动力工资水平偏高与燃料廉价并存的格局,也促使英国人设法发明一些尽可能采用廉价原料(燃料)来代替昂贵人力的新技术,此类新技术显然含有巨大的获利空间。

表1 世界主要城市和地区能源(帐面)价格一览表(1400—1800 年)[9b]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如果按照当时的汇率水平进行折算,英国工人的工资水平位居世界最高等级之列。

第二,相对于英国人在购买日用消费品时的较大开销而言,他们的工资水平也显得很高;也就是说,同其他很多国家的工人相比,英国工人凭他们的工资可以购买到数量更多的商品。由此可见,英国人的生活水平要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加优越。

第三,在英国,劳动力的工资在全部投入的各项生产要素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比其他国家更高。

第四,在英国,劳动力的价格与能源价格的比值,相对较大。

总之,廉价的能源成为支撑英国经济发展的稳固后盾,使英国成为经济强国。便宜的煤炭刺激了英国人用智慧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于是有了蒸汽机的问世;高耗能的冶金技术也借助燃料成本低的优势获得了长足进步。由于廉价的能源能够长期大量供应,使得高工资的经济模式能够维持下来。于是这种高工资与廉价能源两者良性互动,带动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四、贸易因素

(一)逆差的表现

大航海使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东西方贸易,即西欧与东方(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直接的海路贸易迅速发展。在重商主义思想的引导下,西方国家纷纷参与东方贸易以期获取高额利润,正如格林堡所言:“商业是近代使东西方接触的根本原因。”[13]但东西方贸易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却是西方贵金属不断流入亚洲国家。大量来自美洲的白银直接或间接地来到东方,因此,弗兰克称东方是白银的“秘窖”[14a]。但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近代早期或工业革命以前,西方人拿不出与东方国家对等交换的产品,迫不得已而用白银支付。从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流入亚洲的白银来看,数字是惊人的,而且随着东西方贸易额的扩大不断加剧。

从表2、表3 可以看出,自东西方直接海上贸易以来,VOC 和EIC 将其从欧洲获得的贵金属中的大部分用于东方贸易中,用来购买印度的棉纺织品和中国的茶,丝织品及瓷器等。正如表4 所示,英国每年从印度进口的棉纺织品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虽然因进口印度棉纺织品导致国内毛织业的衰落,英国几度下令限制和禁止印度印花布的进口,但是国内对棉织品的需求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在利益的驱动下,东印度公司以及私商走私情况十分昌盛。

表2 1602—1730 年VOC 从不同地区运往亚洲的贵金属数量表(单位:千荷兰盾)[15]

表3 1635—1762 年英国东印度(EIC)公司输入中国的白银额(单位:两)[16a]

表4 英国从印度进口的棉织品数量(1701—1799 年)[17]

除进口印度印花布外,英国在亚洲另一个主要的贸易伙伴就是中国,英国主要购买中国的茶叶、生丝和瓷器,以茶叶所占份额最大且不断攀升。至少在清中期以前,中国的经济都在全球占据着绝对优势,尤其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桎梏下中国的商品经济始终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农民对外来商品的需求也很低。所以中英贸易呈一边倒的局面。白银成为这一时期中英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

从表5 可以看出,除出口大量白银外,英国没有更好的产品可以交换。白银占所输出货值的比例在1731 年和1735 年竟高达98%,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保持在90%左右。18 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茶叶贸易额迅速增长,白银输华的绝对数量仍在增加。这种现象绝非英国独有,在其他西方国家中也是普遍现象。

表5 1681—1751 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EIC)对华输出货值比例(单位:两)[16b]

这种状况与当时西欧盛行的重商主义政策是相悖的。“重商主义认为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攫取金银。从这一观点出发,认为除了开采金银矿藏之外,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货币的真正源泉。”[18]在重商主义者看来,国内商业虽然有益处,但是不能增加国内货币总量,只是财富的转移,而只有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由此,重商主义极力鼓励对外贸易,强调多卖少买的原则,以保持贸易顺差,换回金银以增加财富和国力。

总之,在新航路开辟之后300 余年的东西方贸易中,西欧处于明显的劣势,这对西欧工业带来了巨大压力,但同时也刺激了西欧工业不断改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商品竞争力。因为财富的生产是一国财富的源泉。

(二)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及其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

英国向东方输出的主要商品是毛纺织品、哔叽以及铅、锡等产品,虽然它们被视为是英国“全部贸易的基础”和“海外贸易的根源”,但却没有在东方打开销路。直到18 世纪末,一位东印度公司经理还写道:“我说不出一件能在那儿获得成功的商品,我们把所有的东西都试了。”[19]“1615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全部出口中货物只占6%,贵金属则占94%。从1660 年到1720 年的60 年间,贵金属占东印度公司对亚洲出口总值的87%。”[14b]英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要求东印度公司在其全部出口总值中至少要包含十分之一的英国商品,但是,公司发现很难满足这一并不过分的要求,因此大量白银流入亚洲国家,东印度公司在国内也遭到谴责。当时有评论说:这不仅仅是公司的灾难,也是整个政府的灾难。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699 年直接从亚洲进口茶叶,18 世纪20 年代开始,英国茶叶消费量激增,到18 世纪末“最穷困的英国人每年消费五至六磅茶叶”。“1730—1740 年中国广州每年出口2.8 万担茶叶,1760—1770 年增至每年11.5万担,1780—1785 年达每年17.5 万担。”[20]“1708—1712 年,英国对华直接出口贸易每年商品仅值5,000 英镑,输入中国金银却达50,000 英 镑;1762—1768 年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58,000 英镑和73,000 英镑。”[21]此时则贸易逆差更大。紧接着在18 世纪末因美洲独立运动和拿破仑战争,以及美洲白银自身产量开始下降,流入欧洲的白银逐年减少,可是英国的东方贸易因从奢侈品变为茶叶、棉布等大宗生活用品,贸易额增大,需要的白银也更大,英国受到的压力也就更大。为扭转在东方贸易中的不利地位,英国早期也进行转运贸易以弥补逆差,但最成功的方法是经营鸦片贸易。尽管如此,英国的劣势一直到工业革命完成后也没有转变过来,鸦片虽然使部分白银回流欧洲,但只是减少和缓解了贸易逆差的程度。

面对东方贸易带来的压力,英国政府一方面通过议会制定法律寻求保护,另一方面为迎接竞争和挑战,不断地通过改善生产组织方式和提高技艺以提高生产效率。大航海后,国内外市场对工业品的需求激增,原先那种分散的小作坊生产力低下,管理不便,使得产品价格高昂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这一时期东西方市场的主要商品从香料、丝绸等奢侈品变成棉纺织品、茶叶等大宗消费品,“从长远看,大宗商品比奢侈品在人类经济奋进中的作用更大。”[22]它促使了英国工业的进一步变革,为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集中的手工工场这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出现了。这种方式有利于分工的发展、技术的积累和工具的改进,也奠定了机器大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但毕竟手工工场经营方式是建立在手工劳动基础之上的,集中的手工工场的出现已使手工劳动所能发掘的潜力达到了顶点。东方贸易的冲击说明英国工业既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更无法适应海外市场要求。英国工业要取得对东方竞争的优势,只能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技术,从而使自己的工业产品能在质量和价格上压倒东方,这个任务最终经工业革命完成了。

结论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经济成为一个整体,地区与国家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从内部因素来说是长期以来国内政治、社会、能源等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从外部原因来说,与印度、中国的长期贸易逆差密不可分,因为贵金属外流既不符合这一时期经济思潮也因此而造成国内金融体系的混乱。为改变这种贸易劣势,英国主动通过动力革命解决制造力不足的问题,从而改变了贸易劣势,因而英国成为欧洲乃至全球经济的中心。遗憾的只是中国在“中华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的心态下没有意识到西方的悄然崛起,最终导致了农业文明的败北。综上所述,到18 世纪中叶,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必要的经济前提都已具备,而且有些因素还是英国所特有,如高工资与廉价能源,再加上国内外市场的开辟,需要更多的工业品进行贸易。原来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的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新的动力革命应运而生。

猜你喜欢

廉价白银工业革命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廉价月饼
工业革命
解码白银黑平台“杀人技”
工业革命的扩展
当人才变得廉价
俄国白银奇葩罗赞诺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