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教育理论视域下高师专科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实证研究

2022-03-11陈维举杜柏玲

甘肃高师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养师范生专科

陈维举,杜柏玲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等教育学院,甘肃成县 742500)

有关研究表明,比较医学和理工院校学生,师范院校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最高[1]。这既影响师范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身心发展,更会影响其未来教育对象的成长成才。因此,师范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亟需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和解决。我们的研究旨在探讨专科师范学生学习倦怠的水平和影响因素,基于积极教育理论,探索缓解学习倦怠的策略,提升其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为学校教育管理干部和学科教师调整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一、高师专科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20 世纪8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Pines 和Kafry提出了学习倦怠的概念。最近几十年,国内学者也做了很多学习倦怠的深入研究,我们的研究采用杨丽娴和连榕的定义:“学习倦怠是学生个体对学习缺少兴趣或缺乏学习动力却又不得不逃避学习的行为。”[1]同时将学习倦怠区分为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维度。查阅有关文献,关于师范生学习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课题:一是不同群体的学习倦怠研究。主要涉及高校本科师范生、免费师范生、小学全科师范生等群体[2-4],但鲜有关于师范专科生学习倦怠的研究。二是学习倦怠的现状研究。如胡书英[2]、余艳莉[5]、张连云[6]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师范生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学习倦怠问题,并与年级、成绩等因素有关,但家庭教养方式、人际关系状况、专业类别等因素对学习倦怠是否存在影响,以及学习倦怠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还需后续实证研究的验证。三是师范生学习倦怠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研究。王永玲[4]等学者的研究表明,职业认同感越高,学习倦怠程度越低;张连云研究表明,教师支持是当前师范生学习倦怠的最重要的预测变量[6];陈敏等学者研究表明,人格特征对学习倦怠有显著预测作用[7]。四是学习倦怠的调节策略研究。陈秀芹等学者研究认为,加强师范生的职业心理辅导,有助于缓解学习倦怠[8];沈佩菊研究认为,增强师范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提高求知欲,有助于缓解学习倦怠[9]。综上所述,关于师范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和缓解策略研究较多,但基于积极教育理论视角,发掘和培育师范生自身潜能和积极品质,缓解学习倦怠的研究还需要深入探索。

二、高师专科学生学习倦怠问题调查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整群抽样选取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师范专业1~3 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星发放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共1160 份,回收有效问卷1130份,回收率为97.4%。测查对象年龄在17~23 岁之间,基本数据以人口学变量统计表1 为直观展示。

表1 被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变量统计数据表

(二)研究方法

1.标准问卷

标准问卷测验使用连榕和杨丽娴等[10]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该量表涉及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即情绪低落(即大学生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中的问题与要求,表现出倦怠、沮丧、缺乏兴趣等情绪特征)、行为不当(即大学生由于厌倦学习而出现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不交作业等行为)、成就感低(即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低成就的感受,或指完成学习任务时能力不足所产生的学习能力上的低成就感),共20 个题项。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 个等级计分,分数越高,表明学习倦怠程度越高。总量表的Cronbacha 系数为0.865,分半信度为0.880,说明该问卷结构合理,信度和效度较高,目前已被国内诸多研究者广泛用来测量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心理和行为。

2.自编问卷

主要用于调查掌握学生基本信息和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1)人口学信息:年龄、性别、年级、专业类型、家庭教养方式等;(2)在校经历:班内成绩排名、人际关系、实习经历等。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23.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描述统计、t 检验和方差分析等。

三、高师专科学生学习倦怠问题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数据分析和统计检验发现,调查对象的性别、生源籍贯、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有留守经历与学习倦怠水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以下列出并分析的是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几个影响因素。

(一)学习倦怠结构因素的整体分析

由表2 可知,学习倦怠的平均得分为2.85,低于理论中值3,其他三个维度得分由低到高依次为成就感低、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且仅行为不当维度平均分高出理论中值,表明学习倦怠各维度中,行为不当表现最为严重。

表2 学习倦怠的结构要素分析(±S)

表2 学习倦怠的结构要素分析(±S)

(二)学习倦怠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1.修业年级的差异统计分析

表3 表明,学习倦怠的成就感低维度存在年级差异,事后检验发现,比较大二、大三学生,大一学生成就感最低。

表3 学习倦怠的年级差异数据分析表(±S)

表3 学习倦怠的年级差异数据分析表(±S)

注:** 表示P〈0.01,* 表示P〈0.05,下同

2.专业类型的差异统计分析

表4 表明,学习倦怠的成就感低维度存在专业类型差异,事后检验发现,理工类学生的成就感低于艺术类和文史类。

表4 学习倦怠的专业类型数据分析表()

表4 学习倦怠的专业类型数据分析表()

3.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统计分析

表5 可知,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习倦怠及各维度之间均有显著的主效应,事后检验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为民主型的学生,最不易出现学习倦怠问题。

表5 学习倦怠的家庭教养方式差异数据统计分析表(±S)

表5 学习倦怠的家庭教养方式差异数据统计分析表(±S)

(三)学习倦怠的在校经历差异分析

1.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差异统计分析

表6 可知,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存在行为不当维度的显著差异,其他维度差异不显著,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不易出现行为不当问题。

表6 学习倦怠的学生干部差异数据分析表(±S)

表6 学习倦怠的学生干部差异数据分析表(±S)

2.班级成绩排名差异的统计分析

表7 可知,班级排名变量与学习倦怠和各维度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成绩越靠后越易出现学习倦怠。

表7 师范生学习倦怠在班级成绩排名上的差异(±S)

表7 师范生学习倦怠在班级成绩排名上的差异(±S)

3.专业满意程度差异的统计分析

表8 可知,专业满意程度与学习倦怠及其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主效应,事后检验发现,专业满意度越高,学习倦怠水平越低。

表8 学习倦怠的专业满意程度差异数据分析表(±S)

表8 学习倦怠的专业满意程度差异数据分析表(±S)

4.人际关系差异的统计分析

表9 可知,人际关系状况与学习倦怠及各维度之间均有显著的主效应,事后检验发现,人际关系状况越好,学习倦怠水平越低。

表9 学习倦怠的人际关系差异数据统计分析表(±S)

表9 学习倦怠的人际关系差异数据统计分析表(±S)

5.兼职或实习经历差异的统计分析

表10 可知,兼职或实习经历与学习倦怠及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维度均有显著的主效应,只在情绪低落因素无显著的主效应,事后检验发现,有兼职或实习经历,且与专业相关的师范生,学习倦怠水平最低。

表10 学习倦怠的兼职或实习经历差异数据比较分析表(±S)

表10 学习倦怠的兼职或实习经历差异数据比较分析表(±S)

四、高师专科学生学习倦怠问题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一)学习倦怠问题的整体分析

学习倦怠总问卷均分为2.85,低于理论中值3,表明学习倦怠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虽未达到严重程度,但发展态势也不乐观。这与国内使用相同量表测查的结果基本一致,但均高于胡书英[2]研究中的2.81,张媛等[11]研究中的2.639 的调查结果,这可能与选取的调查对象不同有关。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专科师范生,与本科师范生相比,知识底子略薄弱,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略差等原因,会使他们的学习表现出更多地沮丧、缺乏兴趣、不自信等问题,易出现学习倦怠。

就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而言,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行为不当、情绪低落、成就感低。这与胡书英、胥兴春、张媛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3,11],其中尤以行为不当表现最为严重。与显性逃课相比,笔者认为隐形逃课在行为不当中占多数,表现为虽按时上下课,但却不听课或听课效率差。另外,行为不当也表现为课后很少学习,这可能与学习内驱力不足、学习习惯不良、个人意志力薄弱,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关。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维度上虽表现并不严重,但也处于中度倦怠的水平,可能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任务超出学生能力范畴等因素有关。总之,高师专科学生学习倦怠整体水平和各维度的状况均不容乐观,应引起学校管理干部和心理辅导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学习倦怠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1.修业年级的差异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仅在成就感低维度存在年级差异,且与大二大三相比,大一学生更易出现成就感低问题,这与余艳莉[5]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不同于张媛[11]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大一学生更易出现成就感低问题,可能原因是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并未充分做好学习的心理和知识准备,同时大一课程多为识记背诵的公共课,且课程较为繁重。因此,容易导致大一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感到能力不足,自我评价偏低,产生低成就感,进而出现学习倦怠问题。

2.专业类型差异分析

调查显示,学生仅在成就感低维度存在专业类型的差异,与艺术类和文史类的学生相比,理工类的学生成就感最低。这与陈慧[12]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不同于胡书英[2]研究的学习倦怠及其三个维度上不存在专业类型差异的结论。理工类师范生成就感最低的可能原因有理工类学生更擅长实操类课程的学习,但是培养教育过程理论课程的学习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这就使得理工类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不自信,易出现成就感低的问题,进一步导致学习倦怠。

3.家庭教养方式差异分析

调查显示,家庭教养方式会显著影响学习倦怠及其三个维度,并且家庭教养方式为民主型的学生,最不易出现学习倦怠问题。民主型的家庭容易培养出探索精神强、性格乐观、情绪积极、独立自信、意志力强的子女,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缓解其学习倦怠。

(三)学习倦怠的在校经历因素差异分析

1.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差异分析

调查显示,担任学生干部的师范生不易出现行为不当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会更注重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学生行为规范,以便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即责任心较非学生干部更强一些,因此,不易出现由学习倦怠引起的行为偏差。

2.班级成绩排名次序的差异分析

调查显示,班级成绩排名越靠前,越不易出现学习倦怠。班级成绩排名靠前的师范生,其学习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我效能感都较强,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减少学习倦怠问题。

3.学科专业满意程度的差异分析

调查显示,师范生对专业满意度越高,越不易出现学习倦怠。笔者认为,对专业满意度高的师范生,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愿意克服来自于学习上的困难,对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有更多的情感投入,因此,不易出现学习倦怠。

4.社会人际关系水平的差异分析

调查显示,师范生人际关系状况越好,越不易出现学习倦怠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以及积极的自我评价,这将有助于减少学习倦怠问题。因此,教育者应重视培养学生建立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进而抑制学习倦怠的出现。

5.兼职或实习经历的差异分析

调查显示,有兼职或实习经历(且与专业有关)的学生,不易出现学习倦怠问题。兼职或实习经历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自己专业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运用和反思所学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情感认同,有助于减少学习倦怠问题。

五、高师专科学生学习倦怠问题调查结论与建议

(一)高师专科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特点

学习倦怠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但均高于其他师范类院校的师范生水平,这应引起教育者们的高度重视,避免后续发展态势严重化。学习倦怠受到年级、专业类型、家庭教养方式、班级成绩排名、担任学生干部、专业满意度、人际关系和实习经历的影响,这可以为教育者探索学习倦怠的缓解对策提供建设性的参考。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这些方面对减少学习倦怠的干预效果。

(二)高师专科学生学习倦怠的应对策略

学习倦怠外显为行为不当,但主要表现为自身情绪资源的耗竭,对学习本身和自身学习能力持消极否定的态度等[1]。我们的调查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专业满意度以及人际关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倦怠,而这些因素都反映出积极情绪、积极关系对学习倦怠的抑制作用。而积极情绪和积极关系恰恰是积极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积极教育非常注重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投入、积极关系、积极意义和积极成就[13]的培养。因此,教育者们可以通过积极教育达到减少学生学习倦怠的目的。

1.培养师范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进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即通过培养积极自我减少学习倦怠问题。

2.培养认识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即通过培养积极情绪减少其学习倦怠问题。

3.培养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提升其学习的专注度,即通过培养积极投入减少学习倦怠问题。

4.培养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进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即通过培养积极关系减少学习倦怠问题。

5.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建立人生的目标感和价值感,即通过培养积极意义减少学习倦怠问题。

6.培养学生遇到学习困境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即通过培养积极成就减少学习倦怠问题。

猜你喜欢

教养师范生专科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