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路径:体教融合背景下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思考
2022-03-11张学军
张学军
(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 学前与体艺教学部,甘肃定西 743000)
2020 年4 月27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1]。随后,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于2020 年9 月23 日联合印发了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受到各界专家、学者高度的关注,并从体教融合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融合路径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全面深化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是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是“我国新时代教育和体育工作的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2],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落脚点,是推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大举措。
学校体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和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全面落实和推进体教融合的主要路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3]显示,2017 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占总体的65.40%,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在校学生占总体的52.35%;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占总体的81.95%,农村普通高中占总体的49.76%。因此,农村学校体育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点。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在体教融合战略背景下如何推进?如何改革?面临的困境与路径选择又有哪些?基于这样的思考,本研究在实地调研、文献研究、政策分析等基础上,对体教融合背景下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困境与路径选择进行分析与思考,为体教融合背景下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
一、现实基础与目标融合: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与体教融合的差距
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五省区,地域面积310.69 万km2,为我国总面积的32%,人口约为1.01 亿。[4]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牧业区和工业区,由于西北农村大都处于高山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社会环境相对封闭,文化相对落后,教育基本薄弱、保障能力弱。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教育部每年颁布的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帮扶政策,在政策、经费投入、制度保障等方面对西北地区予以倾斜,农村教育薄改成效相对显著。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教育体系特别重要的部分,是农村发展全面教育的基础性教育,也是西北地区社会发展、农村振兴的重中之中。通过调研,目前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存显著的差距,跟城市学校体育的发展差距更大。相关研究显示,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学校体育思想观念陈旧,体育教学资源缺乏,优质的体育教师缺口数量较大,社会、学校、家长对学校体育认识不足等各种困境[5-6],从而制约着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2018 年,教育部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 《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对西北农村贫困地区教育进行帮扶,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仍然没有摆脱发展的困境。
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是对体教融合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深化和全面要求(图1)。体教融合的实施与推进对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通过对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现有的发展环境、师资水平、基础设施等方面实地调研和分析,发现体教融合的政策指引和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存在很大的差距。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要在短期内实现体教融合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困难。
图1 学校体育发展与体教融合的关系(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整理》)
二、思想观念与思想融合: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与体教融合的隔阂
体教融合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动态过程,从融合的相关度分析,融合程度有高有低,而且这种动态的融合程度取决于内外环境的变化[7],其融合的核心关键节点是思想观念的融合。从西北地区整体分析,由于落后的生产力、封闭的自然环境、社会变迁的迟滞等原因导致西北地区农村人们传统保守意识、乡村意识等比较严重,人们的改革意识、法制意识、发展意识、价值意识等整体落后于东部地区[8]。一项关于西北农村地区学校体育的研究表明,80%的西北农村学校领导认为自己特别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有42.3%的教师和58.4%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22.8%的体育教师从不按课表上体育课;超过40%的学生表明自己所在的班级和年级没有安排体育课;有超过4%的农村学校没有举办过各级各类体育运动会。[9]思想观念的滞后阻碍了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成为西北地区较为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着西北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协调发展。
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思想观念的滞后与西北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0]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仅仅是社会变迁的某一个方面,都与人们教育价值系统的转变有关。由这种转变带来的“价值困境”源于人们对农村学校体育意识的错位,从而在某些程度上形成了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困局,阻碍了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也与体教融合路径形成了一道难以预逾越的隔阂。
三、应试教育与措施融合: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与体教融合的偏差
“应试教育”在多年关于教育问题不断的议论、反思和批判过程中成为一个公众熟知的词组,尽管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与治理一直持续,但“应试教育”依然在西北农村地区强势发展。从2015 年易网教育频道发布的 《全国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调查》来看,西北地区的青海、西藏、甘肃、新疆四省区的小学生熬夜指数进入前10 名[11]。也有研究表明,在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中仅有10%的教师能够正规上体育课,超过50%的学校体育课都以“放羊形式”来进行。在正规上体育课的学校,有9%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态度很不认真,有11.8%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极没有耐心。[12]从学生体质来看,西北农村地区学生除引体向上1 项身体素质优于中、东部地区,其他身体素质均低于中、东部地区[13]。另外,根据调研,有超过一半的西北地区农村学校每年没有落实和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自各省将体育纳入中考范围以来,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中只按考试内容和标准上课及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完全脱离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通过目前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来看,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根本不能够满足体教融合对学校体育措施的要求。从体教融合措施分析,体教融合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和协同才能完成,但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长期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发展,远远滞后于体教融合的目标要求,给体教融合的措施融合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和障碍。
四、机制创新与资源融合: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与体教融合的错位
《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补齐乡村教育短板的要求。但由于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办学压力大、师资水平低、教师任务重等因素导致基础教育质量与东、中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14]。有关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的研究表明:“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场地、器材的配置完全达标的学校几乎为零。由于学校经费严重短缺,学校体育器材购置数量有限,有的中小学一年的体育经费无法购置一个质量较好的篮球,体育器材更新缓慢;有部分中小学的体育器材是通过社会组织多种形式而捐赠的,使用年限长,体育器材陈旧破烂,无法使用者居多。”[15]
由于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协同创新机制滞后,无法实现学校体育资源融合,更不能够承担起体教融合对学校体育的任务。深化体教融合,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必须要求补齐师资、场馆和器材的短板,促进学校体育的均衡发展。就目前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来看,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协同创新与体教融合对资源融合的措施要求错位,成为在体教融合背景下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困境。
五、机遇与挑战: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路径的选择
(一)转变思想:全面落实贯彻体教融合
思想观念直接决定着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全面落实和贯彻体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需要国家层面和省市县乡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以及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
从当地政府层面来看,当地政府可根据体教融合政策要求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意见》制订符合本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协同配合,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及要求;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来看,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邀请相关专家对学校领导、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功能,从思想理念上扭转他们对体教融合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片面认识;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是全面落实和贯彻体教融合的主体和核心,学校领导应将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始终放在学校体育发展的首位,将体教融合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学校体育管理、教学等各方面;从教师层面来看,特别是体育教师要加强体教融合相关理论的学习,通过自学、面授及网络培训等各种方式进行全面学习,建立学校内部以及县城、市域内学校之间开展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制,彻底转变学校体育教学中陈旧的思想观念;从家长层面来看,家长也要转变“育人”就是“育分”的传统观念,学校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体教融合的讲解和宣传,使家长充分认识到体教融合和学校体育对青少年发展的功能、作用和实现意义;从农村社会组织来看,学校应加强与社会组织的沟通,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作用,推进体教融合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
(二)因地制宜,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不仅面临着自身内部系统原有的问题、新生的问题,还面临着与当地社会、教育、文化等相互协调的问题。因此,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既要符合国家层面政策的要求,又要根据当地社会、教育、文化、环境和自身发展特点,采取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因校制宜,突破壁垒的路径(图2),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解决各种问题,破解各项难题,更加正确、精准、协调、有序地推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
图2 西北农村地区学校体育改革路径构想
从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分析,必须建立在“教会、常练、常赛”的保障基础上,特别是在实现“教好”的基础上进行“常练”和“常赛”,最终形成学生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活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四位一体”学校体育发展的新格局[16]。从措施分析,严格落实学校体育健康课程的刚性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程;拓展学校体育课程领域,开发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弥补教学资源短缺、不足的问题;将当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引入学校体育课堂,推广各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根据农村学校自身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营造学校体育氛围,定期举办学校体育比赛、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等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每天锻炼1 小时;完善乡(镇)、村学校相互之间体育竞赛的模式,打通村、乡(镇)、县、市学校体育竞赛的通道,构建村、乡(镇)、县、市四级体育竞赛模式,为农村学生参加体育竞赛提供机会和平台。
(三)因势利导:完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
由于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健康课程难以保障的情况及其与各类评价政策、评价机制的脱节,导致长期对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评价和监督的缺失。对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整体的评价,不能用国家统一标准,而是要因势利导,充分尊重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自身特点和基础条件,相关评价政策和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法与手段的实施等要根据西北地区农村的特点和农村学校体育的特点(图3),形成一个立体、动态的符合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政策的监控与评估体系,才能对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进行精准定位、精准施策、精准帮扶。
图3 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评价体系构想
从现阶段来看,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整体教育面临新的矛盾和困境,一方面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基础教育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农村教育与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不均衡之间矛盾。如果采用国家对学校体育评价的统一标准对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评价,其结果只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流于形式的评价。因此,对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评价可由学校硬件设施达标向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转变。从评价政策和机制分析,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符合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评价机制和政策,探索“管”“办”“评”分离的评价机制,将第三方评价引入到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中,研制西北地区农村学生在校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相关指标和权重,力求使评价管理和实施科学合理。体育教师是全面落实和贯彻体教融合的核心关节点,也是打通农村学校体育与体教融合通道的中坚力量,因此,应完善教师考评机制及职称评聘标准,加大体育教师评优选先指标和力度。从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来看,西北地区农村学校必须严格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定期向家长推送学生在校体质健康报告,及时发现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根据学生体质制定合理的锻炼方案。从监督机制分析,现阶段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监督主要在县教育主管部门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由于学校基于数学、英语、语文等科目成绩在全县、全乡(镇)排名评估,从而导致农村学校体育监督的缺乏和空位。对此,根据西北地区农村特殊的情况,应完善市教育主管部门—县教育主管部门—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再到学校领导的四级监督机制,同时将社会组织和第三方评价引入到监督机制,使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在体教融合发展背景下更畅通、更高效。
(四)机制创新:完善学校体育保障体系
西北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学校体育是最薄弱的基础教育,要进行全面改薄,让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享受国家教育政策及各项红利,必须建立一套适合于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保障体系(图4),为该地区学校体育的发展保驾护航,提升学校体育承载体教融合负荷的能力。
图4 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保障机制与协同创新构想
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保障体系可由政策保障和创新机制两个方面组成,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政策保障举措的规划与推进其主体是国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国家在宏观层面对西北地区学校体育进行政策规划和指引,各级政府、教育主管行政部门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予以配合并全面落实。西北各省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严格落实国家相关的政策、文件、规划等外,应根据西北地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农村学校制定不同的政策和策略,充分尊重农村薄弱地区学生的个性差异。此外,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体育管理、评价、经费投入、条件改善、教师质量等方面应采取适合西北地区农村学校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村学校体育的自主提升。从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来看,西北地区农村小学很大一部是撤点并校后的寄宿学校,大规模的村级小学撤并后,农村教育遭遇发展瓶颈,因此,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在全国范围短时间内很难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应建立和推动社会力量支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制,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具体情况,构建“一县一方案”“一校一清单”“一户一对策”的学校体育监督机制。教育扶贫是推进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一条捷径,对西北地区学校体育的扶贫可采取“扶智+扶体+扶贫”的方式。在强化保障制度方面,各级政府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制定符合当地学校体育水平的规章制度,为推动当地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有效的保障。
学校、社会和家长是全面落实政策保障的主体。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可通过和城乡学校体育“手拉手”“结对子”等方式,在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协调下推进城市学校体育帮扶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建立对口支援、帮扶的长效机制,提升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质量。其次,农村学校可通过各种方式寻求社会不同人员、不同组织给予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援助,如校友、当地企业家、部队和爱心人士等,解决目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短缺等相关问题。在学校内部,应关注学校体育决策和体育教师队伍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学校外部,学校应建立多组织、多部门、多单位的联系互动,形成协同创新格局,建立“四位一体”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学校可通过政策的推广、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当地社会共同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氛围,为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
结语
体教融合“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是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指南针”,也是学校体育发展应对挑战的“定盘星”。体教融合的实施和推进不仅关乎着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和改革目标,更关乎着新时代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发展。同样,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推动体教融合的主要途径,也是打通体教融合的一座桥梁。西北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落后,文化教育相对薄弱,在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对西北地区教育政策、经济支持等倾斜下,西北地区学校体育总体呈发展势态,但在一些边远贫困的农村学校地区,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应试教育及资源短缺等因素影响,学校体育的发展仍举步维艰。体教融合的政策指引和具体的实施措施,为西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