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需视角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增效研究

2022-03-10薛素华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居家供给养老

薛素华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在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增加和生育率持续走低这两大因素的影响下,老年人群开始成为中国人口数量增长最快的人群。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且城乡差异更为明显,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增长至26402万人,占比18.70%,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上升了5.44个百分点;乡村地区60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为23.81%,比城镇高出7.99个百分点,六普中乡村仅比城镇高出2.26个百分点。据世界银行预测,中国农村老年人口抚养比在2030年时将攀升至34%[1],农村养老问题更为严峻。在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一直影响着农村老人的养老选择,但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地向外输出,致使农村“两头大,中间小的”年龄结构越来越明显,子女均不在身边已成为当前农村老年生活的现状。“老有所养”开始成为农村“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以及高龄老人们热切期望但又忧心忡忡的事。在机构养老动力不足且社会信任度不高、传统家庭养老思想根深蒂固又无法适应当前核心家庭、“4-2-1”家庭结构养老需求的状况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提出更具可行性。但近两年,该模式在逐步推行的过程中,供需矛盾日益显现,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对农村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服务现状,对该模式提质增效,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聚焦农村老年服务需求,分析养老服务的供需匹配情况,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参考。

二、文献回顾

中国自200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问题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为此,专家学者们纷纷建言献策,提出要把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落脚点放到老年人身上[2],不断完善养老服务的政策框架和制度建设[3]、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制定长远规划来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要[4]。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但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且社会福利差距大,有效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成了破解农村养老困局的关键[5]。近年来,随着实践的深入,专家学者对农村养老服务的研究热情不断高涨,有关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日益丰富。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发展的历史分析其可行性,借鉴英国、日本以及美国在农村养老服务方面的经验,提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我国农村实施具有高度的适配性和可行性[6-7];二是有关服务现状的研究,当前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可以归纳为救助-适度普惠型和居家-社区型两种[8],该模式有利于发挥村级社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作用,促进资源整合[9];三是有关养老服务需求的研究,用实证方法从需求内容、需求强度、需求的影响因素等角度分析农村老人的需求情况,提出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提供与需要相适应的服务[10-11];四是从供给的角度谈农村养老服务,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当前供给模式存在服务重点定位不清、责任落实不到位以及与实际需求相脱节等问题[12],主张从协同供给的角度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提出要培养多元协同供给主体[13];五是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路径的研究,发现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养老服务起步晚、基础弱,以及政府、市场、企业等主体力量支持不力,协同不畅等[14],提出应积极动员社会主体参与,强化资金与服务的互助,构建农村互助共同体[15-16]。

现有研究分析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机遇、现有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很少同时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对农村养老服务供需匹配情况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以养老服务的供需匹配为切入点,深度剖析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实施过程中的供需状况,据此提出进一步发展该模式、为该模式增效的路径。

三、研究设计

笔者以“2021年安徽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养老服务需求调查”的调查结果为据,对当前农村地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实施现状、农村60岁及以上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情况进行研究,有关老年人需求的调查主要以问卷的形式开展。

(一)抽样方法

计算出在不同抽样误差下,所需的最小样本量,如下表1所示:

表1 非常简单随机抽样所需的最小样本量(置信度为95%)

从上表可以看出,误差缩小到1个百分点所需样本量将急剧增加。因此,需要综合考虑误差水平和调查成本,选取适当的样本量。基于经费及可操作性方面的考虑,课题组决定将全省城乡问卷调查量定为2401份。

2.分地市具体样本量分布

具体抽样方案分阶段进行,以地级市为独立总体,采用多阶段PPS分层抽样法。在确定城乡问卷总量为2401份的基础上,根据各市老年人口数、各市城镇化率等计算各市城乡样本量(各市问卷数=各市老年人口数/全省老年人口合计数*问卷总数;各市城镇样本量=各市问卷数*城镇化率;各市农村样本量=各市问卷数-各市城镇样本量)。具体样本量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量分布

(二)数据来源

由于本研究意在分析当前农村地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实施现状以及农村60及以上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情况,所以根据全省老年人口分布现状,综合样本的典型性、区域性,问卷调查样本主要在全省范围内抽取了合肥市(庐阳区、包河区、肥西县)、六安市(金安区)、阜阳市(颍泉区)、马鞍山市(雨山区、当涂县)、安庆市(桐城市、大观区)、滁州市(琅琊区、全椒县)六市,并以六市辖区内60周岁以上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调查员由安徽大学人口学专业、社会学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组成,在当地基层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入户。鉴于农村老人整体文化程度有限,问卷调查以访谈的形式进行,并由调查员填写问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问卷的有效率。

抽取结果如下:合肥市(70)、阜阳市(137)、六安市(104)、滁州市(76)、马鞍山市(35)和安庆市(89)。六市农村地区共发放调查问卷511份,占安徽省农村地区样本总量的48.71%,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96份,其中合肥市(29份)、阜阳市(128份)、六安市(95)、滁州市(51)、马鞍山市(35)、安庆市(58份),有效问卷率77.50%。

(三)样本情况

1.被调查者的人口学特征

被调查的396名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中,女性比男性多,女性占比50.76%;低龄老人(60-69)和中龄老人(70-79岁)占比较高,分别为36.87%和43.18%;文化程度普遍偏低,57.83%的老年人没有上过学,且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仅有3.79%。对比安徽省农村老年人口性别、年龄和知识水平结构分布,发现此次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整体分布与全省农村数据特征基本吻合,样本选取较为合理,具有一定代表性。详见表3。

表3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2.被调查者的养老意愿选择

在被问到“将来如果需要照护,您是否会考虑养老院?”这一问题时,回答否的老人占总受访人数的88.39%,396人中,仅有46人表示会考虑。在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进行调查时(详见表4),发现70.72%的老年人会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一调查数据表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深受农村老人们的青睐,该养老模式在农村具有明显的“适配性”。

表4 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分析

四、供需视角下安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分析

有关安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的研究以定性、定量相结合方式进行,定性数据主要通过文献搜集、现场走访、座谈会等方式获得,主要对“安徽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安徽省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2018-20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定量数据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得,即对“2021年安徽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养老服务需求调查”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情况

基于《三年行动计划》的政策实施效果,笔者对当前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发现,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安徽省坚持改革引领,紧扣《三年行动计划》的任务目标,不断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已初步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居家社区相结合、医养康养相融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17]。

1.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硬供给”

安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硬供给(服务政策、服务场所、服务设施)”上已基本满足要求。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计建成村级养老服务中心3471个,形成了兼具行业监管、资源整合、直接服务功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累计为3020户特殊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示范,超额完成每年1000户指标;先后开展老年人家庭赡养协议签订、留守老年人联系登记、特殊老年群体探视走访等关爱服务;农村地区幸福院子和日间照料中心等各类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普遍落实;不断鼓励各类专业养老服务组织(企业)参与运营村级养老服务站,为发展农村居家养老互助服务提供设施支持等。

2.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软供给”

“软供给(人才和服务内容)”还存在明显不足。“软供给”方面,农村经济水平落后导致人口明显向外流出,缺少向内供给,养老服务人员供给明显不足。再加上老人们深受集体主义观念的影响,缺乏自我养老服务需求的表达,不会“张口要”,使得社区在提供服务时对于需求的识别很难精准化,在具体服务内容供给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当前供给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上仅能提供简单的卫生照料、家政维修服务;医疗卫生健康上仅能提供一年一次的免费体检、基本的健康咨询以及简单的上门量血压、打针服务。

(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情况

以安徽省六市农村地区的老年服务需求为据,对收回的39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分别得出安徽省农村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护理以及精神慰藉三方面的基本需求情况。

1.“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

在日常生活照料的服务需求方面,调查问卷主要设置6项服务需求。根据需求程度,0~5进行打分(0代表不需要,5则代表需求程度最高),结果显示老人们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普遍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项服务的需求度逐渐增加,其中“送餐服务”、“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与“卫生照料”增长幅度较大(详见表5及图1)。实地走访时发现,这一结果深受老人们“不愿麻烦别人”的观念影响,能自理的老人基本不会主动要求社区提供相关服务。

表5 各年龄阶段“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度得分表

图1 年龄与日常生活照料各项服务需求度关系

2.“医疗保健护理”方面的需求

在医疗保健护理方面,调查问卷主要设置7项服务内容。与“日常生活照料”方面得分相比,“医疗保健护理”方面得分普遍较高,老人们在此方面的需求强烈,得分最高的三项是“健康咨询”、“卫生保健服务”和“陪同看病”分别为3.32分、3.24分和3.11分(见表6);同时,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对医疗保健各项服务的需求度均表现为上升趋势,且农村老人在80岁以后各项服务的需求度明显升高(见图2)。

图2 年龄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需求度关系

表6 各年龄阶段“医疗保健护理”需求度得分表

3.“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

在精神慰藉方面,表7数据表明,相对于“日常生活照料”与“医疗卫生保健”的各项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得分具有明显的峰值,且各项服务差异性较大。老人们对“子女看望”、“亲朋好友往来”的需求明显较高,这表明“孤独感”问题普遍存在,老人渴望子女的陪伴,希望与亲朋好友正常往来;而由于农村60岁及以上老人中仅有3.79%的老人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教育,所以其对“老年大学”的需求度最低,仅为0.87。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项服务需求表现差异明显:“子女看望”需求年龄越大需求越高;“亲朋好友往来”、“文娱活动”需求均表现为低龄老人比高龄老人需求程度高;“老年大学”需求年龄越高需求越低(见图3)。

表7 各年龄阶段“精神慰藉”需求度得分表

五、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匹配”情况

对比安徽农村地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笔者发现农村养老服务存在明显的“供需错位”现象。首先是“硬供给”上“供大于求”,调查发现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实施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

图3 年龄与精神慰藉各项服务需求度关系实践表明并不是所有的政策都适用于农村地区。其次是“软供给”上“供小于求”,目前农村社区居家养服务内容单一,且存在明显的“无人能做事”问题,未能满足老人们的基本养老需求。农村养老服务“供需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老政策落实不到位

从国家到地方政府有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早已出台,相关配套设施也都逐步建立完善,但将政策真正落实到农村地区实属不易。有些政策在推行时由于政策解说和宣传不到位,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制约,遭到普遍的不满与抵制,可行性较低。在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知晓度进行调查时发现,农村老人对目前推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知晓度较低,仅占53%;对于2018年起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的家庭赡养协议签订计划,调查显示仅有2.3%的农村老人签订,该政策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困难较大。除此之外,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护理保险制度以及特困家庭适老化改造政策在实现公平分配与需求满足上均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定位不精准等问题。

(二)养老服务内容不足

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的影响,农村一直处于积贫积弱的局面。笔者在阜阳市M村进行走访时发现,该村百分之八十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成为该村的“主力军”,老人们普遍存在生活来源少、身体状况差的情况。被调查的396名老人中,有284人表示目前生活开支以日常吃穿和看病就医为主,占比高达71.72%。老人们对看病就医的需求与日常吃穿用度的需求程度基本一样,其在养老问题上不仅需要日常生活方面的服务,还需要专业化的医疗健康服务,但调查显示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供给非常有限,并且缺乏针对不同经济水平、不同身体状况、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老年人的服务供给。

(三)养老服务人才短缺

一直以来“走出去才能富起来”的观念对农村人影响深重,都向往到城市发展,而城市人才到农村工作后由于生活环境不适应、薪资待遇低、发展前景差等原因在农村“待不住”,农村“留不住人才”问题严重。目前,农村地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尚待进一步总结完善,组织发展还不成熟,加之基层工作人员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定位较为混乱,导致人员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缺乏常规化培训,专业技能掌握不牢,致使服务开展困难,服务效果不明显。调查显示,有九成以上的农村社区缺乏基础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养老护理人员、全科医生和护士,医疗健康服务人员更是寥寥无几。

六、供需视角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增效路径

(一)增效的前提:深入落实相关养老政策

国家和地方政府已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政策和制度支持,如安徽省先后出台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三项制度”,全面落实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构建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开展老年人联系走访等。“酒香也怕巷子深”,将政策宣传出去、落实到实处,需要基层干部的引导和广大群众的配合。在农村,可以利用电视、农村广播,广泛宣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优越性,让老人充分了解并逐渐接受这种养老模式。同时,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实施有效监管,保障农村养老服务全面、专业、及时、有效地供给于老年人,解决老人们养老之忧,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二)增效的核心:精准提供各类服务内容

在农村,社区开展服务要以需求为引导,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开展分类服务。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老人对一般护理服务需求较少,社区可多提供聊天解闷、陪伴购物等服务;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社区则可开展基础护理、每日探望和应急求助等服务。在医疗卫生保健方面,医疗服务是农村老人最希望获得的养老服务内容,除提供定期体检等服务外,农村社区可以继续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老人设置健康护理员,既为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又可以扮演健康联络员角色,方便及时与老人子女就其健康状况进行沟通。此外,老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非常重要,社区应多开展丰富的老年文化活动,如“送戏下乡”活动、“文艺汇演”活动,广泛培养老人们的兴趣爱好,让养老成为一件有盼头的事,使社区居家养老更贴近农村老人需求。

(三)增效的保障:大力培育各类服务人才

农村养老服务人才短缺是制约养老服务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实现人才的持续供给是增效的保障。首先要“引人”,可以通过政府公开招聘和向各大高校“要人才”的方式,定向招录所需专业人才;其次是“育人”,要分类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制定短、中、长期培养规划,促进人才各项能力的提升;再次是因地制宜“用人”,就近发掘当地可利用人员,如农村赋闲在家人员。在乡村振兴战略资金的支持下,设置“公益性服务岗位”,促进村民间互助养老,促进养老服务活动开展;最后是多途径“留人”,通过给职称、提待遇等各项福利措施消除养老服务人才扎根农村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要经常开展人性化的关怀活动,借此温暖人、感动人、留住人。

猜你喜欢

居家供给养老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