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遂宁古代著述考录(续6)

2022-03-18胡传淮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射洪船山遂宁

胡传淮

(蓬溪县政协,四川 蓬溪 629100)

集部

别集类

《陈伯玉文集》三卷、《诗集》二卷、《附录》一卷,唐射洪陈子昂撰。子昂,事迹已详前。光绪《射洪县志》卷十六《艺文志》载:陈子昂集十卷,唐陈子昂撰。今存唐敦煌写本残卷、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江都黄埻刻十二家唐诗本、嘉靖四十四年(1565)王廷刻本、弘治四年(1491)杨澄刻本、明杨春辑万历三十七年(1609)舒其志刻本、明铜活字印本、杨春辑明抄本、清乾隆十六年(1751)宋圣肱抄本、四库全书本、道光十七年(1837)杨国桢刻本、道光二十二年(1842)春林柯氏刻本、道光二十二年(1842)尊德堂刻本、咸丰四年(1854)陈氏家刻本、光绪成都刻本、清蒋氏抄本等。

《陈射洪诗钞》一卷,唐射洪陈子昂撰。清钞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陈孔明集》,唐射洪陈光撰。光,字孔明,射洪人。陈子昂长子,以文知名,官商州刺史、朝议大夫。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张尉史集》,唐遂州张九宗撰。九宗,遂州方义县(今遂宁市船山区)人,唐代贞元间进士,历官戎州、华州、普州、遂州、邛州刺史,以善治称,终御史大夫。善为文,工字画。在遂宁创建有张九宗书院,是我国古代早期书院之一,在中国书院史和中国文化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遂宁文学自九宗倡焉。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长江集》十卷,唐长江县主簿贾岛撰。岛(779—843),唐代诗人,范阳(今北京房山区)人。曾任遂州长江县(辖今遂宁市大英县和蓬溪县天福镇、红江镇一带)主簿,录诗约400首。

《长江小集》三卷,唐长江县主簿贾岛撰。

《孙可之文集》,唐孙樵撰。樵,字可之,关东人。晚唐著名文学家。晚年寓居遂州方义县(今遂宁市船山区),并葬于方义县长乐山。《舆地纪胜》卷第一百五十五《遂宁府》载:“孙樵,字可之,其先关东人。为文奇古,《唐·艺文志》有《经纬集》三卷。后入蜀,侨居于府城东昼锦坊,今宅在焉。”今存宋蜀刻本、清《钦定全唐文》本。

《文泉子》十卷,唐刘蜕撰。蜕,字复愚,长沙人。咸通间为左拾遗。大中间流寓射洪。《自序》谓:覃以九流之旨,曰“文”,配以不竭之源,曰“泉”,故命曰“文泉”。其文多模仿扬雄,而大旨与元结相出入,欲挽末俗,返之古。然所谓古者,乃黄老之清静,是则唐人之见耳。光绪《射洪县志》卷十六《艺文志》著录。

《修文要诀》二卷,五代蜀冯鉴撰。鉴,事迹已详前。光绪《射洪县志》卷十六《艺文志》著录。

《四箴集》,宋射洪谢坦撰。坦,字远到,皇祐五年(1053)进士,时称涪翁长者,官参议。嘉庆《射洪县志》卷十一有传。

《长庆集》,宋代遂宁傅耆撰。耆,字伯成,遂州遂宁县人。北宋蜀学家、理学名儒。嘉祐六年(1061)进士,历任校书郎、嘉州平羌县令、成都灵泉县令,朝奉大夫、知资州,迁朝议大夫、知汉州,入元祐党籍。系周敦颐蜀中门人,与程颐交游,受朱熹称许。全祖望评耆云:蜀中学派,当首先生。此书见度正《周子年谱》。按:《同人卦说》,见《蜀中广记》卷九十一、《经义考》卷六十九,记载为傅耆撰,实误。

《岑著作集》,宋代射洪县岑象求撰。象求,事迹已详前。

《颐堂先生文集》五卷,宋遂宁王灼撰。灼,事迹已详前。是集又名《颐堂文集》《颐堂集》《颐堂先生集》,宋时编刊情况不详,《郡斋读书附志》题作“《颐堂先生文集》五十九卷”,《宋史·艺文志》著为“《颐室文集》五十七卷”。王灼,号颐堂,《宋史·艺文志》之“室”当是“堂”之讹。五十九卷、五十七卷,或即一本,疑“九”“七”两字有一误。宋后,王灼集多有散佚,至明末清初,盖已无完本,且极罕觏,以致此期公私目录书鲜少著录,惟《近古堂书目》《绛云楼书目》有“《颐堂集》”之目而无卷数,《读书敏求记》有“《颐堂集》五卷”。其现存最早刊本,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丁丙侄立诚偶得之宋乾道八年(1172)王抚乾宅刊本。此本题为《颐堂先生文集》,共五卷,其中古赋一卷,古诗三卷,近体诗一卷。卷数与宋人著录本相差悬殊,有赋、诗而无文,当为宋刊残帙。是书今传版本有宋乾道八年王抚乾宅刻本、四部丛刊三编本、续古逸丛书本、蜀贤遗书十二种本、续修四库全书本等。又今人胡传淮、刘安遇有《王灼集校辑》,收采颇备。

《棣花馆小集》一卷,宋遂宁杨甲撰。甲,事迹已详前。此书今存,收入《两宋名贤小集》《宋人集》甲编,《宋百家诗存》。

《杨庄惠文集》十卷,宋遂宁杨辅撰。辅,事迹已详前。今佚,见清雍正《四川通志》卷九。

《无隐居士集》十卷,宋小溪张震撰。震,字东父,遂宁人。宋高宗绍兴间,与范成大同掌内制。孝宗朝除中书舍人,有直声,系一代名臣。庆元三年(1197),知湖州。后任福建路提点刑狱、江西提点刑狱、左司郎中。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于进士集》,宋小溪于至撰。至,宋代小溪人,一作蓬溪县人,大中祥符五年(1012)进士,七岁能属文,十七游京师,上书二十余万言。是时文章袭五代余风,至自立机轴,尝作《蓬莱宫赋》,寇莱公、丁晋公皆重之。此书又名《于至诗文》,佚,见《蜀中广记》卷九十八。

《五龙山居诗》二卷,宋长江谢金撰。金,一作全。宋代长江县人,字子真,太平兴国五年(980)中进士。居五龙山(今蓬溪县天福镇五龙盘)下,以诗自娱,其诗平淡,有韦柳之风,司马光之父司马池,知小溪县,重其人,与之订交。

《奇堂集》,三十卷,刘仪凤撰。仪凤(1110—1175),字韶美,宋代普州(今四川安岳)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登第十年(1142),调蓬溪县尉。乾道元年(1165),官兵部侍郎兼侍讲。潜心苦学,至老不倦。《宋史》有传。

《心声集》,宋射洪唐绶撰。绶(1123—1190),射洪伯玉乡伯玉祠村人。宋代王俦撰《有宋僻庵先生墓志铭》载:绶,字伯玉,潼川射洪人。自幼强学,潜心孟子,好左氏既韩愈。尝言:“文章出于胸臆,胸臆不古,求文之古,难矣。”自编其文,号《心声集》。平生尚论古人,慕范文子、汲黯、魏征。所居傍“僻庵”,以示与世阔踈之意。状元赵逵,一见君,结为金石交。缙云冯时行,见君亦深嗟异。绍熙元年(1190)五月卒,享年六十有八。葬于县之守节乡赤龙山。太府少卿杨辅,亦以书来曰:“伯玉文行当铭,详之勿略也。”

《谢文安遗文》,元遂宁谢端撰。端,事迹已详前。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佚。

《文进士集》,元遂宁文礼恺撰。礼恺,字梦得,遂宁人。延祐二年进士,官左右司员外郎。富于学问,著作甚多。文章雅重于时,人羡为朝阳鸣凤。祀贤祠。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三乐集》,元射洪李通仁撰。通仁,元统元年贡生。性至孝,官主事。著《三乐集》,知县孟上达为序。

《青城山人集》八卷,明遂宁王璲撰。璲,事迹已详前。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今存明景泰四年(1453)华靖刻本。

《南庄集》,明遂宁黄宗泗撰。宗泗,字崇鲁。明正统六年举人,仕大姚知县,均徭平赋,纾罚省刑。卒年七十有八。撰有《南庄集》。以子珂赠南京工部尚书。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

《嶡山文集》,明遂宁黄珂撰。珂(1450—1523),字鸣玉,号嶡山(今安居区玉丰镇嶡山),明代遂宁县黄榜石(今遂宁市安居区西眉镇黄安桥)人。上世楚崇阳人,元季四世祖始徙居遂宁。生于正统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湖广龙场知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召为户部右侍郎,提督仓场,命公总督粮饷,改兵部左侍郎,转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丙子(1516)升南京工部尚书。越明年,四疏乞休,始得允给驿还乡,仍令有司月给米三石,舆隶三人。嘉靖元年(1522),进荣禄大夫,是年十二月一日卒于家,得年七十有四。赠太子少保,谥“简肃”,遣官祭葬。《献征录》卷五二有大学士杨廷和撰《黄公珂墓志铭》、《明史》卷一八五有《黄珂传》。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

《元山文选》五卷,明遂宁席书撰。书,事迹已详前。此书是席书作品选编,席书病逝后,其子席中、席和将其著作进行整理,编为《元山文选》。卷一为序35篇;卷二为记13篇,志铭2篇,碑状3篇,祭文11篇,词9篇;卷三为奏议17篇;卷四为奏议14篇;卷五为论7篇,策问8篇,策2篇,书札19篇。有嘉靖二十年(1541)遂宁席中席和刻本,明探花遂宁杨名序,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此书已收入《明别集丛刊》第一辑(沈乃文主编,黄山书社2013年出版)第七十六册。明代学者胡缵宗亦曾为《元山文选》撰序,载《鸟鼠山人小集》后集卷二,胡缵宗说:“公以道谊重巴蜀,以问学鸣海宇,以勋业动朝庙,为明闻人。生平著述寔多。”赞誉席书乃“一代人豪也。”胡缵宗与遂宁席书、席春、陈讲、余玮,蓬溪谭缵等交厚。明万历《重修潼川州志》卷五十四《古今书目》著录为《席元山文选》《席元山诗抄》。[1]

《虚山文集》,明遂宁席春撰。春,事迹已详前。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明万历《重修潼川州志》卷五十四《古今书目》载:《席学士文集》,席春著,家藏未刻。

《可波文集》,明射洪罗附贤撰。附贤,事迹已详前。光绪《射洪县志》卷十六《艺文志》著录。

《中川文集》十六卷,明遂宁陈讲撰。讲,事迹已详前。陈讲诗追盛唐,文摹班马。友人杨慎(1488—1559)赞其曰:“绣衣柱史岩廊才。”(《太史升菴文集》卷三十九)同僚高叔嗣(1501—1537)赞曰:“师之名,高天下”、“以道治民,上下便之”。(《苏门集》卷五、七)后渠先生崔铣(1478—1541)称其为“蜀之大儒”,言其学行则曰:“为御史,作马政,为宪使,示学则。举典以修言,体道而立准。”(《洹词》卷十一)四川提学副使陈文烛(1535-1594)赞其曰:“先生愽极群书,视学燕晋,雅正文体,郁然为海内儒宗。”(《二酉园文集》卷二)岭南第一名臣翁万达(1498—1552)称其“志切先忧,力扞后患”(《翁万达集》)。此书撰又名《陈中川文集》《中川选集》《中川集》,明刻本,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明代云南大理著名学者李元阳《陈中川文集序》(载明万历《重修潼川州志》卷三十七《艺文志》中)云:“中川先生,蜀产也。吾滇与蜀接壤,盖故闻先生之风云。……厥嗣保山尹三纲君,懋著最绩。以谢恩诣阙下,晤阳于点苍山之麓,出先生遗集三卷,欲阳序之。其全文十六卷,为聚庵郭侍御刻之蜀藩矣。”

《如鸟集》三卷,明遂宁陈讲撰。讲,事迹已详前。明刻本,佚。《千顷堂书目》载:“《如鸟集》,三卷。”明万历《重修潼川州志》、清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

《黄安人集》,明遂宁黄峨撰。峨(1498—1569),字秀眉,明代遂宁人,南京工部尚书黄珂之女,新都状元杨慎之妻。自幼聪敏好学,博通经史,善书札,能诗词,尤擅散曲,与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并称“蜀中四大才女”。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梓谷文集》十二卷,明遂宁黄崋撰。崋,事迹已详前。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

《斗阳诗集》,明遂宁章评撰。评,字嘉言,号斗阳、斗阳子,四川遂宁人。章评为蒋信门人,著名心学家王阳明先生再传弟子。曾隐居读书数十年。明万历《重修潼川州志》卷四十一《艺文志》,载有蒋信《九山读书记》,介绍章评在遂宁九座名山(广德山、灵泉山、鹤鸣山、梵云山、蕨山、箕头山、普光山、瑞相山、上乘山)读书证道之故事。章评“或与诸子商经论史,或从野僧看花观竹,夜或开轩纳月,独坐冥心,或浩歌送月,倾觞赋诗。九山之景虽不同,而其怀则无乎不相与适也。”此文亦载《蒋道林文萃》卷四。章评之诗多寓哲理,有《斗阳诗集》。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

《方洲文集》五卷,明遂宁杨名撰。名,事迹已详前。杨名先后从乡先达武英殿大学士席书、进士同年状元罗洪先处得“心学”妙门,拜倒阳明学问,私淑阳明先生,悬阳明像于壁,终生以阳明先生学问、气节自励。杨名讲良知之学,为阳明学派蜀门代表弟子,与罗洪先、程文德、欧阳德、魏良弼、薛侃、林大钦、唐顺之等为同志。更与罗洪先、程文德号称“宇内三才”(陈文烛《<杨太史集>序》),三人为进士及第同年,一状元、一榜眼、一探花,且为阳明同志,皆以谏显,古今罕见。至于蜀中,杨名则与杨慎、陈讲、黄崋、熊过、任瀚、杨最、谢东山等学者为同道交,往来倡和不断。杨名才思敏捷,学术宏富,性气纯正,刚毅豪爽,绍兴良知,知行合一。深受黄珂、范府、王廷相、张邦奇、卢绅、周廷用、陆深等名臣倚重。欧阳德赞其为“弘毅之器,任重致远者”(欧阳德《答杨方洲》)。项乔叹其为“真铁汉”“豪杰之士”(项乔《与同年罗念庵修撰》《谢王湛塘侍御》)。沪上学者陆楫称其“清节硕学,久负时望”(《蒹葭堂杂着摘抄》)。四川巡抚刘大谟赞曰“雍益之豪儁,科第之伦魁,良史之名笔”(刘大谟《重修四川总志序》)。黄景昉称其“不忘国恤”“大节自佳”(《国史唯疑》)。万历《四川总志》称其“敦行著书,时论推重”。孝悌忠信,闻名海内,诚一代名臣典范。明代遂宁陈讲《翰林院编修杨公实卿墓志铭》云:“所著多不留稿,仅存《犹及编》《观槿野言》《庚辛集》及诗文四十卷,贮藏家笥。”此书又名《杨太史文集》《方洲集》,明嘉靖刻本,明万历《重修潼川州志·古今书目》、清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

《方山稿》十卷,明遂宁余玮撰。玮,事迹已详前。明万历《重修潼川州志》卷二十五《余玮传》载:“岁癸未,亲友强之上春官,卒于京。席少宰春、安给事磐,为选其诗文十卷,题曰《方山集》。”可见该书为在朝为官之遂宁席春、乐山安磐(1483--1527)所编选,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正谊集》,明射洪何仕迹撰。仕绩,一作世迹,明天顺贡生。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宦辙存稿》,明射洪杨澄撰。澄(1433—1508),字宪父,号五休,四川射洪人。明成化五年(1469)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佥都御史、两淮巡盐御史。于弘治四年(1491)刊刻《陈拾遗集》十卷并《附录》一卷。有《宦辙存稿》行世。

《果斋集》,明射洪杨最撰。最(1472—1540),初生时,其母梦日投怀,故取名“最”,字殿之,四川射洪人。杨澄之子。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官至太仆寺卿。因谏阻明世宗的迷信行为,上《谏止希仙》、《谏黜方士》二疏,死于廷杖之下。穆宗时追赠为右副都御使,谥“忠节”,后人在家乡射洪金华山为其立祠塑像以祀。杨最与遂宁黄珂系儿女亲家,杨最女媳为黄珂子黄峰。《明史》有传。

《杨忠节公文集》四卷,明射洪杨最撰。最,事迹已详前。该书四卷二册,光绪甲申年(1884)新镌,杨最曾孙杨嗣龙编次,金坛周镳参阅。[2]

《近譬轩集》四十卷,明射洪谢东山撰。东山,事迹已详前。明万历《重修潼川州志》卷三十七《艺文志》载有明人陈文烛《近譬轩稿序》,序中称赞谢东山与内江赵贞吉、遂宁杨名,鼎足而立,文章气节,表著宇内。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黔中小稿》,明射洪谢东山撰。东山,事迹已详前。

《东游小稿》一卷,明射洪谢东山撰。东山,事迹已详前。明刻本。

《谢中丞集》,明射洪谢东山撰。《盛明百家诗·谢中丞集》载:“蜀射洪谢君东山,字少安,号高泉子,嘉靖辛丑进士,仕至巡抚山东、都御史。与予仕路参差,邈无面晤,然每因声致予。岁庚申,霁寰吴子从东省过予,言高泉讬以金币徵文,甚切。及别,扬舲径去,迄今不知所谓。予久欲传其诗,远莫能致,仅得东游数篇,梓存家塾。以识平生闻高泉慷慨负奇节,笃于交游,博雅好古,骎骎不倦,殆所欲觏而不可得者。无锡俞宪识。”

《龙渊集》,明蓬溪张纶撰。纶,字大经,明蓬溪县人。岁贡,少负奇志,涉猎经史百家,尤工于诗,见其诗者必曰:“此唐四杰之流。”所居有龙渊之胜,故自号“龙渊子”。以子张庠(蓬溪明代进士)贵,赠户部主事。明代万历《重修潼川州志》有传。

《壁川文稿》,明代遂宁蒲田撰。田,遂宁人,嘉靖十三年举人,字旭夫,一字佃夫,富文藻,行己有耻,百不自营,食贫励志,惜早卒。

《客三集》,明射洪杨嗣龙撰。嗣龙,事迹已详前。

《春生集》,明射洪杨嗣龙撰。

《星三集》,明射洪杨嗣龙撰。

《朝阳遗文》,明射洪杨嗣龙撰。

《百峰文集》,明遂宁旷腾霄撰。腾霄,事迹已详前。

《鹿园漫稿》,明遂宁旷腾霄撰。

《两峰倡和集》,明遂宁旷腾霄撰。

《明昱诗集》一卷,明蓬溪释明昱撰。明昱,事迹已详前。清代光绪本《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集部》载:“《明昱诗集》,蓬溪释明昱撰。”民国本《蓬溪近志·艺文》载:“《明昱诗集》,释明昱著,前志佚,今补。”此书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民国《蓬溪近志》卷一三著录。

《己露诗集》一卷,明代射洪释己露撰。露,明射洪人,少通儒业,工诗善文。卓锡蟠龙寺,凡经历处皆有题咏。光绪《射洪县志》卷十六《艺文志》著录。

《雪机诗集》,明代遂宁释雪机撰。雪机,即释了用,俗姓张,号雪机,遂宁人。民国《遂宁县志》载释了用:“少善应教,偶闻禅语,遂感悟。静坐数年,即有所得,印证于蓬溪天渊和尚。嘉靖间,年七十二卒,入杉桶中,在白象寺。至崇祯甲申、乙酉之乱,贼入寺斫阇桶,倾出一和尚,乃走。僧归,见和尚发下垂,指甲绕腰、身体如故,勃勃有生气,仍扶入桶内,漆好供养如常。查了用和尚肉身,现已由该寺僧人移置白象山顶塔内,塔尚存。”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著录。

《东川诗集》一卷,明遂宁吕大器撰。大器,事迹已详前。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

《塞上草》,明遂宁吕大器撰。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

《吕半隐诗集》三卷,明遂宁吕潜撰。潜,事迹已详前。此书又名《明吕半隐先生诗集》,包含吕潜《怀归草堂诗集》《守闲堂诗集》《课耕楼诗集》。有清康熙时吕泌刻本、清光绪十五年(1889)欧阳绍重刻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成都沈氏刻本等。

《怀归草堂诗集》,明遂宁吕潜撰。此集收录了吕潜从清代顺治元年(1644)至康熙十二年(1673)寓居于浙江吴兴之时所撰诗作。因吕潜志在松楸,其旧居署名为“怀归草堂”,故其诗集亦以“怀归草堂”命名。此诗集共收录了诗歌170余首,诗集前载有清代扬州隐逸诗人陆廷抡所撰《序》,吕潜之弟吕泌所撰《跋》。有清康熙时吕泌刻本、清光绪十五年(1889)欧阳绍重刻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成都沈氏刻本等。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

《守闲堂诗集》,明遂宁吕潜撰。此集是吕潜从清康熙十三年(1674)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之间客居在江苏广陵、海陵之时所撰诗作。盖吕潜之甥、户部侍郎李仙根赠其寓所,名为“守闲堂”,因此,吕潜诗集以此命名,收录诗作约160首。有清康熙时吕泌刻本、清光绪十五年(1889)欧阳绍重刻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成都沈氏刻本等。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3]

《课耕楼诗集》,明遂宁吕潜撰。此集为吕潜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回蜀中遂宁之后在家乡所撰诗歌。盖吕潜故居名为“课耕楼”,故其诗集以之命名。此集约收录诗作80首,集前载有清代遂宁文人雷珽所撰《序》。有清康熙时吕泌刻本、清光绪十五年(1889)欧阳绍重刻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成都沈氏刻本等。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

《杨廷极诗集》。明蓬溪杨廷极撰。廷极,字青石,明末蓬溪县人。崇祯九年(1616)举人。其父杨,字渭卿,明诸生,幼奇傥廓落。不屑以今人自待,肆力于躬行之学,为文根极理要,议论谈吐皆经世名言,一时名声雀起,郡邑长吏咸造膝以宾礼待之。后以母老终养,弃诸生业,为诗文益工,造诣日进。退居君渡山中,自号遯叟。远近以师儒宗之,享年七十四岁。明万历《重修潼川州志》卷二十九有传。杨氏父子以诗名于时,费密《剑阁芳华录》收录有杨氏父子诗。该书今佚。

《释祖嵩诗集》,明遂宁释祖嵩撰。祖嵩,事迹详前。此书又名《友苍诗集》。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

按: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光绪《新修潼川府志》、民国《遂宁县志》载:明代朱阳仲撰有《青城山人集》,实误。朱阳仲实为浙江遂昌县人,非遂宁人。《千顷堂书目》卷24著录“朱应钟《朱阳仲诗选》五卷,字阳仲,遂昌人,号青城山人,刻意为诗。”朱应钟(1504—1534),字阳仲,遂昌人。天资警悟,笃学励行,尝结青山白云楼,读书其中,为明代正德、嘉靖间著名文士。

《游野浮生集》,清代遂宁李仙根撰。仙根,事迹已详前。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著录。

《南津馆诗文集》,清代遂宁李仙根撰。见光绪《遂宁县志》卷三。

《蓬溪诗集》,清代蓬溪知县潘之彪撰。之彪,清代江苏丹阳人,进士,康熙间为蓬溪知县。

《萍水集》,清代遂宁朱衣点撰。衣点,事迹已详前。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

《瀛海人文集》,清代遂宁朱衣点辑。衣点于康熙十八年(1679)至康熙三十二年(1692)任苏州府崇明县(今上海市崇明县)知县十三年,为培育崇明人文作出了重要贡献。衣点与朱邃善、卢全、吴标(进士)、黄振凤、施何牧、黄安国、吴楷、施永基、沈嘉客、张三德、陈来泰、董起仲、庄学孔、朱埙等同人结诗社、召雅集,相与酬唱甚多,刻有《瀛海人文集》。

《飞阁狂吟》,清代遂宁旷英撰。英,字钟莪,清代遂宁人,事继母孝,构园琼江之滨,与山人清客流觞赋诗,有《飞阁狂吟》《斯园漫稿》《笑笑集》等,今佚。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斯园漫稿》,清代遂宁旷英撰。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笑笑集》,遂宁旷英撰。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遂宁张文端公全集》八卷,清代遂宁张鹏翮撰。此书又名《张文端公集》,见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清人别集总目》。鹏翮为清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人称贤相,又为治河名臣。集凡8卷,内有诗2卷。其论河诸文及诗,均有可观。今存光绪三年(1877)张氏刻本,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光绪七年(1881)刻本,藏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日本国会图书馆等;光绪八年(1882)刻本,藏中国国家图书馆。[4]

《如意堂诗文集》,清代遂宁张鹏翮撰。雍正元年(1723),张鹏翮回遂宁省墓。临行前,世宗御赐如意,寓意“如意而归,如意而来”,故张鹏翮将其诗文集命名为《如意堂诗文集》。《遂宁张文端公全集》中卷五、卷六的部分诗作就是来源于这部诗文集。《全集》收录的诗歌按照体裁分为五大类,即七言律诗203首、五言律诗53首、七言绝句330首、五言绝句8首和古体诗6首。《奉使俄罗斯行程纪略》中又收录了32首诗,故目前张鹏翮存诗624首。光绪《遂宁县志》卷三著录。

《通政诗集》一卷,清代遂宁张懋诚撰。懋诚(1667—1737),字孟一,号存庵,张鹏翮长子,张船山曾祖。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丙寅科拔贡,次年中举。历官安徽怀宁知县、奉天辽阳知州、通政使司通政使,署工部侍郎。卒葬今遂宁船山区永兴镇楼山。因官通政使,其诗集也因此得名。见乾隆《遂宁县志》卷六、卷八,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五、卷二十二,光绪《遂宁县志》卷三,民国《遂宁县志》卷三。诗集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著录。

《晓梦窗文钞》,清代遂宁张勤望撰。勤望,事迹已详前。此书存目,见遂宁市博物馆所藏张勤望画像题跋。

《翠荇斋吟草》一卷,清代遂宁张勤淑撰。勤淑,字友琴,张懋恭之女,张懋恭系张鹏翮三弟张鹏举之子。张勤淑适江南吴县(今苏州吴县市)举人吴翀,随夫宦江南,居家江苏宿迁县,与名媛、诗人倪瑞璇相唱和,其诗甚多。撰有《翠荇斋吟草》,《历代妇女著作考》著录。《国朝闺秀诗柳絮集》著录是书时将作者误作“张淑贞”。《撷芳集》《香艳丛书》《历代妇女著作考》《巴蜀历代名媛著作考要》著录。其夫吴翀,字在扬,号艾香,乾隆十五年(1750)举人,工诗文,与施润章、惠栋、王鸣盛、钱大昕等往来唱和,撰有《吴艾香先生诗稿》,一名《艾香吟草》。

《九水吟集》四卷,清代遂宁郑新命撰。新命,事迹已详前。

《集古诗》一卷,清代遂宁郑新命撰。新命,事迹已详前。

《黎射洪端州小草文选》一卷,清射洪县知县黎伟光撰。伟光,广东顺德举人,乾隆十一(1745)至十三年(1747)任射洪县知县。今存清刻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见《广东文献》四集。

《撷芳斋晚窗集》,清代遂宁张顾鉴撰。顾鉴(1721—1797),张鹏翮曾孙、张问陶之父,乾隆六年(1741)副贡,官至云南开化府知府,赠朝议大夫。工书善诗。清代诗人曹学诗将其比为白居易、陆游,与著名诗人袁枚、史震林、许瑗为少年诗友。事迹载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六、乾隆《遂宁县志》卷六、民国《遂宁县志》卷二。

《近花窗诗稿》,清代遂宁张顾鉴撰。袁枚在《覆洪稚存学使》信中云:“尤奇者,阁下所极赞之张船山,乃枚之世交也。丙辰(1736)召试,枚寓居吾乡赵横山(即赵大鲸,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阁学家,有美少年张顾鉴者,联床交好。张小我三岁(按:张顾鉴实小袁枚五岁),遂与阁学儿子书山,作三人车笠之盟。未几,书山亦登词馆,此后音尘隔绝,刚六十年,岂知张即船山父也。倘非阁下言及,则天南地北,通问何年?因之张太守亦有书来,枚又有诗寄去,俱抄呈阁下,读之当必心开。”(《小仓山房尺牍》卷九)。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六云:“余访京中诗人于洪稚存,洪首荐四川张船山太史,为遂宁相国之后,寄《二生歌》见示,余已爱而录之矣。追忆乾隆丙辰(1736),荐鸿博入都,在赵横山阁学处,见美少年张君名顾鉴者,彼此订杵臼之交,疑与船山有瓜葛,寄信问之,不料即其尊人也。垂六十年,忽通芳讯,知故人官至太守,尚无恙,且有子不凡,为之狂喜。”袁枚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三月,张顾鉴生于康熙六十年(1721)四月,在京师二人为“杵臼之交”,因二人均有才名、工诗善文之故。此书民国《遂宁县志》卷二、卷三著录。

《耐舫近稿》,清代遂宁张顾鉴撰。顾鉴,号耐舫,故以其号名诗稿。清人王培荀《听雨楼随笔》云:“张耐舫,船山父也。耐舫官山东馆陶令,历汉阳同知,升云南知府。性脱略,囊无一钱,冬日至无御寒衣。惟课二子诵读,人问无产业何以为生?指亥白、船山曰:‘此吾产业也’。善书,求者踵门。子女皆教以诗,孙女出嫁,仆挟一箧,令开视,云笺满中,皆姊妹姑嫂临嫁时赠诗也。一门风雅如此。”此书存目,见民国《遂宁张氏族谱》卷四。

《淑徵诗草》,清代遂宁张问端撰。问端(1752—?),字淑徵,张鹏翮之玄孙女,张顾霖(张顾鉴弟)之女,张船山堂姐,字淑徵,适甘肃循化同知无锡人丁阆洲(号藕仙),撰有《淑徵诗草》,船山为之序。其女丁采芝,号芝润,蓬溪县丞邹廷敭妻,亦能诗,撰有《芝润山房诗词草》,道光十一年(1831)刊本,山东省图书馆有藏。清代江苏无锡诗人杨英灿有《题〈芝润山房集〉》诗。母女二人,文采风流,足以名世。

《亥白诗草》八卷,清代遂宁张问安撰。问安,事迹已详前。与弟船山,时称二雄。王学浩序云:“但觉其语淡而味腴,节短而韵长,盖将于韦孟之外,另辟一径,以与唐人争席也。”张问莱序云:“余伯兄亥白、仲兄船山皆以诗名于世。”存诗八百余首。据各家书目,知《亥白诗草》有嘉庆二十一年遂宁张氏家刻本、道光五年清白斋刻本、道光二十九年刻本、咸丰八年舞雩楼刻本、光绪七年玉燕堂重刻本。此集八卷四册,一卷一集,每册两集,着意编排。分别是卷一《永华轩合稿》,末有《集古赠季门》,为其妻遗笔。卷二《入蜀集》,卷三《岭南集》,卷四《上计集》,卷五《岸舟集》,卷六《丙辰集》,卷七《庚午集》,卷八《甲戌集》,此三集为编年集,从嘉庆元年丙辰(1796)到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也就是问安晚年诗歌结集。《国朝全蜀诗钞》卷二十二著录作《亥白诗钞》。嘉庆《四川通志》卷一八七著录张问安有《小嫏嬛诗集》四卷,今未见。清嘉庆二十一年刻本,收录入《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48册。

《小嫏嬛诗集》四卷,清代遂宁张问安撰。问安诗笔意清新,不事雕琢,咏三峡、蜀道之奇险,尤为出色,故与弟船山有“二难”之目。此书又名《小嫏嬛山馆诗钞》。张问安弟子吴为楫《大能寒轩诗钞》卷二《读船山先生诗集感赋二首》,自注云:“嘉庆年间,予受业亥白师与成都。其《小嫏嬛山馆诗钞》至今未刻,闻旂山尚官浙江,当致书问之。”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卷一八七、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著录。

《小嫏嬛外集》七种,清代遂宁张问安撰。存目,见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

《船山诗草》二十卷、《补遗》六卷,清代遂宁张问陶撰。问陶,事迹已详前。《船山诗草》二十卷为张氏晚年自订,嘉庆二十年石韫玉刻于吴门。后其乡人陈葆森从张立轩处收集船山未刻遗稿,清诗人顾翰编选为《船山诗草补遗》六卷,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黄丕烈辑《士礼居丛书》,曾收录《船山诗草选》六卷,录诗五百余篇。中华书局一九八六年有整理本《船山诗草》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船山自序谓:“自十五岁乾隆戊戌年始,至四十岁嘉庆癸亥年止,共二十六年得诗三千五百五十二首,删存一千七百四十六首,分为十五卷。其甲子四十以后诗另卷附后,观存者之有不必存,知删者之有不应删矣,惬心之事难哉。”是集收录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嘉庆十八年(1813)所作诗,按年编排为十五集。依次为卷一《乐府》、卷二《戊丁集》、卷三《戊己集》、卷四《出山小草》、卷五《松筠集》、卷六卷七《乞假还山集》、卷八《扁舟集》、卷九《骡车集》、卷十到卷十三《京朝集》、卷十四《奇零集》、卷十五《己庚集》、卷十六《辛癸集》、卷十七《依竹堂集》、卷十八《出守东莱集》、卷十九《药庵退守集》上、卷二十《药庵退守集》下。《船山诗钞》稿本,今存《张船山诗稿》一卷(藏四川省图书馆) 、《京朝集》三卷(藏上海图书馆,有清陈用光、吴嵩梁评)。《船山诗草》二十卷,有清嘉庆十三年(1808)山西河东道衙刻本;嘉庆二十年(1815)石韫玉刻本;清嘉庆刻本;日本嘉永元年(1848)积玉圃墨香居刻本;清同治九年(1870)席珍山馆刻本;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清同治十三年(1874)绾绣阁序刻本;清同治十三年(1874)味经堂重刻本;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清光绪十八年(1892)宏道堂新刻本;清宣统二年(1910)扫叶山房石印本;民国七年(1918)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民国十年(1921)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民国十四年(1925)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等。收录入《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76册,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主持编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出版。[5]

《船山诗草补遗》六卷,清代遂宁张问陶撰。清代涪陵人陈葆森得船山删余未刊之稿,请诗人顾翰编选,成《船山诗草补遗》6卷。顾翰在《船山诗草补遗序》中云:“见其跋涉关河,崎岖戎马,欲歌欲泣,情见乎辞,以为太白、少陵复出也。”顾翰(1783—1860)字木天,号蒹塘、简塘,江苏无锡人。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历仕咸安宫教习、安徽含山、定远、泾县知县。工诗词。著有《拜石山房诗》《拜石山房词》。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同治十三年(1874)重刻本。

《船山全稿》,清代遂宁张问陶撰。又名《船山全集》,一稿本,一抄本。清代四川夹江举人、湖南常德知府李炳奎(1791—?)撰《紫藤花下借书图序》云:“吾乡张船山先生,以诗名噪海内者数十年,遗集为石琢堂先生选刻,海内士奉为圭臬,家置一编,惟恐不逮者,又数十年。予少读先生诗,爱其清俊,真先生所谓‘使笔如昆吾,着物见清快’也。然窃疑先生一生精力专在于诗,其交与如孙渊如、洪稚存,皆当时巨手,纵横议论,上下古今,所作必不止此,所存亦必不止此。丙戌中,表弟宋雨仁比部赁屋宣武坊南,居停为朱鹤年,即先生集中屡题‘朱野云山人画’者也。予时过从晤谈,间略叙干嘉作者,山人云:‘船山全稿藏予家,君欲见之乎?’予曰:‘此生平之结愿也。’因出其集,古锦什袭,如护奇珍,高二尺余,悉先生手钞。凡先生改窜涂抹,及同辈评点,皆在其中,玩之不忍释手。山人曰:‘此君之乡先辈也,乡先辈之遗集,固当归其乡人。然予与船山交甚厚,其遗墨尤不忍释手,君诚爱也,可借钞耳。’予拜谢携归,朝夕讽诵,羮墙如见,始知已刊者仅十之三四耳。乃取镌本校对,有评语、点窜者,皆録于各诗之眉,其未镌者全録之。先生有一句改数十次者,一字改数年者,先生皆有年月注之,予亦次第録出,以为私淑,凡十阅月,始以原书归山人。山人曰:‘予与船山交数十年,而收其全集;君后船山数十年,而钞其全集,皆夙缘也,不可无以纪之。’予曰:‘忆借书时,庭前紫藤花盛开,予每茗饮其下,山人善画,能以老手作图乎?’山人曰:‘是亦吾之结愿也。’因绘图一幅以赠,而炳奎书其始末于端。”(《常惺惺斋文集》卷六)。由此可知:船山全集,有一稿本,有一钞本,不知尚在人间否?船山一生诗作数量颇为可观。嘉庆八年时就已得诗三千五百余首。直到道光二十九年,其未刻诗歌尚达十五、六卷。邹鹏在《张问陶诗歌研究》中载《船山诗草》存诗3108首。又赵厚均辑出佚诗7首,朱泽宝于上海图书馆收藏张问陶稿本《京朝集》三卷,又发现船山佚诗243首,故目前可见的船山诗共达3358首。据《清人诗集叙录》和《清人别集总目》的记载,《船山诗草》版本众多,从清嘉庆至民国时期都有刊刻,可见船山诗流传时间之长。袁枚、洪亮吉赞赏船山诗才过人;法式善称其“诗笔夙精悍”;吴锡麒谓船山诗“魁奇排奡,横绝古今”。凡乾嘉时期的代表诗人大都与张问陶有过来往,并评论过其人其诗。张吉安作《题船山庶常〈出山小草〉,即以留别》,其三自注:“近稿为朝鲜使臣购去。”又朝鲜朴齐家、金命喜和日本小野长愿等域外诗家也评论过张问陶。在各个版本中,有五个版本是出自日本。所以船山诗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而且在朝鲜、日本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船山诗草选》六卷,清代遂宁张问陶撰,石韫玉选编。石韫玉(1756—1837),字执如,号琢堂,清代苏州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状元,官山东按察使,张船山之挚友、同年。石韫玉赠船山诗云:“释褐升朝二十春,与君众里最相亲。”该书共选船山诗511首,后收入黄丕烈《士礼居丛书》中,为世所重。有嘉庆二十二年(1817)刻本(北图);嘉庆道光吴县黄氏刻黄丕烈辑士礼居黄氏丛书本附(丛书综录);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蜚英馆影印士礼居黄氏丛书本附(丛书综录);民国四年(1815)上海石竹山房影印士礼居黄氏丛书本附(丛书综录);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博古斋增辑影印士礼居黄氏丛书本附(丛书综录);民国影印嘉庆二十二年(1933)吴县深耕堂刻本(台湾东海);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京朝集》三卷,清代遂宁张问陶撰。稿本,今存上海图书馆。按:有陈用光、吴嵩梁评。

《张船山诗选》,清代遂宁张问陶撰。抄本,今存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

《张船山先生诗抄》一卷,清代遂宁张问陶撰。同治三年抄本,藏上海图书馆。

《船山诗抄》一卷,清代遂宁张问陶撰。日本江户广濑建轩写本,藏日本国会图书馆。

《船山诗抄》,清代遂宁张问陶撰。写本,藏韩国延世大学图书馆。

《船山诗草》,清代遂宁张问陶撰。乾隆五十七年刻本,藏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张船山诗草》初集三卷、二集六卷,清代遂宁张问陶撰。船山诗价重鸡林,日本、朝鲜来京师求其诗者,络绎不绝,在东南亚影响甚巨。日本嘉永元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即1848年)和刻本《张船山诗草》,全套七册,16开,线装,此为日本所见的早期船山诗刻本,和纸刻印精美,带藏书印。今存日本嘉永元年(1846)京都山城屋佐兵卫等刻本,日本嘉永三年(1849)京都山城屋佐兵卫等刻本。

《船山诗草》三卷,清代遂宁张问陶撰,日本筱崎槩点,嘉永元年(1848)和刻本,明治中大后印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

《船山诗草》三卷,清代遂宁张问陶撰。日本上野圭庵筱崎长平点嘉永元皇都山田茂助刻本,藏日本国会图书馆。

《船山诗注》二十卷,清代遂宁张问陶撰。李岑注、江海清增注。李岑,即李小山,系出江津石蟆李氏。江海清,即江敬修,字纪南,号甸澂,江津人,光绪丙子(1876)重庆府学生员,捐县丞职,同治九年注《船山诗草》,此书之序为牛树梅所作。有同治九年(1870)席珍山馆刻本。

《增注船山诗草》八卷,清代遂宁张问陶撰。李岑注、江海清增注,民国二十二年(1933)陈氏铅印本。

《船山诗集》十二卷,清代遂宁张问陶撰。嘉庆《四川通志》卷一八七著录有“《船山诗集》十二卷”,今存2003年兰州大学出版社影印本。

《船山删剩文抄》,清代遂宁张问陶撰。今存抄本。

《船山删剩诗文抄》二卷,清代遂宁张问陶撰。今存抄本。

《清三家绝句》,清代张船山、陈碧城、郭频伽撰。明治初年,日本诗坛领袖森春涛将张船山、陈碧城、郭频伽的绝句选编成《清三家绝句》,小野湖山《序》曰:“春涛森翁所选三家绝句,三家为谁?曰张船山,曰陈碧城,曰郭频伽,皆近世巨匠。”张船山在日本诗界由“名家”一跃而为“巨匠”。《清三家绝句》为日本明治时期汉学家森春涛手钞,其子森槐南校。《清三家绝句》中,选张船山绝句165首、陈碧城绝句200首、郭频伽绝句174首,总计539首。1878年日本茉莉诗店刻。

《张船山书劄》,清代遂宁张问陶撰。该书不分卷,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张船山判牍》,清代遂宁张问陶撰。张问陶,中国历史上与包拯、狄仁杰齐名的神断。因断案名闻天下,被后世称为“大清神断”。1934年上海中央书店出版了襟霞阁主编、秋痕廔楼主校之《张船山判牍》一书。著者小史云:“张船山,名问陶,世居遂宁县,祖籍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乾隆进士,以诗古文名家,书画兼佳。书法刚劲,画学徐青藤,诗尤绝佳,有青莲再世之目。官山东莱州府知府,政声卓著,为一时冠。盖张公虽喜闲情,而宗理学,且熟于历代史事。凡古之所谓循吏良史者,无不熟谙其施行之方法。而采精撷英,以临其民,宜其有神明之目,无冤抑之事也。且工于文词,其所著判牍批词,均斐然成章,为后世称诵。盖循吏而兼儒林也。”

《新编评注张船山判牍菁华》一卷,清代遂宁张问陶撰。该书又名《张船山判牍菁华》,民国上海东亚书局铅印清名吏判牍本。

《饮杜诗集》二卷,清代遂宁张问彤撰。问彤(1768—1832),字受之,号饮杜,张问陶从弟,乾隆五十七年(1792)解元,官山西和顺县知县。工诗文,与亥白、船山时相唱酬,人称“三张”。事迹载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五、卷二十二,光绪《遂宁县志》卷三,《国朝全蜀诗钞》卷三十三,民国《遂宁县志》卷三,《清人别集总目》等。《饮杜诗集》收诗200余首,为清道光四年(1824)刻本,清代四川泸州进士、山东按察使王检(字敬之,号式庵)为之叙。有清道光四年(1824)刊刻本,在蓬莱镇(今四川大英县治)刊印。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著录。

《饮杜文集》一卷,清代遂宁张问彤撰。问彤,事迹已详前。清代四川安岳县进士、翰林院编修、江南道监察御史谭言霭撰《饮杜文集叙》,其略曰:“解元张饮杜征君,少受知于张鹤坪太守(清代四川潼川知府张松孙),同其子愚亭交处切劘深挚,龆龄驰声。及春闱再踬,船山赠行有‘归趁穷愁好著书’句,其期许可知矣。后鹤坪移守洛中,先生与偕,交游益广,见闻益多。……为文章胎息两汉,出入唐宋元明诸大家,兼取众长,莫名一体。……忆余纂修《省志》,服阕赴都供职,荐以自代,而坚辞不就,其高节尤难数觏……道光乙酉(1825)秋,愚弟谭言霭顿首拜叙。”该书为清道光四年(1824)刻本,四川省遂宁市图书馆有藏。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著录。

《林恭人集》,清代遂宁张问陶室林颀撰。颀,字韵徵,号佩环,北京大兴人。清代女诗人,四川布政使林儁女、张船山妻。

《香远斋诗稿》,清代遂宁张问安室陈慧殊撰。慧殊(1755—1783),字缃箬,浙江海宁人,江西南安府同知陈亿第三女。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十一月二十三日,龆龄明慧能文章,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故有“慧殊”之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在汉阳与张问安结婚,夫妇鸿案相庄,花晨月夕,每多唱酬,事舅姑以孝,相夫子以德。安淡泊,乐吟咏,小郎及小姑咸受业于她。慧殊清羸多病,又以哭母故,遂致病。病中慨然送夫赴试礼闱,人称其贤。乾隆四十八年(1783)九月十五夜,病逝于汉阳,年仅29岁。

《倚楼集》一卷,清代陈慧殊撰。慧殊工诗,其诗多唐人气味,植根深厚,昔日张问安持稿诣都门,诸名公争相阅之,誉陈慧殊为“女翰林”“闺秀第一人”。

《寄愁集》一卷,清代陈慧殊撰。陈慧殊系张问安之妻,诗集中皆为思念问安之作。

《墨香小品》一卷,清代陈慧殊撰。

《花间倡和集》一卷,清代张问安、陈慧殊撰。该诗集系清代张问安、陈慧殊夫妇之间唱和之作,为二人合集。

《古雪诗钞》十二卷,清代遂宁张问莱室杨继端撰。继端(1773—1817),号古雪,清代四川旺苍人,后迁居南江县。清代女诗人、遂宁张问莱妻。事迹载光绪《遂宁县志》卷五、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民国《遂宁县志》卷五、《国朝全蜀诗抄》卷六二、《清人别集总目》。该书有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嘉庆二十一年(1816)增刻,其中诗钞一卷、续钞二卷、诗余一卷,著名诗人吴锡麒、梁同书、石韫玉作序。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国朝全蜀诗抄》卷六二著录。

《古雪诗余》一卷,清代遂宁张问莱室杨继端撰。今存嘉庆间刻本、光绪二十一至二十二年南陵徐乃昌刻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丛书第一集本。

《古雪集》三卷,清代遂宁张问莱室杨继端撰。继端号古雪,故名《古雪集》。此书由杨古雪之侄杨世寿编辑,在旺苍县高城堡九曲坡刻印而成。全书三卷,汇辑《古雪诗钞》《古雪词钞》和《古雪诗词续钞》而成。收录杨氏嘉庆二年至二十年(1797—1815)间之诗词作品,计诗448首、词32首。

猜你喜欢

射洪船山遂宁
3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走进遂宁“扶智”
射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五力”齐发 拓宽就业扶贫路
挥桨逐浪观音湖 龙舟竞渡展雄风
射洪市:保居民就业 稳发展大局
遂宁地区健康成人外周静脉血PLR参考区间的建立
船山与宋学关联的再探讨
遂宁高新区
硅化木保护保育方法探讨与实践——以四川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射洪农商银行 成都宣讲“创富升级”
《张船山 社日朴园斋中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