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流行音乐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
2022-03-10苏博
苏 博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艺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与发展,人类进入了虚拟化的数字时代,从过去的互联网到今天的短视频字节跳动,都让流行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便利。对于当下的大学生而言,可以更加便捷地享受这个时代背景下的流行产物,从流行服饰到流行饮食,从流行文学到流行音乐。特别一提的是流行音乐,作为整个音乐文化中占比最大的部分,更是让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备受宠爱。
当代大学生背负祖国未来的巨大使命,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强有力的接班人,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知识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层面,更应该兼顾思想教育与行为教育。而音乐作为人类灵魂的内在审美意识,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普及性与教化性,甚至可以说音乐的审美可以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流行音乐本身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也已不是简简单单的艺术形式,更像是一种生活中的“刚需品”,也是一种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因此,对于流行音乐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进行专题研究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
一、什么是流行音乐
从广义上而言,流行音乐是音乐文化中占比最大的部分,流行音乐是区别于宗教音乐与古典音乐的艺术形式,流行音乐的英文是“Popular Music”,其中“Popular”就有“流行的”“受欢迎的”意思,流行音乐一开始只是作为区分“圣乐”的概念,即神听的音乐叫“圣乐”,那人听的音乐自然就是“流行音乐”,而古典音乐与宗教音乐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艺术表现形式上,古典音乐有着自己的审美标准,也是严肃音乐的表达,与流行音乐的风格完全不同,所以流行音乐并不包括古典音乐。换言之,只要不是宗教音乐、古典音乐,其他所有的音乐都属于流行音乐的范畴。但当下我们大都以狭义的概念来定义流行音乐,在狭义的概念下,流行音乐就是特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从美国流传至全世界的商业化音乐。
美国流行音乐的前身则是在黑人文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17至18世纪,大批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大陆充当劳动力,在田间劳作时,禁止被交谈,黑人为了发泄苦闷的情绪便开始边劳作、边唱歌,这种早期的艺术形式被称之为“种植园歌曲”。
在19世纪初,美国南方黑人在白人的赞美诗影响下发展出了一种宗教性歌曲——灵歌,正是由于“种植园歌曲”与“灵歌”的诞生,才有了最早的流行音乐风格——布鲁斯音乐。
早在20世纪的20、30年代,我国就已接开始涉足流行音乐,在流行音乐史上被称为“大上海时代流行音乐”,随着美国的商船在上海港的停靠,也将美国流行音乐带入了中国。我国第一首流行歌曲就是由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诸如《玫瑰玫瑰我爱你》《夜上海》等歌曲也都是这一个时代的产物。
现代流行音乐中的音乐风格多样,如:布鲁斯、爵士、摇滚、灵魂乐等,都是一种具有大众化、商品化、商业化的音乐。我们甚至可以精准的定位于这种音乐具有商品性质,因为它主要是以盈利性为目的而创作的音乐。这种音乐一般具有完整的产业链,从创作、包装、宣传、定价等,呈现出“因人而异,量身定做”的属性。
流行音乐具有较为鲜明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四点:
第一,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自由、活泼,表达的方式更加大众化,歌词内容简单明了,在情感上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音乐的旋律也是朗朗上口。
第二,流行音乐的织体结构上相对简单,鲜少出现难度较大的演唱技法,无须掌握高难的演唱技巧,完全处于“我歌随我心”的状态。
第三,流行音乐具有非常庞大的受众面,毫不夸张地说可以做到“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都能发现流行音乐的爱好者们。再加之较强的感染性与传播性,更是让不少人趋之若鹜。
第四,流行音乐的伴奏往往规模很小,一般只需三五种乐器即可,也可自弹自唱,一把吉他、一台钢琴,甚至只要一个木鱼也能表达出所要表达的音乐内涵。
总而言之,流行音乐并不是字面意思流行着的音乐,而是音乐文化中占比最大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在快节奏生活以及科技发达的今天,流行音乐也成了很多年轻人生活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刚需品”,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时代背景的流行文化,更是很多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态度。
二、流行音乐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的流行音乐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可谓无孔不入,流行音乐的传播已从过去的磁带、CD、广播、互联网转而进入了手机字节跳动时代。学生几乎每天都被流行音乐包围,同时,他们也很享受这种徜徉在音乐世界中的美妙。
在当今安逸且舒适的中国社会下,当代大学生的起点很高,有了高起点,当然会看得更远,受到的教育也更具有多元化且国际化。大学生的年龄也正处于青春期末期,这一时期也多少具有一定的叛逆性,但这种叛逆不再是简单的行为叛逆,而是一种徘徊在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之间的精神叛逆,他们更追求自己和别人的个体差异。在流行音乐中也不难看出,他们更喜欢具有创新性与独树一帜的流行歌曲,技能表达自己的内心,又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在通过实地采访发现,现在的流行音乐在大学生群体中非常受欢迎,吃饭在听;走路在听;睡觉在听;就连复习功课也会听。随着智能手机上短视频字节跳动类的软件增多,“刷抖音”几乎变成每个年轻人闲暇时的常态,在这些短视频中,往往超过90%的短视频都或多或少地进行流行音乐的传播。而在周末放假,三五个同学也会选择去KTV唱上几小时来放松自己,通过这样的渠道可以有效地释放自己的压力,解放自己的快乐。
在流行音乐中,大学生们希望能得到情感的共鸣,也能从中寻找到自己的情感体验。而流行音乐给大学生们带来的影响也具有正面与负面两种情绪。
1.负面影响
(1)商业性降低了艺术性
在众多的流行音乐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庸俗、低俗、媚俗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往往会腐化思想、僵化言行,也经常性会被小众群体看作是与某种特殊文化相关联的产物。这类音乐为何会应运而生,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快速变现的快餐文化导致。
在流量当道的今天,很多低级趣味的文化都是以“最小的成本博取最大的利益”这一思想所诞生的。而流行音乐作为较容易得到的文化,也无法幸免的被加以利用。例如:网络歌曲《小三》,歌词中毫不避讳地写着:“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我也知道那不是因为爱”;《香水有毒》:“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的罪,不该嗅到她的美,擦掉一切陪你睡”;这一类的作品完全是在向社会传递错误与低俗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会严重的腐化当代的大学生,偏离正确的三观轨道。
除了上述的“低俗”音乐,还有一部分则是缺乏文化底蕴与内涵的作品,尽管没有传递错误的价值观,但也实在没有营养。这类作品往往都是流行音乐中关于爱情主题的歌曲,粗鄙的爱情观对于尚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也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影响,例如:传唱度非常高的《小苹果》,歌曲的节奏与旋律相对单一,简单好记,但是过度商业化且缺乏音乐内涵,实际是则是一首空洞乏味的庸俗音乐。
(2)“进口”流行音乐带来的附加负面文化冲击
一提到进口音乐,大家应该很容就想起我们的两个“邻居”日本和韩国,尤其是韩国的K-POP文化,伴随着流行音乐的进口而踏入国门,同时也带了一个负面的附加文化冲击——“娘炮”文化。
“娘炮”文化是一种毒害青少年的畸形产物,让许多年轻人都对正确的审美观产生偏差。“娘炮”文化起源于欧美摇滚音乐中的一个分支——华丽摇滚,本意是增加舞台的视觉感,但在传入日本后,逐渐产生了一种叫作“视觉系音乐”的摇滚乐。这种音乐的重点就在于将男性演唱者模糊性别,通过化妆与精致的服饰打扮成女性,而这种文化又间接的传入到韩国,促进了韩国“精致”男团的诞生。这从根本上改变女性对男性外貌的审美,形成畸形审美,导致男人为求得异性而涂脂抹粉。这种畸形文化的盛行势必会造成对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巨大冲击,这也是伴随流行音乐所产生后果最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2.正面效应
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主要是基于简单易学的曲调与通俗易懂的内容,更有强烈的共鸣性与共情性,其中积极、阳光、健康的部分也给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1)释放压力,缓解紧张情绪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繁重的学业,现代大学生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在重压之下,心理健康问题也会随之产生,解决心理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流行音乐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流行音乐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对于生活在重压之下的人们起到了舒缓情绪、排解压力的作用,学生们可以通过聆听优美音乐,来享受与释放压力,从而使内心感到轻松和愉悦。与此同时,一部分正能量的流行音乐如:《阳光总在风雨后》《我的未来不是梦》《水手》等作品,也会激发大学生的斗志,激励着他们永不言败、永不放弃。
(2)促进全民音乐素养的提高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加德纳曾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理论认为人类具有多元智能,每一项智能都有独立的功能系统,各个系统之间都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整体的智力活动。这八个相对独立的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认识自然的智能。加德纳认为,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提高全民的音乐素养是对社会发展是起到积极作用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综合国力的增长,人们也从对物质的需求转向对精神的需求,人们渴望能在精神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满足。艺术的全民化时代正悄然而至。相比较古典音乐与传统音乐,流行音乐则更加普及化与大众化。高传播性使得流行音乐对促进全民音乐素养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优质且具有正能量的流行音乐不但可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也可以给他们带来健康的思想与积极的三观,同时也让学生们的审美意识与鉴美能力得到加强与提升。
与此同时,简单易学的流行音乐也能成为大学生们进入高雅音乐殿堂的垫脚石,通过对某种流行音乐的喜爱进而更深入地去了解其相关的音乐,这种链式反应对于提高音乐素养与增长音乐智力起到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三、流行音乐正确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对策
1.明确大学生音乐教育的目标,完善音乐教育体系
大学生们喜爱流行音乐,这是一种自由的选择,但我们要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们往往对流行音乐本身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无法分辨其“高雅”与“低俗”的本质,这就需要教育来进行引导与干涉。
相比较其他学科,流行音乐更适合开设通识类选修课,实践证明,流行音乐的通识类选修课具有非常大的选课群体,以笔者为例,先后在高校中开设流行音乐选修,每学期开设两个班,每个班上限130人,在连续四年的教学过程中,每次选课都是爆满,甚至出现学生要求增加名额的情况,从这也不难看出,大学生们是希望能在流行音乐方面获得更多的理论知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课程的教育目标与音乐鉴赏,通过对每一种流行音乐背景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们了解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与文化脉络、阐明流行音乐的本质、梳理流行音乐的风格、解读不同流行音乐的地域差异与文化差异,而非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欣赏。与此同时,在鉴赏的环节也不能过度依赖当下最“火”最“流行”的音乐,而是应该鉴赏具有积极思想与正确价值观的代表作品,让学生们在课后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而非只是简单的了解,从而树立大学生对流行音乐正确的审美意识。
此外,教师更应该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的行列,为高校的音乐教育提供更多的教育素材,利用网络、线上、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教育手段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学习意识,完善高校流行音乐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丰富大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对负面的、低俗的、消极的流行音乐进行自主屏蔽,树立良好的、阳光的音乐审美观。
2.提倡高雅文化,提高大学生的鉴赏能力
时下的流行音乐创作与制作水平参差不齐,质量更是鱼龙混杂,在这种“火锅”式的流行音乐文化下,喜欢听低俗的流行音乐就反映出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出现了严重的偏差,究其根本,还是对审美教育的缺失导致。
现代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是较多的,但很多大学生都把时间浪费在电脑游戏、手机游戏等娱乐方面,较少真正地参与到高雅文化的活动中去。大学校园应该多花心思放在营造青春气息,打造高雅文化的氛围。积极提倡大学生参与各类高雅文化活动、艺术社团、艺术展演等,多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们对于高雅艺术的兴趣,提升高雅艺术的鉴赏能力,利用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引导整个大学生群体提高艺术审美情趣,鼓励大学生多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如:合唱社团、舞蹈社团、绘画社团等。
此外,也可以定期举办校园流行音乐比赛,给喜欢流行音乐的大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建立一定的奖励制度,在赛制上也可将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设置为必唱曲目等,切实让大学生们感受到流行音乐的不俗之处,潜移默化的给大学生灌输正确的审美观。
3.思政元素与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
流行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生命力,这也是为何能如此之流行的根本原因,但有很多流行音乐是缺乏实际意义的歌曲,制作粗糙,歌词简单无内涵,甚至整首歌曲都只是简单的重复。更有甚者是宣扬暴力、色情的低俗音乐,长期受到这些三俗音乐的影响,会让大学生们是非不分、善恶不辨,腐化与扭曲大学生的三观。
因此,要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要努力地寻找音乐课程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努力挖掘流行音乐中的思政元素,将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在学习与欣赏真、善、美音乐的同时净化灵魂内在的审美意识。
随着2020年全世界新冠疫情的爆发,全世界高校都发出了“停课不停学”的教育理念,网络线上课程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化的资源,打造流行音乐与思政元素相结合的网络微课、金课、精品课,打破传统授课模式,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也能学习到高品质的流行音乐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语
流行音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因其超强的大众化与传播性,成为音乐文化中占比份额最大的艺术形式。在受众群体中,大学生占有绝对化的份额。大学生喜爱某种文化是自由与开放的,但如何正确引导他们的审美情趣则是吾辈教育工作者重点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时刻谨记与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将某些文化直接规划到低俗的领域。流行音乐对于校园文化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其中包括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唯有弘扬积极向上、摒弃消极低俗,才能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当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