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基于科研育人视角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策略
2022-03-10龙黎
龙 黎
(铜仁学院艺术学院,贵州铜仁 554300)
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让受教育的学生形成对思政教育的内在认同感,为达成基本教学目标,思政教师应当主动拓展教育实施渠道,正确认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充分调动教学与进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推进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实现思政教育的核心育人功能,塑造高校学生的政治素养与思想作风。
一、科研育人的思想内涵与内在属性分析
科研育人可被概括为通过组织受教育学生参与课上或课下的集体科研活动,锻炼其动手能力与实践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最新专业知识、领会学科研究成果的同时,把握学术研究活动的基本原则,促进其个人道德修养与文化水平的提升,达到育人、授业的基本教育目标。科研育人这一全新教育方法蕴含着独特的思想价值,在高校课堂上涉及科研与学术研究的思政教学活动均属于科研育人活动的一部分。科研育人具备突出的教育优势,在渗透马克思主义理念的科研活动中,高校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自身所掌握的技能、观点、思维方法分析教师为其布置的研究课题,并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科研育人是一个具备一定思想深度的复合概念,是科研活动与育人方式的深度融合,通过将思想政治学科中的关键理论与核心知识点转化为科研主题,将思政教育融入科研活动之中,拓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能够在提升高校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促进其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是高校人才培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育人效果与引导作用。
思政教师可选择多种具备学术研究价值的主题,使之尽量贴近多数大学生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现实,如组织学生讨论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优点与缺陷、分析大学生的爱情观与人生观等,保证学生在参与专业性较高的综合性学术课题讨论时,能够正确运用教师在课上重点讲解的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科研活动包含进屋内丰富的育人内涵,能够全面激发高校学生立志报国的热情,促使其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是引导大学生认识科学规律的关键路径,学生能够在不断学习、深入研究相关课题的过程中,逐步强化自身认识社会现象、解析学术观点的能力。高校思政教师可有计划地开展小规模的科研活动与学术研究活动,让高校学生在此类活动中养成不畏艰险、不懈钻研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研究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养成求真务实的精神与探究思维,不断推进我国现代学术事业的发展,发挥科研活动在培育学生思维模式、集体作风、学术研究能力等不同领域的作用。
二、在思政教育中贯彻科研育人理念的现实意义分析
(一)可强化思政教育实效性
科研活动具备严谨性、周密性等基本特征,对参与者的专业素养、学术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长期的科研训练活动会促使参与相关活动的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思维灵活等优点,可丰富学生的学术研究经验,是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的有效教育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将科研活动设置为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要路径,在较为稳定的环境中组织科研活动,让学生逐步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养成求实创新的精神与认真对待每个问题的良好学术研究习惯,帮助一部分高校学生克服在学习领域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养成刻苦钻研、探求真理的好习惯。学生可在分析各类学术资料、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认清目前我国社会的发展现状,找到解决社会发展中常见问题的策略,深入研究常见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影响范围,制定符合实际情况、具备一定效果的解决方案,以此间接完成国情教育,提升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丰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组织方式与实施路径。高校思政教师应当坚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心智发育规律、学术研究能力成长规律等客观规律,主动将思想价值与教育理念贯穿课上科研活动与课下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发挥各方面力量关心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性,促进多管齐下、齐抓共管的全方位育人路径的形成与发展,给予学生更多引导与支持。
(二)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丰富性
开展科研育人教育活动是现代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方法,渗透科研育人理念的思政教育活动具备较为突出的针对性与丰富性,能够批量培育出具备较强科研能力、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在科研活动中教师可评估参与者的专业素养,测试学生的学术能力,了解到不同类型学生的品德与心理状态,在指导高校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时,教师的个人行为与思想观念能够间接性的影响部分学生,为高校学生提供道德领域或学术研究领域的榜样。高校教师可根据自身教学需求与专业发展方向,对以学生为主导的科研活动进行具体管理,开展和其所学专业契合的科研活动,为思政教育提供专业化的教育平台,扩展高校思政教育的载体。高质量的教学可推动相关专业科研工作的进步,进一步拓展教师的课题研究路径,强化多数大学生批判性思考、逻辑思维能力。现代思政教育不能过度注重知识灌输与理论教学,而是应当评析不同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关注作为课堂学习主体与科研活动组织者的高校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与指导技巧,运用技术含量较高的教学工具,构建富有吸引力、能够唤起学生探究欲望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才能找到科研灵感,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让科研活动成为高校思政教学的动力来源。
(三)强化思政教育的现实性
科研活动是一种实施难度较高、回报周期较长的探索性实践活动,能够起到培育高校学生求实精神、改善其学习状态的特殊作用。为实现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的高度融合,让思政教育具备更为突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特征,必须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开展以思政课程内容为课题的科研活动,尽可能地缩短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距离,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将较为抽象、无法被学生完全理解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容易理解、形象生动的形式,让思政教育获得来自学生的认同与理解,科研活动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学生能够在此类思维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与专业知识,因此教师必须在思政教育中贯彻科研育人理念,在科研活动中选取思政课程中的知识点作为研究课题,汇聚来自思政教师、教研组、教务管理人员等不同领域的力量,重点强化高校学生的理论素养与道德意识,让学生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问题,高校学生为解决教师所布置的高难度科研问题,可发挥自主学习意识进行小组内部的密切协作,制作包含多个问题的调查问卷,根据教师的要求设计采访主题与调查流程,组织开展深入各行业的社会调查,搜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现实研究素材、帮助专业老师梳理研究综述,此类科研探究活动能够让高校学生掌握高层次的分工协作技巧,使之领会团队协作精神,对于学生心智与道德观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三、贯彻科研育人理念的思政教学模式的缺陷研究
(一)教学内容重复性较高,不具备全面性
部分教师了解组织科研活动、锻炼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意义,然而未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严密、概括性较强的考核标准,对怎样开展带有思政教育作用的科研活动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多数情况下只能在课上简略地介绍“科研育人”精神的内涵与作用,并未将思政课程知识和道德理念融入科研活动之中,宣传效果不佳,无法起到应有的号召与引导作用。部分讲师与指导教师并未准确把握科研育人的要点与关键内容,可用的教学素材与案例较少,素材质量较低,无法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科研育人教育,独立制作的教案内容不全面,实践演练环节的内容较少,虽然能够达到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传授专业知识的教学目标,然而却缺乏思政教育应有的认知深度与价值观塑造能力。此类教学模式仅能将课堂变为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专业指导课,课程内容缺少思想性与开拓性,严重影响了思政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之间的融合,不符合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对于高素质人才培育的基本要求。
(二)评价机制漏洞较大
在思政教育实践中,评价机制能够发挥独特的引导作用,可准确评估参与科研活动、接受思政教育的学生个人心智发展情况。然而渗透科研育人理念的思政教育制度并未建立配套的评价机制,导致评价标准缺乏完整性、全面性。教师过度重视评估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与问题解析能力,以学生对课题的研究成果大小作为评价其阶段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这种重视科研成果、忽视思想教育过程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热情与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心。不完整的评价标准体系容易就学生的阶段 学习活动给出错误的评价,无法对学生个人道德素养的发展与责任感的强弱给出切实可靠的评价,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效。
四、贯彻科研育人思想、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正确措施
(一)结合学科内容选定科研命题,丰富教学内容
为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消除社会因素、教学环境因素、学生因素对教学活动产生的负面影响,思政教师必须明确认识到目前思政教育制度中潜在的问题与缺陷,有计划地进行深入探究与有组织的实践,突破制约教学水平提升的瓶颈,强化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感染力。教师应当合理运用科学手段与合理措施,深入发掘科研育人理念的深层次内涵,拓展科研育人的内容,引入新课题、新方法、新形态的教学活动,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相似、内容丰富的科研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还可将创造性思维融入渗透科研育人理念的教学活动之中,调整原有课程内容的讲解顺序与组织形式,引入更多富有现实性的鲜活案例,让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多样,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与具体学情删改具体的课程内容。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基于充实的教学内容开展思想教育,在每个章节中融入科研素养教育,可采用课堂辩论、演讲、展示的方式进行研究,思政教师要从选题、研究流程、讨论方式、分组标准、持续时间等多方面全方位进行考虑,让学生就某一课题进行深入探究,强调道德素质、学术研究素养对个人发展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
(二)革新教学评价标准,促进考评机制的转换
为强化教育评价的针对性,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必须放弃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与评估标准,秉承客观性原则,考核高校学生在不同方面的个人能力。高校管理者可将科研育人的实际效果纳入教师个人工作绩效考核标准之中,让一线教师主动参与到渗透科研育人理念的思政教学活动中,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意义 人力资源。科研育人活动的持续时间较长,考核难度较高,因此必须着手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不同类型学生的阶段学习成果做出客观评价,定期举办高校科研报告会或讨论会,让高校学生在此类会议或教学活动中养成主动评估自身学习成果的习惯,将科研训练融入思政教育的具体流程之中,进一步拓展教育空间。将线上学术研究训练和课上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文化素养,在满足学生基本学习需求的前提下,深入发掘课程主要知识所含有的思政元素,在面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与专业素养。
(三)拓展思政教育覆盖范围
为推动科研活动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必须改变科研与思政教育高度分离、失去联系的不利局面,建立渗透科研育人理念的思政教育机制,将思政教育元素深入融入学术研究活动的主题与具体组织形式之中,放弃形式松散、主题混乱的课上集体讨论模式,针对科研主题与活动组织形式构建常态化管理机制,根据不同领域专业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基本特性,设计相应的主题实践活动方案,全面提升学生的参与度,通过拓展思政教学活动的涉及范围,唤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思政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集中力量重点培育高校学生的道德素养与专业素质,在注重理论教学、高效率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当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应用所学知识的实践机会,进一步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发挥以思政教育为核心的组织、指导和引领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和方法等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中。
结语
思政教师必须着手打造大型思政教育平台,汇聚来自各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多方合力,强化对高校学生在思想、认知方式、情感、学习方式等不同方面的引导,让学生做好科研规划,制定完善的远期学习计划,开展专题讲座与学术讨论活动,强化考核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上学习活动,让学生自行选择采访主题并搜集可用的学术研究素材,以教学内容为指导,参与教师所组织的实践训练。教师应当进一步完善实践育人、科研育人体系,提升科研素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占的比重,促进高校学生独立性与主动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