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及其文学心理学批评功效*

2022-03-10董晓烨阎慧敏

大众文艺 2022年4期

董晓烨 阎慧敏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心理学与文学的联系尤为密切。人的心理促进了一众学科发展,特别是心理学和文学。二者均关注人类所独有的情感,且都关注显性行为和自我认知之间的联系。因此,对文学作品进行心理分析可以深度挖掘作品的价值。正如拉尔夫•科恩所言,文学批评与心理学说的交融将成为一条文学理论未来发展的道路。目前的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面,拓展其他的心理学理论的文学批评功能可以丰富文学研究。

在众多心理学理论中,个体心理学的意义非凡。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强调重视主体认知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影响巨大,许多当代心理学说中都有个体心理学的影子。可以说,阿德勒的大部分观点和洞见,已经巧妙精细并且无声无息地弥漫在现代心理学的思想当中。也就是说,这种心理学说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不但可以丰富此研究视域,还可为其他当代心理学理论的拓展提供参考。

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阿德勒著有个体心理学作品:《理解人性》《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生活的科学》《自卑与超越》等。在驳斥了生物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基础上,阿德勒认为,还有另外一种力量的存在,即人的“创造力量”。

个体心理学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发展过程,就是追求优越、超越自我的过程。对人类而言,出生伊始就存有自卑感。在远古时期,人类对力量的渴望是自卑感的源头。而对个人来说,自卑感始于婴儿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发现自己身小体弱,有时无法完成自己的目标。

对自卑感的不当处理会引发心理问题。因此,个人在应对自己的自卑感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虽然每个人都存有自卑感,但耽于自卑感,逃避所能够做到的事情,形成“自卑情结”,就会发展出神经病的倾向。二是个人的生活目标应切合事宜,若追求好高鹫远的目标,对优越进行过度追求,造成不惜任何代价以凌驾别人的心态,就会形成“优越情结”,容易引发人生悲剧。三是人处于世界之中,不是封闭的体系,只有与他人合作,并从中学会思考,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才能健康成长。

文学作品中广泛存在对应“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的三个方面的三种人物命运,包括心理障碍引发的人物自毁、个性畸形和心理健康带来的人物成长。对其进行细致分析,可以揭示出影响人物命运走向的内在心理因素。

二、“自卑情结”与人物的自毁

根据阿德勒的观点,“如果一个人把逃避指责作为自己生命当中的主要专注之事,那他与社会的一切关系都会受到影响。”有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就是这样走向了悲剧。鲁迅笔下的高老夫子、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禅智内供都是典型的例子。

关注高老夫子鲜为人知的内在心理因素,就能看到一个深陷“自卑情结”困扰的人。虽然高老夫子创作的“名文”颇受好评,甚至获得去学校教书的机会,但他却既没有继续投身于文学创作,也没有认真提升教学质量,反而一心关注左边眉棱上的一个尖劈形的瘢痕。哪怕在上课时,他对瘢痕的关注也没有减少,“上堂的姿势应该威严;额角的瘢痕总该遮住”。三心二意的讲课态度自然招致了学生们的不满,但他仍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反而认为是学生们在嘲笑他的瘢痕,一气之下竟辞职了。

整篇作品共出现六次对高老夫子隐约听到学生的嘲笑声的描写。每次面对仿佛不断萦绕在耳边的窃笑之声,高老夫子都感到忐忑不安,他的自卑感不断加深,最终形成了“自卑情结”。实际上,阿德勒认为,器官的缺陷会造成许多阻碍,但是器官的缺陷并不是一定会导致人们采用错误的生活模式。高老夫子脸上的瘢痕本算不上是多大的身体缺陷,但他缺乏主体认知,没有探究问题的根本原因的意识,反而懦弱地选择逃避现实的挑战。显然。这种逃避的行为使他的处境越发糟糕。辞职后,“自卑情结”引起了的巨大心理焦虑,促使他又做出了大骂女学等对他本人来说毫无裨益的敌对举动。

与高老夫子相似,禅智内供虽然是内道场供奉、池尾寺高僧,但他没有专心致志地研究佛法,而是为自己的过长鼻子操心上火。内供一方面积极地寻找使鼻子变短的办法,一方面又做出对鼻子不甚在意的模样。他总觉得有人在背后笑话自己,但实际上,芥川龙之介在《鼻》的前半部分没有描写周围人对内供鼻子的嘲笑,这些嘲笑极有可能只是内供自己的妄想。缺乏自我意识的禅智内供沉浸在妄想所制造出的负面情绪中,总是留意别人的鼻子,以至于做出不看人只看鼻的行为。显然,他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世界的目光已经扭曲了。尽管他找到了让鼻子变短的方法,但他仍无法摆脱自卑。在对鼻子是否会再次变长的担忧中,内供日益心绪恶劣,逐渐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他开始怀疑其他人在嘲笑自己已经变得短的鼻子,于是做下用木条打小沙弥的脸等等恶行,犯了嗔戒,俨然偏离了僧侣的初心。最后,内供变短的鼻子又恢复成了之前的样子,“内供在黎明的秋风中晃荡着长鼻子,心里喃喃自语道:这样一来,准没有人再笑我了”。鼻子的长短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品行和成就,内供对鼻子的关注明显属于弃本逐末、轻重倒置。

任叔称赞《高老夫子》对心理表现方法的运用纯熟;夏目漱石、山本有三均夸奖《鼻》简短有力、描写细腻。这正说明了隐藏在高老夫子和禅智内供可笑的行为之下的隐秘心理的微妙之处。正如佩洛夫所述:“心理学,以及其他行为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和理论,如果其分类和结构能通过诗歌、文学、戏剧、叙事作品和艺术中发现的语言、表达和观察得以拓展和深化,将会获得提升、丰富,变得更加实际和有用。通常来说,这些媒介比传统心理学对行为中的细微差别和微妙之处更加敏感”。

三、“优越情结”与人格的畸形发展

阿德勒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追求优越的一生。一个人有意识地构建了自己的目标,随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会采取各种行动。可以说,显性的表层行为是受内部心理因素所驱使的。随着对目标的不断追求,个人会积累经验、开拓视野,而后从失败向成功过度,日益趋近于完美。然而,对个人优越的过度追求,将使他的行为无益于他人。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个体产生了“优越情结”。

简•里斯的《藻海无边》中的罗切斯特、威尔斯的《隐身人》的格里芬等都是此类人物。尽管在人生中的某个阶段,他们可能取得了所谓的成功,但此后他们将会遇到更大的人生危机。

罗切斯特是他父亲的第二个儿子。根据当时的社会规约,他的哥哥可以分得大部分资产,而他能得到的资财很少。罗切斯特迫切地想要得到财富和地位,特别是他陷入个人财务危机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向父亲求援时。为了实现这种卑微形象的迅速转变,他谋划出卖自己的婚姻以得到新娘巨额的嫁妆。与安托瓦内特结婚后,金钱给罗切斯特带来了短暂的优越感,但他专注自我的狂热并未因此消减半分,反而试图通过掌控妻子来展示自己的权力地位。婚后不久,罗切斯特便称呼妻子为“马里奥内特”,意为一种提线木偶。随后,他还把妻子的名字从安托瓦内特改作“伯莎”,意喻着疯癫与悲惨。此后,他又将她幽禁在桑菲尔德庄园顶楼,一手促成了妻子的精神崩溃。罗切斯特看似过得如鱼得水,却无法掩盖内心的空虚。他急于改变自己处境,形成了优越情结,获得了暂时的成功,却无益于自己的发展,并给身边的人带来难以挽回的伤害和痛苦。

格里芬是一位富有才华的物理学家,这似乎是一项可以使全体人类都将受益的工作。但他急于在科学界做出一番非凡成,以至于在缺少科研经费时不惜走上了偷窃的非法道路。从他后续的表现可以看出:一方面,出于优越感,他相信自己的偷窃行为绝不会被发现;另一方面,尽管父亲因他的违法行为而死亡,他却毫无悔改之心。显然,格里芬对科研成果以及无上荣誉的追求已经过度了,他“奇怪地感到自己已经超脱于这种邋遢的体面人和肮脏的商品交易以外了。”实际上,这种以为自己已经高于生活、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想法不过是一种他自己的“优越情结”罢了。尽管他获得了实验资金并成功发明出隐身术,暂时取得了科研的胜利,但他也陷入了社会感扭曲的危机之中。格里芬“发现隐身术能给予一个人梦寐以求的东西——神秘、权力和自由。”从此,隐身术成了他进行犯罪的手段。在那种权欲熏心的自大狂妄之中,他癫狂地走向了生命的终结。无论格里芬自认为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其实,他始终处于生活无用的方面,孤立于生活之外。

格里芬对优越目标的过度追求使他产生不惜一切代价想要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优越情结”,做出许多伤害他人的行为,而这种无异于他人的行为最终也造成了其自身的毁灭。人们想要美好的生活,就需要建立追求的目标。从个体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文学人物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个体面对生活目标的态度与他在相应境遇下的表现的联系。

四、合作与思考:人物心理的强劲成长

生活问题的解决似乎总是存有进步空间、留有成功余地的,但在相应的时代,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文学作品中,有些人物可以通过合作与思考可以强大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笔下的华裔女儿们身上就体现了这种鲜明特点。

从表面上看,华裔女儿们追求事业与自由,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就。韦弗利是一名税款代理人,看起来自信、独立、进取;丽娜是一名建筑设计师,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和别出心裁的独创风格,作品颇受好评;罗丝是一名绘图员,工作时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菁妹是一名广告撰稿人,涉略广泛、豁达乐观。但她们都被他人的想法所左右,有些想法是臆想的,有些是真实的。

韦弗利无法停止对再婚的焦虑。在她想象中,母亲会反对她与男友里奇再婚。而菁妹则一直以为母亲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孩子。实际上,她们的想法都是凭想象编造出来的。在与母亲沟通后,她们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林多对女婿并无刻薄挑剔之意,宿愿也觉得女儿心地善良,拥有乐于助人的好品质。在发现这些让自己忧虑的偏见都是自己的臆想后,韦弗利和菁妹开始了解一直被自己忽视的自己血脉中属于中国的那一部分,真正地接受自己、拥抱未来。

丽娜和罗丝的自信随着丈夫对她们的评价而波动。尽管她们曾因丈夫的赞美而倍感自信,但婚后丈夫的批评也使她们自卑。丽娜与丈夫哈罗德合伙创建公司,她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她做出精彩绝伦的设计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罗丝婚后听从丈夫的建议居家办公,丈夫却嫌弃她毫无主见。在与母亲交谈后,她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并非依附于丈夫的评价。在保证自己的正当权益下,她们结束了这段不平等的婚姻,获得了独立性自信,仰首挺胸地争取成为更好地自己。

对自我的认知不像对身体的感知那样直观,但通过有意识的与他人合作,对过往经验进行反思,人就能认识自我、不断成长。华裔女儿们与自己的母亲的合作共同促进了她们对自我的认知。自我认知所带来的自信不仅意味着她们有获得离开家庭自立的谋生能力,而且意味着思想上的独立自主,可以承担社会责任,照顾并保护自己及家庭。

可见,通过合作与思考,人就可以发现自身价值、形成自我认知,进而保持积极有益的思想观点、走向愉悦的生活。在一个社会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只会可悲地受限于环境。无论一个人处于怎样的环境中,有过怎样的经历,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没有人必定陷入绝境。

换言之,个体心理学聚焦于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这离不开内心的驱动。心灵可以调动它在身体里所能发掘的所有潜力。通过发展与人合作的能力,心灵就可以对大脑的成长施加有益的影响,进而有效发展人的智力、理解力以及独立精神。通过与人合作,个体就可以摆脱悲观失望。生活总是会不断提出问题,没有人能完全掌握解决的方法。面对生活中无穷无尽的挑战,只有合作与思考可以帮助人找到真正充满希望的道路。

结语

“个体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宰人命运的不是先天因素而是后天努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奋发,每个人都有机会把握命运的方向、改变自己的生活。将个体心理学应用于文学研究,存有以下作用及价值:一方面,对人物形象进行有效心理分析,通晓的内在因素怎样促发他们的行动,而这些行动又如何影响其命运的发展。通常来说,人物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决定其能否改变命运。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读者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孔子认为文学具有“兴、观、群、怨”四项社会功能。从个体心理学角度阐释文学,可以发掘人的创造性,深度挖掘生命的精神价值。文学是心灵的镜子,通过揽镜自照,读者可以实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减缓过度的物质欲求带来的沉重负荷,从而超越自我局限性、拥抱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