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音乐剧应用于儿童校外教育活动的可行性研究*
2022-03-10黄霞
黄 霞
(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湛江 524084)
儿童音乐剧从属于音乐剧,可视为音乐剧针对特殊群体而衍生的样式。在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回溯当中可知,这一剧种也有百余年的历史。在1893年,爱德华•琼斯将它的《快乐的少年》搬上舞台之后,儿童音乐剧伴随着音乐剧的发展进入了辉煌的探索历程。它作为一种针对儿童需求而产生的剧种,融合了音乐、舞蹈、文字、戏剧等元素,往往内含着鲜明的教育主体。在校外教育的探索进程当中,儿童音乐剧以其在艺术性、思想性及教育性上的突显而备受关注,将儿童音乐剧应用于儿童校外教育当中既是时代发展所给予的机遇,也是由儿童教育内生发展需求而引发的一场探索。本研究将从可行性的视角,就这一融合展开全面的研究。
一、国内儿童音乐剧探索历程
我国关于儿童剧的探索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20年代。当时,在对中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创造性地将西方通俗音乐与民族歌舞、戏剧元素进行了融合而出现了一种类现代儿童剧的样式。这种小歌舞剧实现了在儿童观赏层面的中西统筹,深受当中的青少年的喜爱。其中不得不提到黎锦辉先生,他作为中国儿童音乐剧的开路者,在这一阶段创作了10多部享有盛名的居民,如《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等。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在当下的儿歌当中听到黎氏音乐作品的魅影,如被大家所知并更为改编的“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就出自它的《老虎叩门》选段。而当时适逢中国社会变革最为激励的一个时期,他的这些创举不仅丰富了小学生的生活,也成了积极响应蔡元培先生“美育”主张的一面旗帜。20世纪的30年代末,随着中日战局的不断恶化,大半个中国陷落在日本的铁蹄之下。战争下“无完卵”,中国的教育及文化发展几近停滞。在残酷的社会背景之下,中国儿童音乐剧提前夭折。在随后的解放战争当中,儿童剧的发展虽得到了荫蔽,但就其发展而言未能够得到新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儿童剧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曙光,但这一由西方所诞生的艺术样式未能够充分地被劳苦大众的子弟所接受,进而导致其虽有发展但进程缓慢。直到20世纪的80年代,中国儿童音乐剧的发展才真正地来到了苏醒期。国内艺术团体受到《芳草心》成功的激励,开始了在排演上的广泛探索,这使得中国儿童音乐剧的发展逐步地走出了低谷。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对外的进一步开发及大众审美的多元化需求的赋能,中国儿童音乐剧来到了它的繁荣时期。这其中较为由代表性的有《如果我有一双翅膀》《太阳鸟》《红领巾》等。儿童音乐剧的爆火,也使得更多的关注教育、关注儿童剧发展的认识加入进来,他们一方面致力于儿童剧创作的不断提质,另一方面开始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儿童剧、推广儿童剧。如在2006年,“体验音乐剧”网站正式面世。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爆火,一些儿童音乐剧片段也为上传到了平台,使得儿童音乐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校外教育探索中的发展之困
我国对于校外教育定位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校外就要可视为由专门的校外机构对学生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广义上的校外教育是指在学校以外的空间学生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和教育。校外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因此,校外教育也被纳入了我国的教育体系当中,成了教育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正是由于教育的搭台使得它在儿童发展当中成了学校教育的延展和补充。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思想日益盛行,校外教育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发展,成了现代教育当中一抹亮丽的色彩。值得关注的是,校外教育的发展进程当中,其自身的独立性决定了也需要通过在平台、内容、渠道等方面的不断探索来实现自身价值更好地彰显。而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校外教育的资源,资源的丰富性直接决定了校外教育的高度和厚度。在这些影响校外教育发展的资源当中,内容资源可视为其中的主体。它不仅是校外教育重要的外在形式,同样也是校外教育的价值承载。对于校外教育的工作者而言,寻找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成了事关校外教育发展的大事。
但在校外教育和儿童发展的双向选择上,目前国内校内教育还是课堂教育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多辅助性学科慢慢体现作用,儿童音乐剧以满足幼儿创造性、兴趣型、合作向的发展特点抓住教育界的眼球,是确保幼儿素质发展和智识发展步调一致的综合方式。
三、儿童音乐剧引入儿童校外教育活动的可行性分析
(一)儿童音乐剧引入校外教育的基础条件
1.儿童剧自身的教育价值
从儿童教育发展的视角来看,儿童音乐剧有着以下三方面的独特价值。
首先,增进儿童知识。儿童音乐剧本身是一种有着很强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舞美、灯光、造型、剧本、布景、道具等内容。对于儿童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广博的世界,是课本学习及日常生活当中无从接触到的。在对儿童剧的欣赏或参与过程当中,儿童能够于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之上完成学习和探索,了解其中的专业知识,体验儿童剧独有的魅力。与此同时,儿童音乐剧本身所蕴含的诗歌、文学、历史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
其次,提升儿童素养。审美能力是儿童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儿童教育的进程当中通过不同的组织样式和表现形式来促进这一能力的学习。儿童音乐剧在这一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它拥有多样多元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北京,可以透过不同剧目实现不同功能的学习发展、向外传达美及美的内涵,不止把美展现在儿童眼前,更是从根源上促进了儿童对美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拓展。同时,儿童作为受众可以通过感官的直接体验来实现对儿童音乐剧作品当中多彩的舞台、深刻的内容以及丰富的情感等审美元素的感知,为音乐剧当中所营造的审美情趣所陶醉,进而产生心底的共鸣,进而达成儿童音乐剧对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
再次,健全儿童人格。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儿童获得健全的人格。学生是终将是社会生活当中的一个孤立的个体,从这一维度而言,拥有健全的人格也将是教育当中能够加以关注,并通过多种教育途径予以实现的。儿童剧是一种综合艺术,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和艺术特色,多层次的教学环境,当中因剧情的安排很多角色,角色之间又相互关联。这就好比一个小型的“社会”,只有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才社会才会有序、和谐。这对于正值三观形成期的儿童来讲尤为地重要。它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让幼儿在宽松、快乐的氛围当中,明事、知理,不断完善自己。
2.教育政策的有力引导
艺术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于对儿童全面发展的推动。儿童艺术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艺术的情趣,发展艺术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湛江教育局曾就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导向,鼓励学校及校外教育机构能够创新艺术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艺术活动。在开展学生艺术活动中,要以育人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导向,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要进一步办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的建设工作。儿童音乐剧作为创新性教学形式新时代理解下的平台,这种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育实际和教育政策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合作样式。加之这些政策实际应用上的有力引导,使得儿童音乐剧应用于儿童校外教育活动更有方向,更富动力。同时,也让参与者获得了更多的信心,有了更多的憧憬。
3.儿童个体发展的需求
从更为宏观的维度来讲,教育不是一场跨层次、跨年龄的供给,而是应从儿童教育本身出发所开始了一场建立在兴趣之上的自我探索。儿童剧正是从这一维度出发所架构的艺术与教育的共同体。音乐剧的这种方式能够给予他们视觉的刺激、语言的引导使他们能够以更为轻松的状态来实现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鸣。同时,儿童在认知世界的过程当中,多以具象思维而非逻辑思维。音乐剧本身由有着丰富的舞蹈动作、剧情表演等,有着一定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这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从另一个维度而言,儿童对于来自校外的音乐剧有着天然的亲和,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往往能够使音乐剧在实践中在儿童群体产生非凡的体验。儿童们喜欢这种形式,接受这种形式,也通过自身的欣赏和参与推广者这种形式。在前期的实践当中发现,儿童音乐剧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变得积极主动,能够创造性地、批判性地、多维度地、自由地思考,表现出认知、社交、情感和精神运动的发展,获得乐趣,并通过戏剧发展合作技能,从而实现主动学习。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类的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活动”这一核心命题,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模式和认知需求千差万别,其实都发自审美敏感期内心的向往。故在教育研究层面,引导了素质的发展,就引导了人们心中的自由。素质教育是“必修”还是“选修”,教育理论研究上早有定论。可在各地实际教育工作中却经常被选择性放弃,归根结底是由于缺少及时的,深刻的、广泛的教育对象综合技能发展和思维改变体现,让人们无法从内心深处相信这既是未来的事情,也是眼下的事情。素质发展是否一定只指向未来,素质教育的成果检测是否只能“打支票”或“做心算”,在此研究报告中,我们提出把素质教育从单纯的思想品德建设中解放出来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把儿童对“美”的感受,通过综合的儿童音乐剧校外教育,建立在“求真、向善”的美育目的上,同时也对儿童不同维度的能力进行综合的挖掘和提升,警惕认知和行为脱离,旨在内外同时,心手同向的立体教育。
(二)儿童音乐剧走进校外教育的可行性探索
1.致力于高品质的剧目开发
儿童剧的需要发展,校外教育也需要在时代发展的洪流当中实现突破。个人认为,儿童剧植入到校外教育的进程当中,儿童剧虽可称为内容主题,但校外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平台作用。也就意味着校外教育有着更多的选择权。因此,对于这样的一场探索而言,优质的儿童剧目才是开始融合大门的“金钥匙”。没有优质的剧目作为支撑,被叩开的校外教育大门有随时关闭的可能。因此,对于儿童剧工作者应树立起市场意识,品牌意识,通过对优质剧目的打造不断提升其区域的影响力,这样才能够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也要能够从校外教育的目标上实现对剧创的改变和优化。如在剧目素材的选择中,一定要从儿童角度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儿童感兴趣的素材。恰当的剧目素材可以让儿童更容易走进剧中的世界,还可以帮助从儿童的心理出发植入一些互动环节,调动儿童积极参与到音乐剧的练习中,从而促进其综合艺术能力的发展。
2.实现校内和校外教育统筹
儿童音乐剧是儿童戏剧和音乐剧的艺术共同体,是以儿童为主要受众,结合了对白、表演、声乐、器乐、舞蹈、舞台美术等艺术元素。它具备智慧、道德、审美的完整统一发展功能,对儿童教育发展的意识已经被广泛地认同。但在发展当中也有着一些体系化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衔接上、协调上的不利。这不仅需要校外教育的发力,也需要学校积极主动地实现对这一进程的推动。对于学校而言,不能将儿童剧简单的定义为剧演或是校外机构的本职工作。而是需要学校能够从更大的视野出发看到儿童剧应用于校外教育活动中的可行性和价值。一方面,要能够让儿童由被动的观赏者成为主动的建设者,参与到儿童剧的编排、演出等活动中,充分激活儿童在儿童剧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使其价值能够被充分的激活。另一方面要将实现对这一进程的主动对接,将自身所内含的艺术教育力量与校外教育力量实现融通,实现在服务儿童发展上的大统一,大融合体系。
结语
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主张,注重艺术对人的教育作用。音乐剧是一种适应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并从让渡教育发展可能的方向引导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艺术教育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思想和内容的艺术净化,能够在培养完整人格,促进儿童发展上起到重要的作用。纵观我国儿童音乐剧的发展,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契合使其穿越历史风云而涅槃重生。对于校外教育而言,它伴随着教育大发展而日益地受到关注。艺术性和教育性统一的音乐剧与教育性和群众性并存的校外教育有着较高的融通性。这也就意味着将音乐剧引入到校外儿童音乐剧的教学当中,是完全可行的。将儿童音乐剧应用到校外教育当中,从方式上打开了学科教学的发展可能和校内外教育手段合作的有机性,继而在一定秩序的实现下,能够在保存其艺术和教育价值的前提,实现在传承文化、发展个性、完善教育、寓教于乐等方面的突破和发展。在探索的进程当中,可通过致力于高品质的剧目开发阶段、实现校内和校外教育统筹等策略的践行来深度推动,以期实现儿童剧应用于校外教育的双赢,让校外教育能够从社会或学校教育中获得一种思维模式的补充和矫正,更好地服务于儿童的成才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