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活流叙事在影视剧中辅助共情的作用
2022-03-10韩良
韩 良
近年来,国内影视行业欣欣向荣,自2017年《战狼2》创下56.94亿票房神话后,《流浪地球》《长津湖》等国产大片你方唱罢我登场。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但观众的观影热情并未消减。《2021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全年银幕建设逆市增长,新增5794块,同比增长7.67%。影院里大片拼杀,网台剧集也不甘示弱。艺恩数据提供的《2021上半年剧集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主流视频网站上线剧集185部,可谓一日一新。同时,资本涌入加速行业内卷,郭帆导演凭借《流浪地球》掀起国产科幻片热潮,路阳导演交出工业水准极高的《刺杀小说家》,创作者似乎掌握了票房和收视率密码——工业化。但是剧本和制作是影视的两条腿,国产影片工业水准的提高有目共睹,可剧本依旧是短板,好故事从来都是稀缺的。
主流影视作品的目的从来都是与观众达成共情。短视频改变了观众的观影心理节奏,导致观众对影像越来越缺乏耐心,视听奇观的吸引力式微。从电影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适当运用生活流叙事手法,引发共鸣与共情,为观众营造一段美妙的情感体验,而不仅是止步于感官刺激,不失为另辟蹊径。
“生活流”最初作为电影理论概念是由德国当代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提出的,他认为“‘生活流’的概念包括具体的情境和事件之流,以及它们通过情绪、含义和思想暗示出来的一切东西。”可是生活内容庞杂,我们不能事无巨细地展现,不能漫无目的、不加甄别地照搬。优秀的创作者善于发现折射太阳的那颗水滴,从生活中找到共性,找到观众的“集体生命体验”,让观众耐下心来看这个“和自己有关”的故事,进而达成共情。回顾近些年优秀影视作品,均可在“场景中的生活流”“人物塑造中的生活流”及“戏剧冲突中的生活流”中找到案例佐证笔者观点,亦可从电影接受美学的角度加以阐释分析。
一、生活流叙事手法在影视剧中辅助共情的表现
(一)场景中的生活流
1.场景选择中的生活流
一方面,视觉奇观能挑动起观众的肾上腺素,当观众看到《速度与激情8》中天降汽车雨的奇观景象,心也跟着音乐激情澎湃;另一方面,生活流能让观众会心一笑,人们在影片中看到熟悉的场景,亲切感扑面而来,共情便开始发酵。电影《少年的你》中截取了高三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片段:操场上,学生们喊着口号晨跑;教室内,学生们趴在堆满书山的课桌上苦读课本,一句句熟悉的公式定理不绝于耳;教学楼大厅内,LED大屏幕上醒目的高考倒计时;课间,主角陈念做英语听力题,耳机里传出熟悉的发音;食堂内,大家端着全国统一的铁餐盘排队打饭;教室内,月考过后,按照考试成绩排名重新调整座位,成绩好的同学优先坐在前排,成绩差的同学则坐在教室后面,老师还叮嘱男同学帮女同学挪桌子。爱奇艺视频平台上影片《少年的你》的弹幕上接二连三出现诸如“画面好真实”“熟悉的感觉”的评论,说明导演敏锐地捕捉到了经历过高考的观众的集体记忆。导演利用极具真实感的生活流细节,让观众不知不觉地对号入座代入人物和剧情,为观众理解人物、关心人物,与人物共情做了巧妙地情感铺垫。
此外,电影《吉祥如意》中,二嫂担心王吉祥知道母亲病危,躲在厨房偷偷给在医院陪床的兄弟姊妹打电话,语气平和地叮嘱电话那端的人每隔半个小时叫一下母亲,生怕母亲醒不来;大家把住院的母亲抬回家,自制的担架床很难通过狭窄的房门,大家互相指挥,最终成功进屋;母亲躺在炕上不省人事,任凭旁人呼唤不作应答,只能靠吊盐水艰难地维持生命,喉咙里发出粗重的喘息声。见证老人从病危到离世,是不少观众的集体记忆,大同小异。导演没有摒弃此类缺乏视觉奇观的生活流画面,而是如实地呈现给观众,让观众在一幕幕熟悉的场景中,与人物共情,甚至产生恍惚,这是电影吗?这明明是我的生活。不少影视作品在处理亲人生离死别时,演员全程痛哭,观众却无动于衷。因为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这样处理反而失真。观众相信了电影《吉祥如意》的真实,慢慢衍生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反思。观众在认可故事,认可人物之后,便会产生代入感,理解人物的两难,进而参与到后面的“家庭会议”等段落,与人物共情。电影《流浪地球》中,CN171-11救援队执行1125号子任务护送火石前往杭州1号发动机,在途经上海市时画面里出现地标建筑“东方明珠”、冰冻的黄色校车以及街头巷尾再熟悉不过的“兰州拉面”,又让观众瞬间找到了熟悉的场景。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此前深奥的专业术语和复杂机械设备与观众产生的疏离感,而且让这部科幻影片建构在真实生活基础之上,增加了可信度。观众看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潜移默化中将自己与影片联系起来,产生“这和我的生活有关”,甚至“这不是科幻,这一定会发生”的感受。观众与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物的命运担忧,与人物共情。生活流场景的巧妙运用,对于整部影片的成功可谓功不可没。
2.美术置景中的生活流
出色的美术置景能辅助叙事和塑造人物。电影《我不是药神》开篇给了一组程勇神油店的环境介绍镜头,画面里出现程勇的办公桌,桌子上散落着烟盒、打火机、堆满烟蒂的烟灰缸,看起来杂乱无章。深夜,程勇从烧烤摊返回神油店,店门上贴满了小广告。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经常看到的场景,导演并没有刻意让美术把场景布置的整齐划一,正是这种杂乱感让我们感受到真实。我们从这些生活流细节看出程勇的落魄,他像我们一样平凡,与命运抗争。观众产生代入感,理解人物,所以在程勇赚到钱的时候,我们会跟他一起开心。在程勇被假药贩子威胁从而退缩的时候,我们能够理解他。在黄毛因为救他而意外牺牲的时候,我们跟他一样歇斯底里。让观众代入人物需要技巧,而用生活流细节来营造真实感和熟悉感,让观众认可人物、贴近人物,是窍门之一。
(二)人物塑造中的生活流
1.人物造型
《我在他乡挺好的》是迄今为止,除疫情题材以外唯一一部片中人物戴口罩的影视作品,符合当下实际情况。当观众看到主角无论是坐地铁,还是走在街道上,身边的群众都戴着口罩,便能瞬间联想到自己的生活,难道我们现在不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空间中吗?该剧借由这个细节,缩短了观众和故事的距离。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部悬浮的电视剧,而是实实在在的当下。
《我不是药神》里程勇出场顶着乱蓬蓬的长发、身材发福、胡子拉碴,不同于以往我们看到的高大、帅气、干净的男主角形象。而找他来聊天的隔壁小旅馆的老板,竟然只穿着睡衣。人物造型接地气,故事中的角色仿佛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隔壁的阿叔阿伯,十分真实。反观电影《上海堡垒》里的江洋,无论何时发型都不能乱,即使是和入侵者交火之后,也要露出整齐的刘海,完全消解了冲突的力度,让观众觉得那不过是一场小摩擦。造型上忽视生活流的真实性,足以影响叙事。
2.人物台词
网剧《隐秘的角落》第一集,朱永平一出场就把赌徒的形象塑造的结结实实,凭借的就是几句极具生活流质感的台词。朱永平的饰演者张颂文老师的演技备受称赞,表演真实接地气,甚至被称为“纪录片式表演”。随后牌友劝说朱永平带儿子朱朝阳去逛街购物,换掉快被洗白了的衣服和旧鞋子,这种唠家常式的对话,让观众感到无比地亲切。
3.人物行为
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程勇带儿子洗澡,用力地给儿子搓背,儿子疼得直叫。程勇带儿子吃包子,儿子只吃皮不吃馅,程勇不想浪费,于是吃掉儿子挑出的包子馅。程勇的父亲病重,手术费用高昂。在楼道里,程勇求主治医生降低手术费,甚至送礼贿赂医生,却遭到拒绝。警察曹斌教训完程勇,返回吉普车内安慰姐姐,当他意识到姐姐怀孕后,立马把烟头丢到车外,并赶忙将车内的烟扇出去,担心姐姐吸二手烟。人物所表现出的这些生活流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从而让人物变得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电影《黄海》中,久南历经波折偷渡到韩国,饥肠辘辘的他见到食物两眼放光,狼吞虎咽,像极了现实生活中饿急了的我们。半夜,久南在便利店蹲点,吃着泡面充饥,看到旁边的男子吃着香喷喷的烤肠,忍不住多瞟了几眼,镜头一转他手里也多了一根烤肠。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别人吃着某种美食,也会想买来尝尝。人物的生活流行为反应,缩短了观众与人物的距离。观众由人物的反应联想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代入人物,进而理解人物,与人物共情。
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第一集中,乔夕辰到了工位上第一件事就是换拖鞋,来大姨妈后吃止疼药坚持工作。人物有代表性的生活流行为展现了当下职场女性的日常,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为共情埋下伏笔。
电视剧《对手》中,李小满无心吃饭,把舅舅给她盛的饭拨回饭锅里,被妈妈当场教育。这是不少观众的集体记忆,仅凭一个生活流的行为便精炼地塑造出李小满叛逆少女的人物形象。观众看到这会自我代入人物,进而理解人物,与人物共情。
(三)戏剧冲突中的生活流
有些影视作品为了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过分追求夸张的戏剧化,甚至有观众调侃“韩剧有三宝,车祸、癌症、治不好”。但也不乏有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不靠狗血夸张来招揽观众,而是靠隐藏在生活流冲突之下的暗流涌动来征服观众。淡淡的冲突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2015年,韩剧《请回答1988》横空出世,风靡亚洲,口碑和收视率双丰收。纵观全剧,创作者摒弃了狗血桥段,而是着眼于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德善爸爸偏心眼,总是给儿子开小灶,惹得德善伤心;德善和姐姐的生日相差三天,每年都想分开过,却总是被拒绝;德善以为善宇暗恋自己,到头来却发现是自己误解了。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观众在一个个生活流桥段中,品味人情冷暖,或开怀大笑或潸然泪下。观众想看的往往不是飞机大炮狂轰滥炸,观众需要的是情感体验。生活中的小事足以牵动人心,引起观众情绪波动。而且越是生活流的东西,观众看起来越亲切,理解和接受的门槛越低,收效越好。
谈道生活流电影,必定绕不开日本电影。北野武导演的《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中有这样一个桥段:贵子陪着茂买了一块冲浪板,准备搭乘公交回家时,却被公交司机告知冲浪板不能上公交。无奈之下,茂只能抱着冲浪板小跑着回家,而在茂的执意要求下,贵子选择继续搭乘公交。贵子觉得抛下茂独自搭公交是一种背叛的行为,心里充满愧疚。所以尽管公交上有空座位,贵子也坚持不坐,她用这种方式来“赎罪”。到站后,贵子急匆匆跑下车,朝反方向跑去迎接茂。最终,两人手拉着手默默向家走去。这是一个生活流的小事,但是观众却感受到了贵子强烈的内心冲突。
二、从电影接受美学的角度阐释生活流叙事手法的作用
文学概念里的接受美学是滋养电影接受美学的土壤。接受美学阐述了文学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作品因读者的阅读而获得生命力,文学作品经由读者的阅读才变得完整,读者参与了文学作品的建构。当这个概念被移植到影视领域,与观众学理论相结合后,诞生了电影接受美学。观点大同小异,即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持续不断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影片互动产生观影体验,帮助影片完成了最后的创作。不考虑观众的影片势必会抬高观影门槛,将观众拒之门外。影视作品作为一种独特的讲故事的媒介,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考量,它都必然比其他艺术形式更需要与观众互动。
电影一旦在市场中流通便具备了商品属性,观众能否接受影片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主流电影要与观众互动,生活流会成为天然的纽带。观众在电影里看到自己的生活,就会产生互动,也就意味着观众由此进入电影世界,感受电影魅力。因此,从电影接受美学的角度考虑,生活流是极其重要的叙事工具。
近些年,观众会把“是否接地气”作为衡量一部作品精彩与否的重要考核标准之一,大家越来越难以忍受悬浮的故事。2020年电视剧《雷霆战将》一经播出即遭到观众批评,主要原因是创作团队严重背离历史史实,片中大小角色装着打扮十分精致,八路军更是住进了别墅。2021年播出的网剧《乌鸦小姐与蜥蜴先生》中,女主角姜小宁没有固定的工作,一边兼顾学业,一边打零工养活经常住院的姑姑和奶奶。但是姜小宁却租着精装大三居,餐餐四菜一汤,处处透着精致豪华,丝毫没有打工者的真实状态。
上述例子并非罕见,如今悬浮剧充斥着我们的银幕。为了“卖点”,强迫生活逻辑和真实感作出让步,这种创作理念无异于杀鸡取卵。一部主流影视作品与观众互动过程中,最基本的诉求是达到共情。人类认知事物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经验+直觉”,另一种是科学。观众观影过程倾向于第一种,经验占了很大一部分。生活流叙事手法恰好回应了“经验”。观众在影片中看到熟悉的画面,听到熟悉的声音,符合自己过往的生命“经验”,从那一刻开始观众与片中人物、与作品达成连接,进而达到共情。
结语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而追求真善美,首先追求的便是真。虽然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但毕竟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创作者在场景、人物塑造、戏剧冲突等方方面面巧妙自然地融入生活流细节,定然会有助于观众接受作品,进而体会到作品所传达出的真善美。由此可见,适当运用生活流叙事手法,引发共情,借此来吸引观众,不失为另辟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