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视域下中国画的虚拟幻境及跨媒介演进*
2022-03-10胡馨月徐菊红倪子雯
胡馨月 徐菊红 李 月 倪子雯
(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从古至今,人类都试图通过丰富的想象力用各种媒介构建出虚拟的宇宙,从早期的毛笔,到现在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的元宇宙。通过元宇宙我们可以感受栩栩如生的数字世界、轻松游走于现实、虚拟空间。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触发了元宇宙概念的复兴,但是元宇宙概念仍处于不断发展和演化中,并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在20世纪60年代互联网诞生之初,人类无法想象互联网会带来的深刻、根本性变革,而在5G网络和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此刻,元宇宙概念复现了,并在我们眼前萌芽生发,预示了元宇宙时代终将要到来,每个人都可以在一个无限大的立体画布中恣意挥洒创意,充满无限可能,包括以跨媒介方式实现古人在中国画中描绘的虚拟幻境。
一、中国画的虚拟幻境与意象
中国画指中国传统绘画,是与西方绘画相对的概念。自从20世纪以来,中国画受到了外来文化和科技的冲击,产生形态和媒材的跨越转变,并为之产生新的生命活态,以适应当前迅猛发展的数字化影像艺术语境。中国绘画由于深受佛道等哲学宗教的影响,带有“玄幻”的意境和“虚空”的意味。在中国画创作时艺术家通过澄怀观道,达到天人合一的感应,并把触动心灵的内在感受物化为“玄幻虚空”意味。此时的“幻”特定指代了人类所感受和体验到虚拟的感受,主要借由各种感官接收到的信息,并且反馈到大脑情绪的感知状态。中国画中的“幻”是体现了宇宙万物虚拟性存在的问题。
中国画的虚拟幻境是创作主体经过充分的生活感知体验,为了表达触碰灵魂的内在感动,在头脑中借由艺术创造以传统的笔墨媒材和艺术手法而物化形成的平面意象。意象这个术语属于古代美学研究的范畴。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他的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一书中提出了在艺术创作中要重视意象的构建,比如“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就意味着在构思之初就需要先将客观存在的艺术形象与创作主体的趣味、思想和情感等相结合,最终物化为艺术作品的意象,其中“意”即为主体的心意,“象”亦即物象。
二、萌芽期绘画媒材营造的抽象幻境
自上古至秦汉,于中华文明逐渐成形时期,中国画艺术开始诞生了,虽然无法用确凿的文字来考察,但是已有的传说表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书画同源”这样抽象虚化的美学追求,蕴含了古人的抽象虚拟的智慧。现有的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也验证了中国传统的绘画主要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华夏先民使用原始的自然媒材和笔墨描绘的“彩陶”抽象图案、描绘在墙面的“壁画”和绘制在地面上的“地画”作品,抽象艺术形象涵盖了鸟、虫、兽、人面纹样。奴隶社会的早期,工艺美术中也蕴含着抽象、简练的图画的身影,比如青铜器的图案,都带有各种错彩镂金的图文;此外还有宫殿以及庙堂建筑,也都盛行使用错彩镂金的装饰图案。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纷争与动荡,绘画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拆解,绘画中“图案”的形式消失了,“礼仪”和“文字”功用也渐渐消失了,其艺术形式表现为手工艺类的抽象图案和虚拟绘画。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帛画《龙凤仕女图》,画面以大量的留白以突出主体的造型——姿态优美的贵族妇女和凤,人物造型为静,神态端庄虔诚,正在合掌祈祷;凤的造型为动,飞翔舞动,形成动静的对比,线条流畅,经过精心的构思,有很强的幻境美感。
三、中国画发展期的传神与游观
汉唐时期,中国画在笔墨表现技巧方面得到显著的增强,形成了更加独立的绘画理论和表现语汇。孙吴的画家曹弗兴的宗教人物画的佛像被称赞为“曹衣出水”,衣服的褶皱有采用有节奏和韵律的曲线,线条飘逸,有很强的形式美感。东晋的画家顾恺之通过描匀称蜿蜒的线条的绘画方法实现了“传神悟对”和“迁想妙得”,提出了著名的“传神论”,使得中国画的思想性和技术性得到了理论的界定,绘画被引向对人的精神表达的高度。南北朝时期张僧繇独创性地使用书法中的各种笔触形态,此外通过高超生动的描绘,不仅仅局限于人物神态,还对所有的描绘的艺术形象进行发展创造,使得万事万物产生生命活力,这样造成画面的形式美感发生很大变化。至此,中国传统绘画的完备的笔法美学观点成形了,形成了在笔技法中的对于趣味、韵味、气势和意境等的美感追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潮对儒家的入世和治世观进行反叛,推崇道家和佛教的超凡脱俗的玄幻观点,在这样的语境下,中国画的一种重要的题材——山水画得以萌芽和发展。南朝时期的王微强调画家要多观察体验,从而能够熟练的表现情感思想。隋朝展子虔《游春图》是可以追溯到的最早期的一张独立的山水画作品,蕴含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中国画的美学旨趣,构图沉静,设色古艳,标志着山水画的成熟。
四、中国画成熟与分化期的超越旨趣
中国画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充分的极致发展和分化。唐宋时期的绘画艺术具有“致广大、尽精微”的幻境特色,此外在画面之外更强调画面思想性和情感性探索,如在创作中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思”;宋代强调“三远”“求无人态”以及“胸有成竹”等绘画理论。此外,写意画这样的技法开始成形并独立出来,比如北宋苏轼为文人写意画的发展做了有意义的实践探索,为文人写意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北宋文人画家米芾以及梁楷等开启人物和山水题材的写意风格的先河。
在元明清时期,文人画重视充分展现思想性和情感性,因此强调对于艺术家的思想境界的提升。传统绘画领域有两个发展趋势:一是画家主体分化为文人士大夫、宫廷画师、民间艺人等,艺术家群体分化和固化使得中国传统绘画沿着三种道路发展——文人画、院体画和民间绘画,但是着三种绘画艺术仍然隶属于中国画系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是书画在分流千年之后再次合流,将文人画推向新境界,强调笔墨符号的情感性表达,主张“书画同源”以及“以书入画”等观点。在数百年间中国画坛诞生了风格多样的作品,涌现了一大批画家,在绘画技巧和思想情感方面促进了以文人画为典型的传统绘画艺术不断发展。例如元代的赵孟頫提倡融合造境与写意、诗意化与书法化,为后世表达隐逸虚拟幻境的文人画发展做了很大贡献。
中国画自诞生之初,就蕴含了中华文化特有的诗意幻境追求和美学智慧。在空间上,中国画强调对于时空的突破;在艺术特色方面,中国画的意象强调艺术家的品德修养、追求以高尚作品境界来育化人,重视真情实感,以形写神、“畅神”等;在艺术观念方面,中国传统绘画既推崇儒家的中庸之道,也强调道家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此外也对佛教的教义兼容并蓄,比如在绘画中强调“自性论”,就是充分表现创作主体的情感思想,并物化为最高境界的艺术作品;中国画在体系上追求抽象、空灵、简淡、幽深的虚幻意趣。因此,中国画及其所承载的东方艺术和中华美学精神,借由蕴含宇宙万物的虚拟玄幻影像,被人类所共同感知和感应。
五、中国画虚拟幻境的跨媒介演进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国画形成了程式化技法和成熟的美学规范,传统绘画媒材本身的特点以及局限性使得其难以在传统媒材基础上做全新的创新发展艺术实践。随着20世纪初西方美术大量的涌入,对中国画的未来前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传统水墨画究竟往哪儿走,中国的绘画艺术领域激烈争论过关于水墨画的发展方向,而悲观的“穷途末路”观点也引起了国人的深刻反思和对传统水墨画的反叛。与此同时,实验水墨艺术彰显了水墨媒材的张力,以此来表现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和变迁,但传统水墨最本质的呈现却应该是如何回到虚拟幻境。有别于中国画的传统表现形式,当代水墨艺术打上了与时俱进的跨媒介演进的烙印,主要通过各种突破传统媒材的水墨实验来探索中国美学观念的新形式,虽然也使用水墨元素符号,但是却在作品中融入西方特色的构成艺术形式和技法。如梁蓝波的水墨艺术作品《天象》,他对于水墨的理解和作品表现出的宇宙意识,完全抛弃了日常视觉形象的呈现,追求水墨与宣纸等艺术特质,构建出奇异、虚拟、抽象的幻境空间。有些当代水墨艺术作品发挥水墨媒材于宣纸上氤氲的肌理,不受传统的笔墨技法的规约,形成奇幻、怪诞的虚幻特征。
在元宇宙视野下中国画虚拟幻象的跨媒介演进,其艺术表现形式取决于各种媒介本身的特质,因此,水墨画营造的虚拟幻境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跨媒介艺术面貌。换句话说,水墨画在用多种媒介呈现出亦古亦今的虚拟幻象具有相当宽泛的包容性,融入了多媒材形式、多感知通道、多民族、多维度、多文化和多艺术理念等,创造了更宽泛的时空艺术。因此,其已经不再受限于笔墨纸砚等传统媒材,传统的画框拆除后,当代水墨艺术不断向艺术装置、舞蹈、动画、虚拟现实、元宇宙等跨界发展。当代的水墨艺术至少呈现以下3种类型:
1.反传统手绘的多种媒材实验
从表现形式而言,中国画和西洋画最显著的不同表现在,中式绘画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的思想性,然而西洋绘画追求形似,通过块面感塑造形体。在当代水墨艺术家刘国松的水墨画实验艺术创作中,不仅发明了“国松纸”,自创“抽筋剥皮皴”、拼贴等种种方法,完全有别于传统笔墨媒材的跨媒材实验表现。皮道坚、张羽等人进行媒材肌理效果实验,以多种媒材的综合运用探索水墨艺术跨媒介语言和多元化虚幻意境。此外,尚杨和曹吉冈的水墨艺术作品使用综合材料在麻布上创作。尚杨的《董其昌计划》等作品随意的拼贴、重塑古代画家山水画意,随意中见严谨,体现出融合中西美学的自我意识及境界。王天德的《水墨菜单》和王南溟的《字球组合》把水墨引入立体空间中,把水墨由二维平面转移到三维装置中。徐冰的装置艺术《背后的故事:江山万里图》,拼接、粘贴多种植物素材,借助光照构建出类似水墨画的视觉光影意象,该作品以新颖的实验艺术形式展现出中华美学智慧。在元宇宙视域下,这些多种媒材实验为中国画的跨媒介的虚拟幻境研究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2.模拟水墨形态的影像与观念水墨的数字影像
郑重宾所创作的影像装置作品《磨墨》,将传统水墨媒材置于在大型的石砚投影的装置设备中,通过光学媒介表现了重复磨墨的机械过程。邱志杰创作的《重复书写兰亭序》,其寓意是对传统艺术作品的虚拟幻境进行颠覆,并作为对当代社会问题提出反思,以及表现对经典艺术作品的反讽和反叛。当代中国的水墨艺术的创作理念和方法,关键在于艺术观念的革新。在元宇宙时代,当代中国的水墨艺术变成了一种观念符号,几乎所有的跨媒介的艺术类型都可以表现水墨艺术的抽象符号,变成了中国画虚拟幻境的重生和跨媒介活化实践探索。
3.模拟水墨形态的多维度虚拟幻境影像
元宇宙语境下中国画以数字化技术呈现的虚拟幻境,可概括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二维数字图像,以数字化技术模拟水墨笔触。另一种是数字化三维虚拟幻境,以三维水墨为例,通过三维建模,再自动生成轮廓线、边线和贴图、景深等,然后用数字后期合成来模仿勾线、皴法和晕染的效果,但是,非真实渲染技术基于三维透视计算的本质不能改变,这使其与传统水墨画中的画家的主观性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基于三维数字化建模技术中国画并不能实现真实水墨的笔触、纹理模拟,但是可以退而求得神似中国画意象的数字虚拟幻境构建,通过多感官通道(比如视听语言等)进行中国画的跨媒介活化创新设计。如在虚拟现实实践方面,国内外都已经开始尝试把中国画作品进行创造性转化设计,利用VR绘制中国画内容,比如VR版《清明上河图》的3D场景漫游,以及基于VR的吴冠中《江南水乡系列》绘画,还有故宫博物院用VR技术制作的宫廷绘画;在国外,大英博物馆采用3D虚拟漫游技术表现明代项圣谟的中国画《秋林读书图》,当然现在也有一些恶搞的中国画活化,这就脱离了中国画所蕴含了触动灵魂的内在动因。
在动画设计中,我国在建国初期就开始探索把中国画所呈现的虚拟幻境和动画进行跨界融合和开发,千禧年后我国更是涌现了一批技术层面上的模拟中国画的动画佳作,如《夏》《双下山》(2008)等,此后各电视台、院校和公司纷纷制作水墨动画短片,推出《清明上河图》(2010)、《绝弦》(2010)、《剑》(2019)等;《秋实》(2020年)以临摹齐白石中国画技法和8K数字影像技术而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此外,还有用3D建模来活化中国画的动画设计,比如2014年中美合作的动画影片《神笔马良》把国画《泼墨仙人》融入迪斯尼的3D动画技术,然而好莱坞式故事和刻板形象丧失了中华文化中触碰灵魂的美学精神。
总之,在元宇宙视域下,数字影像传播形式和渠道的多样性为中国画的虚拟幻境传承与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通过充分应用数字化视听语言、互联网、沉浸式VR和移动APP等跨媒介多通道载体进行传播,增强其自身的影响力。今后,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以实现艺术概括、笔墨的偶然性、线条的多样化、元素抽象化、多通道感知技术等来模拟构建出更感人至深的灵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