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开展乡土文化教育
——以南宁市博物馆为例

2022-03-10夏丽娜

大众文艺 2022年4期

夏丽娜

(南宁市博物馆,广西南宁 530219)

一、乡土文化

“乡土”——故乡的土地,其在广义上可以理解为是某个具体的地方或者是空间,而这个地方或空间能够给人们提供一定的安全感与归属感;狭义的“乡土”,也常常被用来指代乡村。本文所探讨的“乡土”主要是指“家乡”,所讨论的乡土文化教育,是以家乡作为载体,通过教育的方式使民俗等乡土文化知识和文化遗产得以传播和传承,让大家在传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热爱乡土的情感,增进他们对所在地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知。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可以分为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等。物质文化是乡土文化表现形式的一种静态特征和实体存在,大体可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乡土物产等三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中非物态文化存在,可以分为地方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历史文化主要反映一个地方深厚的历史底蕴,包括有地方的历史沿革、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遗迹和遗物、本地历史名人、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等等。

二、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近现代教育学家潘光旦先生说过:“近代教育下的青年对于纵横多少万里的地理,和对于上下多少万年的历史,不难取得一知半解……但我们如果问他……,他从小生长的家乡最初是怎样开拓的,后来有些什么重要的变迁,出过什么重要的人才,对一省一国有过什么文化上的贡献,本乡的地形地质如何,山川的脉络如何,有何名胜古迹,有何特别的自然或人工的产物--他可以瞠目咋舌不知所对。”这段话如今用来形容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也不足为过。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整合的背景下,外来文化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下,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有着很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实现自我文化认同感

社会个体对自我的文化身份认知主要来自其对所属群体的文化认同。现实社会中个体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到外地甚至是出国进行求学或者工作的现象越来越多。他们背土离乡,与自己从小生长的家乡在情感、认知方面逐渐产生淡化。另外,在经济全球化和西方文化入侵下的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自我价值观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在这种种原因之下,出现了人们对本土文化不了解,甚至不认同并轻视的现象,出现很多人的文化自我认同意识薄弱。因此,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人们对本乡本土文化有所了解并认可,最后成为大家所共同拥有的情感纽带、精神寄托,从而实现对自我文化的认同。

(二)提高文化自信

习近平曾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如何提高文化自信,乡土文化教育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乡土文化包含了本地、本民族优秀的物质、非物质文化、历史文化等,人们只有对本地文化进行深入学习了解认知,才能为本地文化而感到自豪,从而达到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达到提高文化自信的目的。

(三)培育家国情怀

悠悠乡土文化,拳拳家国情怀。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是以养成乡土之爱为起点而启发爱国心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乡土文化中的“孝”“忠”是其重要的基本理念,表现在社会结构上就是家和国。“爱祖国”“爱人民”,这个是我们从小念在嘴边的歌词,印刻在每个人的脑海里。那具体怎么爱祖国,爱人们,那就需要我们先从爱家乡开始来实现。祖国就是由一个个家乡来构成,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最熟悉的家乡文化了解,从而认同热爱,才可以一步步升华为爱国。家国情怀是乡土文化独特魅力所在,实现乡土从家到家乡再到家国的延伸,从小情怀上升到开放包容的家国情怀。

三、博物馆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优势

(一)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可以带给观众直观性体验感受

青少年可以坐在教室里,通过老师们的生动的讲述来了解本地的历史、民俗、风土人情等,但是这样的理解应该不会很深入,只停留在有所了解的层面上。如果走进博物馆,通过真实、直观地观看展厅中一件件有着悠久历史的文物,聆听讲解员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相信会对本地历史有更深的了解,更能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实物性、直观性——这就是博物馆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所在。

(二)博物馆自身教育职能要求,其是开展乡土教育的重要场所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由此看出博物馆拥有大量反映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物证,因此,在博物馆陈列当中必定有与本地乡土密切相关的陈列展览;另外,从定义也可以看出,博物馆的首要职能就是教育。乡土文化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家对家乡的关心与观察,培养爱国情操,开启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兴趣。博物馆里展出的内容与本地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人们可以通过观看展览、参与动手实践、参与本土文化相关的教育活动等来培育大家对家乡的关心、培养爱国情操,激发探索的兴趣,从而实现乡土教育的目标,成为开展乡土教育的重要场所。

四、利用博物馆开展乡土文化教育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等相关内容的不断重视,博物馆对乡土文化教育也逐步重视,尤其是对本地文化的推广日渐加强,南宁市博物馆正是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博物馆馆藏资源的优势,大力传播和推广南宁本地传统文化,成效显著。下面就以南宁市博物馆为例来探讨博物馆传播与推广乡土文化教育的具体措施做法。

(一)深挖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举办本土地域特色展览

南宁市博物馆于2016年建成并对外免费开放,是一座市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以宣传展示南宁本地历史文化遗产为主。为满足本地及外地观众了解南宁历史文化的需求,本馆的陈列展览在设计中非常注重突出南宁本土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南宁市博物馆展厅由两个基本陈列和三个专题馆组成,其中基本陈列展是以南宁本地历史发展阶段为脉络,全面展示从史前南宁、古代南宁、近现代南宁、当代南宁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化现象和历史事件及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三个专题馆主要是突出南宁本地特色文化、重要历史事件,重点展示了南宁本地突出的民歌文化、红陶文化及重要革命历史事件——“南宁兵变”。通过这些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展览,观众可以全面了解南宁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深切体会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颠覆南宁是一座没有历史文化城市的错误印象,从而使我们本地优秀的文化遗产可以一代代弘扬和传承下去。

除了常设展览,南宁市博物馆还通过举办地域特色的临时展览来展现南宁市丰厚的文化底蕴。2016年,南宁市博物馆举办了“我的乡愁——美丽南宁摄影图片展”。该展览以宣传“美丽南宁”为目标,围绕“乡愁”,通过摄影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南宁的美与好,如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历史文化遗迹、山川地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弘扬了故土乡愁之情;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南宁市博物馆推出《百年风华正茂 奋斗铸就辉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南宁党史图片展》。该展览用400多张珍贵照片以图文形式讲述了建党100年来在南宁发生的重大党史事件及背后的历史故事。展览一经推出,吸引了大批量的单位团体、亲自家庭等来馆参观,参观人数达到临时展览参观人数历史新高峰,获得大家一致好评。

(二)加强多方合作创新,举办本土地域特色教育活动

南宁市博物馆多年来一直以弘扬乡土文化为己任,不断深入挖掘本土地域文化特色,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遗产活动,吸引社会的关注,从而引导广大青少年及成人观众参与其中,逐步了解南宁本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树立爱国爱乡的热情。以下仅举数例予以说明。

1.打造本地民族特色品牌教育活动

广西作为多民族聚集区,拥有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本地璀璨的民族文化,南宁市博物馆近年不断挖掘打造本地民族文化内涵,打造了“博艺苑”“舌尖上的博物馆”“壮乡山歌会”等教育品牌活动。其中,“博艺苑”是面向公众重点打造的民族文化品牌活动,以活态表演的形式向公众展示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重点围绕广西不同种类的民族传统乐器进行演奏赏析,提高公众对广西民族传统乐器文化的认识;“舌尖的博物馆”是南宁市博物馆2017年起推出的品牌教育活动,该活动在每年的春节、元宵、“壮族三月三”、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假日里推出,目的在于让观众通过学习了解本地传统美食文化内涵、亲手参与体验美食制作来引导大家对本地传统饮食文化关注热爱,以此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博物馆在春节开展了“打油茶”“打年糕”活动,三月三推出“百人制作五色糯米”活动等,活动一经推出,颇受大家喜欢,本土饮食传统文化在大家互动体验中得到了传承;“壮乡山歌会”是南宁市博物馆携手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建南宁市山歌文化传承基地,联合推出的活动。山歌会活动在“大地飞歌—南宁民歌艺术展”展厅中开辟专门场地进行演出,每周一小场,每月一大场的山歌会演出,活动中来自广西的壮、汉、侗、瑶、苗等民族歌王同台献技,通过山歌对唱、山歌剧、民族语教学等多种形式,展示传统山歌文化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互动氛围十分浓厚。

2.白话童谣传承活动

白话童谣是白话地区儿童语言的瑰宝,白话童谣曾入选第五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白话童谣,2017年9月28日上午,南宁市博物馆在南宁市壮志路小学进行签约仪式,合作共建“南宁市文化教育基地”。南宁市壮志路小学在南宁地区小学中资历较深,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在文化方面也始终坚持传承和创新,致力于开展有南宁本土白话童谣传唱等活动。双方之间进行深度合作,能够有效促进白话童谣的传承发展。在2018年6月9日,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博物馆特邀壮志路小学的学生来馆开展白话童谣非遗表演活动;在2019年6月8日的博物馆奇妙夜上,非遗项目白话童谣、传统民族服饰走秀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

3.“南宁历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活动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传播和普及本地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大家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南宁市博物馆近年来积极开展“南宁历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活动。博物馆教育人员深挖本地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举办流动展览、南宁历史文化讲座、南宁历史文化小课堂、非遗体验活动、有奖竞猜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走进南宁市各中小学校园、社区、福利院、军营及乡村等地,积极与公众进行互动,充分发挥博物馆在乡土文化教育的作用。

4.“重温红色之旅”大课堂活动

红色历史文化是乡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在南宁这片红土地上,曾留下了毛泽东、邓小平、邓颖超等革命伟人的足迹,在这里也曾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南宁市博物馆深挖本地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在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之际,设计开发了“重温红色之旅”大课堂活动。“重温红色之旅”大课堂主要面向团体开展,采用“参观展厅+素质拓展”的沉浸式课程设计,带领观众走进1929年南宁兵变,聆听革命故事,探寻先辈足迹。该活动自上线以来,场场爆满,受到观众一致好评。大家纷纷反馈活动体验感非常好,课程设计新颖,大家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南宁地方党史,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在思想受到洗礼、心灵产生触动的同时,铭记革命历史、传承革命传统。

(三)打造南博非遗研学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是一个地方人们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是时代发展的见证、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技艺得不到传承,濒临消亡。加强非遗保护刻不容缓。南宁市博物馆作为对话历史、感悟艺术、传承文明的城市文化社区,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南宁市博物馆与引进的文化公司合作共同打造了“南宁市博物馆非遗研学中心”。非遗研学中心的非遗课程自2021年9月上线以来,采取每周末上午开课的方式,提前通过本馆微信公众号推出进行预约报名。截至目前,南宁市博物馆已推出30余期非遗课程,内容涉及有皮影戏、扎染、蜡染、棕编、南宁剪纸、糖画、渡河公、百鸟衣、南宁邕剧等各级非遗项目,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学校老师及家长们的喜爱。大家通过非遗课程来深入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体验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点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之火,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四)创新教育形式,出版《广西神话传说少儿绘本》

出版儿童读物是一种很好地宣传本地历史文化、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的重要形式。2018年南宁市博物馆与广西霖创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发《伦歌朝观——广西壮族神话传说少儿绘本》系列丛书。该套绘本选材独辟蹊径,是广西第一套以壮族神话传说为题材创作的少儿绘本,曾荣获2018年广西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中的文创设计奖(产品奖)第三名及最佳人气奖,其图书版权出口到印度,通过此套绘本让印度人民也能了解广西本土民族文化。南宁市博物馆还配套绘本开展广西壮族神话传说系列教育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少年儿童热爱家乡、理解本土文化的意识。

(五)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职能,与本地大中小学校开展基地共建

博物馆里拥有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是当地青少年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最佳选择。南宁市博物馆近年来不仅通过丰富的展览、教育活动吸引很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了解南宁本地文化,还主动走出去,与南宁本地大中小学校开展基地共建,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开展不同的教育模式,积极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的教育职能。该馆先后与南宁市壮志路小学、五象湖初级中学、南宁市体强路中学、南宁市三中、南宁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南宁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南宁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十多所院校开展基地共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方式开展合作,积极宣传南宁本地历史文化。

结语

博物馆是一个地区历史资料、乡土人情等最富有的收藏者和最直接的呈现者,利用博物馆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更能让观众感同身受。南宁市博物馆一直没有停止创新的步伐,通过不断举办本土地域特色的展览、形式新颖的乡土教育活动来帮助当地人民牢牢将乡土之情深藏于心,激发青少年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向青少年传输正确的价值观,让民族文化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注释:

①潘光旦.说乡土教育[J].教育,2009(31):60.

②郑伟斌.“根”之教育——谈乡土文化教育与地方民俗传承[J].教育文化论坛,2013(01):38.

③《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关于博物馆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