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囚绿记》的内涵解读

2022-03-09刘鹏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12期
关键词:囚绿记圆窗屈服于

刘鹏

《囚绿记》是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佳作,文章明写“我”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体现了其“性格特征”,暗中则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赞美了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接下来,笔者就解读一下《囚绿记》的内涵。

文章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日日与窗外的一支常春藤为伴……

“我”所居住的公寓并不大,“高广不过一丈”,有 潮湿的地面和“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 玻璃的窗”,可以说是十分简陋。但“我”却感到“喜悦 而满足”,原因是窗外有一支青藤。“圆窗外面长着常 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 候,便有一片绿影”,因为对“这片绿影”的喜爱,“我”选了“这房间”。可见,作者对青藤有着非常特殊的情 感。他的心中满是对“绿”的期待。“绿色是多宝贵的 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即 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字字句句饱含深情,令人动 容。

“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便“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好让自己面朝墙壁和小窗”,以致“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可以愉快地与绿叶“对语”了。他将一腔深情寄托于青藤之上,“快活地坐在窗前”,“留恋于这片绿色”,关注着它的点点滴滴,“看它怎样伸开……看它怎样舒开……我细细观赏它……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悬垂在我的案前”的“绿的枝条”“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眼前的一切,让“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让我不由得想到了既往的经历。那时,虽然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有“嫩绿的芽苗”从床下长出,我都“不忍加以剪除”。当友人替我拨去时,“倒怪他多事”。

没过多久,“我”便萌生出了完全占有它的“自私的念头”,想“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只为“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不过被幽囚的“绿友”却不愿意随“我”的意。它有自己的追求,“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这让“我”忍不住埋怨,埋怨“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觉得“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后来,“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枝条也变得细瘦而娇弱……“我”可怜它,但“仍旧不放走它”。

在虚实之中,青藤的一切得以完全呈现,作者对青藤的情感抒写的淋漓尽致,同时,虚实的结合也让文章摇曳多姿,耐人寻味。

有了上面的一番描写,就为下面的释放和怀恋奠定了基础,其象征的含义、真实的情感也就自然得到了宣泄。其释放的直接诱因便是“盧沟桥事件发生”。

“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毋庸置疑,我的情感是真 挚的,毫不矫饰造作,即便在我离开这青藤一年之 后,也依然难忘它,“怀念着”它,我把它看做自己的 “圆窗和绿友”。作者为何会有此种情感,又为何是 如此的执著,联系“卢沟桥事件”这一重要史实,答案 不言自明。作者就是借助对青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精神的赞美,来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忠贞爱 国的情怀,从而表达对沦亡祖国山河的早日解放的 祈愿啊。

后来,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朋友来电催“我”赶紧南归。“我”不得不变更自己的计划;在临行前“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向它致诚意的祝福”。即便在离开这里一年之后,“我”依然难忘它,“怀念着”它。

可以说,作者的每一个意念、每一个行动都展现了他对绿的喜爱。在文章的末尾,他向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这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文章中的常春藤是永不屈服的常春藤,作者心中的中国人也是永不屈服的中国人。

陆蠡不愧是深谙散文写作的行家里手,难怪余光中会夸赞他“只从一丝萦念的线头,便会抽出一篇美丽而多情的绝妙小品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县致远中学)

猜你喜欢

囚绿记圆窗屈服于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滴水藏海
先天性外耳道狭窄和闭锁患者卵圆窗、圆窗的空间方位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屈服权力
圆窗龛在内耳给药方面的临床意义及其解剖分析
因为有月亮
因为有月亮
《囚绿记》主题探究
《囚绿记》教学中的理性与感性思辨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