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囚绿记》教学中的理性与感性思辨

2016-12-27程玉刚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囚绿记理性笔者

程玉刚

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常常遇到一个不太提得上桌面但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学生总会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生成一些与文章主题不一致的想法。这些想法常常会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有时还会影响营造得很好的课堂气氛;但是,有一点笔者还是很清醒的,那就是遇到学生生成的这类问题时,不要轻易责怪学生的奇谈怪论,而是要深入思考学生此类思维背后的原因,并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带着这样的思路,有时在教学中还真的有所突破。

《囚绿记》课文的主题在这里不赘述,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生成的“古怪”问题中,有两个问题几次三番被不同届的学生提及:“囚绿”是不是不人道(作者都说自己自私了)?绿色是生命吗?

不能说学生的思考没有理由,我们不妨来捋一捋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古怪”问题背后的理性思考

笔者起初听到这些问题时,颇感意外,同时又反思为什么以前不会出现这些问题。反思的结果还是令人欣喜的,因为笔者发现这是自己教学理念进步的结果——如果课堂上过于专制,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与发言的机会,还能听到学生的这些古怪的问题吗?同时,笔者发现,这也是令人沮丧的——这么一篇富有寓意的文章,怎么就读出了这些问题呢?这些问题也太理性了吧?因为学生是这么说的:

作者自己“囚绿”为题,说明他的动机就不纯,而在文本中看到了常青藤被拉进房间后还向外生长,这是很自然的一种现象嘛,有必要老是往里面拉吗?而且看作者的意思,其实就是满足自己的观感,为了排解自己的郁闷,才不惜将常青藤拉离它的生长环境,这不是自私又是什么?

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的观点是:文学描述中常常将绿色象征成生命,可是学生在科学课堂上接受到的教育却不是这样,因为科学老师说了,植物是因为不喜欢绿色,才将太阳光中的绿色反射走的,植物生命所需要的是除了绿色之外的其它颜色。那为什么说绿色象征着生命呢?

结果笔者发现,自己可以认为学生的问题太古怪,但又不得不承认学生说得有道理。再深入思考,真正的问题才浮现了:在这样的文本解读中,应当充满着感性的认识的,为什么学生的理性思维在此时却如此的明显?这背后是不是存在着教学设计与实践方面的什么问题呢?一想到这里,笔者感觉就不得不认真面对了,因为笔者发现这背后可能有能够促进自己成长的某些机会。

二、理性思考背后的情境问题

学生没有象自己所想的那样感性,而是让理性思维在文学文本解读中占据了思维的一部分,这怪不得学生。那是不是教学设计出了问题呢?笔者感觉还是有这种可能的,因为学生无论解读什么样的文本,入境是关键,走不进文本的情境,就不可能解读出课文的本义。本课题为“囚绿”,文中作者自己也说了“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那是不是可以引导学生去从“我”的角度去创设情境而实施教学呢?于是笔者作了一次尝试。思路并不复杂,就是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回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最为郁闷的情形(隐喻课文当中的“不快的记忆”);二是让学生思考在无助的情况下遇到一抹绿色的时候会是什么心情(隐喻课文当中的“孤独而陌生”)。

这两个问题是逐一呈现的,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郁闷事情,这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难,因为即使不谈生活,也有学习上的郁闷情形。如果学生的感觉不够强烈,不妨让学生想像自己虽未遇到但可能遇到的事情,以营造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学生的回忆结果如何,可以从学生的表情上看出来,教师要做的就是确保课堂气氛安静而凝重,等到学生走入自己所营造的心境之后,再提出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一种相当无助的情形下,对象征着生命的事物产生一种感情依托。

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有一定的效果的,这实际上也是对传统教学思路的一种深入,因为通常所强调的情境创设,关键还是为了营造一种能够让学生走进文本的心境。学生提出了“理性”的问题,导致他们走不进课文这一“感性”的世界,使得文本的解读偏离了预设的轨道,这或许反证了情境的创设需要作出进一步的改进,而改进的依据就是学生认知特点,知道学生在文本解读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理性思考,而设计出相应的感性情境,或许是教学的一种策略。

三、教学引导是面对生成的关键

但是,在教学中还会出现教师所不愿意看见的情形,因为情境并非万能的。如果情境解决不了学生理性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引导了。

其实,认为作者因“自私”而“囚绿”并非不对,甚至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很显性的逻辑。这里不妨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思考人是不是总有自私的一面,而本文中的自私所导致的,也就是将常青藤的一缕绿叶拉向了自己,而目的却只是认为自己“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只是希望“它也了解我的语言”罢了。这何尝不可以理解为人与自然的一种互动呢?

又如绿色是否表现着生命,这其实可以让学生知道,这样的描述并不是一个科学问题,文学不同于科学,文学的意义在于将人类的一种愿景赋予到不同的事物上,于是科学上阴冷的月亮变成古今多少文人的诗意栖居之所,就是这个道理。

有此思路,学生在课堂上的任何理性问题,都可以成为引导的契机。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磨头镇磨头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囚绿记理性笔者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囚绿记》主题探究
《囚绿记》教学设计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