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承载力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2-03-09曾耀,张铃
曾 耀, 张 铃
(成都理工大学 管理科学学院, 成都 61005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应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联动,增强承载力,发展壮大城市群,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1]。在协调城市承载力,提升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系统分析中国城市承载力研究特点和演进情况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选取CNKI收录的317篇文献作为数据基础,利用CiteSpace,结合文献计量法,分析城市承载力研究的文献特征、热门研究主题、热点演进等问题,以期为中国城市承载力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基于CNKI数据库,选取SCI、EI、中文核心、CSSCI、CSCD期刊,采用“按主题词搜索”,所选文献需同时涵盖“城市”和“承载力”及相关关键词,检索时间为1994—2020年,检索出317篇文献作为本次分析的基础数据。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城市承载力关键词共现图谱、突现图谱、时区图谱,分析其理论逻辑、研究主题和热点,明确城市承载力研究的演变方向和研究趋向。
2 研究现状统计分析
2.1 文献发表总量分析
城市承载力相关文献的时间序列能够初步显示学界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概况。由图1可知,2008年发文量呈现明显的突变特征。2007年前城市承载力研究的发文量普遍较低;2007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旨在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因此,在2008年,城市承载力的研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发文量突增为2007年的8倍,随后几年发文量均保持在20篇左右。
图1 1994—2020年城市承载力研究核心及CSSCI文献量趋势图
2.2 作者和研究机构分析
核心作者是指在学科领域中对学术研究贡献较大的研究者。根据科学计量学奠基人和情报科学创始人普赖斯推论[3],普莱斯所提出的计算公式为
Mp=0.749(Npmax)1/2
(1)
式中:Npmax为统计作者所发表的最大文章数;Mp为所求核心作者发表论文数的最小值,本文共选取了317篇文献,其中孙进书所发表的文章最多为27篇,将其代入式(1)中得出Mp=3.89。
根据普莱斯定律得出的结果,发文量在4篇以上的作者视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从整体上看,从事城市承载力相关研究的学者和核心作者较少。根据CiteSpace绘制的作者共线图谱(图2)显示,作者间虽偶有合作但基本以独立研究为主,协同研究的程度偏低。
图2 城市承载力研究作者共现图谱
研究机构在某研究领域的文献发表数量可以反映出该机构在该领域的影响力,也反映其研究成果转化率和学术水平。如图3所示,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如河北工业大学(24篇)、西北大学(20篇)、天津商业大学(6篇)等,共现网络密度仅为0.003 2,可见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较少,均属于独立研究,未能形成规模性的研究协作。
3 城市承载力领域研究热点
文献关键词作为文献中的核心词汇,是对文献主要内容和研究主题的高度总结。由图4、表1可知,水资源承载力出现的频率处于中国城市承载力研究热点关键词的第1梯队;出现频次在29次以上的关键词为第2梯队,主要为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第3梯队的出现频次在17~28次,主要为Topsis、Dpsirm模型、国土空间规划等。在关键词中心度方面,除“承载力”是研究热点网络图谱的首要节点外,“城市综合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城市群”“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是二级重要节点。这表明上述研究热点在该网络中既是重要研究议题,也对不同研究热点之间的联系起到重要作用。
表1 城市承载力领域研究的高频热点关键词
4 研究热点演进分析
4.1 关键词突现及时区图谱分析
关键词突现分析利用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增长速度以及出现时间段来反映该研究领域的方向转变,进而推断出该领域研究的不同阶段以及前沿动态。由图5可知,在1994年出现的关键词持续时间较长,可见1994—2005年对承载力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环境承载力;2006年以后出现的关键词,大部分以1~3年为一个阶段,城市承载力研究真正受到关注,且研究主题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种变化与延伸。
图4 城市承载力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5 城市承载力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
关键词时区图谱是利用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点以及之后出现的次数来反映研究的演进逻辑。根据时区图谱(图6),结合图5及相关文献出现的时代背景,发现近30年城市承载力研究热点的演进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994—2004年)为城市承载力研究的起步阶段,主要针对水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的研究[4];第2阶段(2004—2015年)为城市承载力研究的拓展阶段,研究热点拓展到城市群、交通、生态、人口、土地等方面[5];第3阶段(2015—2020年)为城市承载力研究的跃升阶段,研究方向除了前两阶段的相关研究外,学者们开始深入探究城市群及城市间的综合承载能力、区域差距的影响因素、时空演变特征等问题[6]。
图6 城市承载力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谱
4.2 关键研究主题及内容分析
图7 城市承载力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将关联紧密的关键词聚成一类来反映某个学科领域形成的研究类团。由图7可知,城市承载力研究领域产生了13个较大规模的聚类。①从聚类规模看,最大的是水资源,其次是水资源承载力和城市承载力;②从聚类的轮廓值看,公共安全和城市承载力的聚类轮廓值最大,说明其内部关键词之间紧密程度较高;③从研究内容看,中国城市承载力研究领域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水资源、土地、环境、公共安全等承载力研究;④从研究角度和方法上看,主要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等多种算法对其进行测算。
近年学术界关于城市承载力主题大致可以集聚为以下3个方面:
1)城市群的承载力实证分析。目前学术界围绕着城市群而展开的城市承载力研究文献数量较多,得出的结论大致可以归纳为:①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与内部城市承载力均衡程度不相关[7];②优化城市承载力结构,发挥整体优势[8];③加强城市群以及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区域协调发展[9]。
2)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诸多学者从不同维度对城市承载力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得到了不同的结论:①因地制宜,合理引导资源需求,提高城市承载力[10];②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城市经济,依托政府加强国际交流[11];③资源紧缺度与资源集约利用度不匹配,需建立协调机制,统筹安排资源[5]。虽结合了多重因素,但整体规模较小;虽涉及的研究视角多样,但缺乏统一标准。
3)综合承载力计算方法与模型研究。对于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模型建立与修正,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研究方法:①系统动力学法,能够以系统的动态的方式评价城市承载力,做出相应的政策分析[12];②状态空间法,能够揭示系统内部变量与外部变量的关系,找出过去未被认识系统的重要特征[13];③层次分析法,能够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更加清晰、明确[14]。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1)2008年后城市承载力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发文量明显递增,但研究的学者和核心作者规模小,且作者和研究机构多以独立研究为主,协同研究的程度偏低。
2)研究的热点集中于各类资源环境、土地、交通、公共安全方面城市承载力的实证研究和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3)中国城市承载力研究的演进逻辑大致为:①由环境承载力逐步拓展到土地、交通、公共安全承载力;②由单因素承载力拓展为多因素综合承载力研究;③由单城市研究逐渐面向城市群研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向城镇化、协同化的可持续发展视角转变;④关注点由综合评价拓展到影响因素、时空差异等问题的分析;⑤研究方法由最初的熵值法、生态足迹法,拓展到层次分析法和系统动力学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5.2 未来展望
1)注重城市承载力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资源、土地、交通运输承载力上,而对教育、环保、公共卫生系统承载力的研究并不充分,评价的思路和方法也不完善。
2)加强城市承载力与相关要素之间关系问题的深入研究。例如:①城市承载力与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目前学术界的观点有两种,分别是综合承载力的高低与城市规模不成正比例[10]:城市承载力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相应的增加[15]。两者之间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②城市承载力与人文地理之间的关系。目前学者们仅对城市承载力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但这些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与城市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等是否相关并未得到深入研究。
3)城市群间综合承载力的协调性评估。由于城市空间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的不一致,人文历史的不同演化过程,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优劣势也有所不同。如何弥补劣势,利用优劣,以增强城市群间综合承载能力,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城市群间的联动、互补发展,对现今中国城市发展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