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创新能力对标深圳的关键指标分析
2022-03-09周长红曾庆田
周长红, 曹 蕊, 曾庆田
(1.山东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90; 2.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90)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深圳是科技创新方面的标杆性城市,从一个边陲小镇到如今的科技之城,深圳跨越式发展始终与“创新”二字紧密相连。“创新”不仅深深植入到这座城市的基因当中,更是它创造更大发展奇迹的关键所在。近几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学深圳,赶深圳”,以深圳为目标,推进青岛国家东部沿海重要创新城市中心建设。对于青岛而言,对标深圳更具有针对性:青岛和深圳同为沿海城市、计划单列市,两市“先天基因”相似,深圳开放的市场体制、高端化的产业结构、精准化的政务服务、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等,如同教科书般的存在。于青岛而言,“学深圳、赶深圳”步伐不止,其核心意义便是从“深圳经验”里,探寻青岛科技发展的“钥匙”,在“赶”的过程中实现成长。
从深圳经验中寻找青岛科技创新发展的“痛点难点”,主要就是通过深圳和青岛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比,来直观发现青岛科技创新的不足。目前已有很多关于青岛与深圳科技创新实力的研究,郭岩岩[1]研究了以科技创新引领青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朱晓慧[2]将深圳和青岛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深圳的经验对青岛科技创新的启示。王淑玲等[3]以《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为基础,重点研究了深圳和青岛的各项指标,并分析了深圳与青岛2011—2016年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提升青岛科技创新的举措。孙琴[4]根据创新、创新型城市等概念总结出科技创新城市的特征,确定了科技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青岛和深圳等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提出了青岛城市科技创新的建议。李哲[5]给出了深圳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的主要经验,进一步地,胡士磊[6]基于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优化了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路径。
本文对创新国家、创新地区以及创新城市评价的成果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城市科技创新的特征,即可持续的创新环境、理想的创新投入和良好的创新成效。除了依据城市科技创新特征外,城市科技创新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主要体现在公开性、科学性以及可对比性3项。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城市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具有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通过33项评价指标数据进行计算,统一处理后进行对比与分析,查找青岛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堵点痛点难点”,并提出了青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建议。
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城市科技创新的特征
根据创新国家、创新地区、创新城市评价的相关研究,欧盟委员会的修订后的《EIS201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OECD科学技术和工业创新技术牌》,科技部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国家统计局的《创新型国家进程统计监测研究报告》,将城市科技创新的特征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1) 可持续的创新环境。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基础环境,丰富的科技环境和可持续的金融环境。
2) 理想的创新投入。企业投入和政府投入是一个城市科技创新的前提。企业投入是一个城市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而政府投入突出了政府对城市科技创新的支持与鼓励。
3) 良好的创新成效。创新成效不仅表现在创新产出上,如万人输出和吸纳技术成交额、专利数量和高新技术产出等,还体现在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综合能耗生产率的创新绩效等方面。
1.2 城市科技创新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城市科技创新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主要表现在:
1)公开性。数据来源主要来自青岛和深圳的统计年鉴,以及2020年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
2)科学性。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以科学为前提,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且追求从评价指标的名称和计算方法上均符合统一的规范要求。
3)可对比性。除了遵循公开性、科学性原则外,科技创新评价指标还应遵循可对比性的原则。无论是指标的名称,还是统计口径都应该实现各个评价指标的可对比性。
1.3 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根据城市科技创新的特征和选取的原则,可构建具有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以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首先,将不同量纲的指标转化为三级指标评价值;其次,将三级指标评价值,按照二级指标融合成二级评价值;将二级指标评价值,按照一级指标融合成一级评价值;最后,将各个一级指标评价值融合成科技创新总指标。指标融合方法参照了《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中的计算方法。
表1 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1
2 青岛与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比
为了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对青岛和深圳科技创新能力对比分析更客观,本文选取的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原统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何平教授领衔主持开展的《中国创新城市评价研究》报告。该报告数据是公开的,也是公认的,是目前国内较为权威的系列研究报告,其中对4 个直辖市、15 个副省级城市和创新发展较快的苏州共计20 个重点城市的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能保证深圳和青岛两个城市连续多年的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选取了2015—2019这5年的数据,对青岛和深圳两城市加以比较,还有部分数据来自近几年的《青岛统计年鉴》和《深圳统计年鉴》。针对每一个指标,从3个粒度给出近5年两个城市指标数据的对比结果,来反映青岛和深圳之间的差异,并探索差异背后的原因,为提高青岛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2.1 一级指标的对比
由图1可知,近5年来,深圳和青岛科技创新总体呈增长趋势,但深圳明显优于青岛。由图2(a)可知,从创新环境来看,深圳一直呈增长趋势,青岛创新环境曲线较为平缓,2019年创新环境数据甚至低于2018年,出现小幅下降趋势,到2019年深圳和青岛的差距进一步增大。由图2(b)可知,从创新投入来看,深圳总体优于青岛。由图2(c)可知,从创新成效来看,深圳呈稳定增长趋势,青岛总体呈缓慢增长趋势,深圳明显优于青岛,且差距逐渐变大。
图1 2015~2019年青岛和深圳创新总指数比较
2.2 二级指标的对比
在基础环境方面,基础环境是以城市人口和土地行政面积的加权和进行度量的,由图3(a)可知,深圳和青岛基础环境指数都呈增长趋势,但深圳总体要优于青岛。在科技环境二级指标方面,由图3(b)可知,深圳和青岛科技环境指数均呈现增长的趋势,并且青岛在总体上要高于深圳,这也是唯一青岛优于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指标,说明青岛在科技环境方面还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金融环境方面,由图3(c)可知,深圳和青岛金融环境指数都呈增长趋势,但深圳明显高于青岛,且差距在近两年逐步拉大。
图3 2015—2019年青岛和深圳创新环境二级指标比较
在企业投入方面,由图4(a)可知,尽管在2018年青岛的企业投入略微高于深圳,但是,近五年深圳的企业投入指数总体上要优于青岛,且在2019年青岛企业投入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从2015年的两个城市企业投入指标基本相当到2019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差距,可以看出青岛在企业投入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政府投入方面,由图4(b)可知,近5年来深圳和青岛的政府投入不稳定,都有所波动,但深圳的政府投入指标要比青岛高出很多。
图4 2015—2019年青岛和深圳创新投入二级指标比较
在创新产出方面,由图5(a)可知,青岛和深圳的创新产出指数都呈增长趋势,但深圳的增长率明显高于青岛。在创新绩效方面,由图5(b)可知,深圳的创新绩效总体要高于青岛,但二者差距在缩小,也体现了青岛在创新绩效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图5 2015—2019年青岛和深圳创新成效二级指标比较
2.3 三级指标的对比
2.3.1 创新环境
1) 基础环境。基础环境是一个地区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其中,地区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是衡量地区科技创新基础条件的两个重要指标。青岛的土地面积为11 293.36 km2,深圳的土地面积为1 997.47 km2。青岛的土地面积是深圳的土地面积的5.65倍。青岛的2019年末常住总人口为949.98万人,深圳的2019年末常住总人口为1 343.88万人。青岛的土地面积远远大于深圳的土地面积,但深圳人口是青岛人口的1.41倍。
2)科技环境。科技环境是一个地区科技创新的主要条件,主要包括普通高等学校数,高校学生数和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的数量。青岛的普通高等学校数是24所,高校学生数是415 824人,而深圳的普通高等学校数是13所,高校学生数是113 214人。青岛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9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2家。而深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8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8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2家。由此可见,青岛的研发力量正在加快聚集,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科技环境。在二级指标对比中也能看出科技环境是青岛优于深圳的为数不多的指标。
3)金融环境。金融环境是衡量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国家生产总值(GDP)、金融业增加值、本外币存款、本外币贷款和保费收入等。由图6可知,深圳的金融业发展比较早,基础比较好,发展速度比较快,金融产业位居全国前列,为科技创新发展营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青岛的金融产业发展远不如深圳,且发展速度缓慢,3个指标都与深圳差距较大,增速也不如深圳,其中GDP和金融业增加值2019年相比2018年青岛还出现小幅下滑。
图6 2015—2019年青岛和深圳金融环境三级指标比较
2.3.2 创新投入
1)企业投入。企业投入主要从企业R&D经费支出与GDP比值、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占企业全部R&D经费支出比重和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3个方面进行度量。由图7可知,2015—2019年,深圳的企业R&D经费支出与GDP比值总体优于青岛,且差距较大;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占企业全部R&D经费支出比重方面,青岛在2015年和2018年都优于深圳,但2019年出现明显下滑,与深圳差距增大;而在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方面,青岛一直优于深圳,但青岛整体波动较大,说明青岛企业比较重视技术获取和改造,也能主动投入较多资金。
2)政府投入。政府投入主要从R&D支出经费占GDP的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3个方面进行度量。由图8可知,深圳的科技创新得到了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各方面都明显优于青岛。
图7 2015—2019年青岛和深圳企业投入三级指标比较
图8 2015—2019年青岛和深圳政府投入三级指标比较
2.3.3 创新成效
1)创新产出。创新产出主要从万人输出和吸纳技术成交额、每十亿GDP的PCT专利申请数、每十亿GDP的注册商标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和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6个方面进行对比与分析。由图9可知,青岛的科技创新产出的各项产出值与深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除了每10亿GDP的注册商标数这个指标两个城市2019年比起2018年都出现下滑外,青岛几个指标增速都要低于深圳,尤其体现在2019年,青岛和深圳在多项指标上的差距都进一步拉大。
2)创新绩效。创新绩效主要从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综合能耗生产率3个方面进行对比与分析。从图10可知,青岛的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综合能耗生产率与深圳的差距较小,尤其是在劳动生产率方面,青岛的劳动力处于增长的趋势,且在2019年已高于深圳。这说明青岛在劳动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图9 2015—2019年青岛和深圳创新产出三级指标比较
图10 2015—2019年青岛和深圳创新绩效三级指标比较
3 提升青岛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深圳和青岛同为非省会副省级的沿海城市,深圳常住人口是青岛的1.4倍,深圳GDP却是青岛的2.2倍。造成此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深圳的创新发展明显强于青岛。通过青岛与深圳科技创新能力各级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可知青岛在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效等方面均与深圳有着相当大的差距。青岛要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需要把科技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努力构建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为重点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3.1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营造高品质科技创新环境
高品质的科技创新环境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最基础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青岛市应当充分发挥本地已有的科技创新优势,多措并举、全方位优化科技创新生态,营造高品质的科技创新环境,推动形成“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局面。一方面青岛市要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与科技创新产出和转化相关的各种机制,要提高政策的精准性、整体性、协调性和执行力,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同时加强政策的贯彻落实,在执行贯彻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各项科技创新政策都能见到实效。另一方面青岛市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速汇聚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构建全链条、全流程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持续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通过全民普及“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营造有利于青岛市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3.2 保障科技创新投入,构建多元化的科技金融体系
充分的科技创新投入是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基本保障。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呈现出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充足的资金投入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成果产出和转化的质和量。一方面青岛市政府要构建和完善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渠道,从多维度入手,以多种形式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如提高科技创新项目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奖励的力度等。以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导,鼓励企业资金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同时努力吸引社会闲散资本参与到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中。另一方面,青岛市要建立多元化、具有高度国际视野的科技创新金融发展体系,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平台,着力打造专业性的科技创新发展的金融机构,为青岛市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投资服务,保障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资金来源,更好地支持青岛市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
3.3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体系,提升科技创新实力
科技创新资源是城市科技创新发展重要战略性资源,在推动科学研究、促进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城市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青岛市应该以系统的视角从多维度、多层次、多领域研究和构建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机制,促进科技资源在青岛市各区之间的流动,达到科技资源合理分配和重组的目标。一方面要增强青岛市政府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宏观层面调控科技创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机制和创新关键协同提升机制,形成较为健全的区域创新政策体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健全和完善市场配置机制,以科技成果市场化推进机制为驱动力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从而使青岛市范围内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主体、配置客体、配置环境、配置方式与机制等各模块之间能够有效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提升青岛市的科技创新实力。
3.4 构建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实现创新主体协同
信息服务共享平台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疏通渠道。各个科技创新主体之间要想能有效配合、协调一致,就需要彼此之间能共享、沟通、传递科技创新要素。通过信息服务共享平台,科技创新要素可以在各科技创新主体之间进行流动,以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和转化。目前,青岛市政府可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为信息服务共享平台的搭建提供有力支持。一方面可以分阶段、分批次逐步建立起各类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如科技咨询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科技创新资源交易平台等,打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服务环境,改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建立知识分享体系,建立生产、学习、研究的一体化模式,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另一方面,青岛市需要建立科技创新协同体系,大跨度整合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协同作用,由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由金融机构提供科技创新资金信贷方面的支持,由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由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成果需求和转化的支持,最终实现科技创新主体的有效协同。
3.5 多元化、全方位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引育
科技创新发展提升的基石和关键是人才,青岛要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就要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育工作。一方面要颁布实施更多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优惠政策,在大力招商引资的时候,实现由“招项目”到“招人才”的重要转变,围绕青岛产业需求目标,强化产业平台集聚优秀人才。坚持产才融合,从供给侧出发,依托产业优势为人才搭建平台,引进培育一批产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优化人才发展格局,为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提供优质的环境,同时优化“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方面要做好人才发展的配套工作,加大力度推进青岛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博士创业园和留学人员创业园等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扩容升级,推进双创中心的建设发展,支持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利用自有土地建设人才公寓,让人才能够得到安家保障;“软环境”方面青岛市要坚持以人才需求为目标的服务原则,为科技创新人才项目扶持、创新创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各方面给予完善的服务,努力通过好的服务和待遇留住人才,防止人才流失。此外,青岛市政府要明确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战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制定长期和短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规划,采用项目合作或者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为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提供坚实的保障,也通过各种人才激励政策,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