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调肝法治疗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临床价值
2022-03-09姜思羽姜飞飞
姜思羽 姜飞飞
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是糖尿病胃肠系统常见的并发症类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糖尿病性便秘、胃轻瘫等,在糖尿病患者中,合并胃肠功能紊乱患者占50%以上,不仅会增加患者躯体痛苦,还会严重影响其生命质量。西药的对症治疗虽能暂时缓解患者便秘或腹泻、恶心、腹痛等症状,但从延缓病情进展和远期疗效等方面来看,效果欠佳,且不良反应明显。祖国医学治疗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具有显著优势,研究表明,通过消胀、疏肝、祛湿、化痰、润燥、滋阴、健脾等多种方法[1],可标本兼治、祛邪泻实、扶正补虚等。在治疗方案中大多选用中药汤剂口服用药治疗。中草药是纯天然药物,具有简便廉效等特点。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属祖国医学“泄泻”“便秘”“消渴病”等范畴,故治以理气调肝、健脾助运为原则。本研究就健脾调肝法治疗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盘锦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21例;年龄32~77岁,平均(53.24±4.36)岁;糖尿病病程4~12年,平均(8.57±1.28)年。观察组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34~78岁,平均(53.49±4.27)岁;糖尿病病程4~13年,平均(8.64±1.3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证候标准和西医诊断标准[2];2)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消化不良症状,且持续时间>4周,为脾虚肝郁型消渴病继发痞满;3)近4周内未参加其他临床试验;4)了解本研究全部流程,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腹部手术史,肠道器质性病变;2)近期使用过抗胆碱能药、解痉止痛药、促胃动力药等影响胃肠道的药物治疗;3)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高血压等;4)对研究药物成分过敏或过敏体质;5)判定能力异常或精神疾病、不愿合作;6)妊娠期或哺乳期。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行饮食疗法、运动疗法,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17)治疗,5 mg/次,3次/d,饭前口服,连续治疗8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脾调肝法治疗,健脾理气疏肝方组成:30 g天花粉,15 g鸡内金,15 g党参,12 g当归,12 g茯苓,12 g炒白术,9 g炒白芍,9 g半夏,9 g厚朴,9 g香附,9 g柴胡。上药水煎服,取汁200 ml,1剂/d,2次/d,口服,饭后30 min温服,连续治疗8周。
1.3 临床评价
1)疗效判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证候主要包括腹胀、便秘、便溏、泻水样便、纳呆等,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实施4级积分,用0~3分表示症状严重程度,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显效为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显著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肠鸣音和胃排空恢复正常;有效为患者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69%,肠鸣音和胃排空表现为轻度异常;无效为患者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肠鸣音和胃排空等无变化甚至加重。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血糖控制情况: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3)胃排空率、肠鸣音:通过不透X线标志物法测定胃排空情况,并计算胃排空率;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听诊肠鸣音,各听诊3次后计算平均值。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FBG、2hPBG、HbA1c比较
治疗前,两组FBG、2hPBG、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BG、2hPBG、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FBG、2hPBG、HbA1c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FBG、2hPBG、HbA1c比较(±s)
FBG(mmol/L) 2hPBG(mmol/L)HbA1c(%)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1 10.26±2.38 9.66±1.84 16.85±2.17 14.79±3.37 9.45±1.20 8.78±1.02观察组 51 10.24±2.54 8.12±1.25 16.24±2.38 12.52±3.16 9.46±1.18 8.08±0.94 t值 0.041 4.944 1.352 3.509 0.042 3.60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胃排空率、肠鸣音比较
治疗前,两组胃排空率、肠鸣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排空率、肠鸣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胃排空率、肠鸣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胃排空率、肠鸣音比较(±s)
胃排空率(%) 肠鸣音(次/min)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1 81.26±11.38 83.85±8.14 2.89±1.473.42±1.06观察组 51 80.65±12.14 88.12±7.13 2.83±1.144.28±1.12 t值 0.261 2.818 0.230 3.982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是在糖尿病基础上发生的病变,主要包括肠道功能失调、胃部功能紊乱。患者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低胰岛素或高胰岛素的特殊状态中,机体内环境发生了相应变化,在食管到直肠的不同部位可能出现病变,大部分患者有便秘症状,主要是由于结肠运动障碍所致。该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认为与胃肠道激素分泌失调、幽门螺杆菌感染、血糖水平波动、高血糖毒性等有关,尚无特效治疗药物[4]。目前,对于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临床还没有特效药,对症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如应用改善胃肠动力药物等,疗效并不理想。甲氧氯普胺是常用的促胃动力药物,能显著促进胃排空,但不良反应较多。多潘立酮能阻滞多巴胺受体,有促胃动力作用,但该药物可能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5],临床应用受到一定局限。枸橼酸莫沙必利能对5-羟色胺受体发挥激动作用,刺激机体释放乙酰胆碱,促进胃肠动力增强,并有效减轻由于胃肠运动迟缓而导致的腹胀腹痛,但效果往往欠佳或难以巩固。
中医学中并无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对应的疾病名称,根据症状表现,可将其归为“痞满”范畴。早在《伤寒杂病论》等就有诸多与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相似的病证描述,“满而不痛则为痞”,是有关“痞满”的最早记载[6]。《丹溪心法》中有云:“痞满不仅与脾气虚有关,亦能由湿热、痰湿、食积、气滞等导致。”《杂病源流犀烛》提出:“痞满与脾有密切关系,脾运化失司是导致痞满的主要原因。”上述病证与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有相似之处。《圣济总录·消渴门》中有记载:“消渴多饮,脾土受损,土不制水而腹胀满,治需以补益脾土为主。”对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病机和治疗原则进行了描述[7]。《秘传证治要诀》有云“消渴病有大便秘、小便多等”,提出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津液输布失常,偏渗膀胱等病机,治疗应加用增液润燥之品。古人认为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实者以内热壅阻、痰湿、气滞等为主,虚者以脾虚失运为主,治以补虚泻实为原则。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BG、2hPBG、HbA1c、胃排空率、肠鸣音优于对照组。在陈丽姝[8]的研究中,为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实施健脾消滞汤治疗后有效率95.7%,明显高于单一西药治疗的80.9%,且健脾消滞汤治疗后胃动素、胃排空时间及胃泌素水平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组,提示通过健脾消滞方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效果良好,能促进胃排空,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本研究结果相似。但本研究也受观察随访时间短、健脾调肝方治疗起效时间较长以及样本量较少等因素限制,对于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病情严重患者的治疗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须加强对中药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提高临床研究水平,进一步明确健脾调肝法治疗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机制。
综上所述,将健脾调肝法应用于接受西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治疗中,与单一常规西药治疗比较效果明显增强,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症状,改善胃肠功能,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