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
2022-03-09赵丽琴
赵丽琴
脑卒中归属中医“中风”范畴,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其中偏瘫则是中风后残疾的主要表现[1]。中风偏瘫不仅给患者健康与自主生活、活动带来影响,同时更是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此,对于中风偏瘫患者,如何促进其偏瘫肢体功能改善或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是该病治疗的关键。针对性地康复训练是目前临床治疗中风偏瘫的主要手段,通过对偏瘫患者实施功能康复训练,有助于维持肌肉、关节正常运动模式,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但疗效比较有限[2]。近年来中医在偏瘫性疾病中的应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为中风偏瘫康复治疗带来新的方向。研究表明[3],中医针灸在辅助中风偏瘫康复治疗中,有一定优势。为此,本研究选取了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06例中风偏瘫患者展开对比探究,旨在探讨针灸辅助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中风偏瘫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且满足研究条件的106例中风偏瘫患者为对象,并采用Excel表对其进行编码后采用随机分组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53例。对照组一般资料分布: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45~72岁,平均(60.87±5.23)岁;病程18~68 d,平均(32.65±6.42)d;中风类型中,30例为缺血型、23例为出血型。研究组一般资料分布: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44~74岁,平均(61.17±5.29)岁;病程20~66 d,平均(31.89±6.51)d;中风类型中,33例为缺血型、20例为出血型。2组性别、病程等资料分布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开展前,患者及其家属在对研究知情同意下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研究,并经晋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②经临床评估存在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肌力分证者<Ⅳ级者;③病情稳定者;④中医证候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者;⑤临床资料完整、能够较好地配合随访者。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以及完全性失语者;②合并肝、肾、心脏或血液系统等严重疾病和恶性肿瘤者;③合并全身感染或针灸穴位感染者;④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具体方法为:①良肢位摆放。在偏瘫早期,由康复医师辅助将上肢肘关节伸展,并伸展手指、腕关节背屈;在良肢卧位下将肩关节屈曲 90°,让腕部处于伸位,避免肩关节损伤。②被动关节训练。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由康复医师帮助患者做关节被动训练,即康复医师一手握患肢远端、另一手则握肢体近端,帮助患者缓慢活动关节,以患者最大疼痛耐受或关节最大幅度为宜。③语言训练。首先指导患者进行规律性呼吸,而后从唇舌、发音等方面对患者进行语言表达、认知和理解等能力训练。④关节功能康复训练。在患者恢复期,首先对其进行上举训练和肌肉点刺激,指导并协助患者双手交叉握手并举过头顶,反复练习多次;并指导其进行耸肩运动,在患者耸肩时,康复医师适当对其三角肌、肱二头肌等肌肉进行按摩和按压刺激。其次,鼓励患者加强主动训练,让其在疼痛可耐受基础上,主动进行摆肩、夹腿、摆髋、桥式运动、翻身、起坐、屈膝、坐位平衡等肢体运动;并指导患者用健侧肢体辅助患肢进行穿衣、修 饰、进食等日常生活功能锻炼。最后,协助患者进行“坐—站—走”训练,主要训练患者站立与行走能力,由康复师指导下开展立位平衡、单腿负重、步行、上下楼梯训练。
研究组采用针刺辅助康复训练治疗,其中康复训练方法与对照组一致,针刺方法为:取患侧足三里、委中、曲池、阳陵泉、环跳、合谷、心俞、膈俞、肾俞、百会和大椎等穴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于口舌歪斜重者,辅以人中、太冲、地仓、内庭、伏兔、攒竹、颊车、阳白等穴位;对于风痰阻络者,辅以丰隆、天突穴位;气虚血瘀者则加入血海、气海穴位;阴虚风动者加太溪、关元穴。每次选取6~8个穴位,采用0.35 mm×40(或70)mm的不锈钢针,以补虚泻实、提插捻转等手法针刺,在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2组均连续治疗8周后评估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
1.4.1 临床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症状与肌力变化情况,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即:治疗后,患者肌力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能够独立生活为治愈;治疗后患者肌力较之前提高Ⅱ级及以上,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能力明显改善为显效;治疗后肌力较之前提高Ⅰ级,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好转,生活部分能自理为有效;治疗后患者肌力、症状、体征等均未出现明显变化为无效[5]。(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1.4.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脑卒中》[6],结合患者证候变化,按照“无-轻-中-重”赋分“0、1、2、3”分,评估患者口眼歪斜、偏身麻木、(冷热疼痛)感觉障碍等证候变化情况。
1.4.3 运动与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运动功能(Fugl-Meyer) 评分量表,该量表主要分为上肢(66分)、下肢(34分)2个板块,共计17项,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运动功能越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该量表主要包含大便、小便、修饰等10个项目,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能力越好[7]。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中风偏瘫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例,%)
2.2 中医证候积分2组患者开展治疗前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中风偏瘫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例,
2.3 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前,研究组、对照组Fugl-Meyer、Barthel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研究组上述2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例,
3 讨论
中风是由于脑缺血、出血造成脑组织坏死、软化,而大部分中风患者治疗后均会出现偏瘫情况,如不能及时、有效治疗,可造成患者永久性偏瘫、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其健康与生活质量。康复训练是目前治疗中风偏瘫的常用方法,针对患者不同阶段给予良肢摆放、被动和主动关节康复训练等,对减缓或避免肌肉萎缩、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在康复训练中,借助康复器械对改善中风偏瘫患者预后有较好的效果,例如步态运动辅助机器人(GEAR)、动觉能力训练器(KAT)、短踝足矫形器等,均在临床治疗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8-10]。但由于条件有限,本次研究康复训练中无辅助器械。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表明,中医针刺辅助康复训练在中风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临床治疗效果有较明显优势,这与既往研究相似[11]。这主要是因为常规康复训练依靠的是长时间锻炼以改善患者生理功能,对时间以及患者锻炼依从性有较大的依赖性,单一康复训练效果相对局限。从中医角度分析,中风病机为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气血两虚、外邪侵袭,导致阴亏于下、血随气逆、夹痰夹火,造成痰瘀闭阻脉络,遂引起肢体阴阳失衡、张弛失衡而肌肉拘急,即为偏瘫[12]。为此,针对中风偏瘫,治疗应以舒筋活络、消肿除痹、调理脾脏气血为原则。针刺则能够发挥疏通经脉、调理气血等功效,在中风偏瘫患者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由于痰瘀闭阻引起的肢体麻木等症状。本次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口眼歪斜等各项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提示,中医针刺辅助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疗效提升,这与既往研究相似[13]。这主要是因为针刺在治疗中风偏瘫时,针刺足三里,能够对肌肉、神经起到双向调节作用,对改善下肢内外侧肌群和肌肉张力有显著效果;针刺阳陵泉,有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委中则主要起到疏通下肢经脉气血、增强患肢肌力的效果;环跳是治疗偏瘫的要穴,通过对该穴位进行针刺,能够调节髋关节、骨盆的经脉气血;百会作为足太阴与督脉的交会穴位,是振奋阳气的关键穴位,针刺该穴位,有开窍醒脑、通调一身之阳的作用[14]。与此同时,针对不同证候患者辅以相应穴位治疗,能够提高治疗的针对性。总而言之,通过穴位针刺治疗,能够调和阴阳、运行气血、疏通经络,对改善偏瘫患者证候、恢复瘫痪肢体功能有积极作用。为此,本次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患者Fugl-Meyer、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提高患肢功能、提升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有显著效果,这与既往研究一致[15]。这是因为针刺辅助康复训练,通过针刺的方式能够较快较好地解除肌肉痉挛或血瘀阻滞造成的肢体功能障碍,增强康复训练效果,与康复训练能够起到叠加效应,继而更好地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减轻由于肢体障碍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在改善患者患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中有显著效果,相较于单纯康复训练,疗效优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