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蚕农面临的蚕业风险及其政策期望
——基于7个市(州)14个蚕区139户农户的问卷调查

2022-03-09刘位芬李镇刚白兴荣李金见钱荷英徐安英

中国蚕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蚕区种桑养蚕蚕农

刘位芬 李镇刚 白兴荣 李金见 李 红 钱荷英 徐安英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 661101; 2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江苏镇江 212018; 3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江苏镇江 212018)

云南省被誉为“养蚕天堂”,是全国优质蚕茧的重要产区之一。蚕桑产业作为云南省传统优势产业,是部分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在云南省农业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1]。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既具有地理、气候方面的优势,也有政策、市场和技术服务方面的优势,因此云南省是“东桑西移”的重点地区[2]。2020年,云南省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均仅次于广西、四川,排名全国第3位,桑园总面积6.7万hm2,同比上升9.3%;蚕茧产量7.5万t,同比上升2.0%,蚕农销售蚕茧收入27.6亿元,蚕桑丝绸产业总体呈现发展态势,但其桑园面积与蚕茧产量在全国占比并不高,分别为8.7%和10.5%[3]。

蚕桑产业不仅面临着蚕病、桑树病虫害、自然灾害等因素所产生的自然风险和蚕茧价格波动所产生的市场风险,而且还面临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农药中毒和工业废气污染导致减产减收的严峻挑战[4-6],云南省蚕桑产业无论是在劳动力资源还是土地资源上,都具有一定优势,然而近年来,蚕桑产业的发展并不稳定,部分老蚕区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正在下降。可见,云南省蚕桑产业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内在潜能,依然存在诸多突出问题。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桥头堡建设”暨云南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下,如何发挥云南省蚕桑产业的资源优势,如何充分挖掘产业内部的潜在能力,都值得探索和深思。尤其是了解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农民在蚕茧生产中遇到的风险,这些问题和风险能否化解,如何化解?2019年1月至9月,我们通过自编调查问卷对云南省不同蚕区养蚕农户展开调查,根据对农户种桑养蚕面临风险的调查研究,分析影响云南省蚕桑安全生产的凸显问题,为云南省蚕桑生产的宏观管理及蚕桑生产经营体制提供决策参考,也为今后选育推广区域性适宜蚕桑品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法

设计调查问卷《云南省蚕种市场需求调查问卷》,针对云南省不同蚕区养蚕农户展开调查。

1.2 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设计综合考虑云南省蚕桑产业规模、产业发展历史、蚕区分布等因素,并参考李建琴等[7]《养蚕意愿、蚕业风险与应对措施——基于14个省91个县1 782个农户的问卷调查》,由云南省1位蚕业专家评审后,根据其意见修改完善后形成。

调查问卷分为线上网络发布和线下实地访问2个版本。线上版问卷内容包括蚕农基本信息、种桑养蚕情况、蚕种需求、养蚕意愿、蚕桑病虫害风险等共计31个题目,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问答题,其中,涉及调查蚕业风险的问题有13个。问卷还根据养蚕户的不同类型,比如原蚕饲育户与丝茧饲育户、养蚕意愿不同农户、“不结茧”情况发生不同程度的农户等,在题目选项中设置了逻辑跳转,详细内容线上访问网址为https://www.wenjuan.com/s/FRBBjq1/。纸质版问卷内容包含蚕农家庭基本信息表1个、单项选择题7个、多项选择题8个、开发性问题1个,涉及蚕农家庭基本情况、种桑养蚕基本情况、蚕种需求、养蚕意愿、蚕桑病虫害风险等方面的内容,因纸质版问卷为现场访问后填写,对于情况特殊的农户额外记录相关情况。

1.3 问卷发放及收回

为确保调查问卷取样具有广泛性与代表性,于2019年1月开始,选择云南省蚕种及蚕茧主产区的7个市(州)进行调查,每个市(州)选20户农户,其中种茧饲养户和丝茧饲养户各10户。取样地分别为红河州蒙自市冷泉镇和草坝镇种茧饲养区、红河州元阳县丝茧饲养区、曲靖市麒麟区三宝镇种茧饲养区、曲靖市陆良县三叉河镇丝茧饲养区、昭通市镇雄县乌峰镇和大湾镇丝茧饲养区、昭通市镇雄县罗坎镇种茧饲养区、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丝茧饲养区、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种茧饲养区、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丝茧饲养区、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种茧饲养区、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大庄镇种茧饲养区、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大庄镇丝茧饲养区、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辛屯镇种茧饲养区、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辛屯镇丝茧饲养区。

调研方法为问卷网(www.wenjuan.com)线上发布邀请答题和纸质问卷调查表实地访问2种方式,其问卷内容与排版格式略有不同。后期将纸质问卷结果录入问卷网系统进行分析,最终共收回问卷140份,其中有效问卷139份,有效率99.29%。将调查问卷结果录入Excel,对问卷进行汇总及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户种桑养蚕意愿的现状及原因

问卷表第13题,调查云南地区农户种桑养蚕的意愿,根据问卷统计结果作表1,结果发现:在139个有效样本中,90.65%的农户表示愿意“继续”养蚕,仅3.60%的农户表示“不继续”养蚕;而5.75%的农户表示“不确定”,需要暂时观望。在愿意继续养蚕的126户农户中,对是否扩大发展蚕桑生产的意愿调查结果显示,13.49%的农户表示要“扩大规模”,20.64%的农户表示“不扩大规模”,有65.87%的农户并未明确表态,表示需要根据养蚕收益决定是否扩大规模。可见,云南省大多数蚕农愿意继续种桑养蚕,而目前扩大饲养规模的意愿并不强烈,所以云南省的蚕业规模短期内会比较稳定,不会有太大变动,但如果养蚕效益提升,产业规模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

表1 不同种桑养蚕意愿的农户户数及占所调研农户的比率

如图1所示,蚕农愿意继续种桑养蚕原因的4个固定选项和一个选填项中,选择“蚕桑是绿色生态产业,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农户占70.77%;选择“蚕桑生产收益比其它农业高”的农户占51.54%;选择“养蚕可以脱贫”的农户占36.92%,选择“政府对蚕桑有补贴”的农户仅占19.23%;在“其它”自填选项中,3.85%的农户认为养蚕是出于习惯及充分利用田间地角,使效益最大化(文中比率合计超过百分之百的是多项选择的原因,下文同)。结果表明,蚕桑产业的绿色生态效应和收益较高是蚕农选择种桑养蚕最主要的原因。

1—蚕桑是绿色生态产业,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 保护生态环境;2—蚕桑生产收益比其它农业高;3—养蚕 可以脱贫;4—政府对蚕桑有补贴;5—其它。图1 农户愿意继续养蚕的主要原因及占所调研农户的比率

1—劳动力外出打工;2—养蚕生态环境恶化;3—茧价 变化快;4—政府对蚕桑桑补贴没有其它农作物高; 5—没有优质好养蚕品种;6—养蚕辛苦;7—不懂技术, 易发生蚕病;8—养蚕收益没有其它农作物高。图2 农户不愿意继续养蚕的原因及占所调研农户的比率

在调查的139户农户中,因确定不继续养蚕的农户数目较少,所以在调查过程中,蚕农不愿意继续种桑养蚕的原因调查设置为自主选答题,共50户农户参与该项调查,反馈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选择“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农户占56.00%,选择“养蚕生态环境恶化”的农户占52.00%,选择“茧价变化快”的农户占50.00%,选择“政府对蚕桑补贴没有其它农作物高”的农户占22.00%,选择“没有优质好养蚕品种”的农户占20.00%,选择“养蚕辛苦”的农户占16.00%,选择“不懂技术,易发生蚕病”的农户占8.00%,选择“养蚕收益没有其它农作物高”的农户占6.00%。结果表明,劳动力外出打工、养蚕生态环境恶化和茧价变化快3个因素是影响蚕农种桑养蚕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2.2 影响种桑养蚕收益的因素及原因

农户种桑养蚕发生损失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图3),有41.73%的农户没有发生过惨重损失的情况;有58.27%的农户发生过惨重损失的情况,其中21.58%的农户生产量减半,20.86%的农户收入减半,15.83%的农户没有收入。

图3 农户发生损失的情况及占所调研农户的比率

1—发生蚕病,2—农药慢性中毒致蚕死亡或不结茧, 3—茧价下跌,4—桑树病虫害,5—不明原因,6—自然灾害, 7—农药急性中毒致蚕死亡,8—其它,9—废气排放。图4 导致农户养蚕最严重损失的原因及占所调研农户的比率

从图4可以看出,农户在养蚕过程中发生最大一次损失的原因依次为“发生蚕病”占33.09%、“农药慢性中毒致蚕死亡或不结茧”占23.02%、“茧价下跌”占19.42%、“桑树病虫害”占7.19%、“不明原因”占5.76%、“自然灾害”占5.04%、“农药急性中毒致蚕死亡”占4.32%、“其它”占2.16%、“废气排放”则没有发生。由此可知,发生蚕病、农药慢性中毒、茧价下跌是云南地区导致农户养蚕损失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大部分农户而言,由于不能很好地分辨蚕病和中毒的症状,所以此结果中可能会把中毒蚕都归为病蚕。结合近年行业现状与调查数据,认为因养蚕环境恶化导致的农药中毒已成为云南省种桑养蚕的主要危害。

从图5可以看出,农户认为影响养蚕收益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茧价下跌”占64.75%、“家蚕病虫害暴发”占54.68%、“蚕种品质不好”占44.60%、“农药中毒”占43.17%、“桑园病虫害暴发”占30.94%、“废气污染”占9.35%,“其它”占2.16%。结果表明,影响养蚕收益最主要的因素是茧价下跌。

1—茧价下跌,2—家蚕病虫害暴发,3—蚕种品质不好, 4—农药中毒,5—桑园病虫害暴发,6—废气污染,7—其它。图5 影响养蚕收益的主要原因及占所调研农户的比率

2.3 农户种桑养蚕面临的风险

图6 影响农户养蚕收成的自然风险及占所调研农户的比率

2.3.1 自然气候条件产生的风险 在自然环境变化所导致的种桑养蚕风险中,从图6可以看出,影响养蚕收成的自然因素依次排序为“生态环境恶化”占63.31%、“干旱”占58.27%、“温度高”占50.36%、“湿度大”占40.29%、“洪水”占12.23%、“其它”占0.72%。结果表明,生态环境恶化是养蚕面临的最大自然风险,其次是云南地区春季经常出现的干旱。家蚕是对生存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完全变态昆虫,养蚕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户最后的收成及收入。在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历程中,生态环境好一直被视为产业优势,如今却已成为自然风险中的最大风险。

2.3.2 桑树病虫害产生的风险 桑树病害的发生是影响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云南蚕区发生的桑树病虫害的排序图,如图7所示。从图7可以看出,所调查农户桑园最常暴发的3种桑树病虫害是桑褐斑病、红蜘蛛和桑白粉病,分别占所调研农户的63.31%、51.08%和43.88%。其它常见桑树病虫害依次是桑粉虱占35.97%、桑螟占32.37%、桑萎缩病占30.22%、桑芽枯病占25.18%、桑疫病占24.46%、桑赤锈病占23.74%、桑毛虫占20.86%、其它占8.63%,有5.76%的农户不能辨别桑园发生的病虫害。在“其它”自填选项中,有3.60%的农户发生过叶蝉及其他病虫害。结果表明,云南蚕区的桑树病虫害,以桑褐斑病最为严重,该病发生后桑叶产量和质量均损失严重,给蚕桑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图7 农户桑园常暴发的桑树病虫害及占所调研农户的比率

2.3.3 家蚕病虫害产生的风险 通过调查问卷表第25题,调查近年常暴发的家蚕病虫害情况,根据问卷统计结果作排序图,如图8所示。从图8可以看出:养蚕过程中发生最多的蚕病类型是血液型脓病,76.26%的农户在养蚕过程中曾发生该病害;其次是白僵病,49.64%的农户发生过该病;再次是中肠型脓病,43.88%的农户发生该病。排在其后的依次是病毒性软化病、浓核病、败血病、蝇蛆病及微粒子病,分别占所调研农户的35.97%、28.06%、15.83%、14.39%和9.35%;选“其它”选项的农户占6.47%,发生过绿僵病的农户占5.04%,还有5.04%的农户不能辨别养蚕所发生的病虫害。而在“其他”自填选项中,大部分农户反映发生不结茧情况。可见,养蚕过程中血液型脓病依然是云南蚕区最严重的病害。

图8 农户近年发生的家蚕病虫害及占所调研农户的比率

2.3.4 农药导致家蚕中毒产生的风险 对调查蚕农所处的地形情况进行分类,获得表2。利用换算公式“各地形调查户数/调查总户数×100%”可得,在调查取样的蚕农中,有46.76%的农户所处地形为“坝子”山间盆地,有41.01%的农户所处地形是“阶梯式”高山,而处于微丘陵地区和炎热河谷地区的农户分别占7.19%和5.04%。说明云南省的蚕桑产业主要分布在地形为“坝子”山间盆地和“阶梯式”高山的区域。以调查问卷表第8题,对云南蚕区近年因农药中毒引起不同程度的蚕不上蔟结茧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139户农户中,有51.80%的农户偶尔发生不结茧情况,但对整体产量影响不大;有26.62%的农户没有发生过不结茧情况;发生不结茧且损失巨大的农户占21.58%(表2)。结果表明云南蚕区近年出现养蚕不结茧情况较为普遍。

表2 不同地形农户户数及其分类中发生不结茧比率

在不同地形农户发生不结茧情况中(表2),在“坝子”山间盆地蚕区,有38.46%的农户因发生不结茧情况,且损失巨大;有50.77%的农户发生过不结茧情况,但影响不大;仅有10.77%的农户没有发生过不结茧情况。而在地形为“阶梯式”高山的蚕区,仅有5.26%的农户发生过损失巨大的不结茧情况,有56.14%的农户发生过不结茧情况,但影响不大,有38.60%的农户没有发生过不结茧情况。在地形为微丘陵的蚕区,仅有20.00%的农户因发生不结茧情况,且损失巨大;有20.00%的农户发生过不结茧情况,但影响不大;有60.00%的农户没有发生过不结茧情况。在炎热河谷的蚕区,有71.43%的农户发生过不结茧情况,但影响不大,有28.57%的农户没有发生过不结茧情况。可以看出,发生不结茧情况最严重、损失最大的地区是处于“坝子”山间盆地的蚕区。通过分析农户分布的区域发现,“坝子”山间盆地、“阶梯式”高山、微丘陵区、炎热河谷区发生过惨重损失的比率分别为72.31%、45.61%、40.00%、57.14%,由此可见,处于“坝子”山间盆地的农户种桑养蚕发生过的损失最大,面临的风险最高。

根据102户发生过不结茧情况的农户的调查,得到主管部门对不结茧蚕的重视程度排序如图9所示,49.49%的农户反映相关部门已查明原因,但没办法预防;24.24%的农户认为已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但仍未查明原因;只有15.15%的农户认为当地部门已查明原因,并制定了有效的预防措施;仍有12.12%的农户发生不结茧情况,但没有人关注与解决。这说明云南各蚕区不同程度的不结茧情况,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能够制定有效预防措施的地区并不多。

1—相关部门已查明原因,但没办法预防;2—已引起 相关部门重视,但仍未查明原因;3—已查明原因, 并制定了有效的预防措施;4—没有人关注。图9 主管部门对发生“不结茧蚕”情况的重视程度

2.4 农户对降低蚕桑产业风险的政策与技术期望

蚕农对政府的政策期望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139户农户中,有79.14%的农户认为政府应该出台政策稳定蚕茧价格,实行保护价收购;有57.55%的农户认为要加快更新蚕、桑品种;有55.4%的农户需要提供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有52.52%的农户期望政府加强蚕区大环境农药使用监管;有46.04%的农户期望政府将蚕业风险损失纳入农业保险范畴。同时,农户对防范种桑养蚕风险和促进蚕桑产业发展还提出了其它政策期望,如期望有效监管龙头企业、提高蚕桑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蚕药品质、规范蚕药市场、控制蚕区周围企业污染物排放量、期望政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等。

3 小结与讨论

云南省地形特征为“坝子”山间盆地、高山(本次未有调查农户)、“阶梯式”高山、微丘陵、炎热河谷5大地形,蚕桑产业主要分布在地形为“坝子”山间盆地和“阶梯式”高山的区域。云南省蚕桑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产业的综合效应已获得业界及蚕农的普遍认同。调查结果显示,在云南蚕区有90.65%的蚕农愿意继续种桑养蚕,而扩大饲养规模意愿并不强烈,有9.35%的农户对养蚕持消极观望态度。因此,云南蚕区的蚕桑产业规模短期内会比较稳定,不会有太大变动。茧价下跌产生的市场风险,生态环境恶化及蚕桑病虫害产生的自然风险,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的劳动力匮乏,是影响云南地区蚕农种桑养蚕积极性和制约云南省蚕桑产业规模的主要因素。

在5种地形中,处于“坝子”山间盆地的农户种桑养蚕面临的风险最高,而坝区养蚕的农药中毒是造成风险的主要因素。在实地访问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地势平坦的坝子老蚕区,大部分在发展大棚蔬菜和水果等高效农业,由于这一类作物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使用频率过高,导致周边大部分养蚕户或多或少发生过农药中毒情况,而云南省的原种繁育基地和原蚕区,大多集中在桑园连片的“坝子”山间盆地,所以,“坝子”山间盆地由于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蚕区环境恶化,或将成为影响云南省蚕种安全生产的巨大风险和隐患。另外,在自然气候灾害产生的风险中,李建琴等[7]在2013年的调查结果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导致的风险最大,但本调研结果认为生态环境恶化和干旱风险更大。出现研究结果不一样的原因可能是李建琴的调查范围、调查时间和选择样本与本研究不一样所致。

通过对云南省蚕农所面临的蚕业风险调查,发现云南省蚕桑产业面临着蚕区生态环境恶化、农药中毒和不结茧情况频发、桑蚕病虫害未能有效遏制、劳动力不足、蚕种繁育风险高、农户生产积极性减弱等突出问题。经过对调查结果分析,认为要降低云南省蚕桑生产风险,让云南省蚕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针对处于“坝子”山间盆地的蚕区,政府主管部门应进行产业统一规划,科学布局栽桑养蚕与其它种植业。其次,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科研院所应扩大科技帮扶范围,着重于优良蚕品种选择、蚕桑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专技人员培训等工作。再次,处于“坝子”山间盆地的蚕种繁育区,应该适当向生态环境较好的半山和高山区转移,以应对坝区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风险。蚕农是从事蚕桑生产的主体,只有了解蚕农对蚕、桑品种的需求,防范蚕农面临的风险,解决蚕农种桑养蚕遇到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蚕桑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蚕区种桑养蚕蚕农
无人机替代蚕农“走山移蚕”
种桑养蚕产业化发展问题解析
探究种桑养蚕机械化发展及建议
“华康2号”在云南红河蚕区的试养与应用
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控体会
躲雨
种桑养蚕
当前农村种桑养蚕经济效益提升的方法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
原蚕区血液型脓病的防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