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我国柞蚕育种的成就
2022-12-07历红达杨立军周新峰许志刚雷润成石淑萍
历红达 何 龙 杨立军 周新峰 刘 勤 许志刚 雷润成 吴 迪 石淑萍
(1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凤城 118100; 2黑龙江省蚕蜂业发展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3呼伦贝尔市蚕业科学研究所,内蒙古扎兰屯 162650; 4阿荣旗柞蚕试验种场,内蒙古阿荣旗 162750; 5阿荣旗珍珠蚕种场,内蒙古阿荣旗 162750)
柞蚕业是有着2 000多年历史的传统特色产业,一直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2009年农业农村部调研数据显示,仅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内蒙古6个柞蚕主产省区就有柞林面积962.33万hm2,适宜养蚕的柞林面积394.43万hm2,常年实际利用的柞林面积89.33万hm2左右,占适宜养蚕柞林面积的22.6%,还有274.67万hm2的柞林可以开发为柞园。我国有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山东、河北、山西、湖北、四川、贵州等11个省150多个市(县)700多个乡(镇)共13万~14万户农户从事柞蚕生产[1]。“十二五”期间全国柞蚕茧年均产量达8.43万t,占世界柞蚕茧总产量的90%,年农业产值25亿~30亿元,柞蚕茧加工及综合利用产值180多亿元[2]。“十三五”期间全国柞蚕茧年均产量达8.75万t,年农业产值30亿元以上,柞蚕茧加工及综合利用产值200多亿元,其中2016年柞蚕茧年产量创历史最高的9.38万t。改革开放40年来,柞蚕茧产量由1978年的5.33万t到2020年的8.37万t也经历了波浪式增长的发展过程,但21世纪以来逐渐进入到基本稳定增长的良性发展阶段。在保证柞蚕茧总产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因素中,柞蚕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占50%以上,说明了柞蚕育种研究的重要性。本文对“十三五”期间全国育成的柞蚕品种进行归纳总结,并详尽介绍,以期有利于研究人员、推广人员及广大蚕民掌握其生产性能,对全国柞蚕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助力。
1 我国柞蚕品种选育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柞蚕新品种选育研究成就令人瞩目,系统、全面的育种基础理论研究为指导柞蚕育种实践提供了坚实支撑,一大批优良的柞蚕遗传资源被发掘和利用,提高了育种效率,新优良柞蚕品种的推广及应用提高了柞蚕茧的产量和质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世纪50年代,辽宁省选育出首批实用型柞蚕品种——青黄1号、青6号,随后山东省选育出青黄,吉林省选育出小黄皮,河南省选育出33、39等。20世纪60—70年代,辽宁省选育出三里丝、柞早1号,贵州省选育出101,河南省选育出豫早1号,黑龙江省选育出龙青1号。20世纪80—90年代,开展了特色品种选育,辽宁省选育出白茧1号、抗病2号(分别于1990年、1993年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奖),山东省选育出方山黄,吉林省选育出吉黄一化等[3]。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柞蚕育成品种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如辽宁省选育出高饲料效率兼大茧型品种大三元、8821、8822、9906、辽蚕582、辽蚕5821,抗逆性强的品种H8701、抗大,一化性品种833、932、早秋214、辽四、辽8、早秋212等,典型标记性状品种金凤[3];吉林省选育出大型茧系列品种选大2号、选大3号、选大4号等选大系列;内蒙古自治区选育出扎兰系列品种[3]和呼伦贝尔1号、大白1号、双丰1号、珍珠1号[4-5];黑龙江省选育出龙蚕系列——龙蚕1号、龙蚕2号、龙蚕3号;河南省选育出豫7号、豫大1号、豫杂5号[3];等等。这些柞蚕新品种的选育成功及利用,提高了柞蚕收蚁结茧率,实现了对有限的柞树资源的高效利用,保证了柞蚕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逐步使柞蚕产业发展成为生态友好型绿色特色产业。
2 “十三五”期间育成的柞蚕品种及性状
“十三五”期间,全国柞蚕科研教学单位通过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开展柞蚕品种区域共同鉴定工作,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共有10个品种通过区域共同鉴定。现将10个育成品种的来源、特征特性及适宜地区等介绍如下。
2.1 辽四
品种来源:2005年春,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利用上一年春季滞育的二化性大型茧品种9906的雄性个体与一化性品种四青杂交,经11年11代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青黄蚕血统。幼虫体背橄榄黄绿色,体侧浅鹦鹉绿色,各眠起蚕头部灰白色。蛹体多数黄褐色,少数黑褐色。茧米黄色。成虫雌蛾芒果棕色,雄蛾淡芒果棕色。实用孵化率97.48%,全茧量10.83 g,茧层率11.45%,收蚁结茧率35.70%,千粒茧质量10.67 kg,早秋饲养一化率稳定在95%以上。
适宜地区:适宜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二化一放地区应用。
2.2 辽8
品种来源:2005年春,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从883品种中选留千粒茧质量高的蛾区中的较大雌雄个体对号交配留种,经11年11代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青黄蚕血统。幼虫体背苹果绿色,体侧鹦鹉绿色,各眠起蚕头部灰白。蛹体黄褐色,间有黑褐色。茧米黄色偏白。成虫雌蛾桂皮棕色,雄蛾淡桂皮棕色。实用孵化率96.24%,全茧量10.91 g,茧层率11.59%,收蚁结茧率32.26%,千粒茧质量10.74 kg,早秋饲养一化率稳定在95%以上。
适宜地区:适宜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二化一放地区应用。
2.3 早秋212
品种来源:2011年,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以辽四、辽8和一化性品种883等5个品种组配9对组合进行杂交种的评价和筛选,并通过配合力测定确定辽四×辽8综合生产性能最优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青黄蚕血统。幼虫体背橄榄黄绿色,体侧鹦鹉绿色。茧灰褐偏白。成虫雌蛾桂皮棕色,雄蛾淡粽叶色。实用孵化率95.52%,全茧量10.78 g,茧层率11.23%,收蚁结茧率36.65%,千粒茧质量10.89 kg,早秋饲养一化率稳定在95%以上。
适宜地区:适宜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二化一放地区应用。
2.4 龙蚕3号
品种来源:2000年,黑龙江省蚕蜂业发展中心从黑龙江省宾县柞蚕科研基地保育的青黄1号选留千粒茧质量高的蛾区中较大的雌雄个体对号交配留种,通过系统选育法,历时18年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青黄蚕血统,二化性,4眠5龄。卵栗褐色,克卵粒数112粒,卵期发育有效积温120 ℃,实用孵化率95.35%。蚁蚕体黑色,头壳红褐色。5龄期蚕体背橄榄黄绿色,全龄经过 54 d 4 h,收蚁结茧率48.80%。茧偏大,象牙黄色,全茧量12.01 g,千粒茧质量12.01 kg,茧层量1.32 g,茧层率11.02%。雌茧长57.83 mm,茧幅30.98 mm;雄茧长49.59 mm,茧幅27.11 mm。蛹黑褐色,雌蛹体质量12.63 g、体长49.71 mm、体幅25.09 mm,雄蛹体质量8.75 g、体长42.45 mm、体幅21.30 mm。雌蛾体笋皮棕色,翅展159.03 mm;雄蛾体浅笋皮棕色,翅展150.11 mm。单蛾产卵量307粒。蚕体壮,食性强,易饲养,丰产性好。
适宜地区:适宜于黑龙江省等二化一放地区应用。
2.5 大白1号
品种来源:2001年,呼伦贝尔市蚕业科学研究所以青黄1号蚕茧中分离出的浅色茧个体为基础材料,采用系统分离和定向选择等育种方法,历经9年15代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蛹、丝兼用品种。青黄蚕血统,二化性,4眠5龄。卵壳乳白色,卵长2.8 mm,卵幅2.4 mm,卵厚2.2 mm。蚁蚕头壳赤褐色,体黑色。5龄蚕体背橄榄黄绿色,体侧浅鹦鹉绿色,气门上线油菜花黄色。雌蚕体长90.2 mm、体幅22.2 mm、体质量22.5 g,雄蚕体长77.6 mm、体幅21.2 mm、体质量20.3 g。茧白色,雌茧长51.44 mm、茧幅27.41 mm、全茧量12.8 g,雄茧长47.04 mm、茧幅24.84 mm、全茧量9.6 g。蛹黑棕色间有黄棕色,雌蛹长45.83 mm、蛹幅21.36 mm、体质量11.4 g,雄蛹长39.21 mm、蛹幅19.51 mm、体质量8.2 g。雌蛾芒果棕色,体长48 mm,体幅27 mm,翅展158 mm;雄蛾淡芒果棕色,体长36 mm,体幅23 mm,翅展142 mm。平均单蛾产卵量342粒,造卵数389粒,产出卵率87.9%。
适宜地区:适宜于内蒙古等二化一放地区应用[3]。
2.6 呼伦贝尔1号
品种来源:2001年,呼伦贝市蚕业科学研究所采用系统分离和杂交育种方法,历经18年,组配、选育成的柞蚕四元杂交新品种扎兰屯1号·青绿×黄安东·青黄1号。
特征特性:青黄蚕血统,二化性,4眠5龄,早熟。卵壳乳白色,卵粒较大。蚁蚕头壳红褐色,蚕体黑色;5龄蚕体背青黄色间有少数浅青绿色。蛾体槟榔棕色。小蚕发育齐,群集性强;大蚕食叶量大、食性强、抗病抗逆性强、易放养,5龄幼虫能抵御突发的低温(3~8 ℃)。发育整齐,营茧集中,茧层厚而硬,羽化齐,蛾健壮活泼,交配性能好,全龄经过48 d 6 h。
适宜地区:适宜于内蒙古、黑龙江省等二化一放地区应用[4]。
2.7 双丰1号
品种来源: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柞蚕实验种场采用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的柞蚕四元杂交新品种扎兰屯1号·黄安东×扎兰屯2号·青黄6号,命名为双丰1号。
特征特性:青黄蚕血统,二化性,4眠5龄。卵壳乳白色,卵长2.7 mm,卵幅2.3 mm,卵厚2.1 mm。蚁蚕头壳红褐色,体黑色。5龄蚕体背橄榄黄绿色,体侧芽绿色,气门上线油菜花黄色。雌蚕体长88.2 mm、体幅20.6 mm、体质量20.5 g,雄蚕体长75.6 mm、体幅20.2 mm、体质量18.3 g。茧白色,雌茧长51.25 mm、茧幅25.45 mm、体质量11.6 g,雄茧长45.24 mm、茧幅22.56 mm、体质量9.2 g。蛹黑棕色间有黄棕色,雌蛹长44.47 mm、蛹幅20.56 mm、体质量10.8 g,雄蛹长38.42 mm、蛹幅18.41 mm、体质量7.9 g。雌蛾芒果棕色,体长47 mm,体幅25 mm,翅展155 mm;雄蛾淡芒果棕色,体长34 mm,体幅21 mm,翅展140 mm。平均单蛾产卵量323粒,造卵数378粒,产出卵率85.45%。
适宜地区:适宜于内蒙古等二化一放地区应用。
2.8 珍珠1号
品种来源: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珍珠蚕种场选择扎兰屯1号、青黄6号、黄安东、青绿等品种,采用杂交育种方法,经过10余年,组配、选育成的柞蚕四元杂交新品种扎兰屯1号·青黄6号×黄安东·青绿,命名为珍珠1号。
特征特性:青黄蚕血统,二化性,4眠5龄。卵壳乳白色,卵长2.7 mm,卵幅2.3 mm,卵厚2.1 mm。蚁蚕头壳红褐色,体黑色。5龄期蚕体背橄榄黄绿色间有青绿色,体侧芽绿色或深青绿色,气门上线金黄色。雌蚕体长88.4 mm、体幅20.1 mm、体质量20.1 g,雄蚕体长76.5 mm、体幅20.1 mm、体质量17.3 g。茧褐色,雌茧长49.22 mm、茧幅25.42 mm、全茧量11.8 g,雄茧长46.04 mm、茧幅23.24 mm、全茧量9.2 g。蛹黑棕色间有黄棕色,雌蛹长44.13 mm、蛹幅20.38 mm、体质量10.6 g,雄蛹长38.11 mm、蛹幅17.54 mm、体质量8.0 g。雌蛾芒槟榔棕色,体长47.1 mm,体幅25.6 mm,翅展152 mm;雄蛾淡淡槟榔棕色,体长35.5 mm,体幅22.1 mm,翅展141.2 mm。平均单蛾产卵量312粒,造卵数358粒,产出卵率87.15%。
适宜地区:适宜于内蒙古等二化一放地区应用。
2.9 墨玉
品种来源:1998年,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以H8701和高饲料效率品种8822为亲本进行杂交育种,经22年44代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青黄蚕血统,二化性,4眠5龄。单蛾产卵量360粒,克卵粒数102粒。幼虫全龄经过春季55 d、秋季45 d。壮蚕体背为宝石绿色。茧棕色偏白,全茧量11.4 g,茧层量1.27 g,茧层率11.14%。雌茧长55.41 mm、茧幅30.00 mm,雄茧长49.57 mm、茧幅26.38 mm。蛹体褐色间有黄褐色,蛹期发育有效积温235 ℃。成虫体色棕红,前翅前缘脉呈黑紫色。雌蛾体长47.30 mm、体幅27.80 mm、翅展160.58 mm,雄蛾体长46.30 mm、体幅20.40 mm、翅展150.80 mm。幼虫发育齐速,营茧集中,抗病、抗逆性强。
适宜区域:适宜于辽宁、吉林及黑龙江等二化性地区应用。
2.10 辽蚕988
品种来源:2010年,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以墨玉和抗大为亲本,采用杂交育种方法,经10年20代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青黄蚕血统,二化性,4眠5龄。单蛾产卵量355粒,克卵粒数100粒。5龄壮蚕松绿色,成虫前翅前缘脉黑紫色,茧色棕色偏白。全茧量11.50 g,茧层量1.32 g,茧层率11.48%,茧丝长1 312.50 m,解舒率62.23%,鲜茧出丝率8.03%。幼虫发育齐速,营茧集中。
适宜区域:适宜于辽宁、吉林及黑龙江等二化性地区应用。
3 “十四五”期间柞蚕育种的方向
“十三五”期间,我国柞蚕育种工作者育成了又一批柞蚕实用品种,为我国柞蚕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十四五”期间,柞蚕育种工作者将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开展柞蚕种质资源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与利用价值研究,将常规的育种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重点开展“双适性”“多元化”柞蚕实用新品种的选育、繁育研究,力争实现育种技术及育成品种的新突破,为稳定柞蚕产业提供种质资源保障;同时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柞蚕遗传资源及功能基因资源进行挖掘与创新利用,开展柞蚕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不断丰富完善评价与鉴定方法,为柞蚕特异性状的利用奠定基础;加强柞蚕资源收集、保护、繁育保存体系建设,为保护柞蚕种业安全奠定坚实基础,进而结合良种繁育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保证单位面积产量与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