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风险导向审计的有效应用微探

2022-03-09熊国忠

管理学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国企内部控制

熊国忠

[关键词]国企;内部控制;风险导向审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F3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2)03-0049-03

因为市场经济形势变化较大,国企将面对更严峻的竞争形势,特别是石油领域,在新能源布局、国际能源形势波动的背景下,更需要采取措施提升竞争实力。同时,国企的资金结构比较复杂,复杂的投融资操作可能带来一些风险,需要开展良好的内部审计工作,以科学控制内部风险的出现。特别是当前形势下,企业受到贸易战、疫情和国内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业务领域上遇到更多的挑战。如何借助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内审的监督管理作用,以保证企业的良好安全开展,是新时期企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1]。文章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有效前移了审计关口,能够更加高效地识别、评估与应对风险。因此,国企管理人员要加快内部审计的转变步伐,强化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职能。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特点及作用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属于内部审计的一个发展阶段,也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主要方式,核心是对风险因素的关注。

该模式的特点,一是转变审计重心。传统审计模式的关注重点是审计测试,对于风险管理和评估工作不太重视,所以无法全面反映出国企发展过程中面对的风险问题,这就降低了内审报告的质量,无法发挥出内审工作的风险管理作用。而该模式下,国企更重视风险评估,在整个审计业务全过程中都融入了风险导向,从业务工作的每个环节关注风险的识别与评估,特别是关于战略目标的实现方面,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科学的防范机制,用于防控各类风险的发生。二是克服对实质性测试的依赖。传统的内审模式一般无法直接评估固定的风险因素,需要在实质性测试的操作下进行,这会增加审计人员的工作量,也无法保证审计效果。而该模式下是对国企的经营状况、经营环境等方面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调查和了解,展开分析和评估,然后制定审计方案。实质性测试手段只是作为这项工作的辅助,促使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得到提升[2]。

该模式的作用,首先是可以有效控制内控工作中的漏洞,减少违规行为的出现。因为国企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如果其中的员工特别是高层领导者出现违规行为,如贪污舞弊等,将自己的权力凌驾于内控工作之上,就会导致内审作用无法发挥。而该模式可以对内控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了解审计工作中的风险,确定重点审计领域的进行,实现对内部员工的监督,从而避免出现违规行为。其次是可以推动内控目标的实现,保证经营目标的达成。国企经营过程中本身存在着较多风险,为了保证将高风险领域列入关注重点,审计人员需要先进行风险评估。而应用该模式可以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合理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科学划分审计资源,实现全面高效的内部审计。最后是可以提高内控评价的效果。过去的审计模式属于一种事后反馈机制,所以工作成效容易流于形式。而该模式下,审计人员遵循“目标-风险-控制”的逻辑顺序,密切关注高风险领域,为管理层提供更加相关、贴合的风险信息,从而可以据此做出合理决策。

二、基于风险导向的企业内部审计优化原则

目前,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奉献意识较差。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风险因素,比如内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带来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专业水平的差异,以及主观判断和审计标准不同,使得审计人员可能给出不同的判断结果,进而带来风险;过程风险,在实际工作中,因为业务内容覆盖面广泛,涉及的部门较多,所以部分环节可能被审计人员忽略,不能对业务的全过程环节都进行审计,增加了过程性风险;审计方法选择不当带来的审计风险,有时审计人员选择的审计方法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匹配,导致审计结果不准确、不恰当;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主要是科技进步、市场环境突变、政策变动等因素带来的风险。虽然存在这些风险,但很多管理人员的内部审计风险意识水平不高,风险防范意识较差,所以对于客观存在的内审风险因素无法全面消除。管理人员只能通过合理的干预措施的应用,降低内审风险的发生。但工作中有部分管理人员对此不太重视,执行起来秉持粗放管理的态度,导致内审风险防范成效不良[3]。

二是審计资源分配不合理。审计人员对于国企的审计重点放在内部控制环节的审查方面,希望通过审查发现内控制度的不足,并追根溯源,进行改进。但这样无法对其他方面投入精力进行审计,考虑的方位和角度不全面,而且审计人员过于注重内部控制的细节问题,导致工作流程更加冗长且缺乏重点,可能出现对低风险审计过度或者对于高风险审计不足的现象,不利于审计资源的合理分配。

三是审计独立性不足。国企内审职能的发挥,需要建立在对内审部门和工作的独立性基础上,认识到其重要性。但目前来说,国企在领导层与审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上存在很大的不足,规划性不强,导致内审部门与一些部门混淆或依附在内控部门、监督部门之下开展工作,独立性不强,导致内审机构形同虚设,只对一些下级的部门实施监督措施,这就降低了审计的独立性和正确性,导致内部的一些审计人员不能客观进行审计,也不能准确对国企的本级机构进行合理评价和有效监督,无法发挥出既定的作用和效果[4]。

四是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国企中存在内部控制机制缺失、内部监督职能发挥不足、管理发展秩序性不强等问题,给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新的难题。审计风险识别机制不强,审计人员难以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也没有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所以审计风险极易出现;同时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机制也存在不足,在出现风险问题后不能及时应对,造成更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企依然不能认识到内部审计机构建立的重要性,依然忽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认为其可有可无,就会给审计工作的持续推进造成阻碍。另外,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责任意识不强,不能对审计问题和工作开展进行主动分析和创新,对于制度和程序的依赖性较强,灵活性不高,会影响到工作开展。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在《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提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关注组织风险,以风险为基础组织实施内部审计业务。这项规定就是要求内审人员,先对国企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然后按照评估结果,明确各个风险的状况、严重程度,选择与之对应的审计方法和资源配置,确定具体的审计目标和安排,实现对各个风险的合理控制。所以建立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体系有很大的可行性,并且具备多方面的必要性。首先,这是提高风险意识的必要手段,正是因为风险意识的缺乏,才導致审计风险的无法处理,而建立风险导向的内审机制,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重视审计风险的存在;其次,这是确定审计重点的有效手段,通过打造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寻找出国企中比较常发生、影响严重的风险点,然后将之作为审计重点,再通过风险识别和评估进一步强化审计重点和难点的准确性,提高内审工作的针对性;最后,这是合理分配审计资源的必然要求,国企内审工作效率需要与其进展相对应,国企本身规模较大,内审人员较少,难以保证工作效率,可能导致内审工作形式化,而风险导向模式的建立,则可以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资源的利用率,保证审计风险的科学排除。

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风险导向审计的具体应用

(一)完善审计制度体系

面对内审发展的新形势,需要对制度体系进行完善,打造良好环境,以提升审计效能。首先,国企需要在当前制度的支持下,针对内部审计的特征进行完善和优化,保证新制度满足内部审计的要求。通过制度的优化更好地约束内审行为,明确审计职责,从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推进。其次,注重转变传统审计思维,充分认识内部审计的内涵和本质,构建审计创新机制,为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最后,从内部审计的工作特点出发,建立起对应的审计工作机制,再配合制度的优化,提升审计效能。这样通过制度体系的建设和优化,有效预防内审风险的出现,使内部审计成为推动审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支撑[5]。

(二)强化内部审计意识

在新时期强化内审风险防范,首先要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强化审计意识,并提升业务能力。内审是一项复杂工作,而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内审带来新要求和新机遇,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内审的认识,强化行动和执行力,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夯实审计基础,从全局的角度统筹内部审计的发展。审计部门要注意提升领导层和内审人员的审计意识,认识到内审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在新时期出现的转变,掌握内审面对的方法和趋势的革新,并能通过自我学习适应这种形势。

(三)优化审计工作方法

国企要关注审计方法的优化和提升,建设大数据审计模式。业务活动要积极引进大数据审计工作方法和相应的工作工具,建立起大数据内审体系,实现内审信息化建设。审计机关还需要主动搭建联网审计平台,建立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内部审计数据采集机制,建立统一的收集标准,排除获取数据困难的问题。审计部门还需要完善审计数据接口标准,编制专业的审计数据收集和管理规划,并建立起规范化的审计数据库,统一电子数据的格式和内容,规范对其的存储和利用。审计人员要积极发挥智能化审计的作用,比如可以按照过往的工作经验和对审计规律的认识,针对固定领域的审计工作建立标准化模板,然后按照模板开展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还可以对客户数据进行分析,提升对客户业务的洞察能力。另外,还要逐渐扩大内部审计范围,不局限于财政数据,还有其他业务数据。借助联网审计平台的打造,实现财务和业务数据的收集、存放,并支持进行审计分析。借助先进软件和工具的使用,对审计分析方法进行创新,建立新的适用性强的模型,提高数据分析成效和准确性,更好地支持审计工作的开展,防范审计风险的出现。

(四)明确审计职能定位

国企管理人员要按照最新提出的内审工作规定,落实内部审计的多项职能,包括监督、评价、建议和咨询四重职能的发挥。管理人员需要明确审计工作的职能定位,在风险导向机制下,就是要对开展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准确识别、评估,明确风险因素的轻重缓急程度,据此进行分类管理,合理划分审计资源,跟踪进展全过程,将事后审计转变成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有效规避风险因素的发生,保证内审部门的独立性,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效性,同时保证内审工作的权威性。

(五)加快审计人才培养

国企还要重视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提升,建立长效化的培训机制,螺旋式提高专业水平,使他们的能力适应国企开展内审的要求。审计部门要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参与审计培训活动,一边学习和培训,一边考核和评估,相互作用,促进审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培养内审骨干。同时审计部门也要关注高水平的审计人才的引进,与现有的审计人员共同工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通过实践工作的开展提升内部审计水平。通过组织不同层次的培训活动,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打造出高水平的内审人才队伍。

四、结语

文章立足于对国企和风向导向审计的了解,总结国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探究在国企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建立风险导向模式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的优化和应用途径,以解决国企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审计模式落后、风险管理意识不足、审计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强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机制的开展落实,加强对国企审计风险的排除和规避,从而保证国企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逯涛.基于风险导向的企业内部审计研究[J].财讯,2021(22):125-126.

[2]曹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石油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04):112-113.

[3]李霞.基于风险导向的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探究[J].首席财务官,2021(02):214-215.

[4]蔡成武.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探讨——以志邦家居为例[J].财务管理研究,2021(07):40-44.

[5]杨洁,胡全子,卢潇,等.基于风险导向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分析[J].科学论坛,2018(34):286.

猜你喜欢

风险导向审计国企内部控制
浅谈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与思考
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财务舞弊审计中的应用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国企改革的困境及出路:基于动态关系治理的新视角
风险导向审计在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应用研究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浅析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