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及营养公选课对大学生运动营养知识认知及行为的影响
2022-03-09赵晓慧
赵晓慧
摘 要:目的:探讨大学运动及营养公选课开设及课程内容改革的必要性,评估营养/运动知识认知与行为间的相关关系,检测干预前后的身体质量指数(BMI)。方法:调研西安市15所高校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及课程内容。在运动及营养公选课干预前后做问卷调查。结果:8所(>50%)高校开设有相关公选课,内容以营养学为中心;干预后,运动及营养知识认知及行为显著性改善(P<0.05);营养/运动知识认知与行为显著性正相关(R=0.75,R=0.87);BMI轻微下降,与干预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需要开设运动及营养公选课,并改革其内容。
关键词:运动;营养;认知;行为;身体质量指数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discuss the necessity of setting up elective course exercise and nutrition in university and of the course content reform.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wareness of nutritional/exercise knowledge and behaviors. Body mass index (BMI) was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Methods: 15 universities in Xian were se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setting of related courses and the content.Students were detected by questionnaire pre- and post-intervention of exercise and nutrition. Results: 8 universities (>50%) offered related courses focused on nutrition knowledge. The awareness and behaviors of nutrition/exercis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the intervention(P<0.05).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existed between awareness of nutrition/exercise knowledge and behaviors (R=0.75, R=0.87). No significant but slight decrease was observed in BMI. Conclusion: It was necessary to implemented exercise and nutrition in university and to reform the content.
Keywords: exercise; nutrition; awareness; behavior; body mass index
生活方式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营养和运动行为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继而影响人们的健康。改善营养和运动行为对于预防肥胖、糖尿病等代谢失调性慢性疾病意义重大。本研究探讨在大学开设运动及营养公选课及课程内容改革的必要性,为增进大学生健康行为、继而改善健康提供理论支撑。
1 大学生运动及营养知识认知现状、运动及营养行为状况调查。
1.1 研究目的
以公共选修课为干预措施,从课程内容改革角度,探讨其对改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为大学开设相关课程提供理论支撑。
1.2 研究对象
选择西安市15所高校,调研其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及其内容。参加运动及营养课程学习的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共417名。
1.3 研究方法
1.3.1 干预措施
30学时运动及营养课程,内容包括3方面。①营养知识模块,主要包括营养素基本知识、能量、合理营养及食谱编制。②运动知识模块,主要包括运动生理学指标如心率、血压、准备活动、整理活动、主观疲劳感觉等在运动中的作用及意义;肌肉类型的概念、健康体适能各项的训练方法及原则等;运动解剖学如肌肉的物理特性及损伤的预防,骨骼的构成、年龄特点、退行性变化、骨质疏松及预防,运动中易损伤关节及其防护,运动中易损伤结构的保护及预防,人体各部主要肌肉的力量及伸展性锻炼方法等。③运动及营养知识应用模块。
1.3.2 问卷调查
据社会学制卷原则,参照相关研究、适应我国及学生的特征、并综合多年教学经验,设计《大学生运动与营养相关知识认知及行为调查问卷》。调查分3次进行,第1次和第2次调查相隔14 d。2次结果进行问卷的信效度检测,结果为0.81。第1次结果为基础值,第3次调查在公选课结束后进行,为干预后测试值。发出问卷417份,全部收回。剔除检测废卷7份,用于统计分析的有效问卷为410份,问卷有效率为98.32%。
在问卷结果评分有“是与否”问题,正确计1分,错误计0分;还有多个选项的问题,每个正确选项计1分,较高的得分表明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行为及习惯调查相关问题据中国膳食指南、膳食金字塔、膳食合理搭配及大众健身指南等的建议情况评分。
1.3.3 统计
利用STATA 16.0进行处理,数据以Mean±SEM表示。两次调查结果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值p<0.05时认为有显著性的差异,相关性分析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营养知识来源
对大学生运动/营养知识来源进行调研,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干预前主要来自各类媒体及家人等途径。在了解课程所教授的内容后,99.51%的同学建议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对于讲座,有46.10%的同学支持开设。
2.2 营养/运动与健康认知状况
对大学生营养/运动与健康认知状况进行调研,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干预前大学生对于健康、影响健康的因素、运动/营养与健康的关系有着清晰的认知,然而,对于亚健康、运动/营养相关的慢性病等问题认知不够清晰。干预后大学生理解了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与营养/运动的密切关系,以及久坐或不恰当的运动对自身健康的影响。总体来看,干预后大学生的营养/运动与健康认知状况显著性改善(p<0.05)。
2.3 营养知识认知现状及行为
对营养知识认知进行调研,结果见表3。对营养 营养行为/习惯进行调研,结果见表4。
由表3可知,干预前,大学生对于健康饮食模式有一定的基础性认识,对于营养过剩/缺乏的危害、标准体重、体重过轻及长期节食的危害有较清晰的认知,而对膳食指南及食物金字塔的了解有欠缺,不了解正确的三餐食物量分配,对膳食纤维的重要性、抗氧化的概念、基础代谢及能量相关知识等认知状况较差。干预后大学生营养知识的认知得分有显著性的改善(p<0.05)。
由表4可知,干预前大学生的营养行为和习惯较好,但是对于零食、水污染、食品卫生及食品安全相关问题,如碳酸饮料、煎炸食物及鱼禽蛋瘦肉摄入的营养习惯和行为有待于改善。干预后其营养行为/习惯有显著性的改善(p<0.05)。
2.4 运动知识认知及行为/习惯
对运动知识认知状况进行调研,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干预前大学生对于锻炼的重要性、有氧运动的作用有较清晰的认知;但对于适合各年龄的有氧运动、剧烈运动的危害、适合减重及心肺功能的运动形式、平衡及柔韧练习对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等运动知识认知状况较差。干预后大学生的运动知识认知状况显著性改善(p<0.05)。
对运动锻炼行为/习惯进行调研,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干预前大学生的锻炼行为/习惯较好,但是对于准备活动及整理活动不够重视,且由于锻炼知识认知状况的影响,对于运动锻炼次数、时间及强度等行为有待改善。干预后大学生运动运动行为/习惯有显著性改善(p<0.05)。
2.5 身体质量指数BMI调研结果
根据BMI评价标准,干预前体重超重或肥胖者94人(22.93%),体重不足者47人(11.46%)。干预后,平均BMI有所下降,超重和肥胖的人数有所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观察干预对BMI的影响,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身体质量指数干预前后对比如表7所示,大学生身体质量指数及其分布状况如图1所示。
2.6 营养/运动知识及行为/习惯的相关性分析
将营养/或运动行为/习惯得分作为因变量,营养/或运动知识认知作为自变量,使用简单线性回归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分别如图2、图3所示。营养知识认知与行为/习惯显著性相关(R=0.75,p<0.05)。运动知识认知与行为/习惯显著性相关(R=0.87,p<0.05)。
2.7 西安市15所高校相关课程开设状况
有8所高校开设有营养相关公选课,如营养与健康、食品营养与安全、化学与人类、食品營养学等。均将营养知识的传授作为重点。对运动理论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常见运动损伤知识等的讲解稍显不足。具体的相关性分析如图2和图3所示。
3 讨论
美国医学教育委员会营养研究学会建议,医学院校的营养课程(单独设课)教学学时不低于25 h。然而,仅有30%的医学院校将营养教育单独设课,营养教育总课时低于25 h。因此仅有14%的美国住院医生认为自己可以胜任患者的营养咨询工作[1]。国内从1995年专业调整到今天,大多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护理、全科医学和预防医学等专业中开展营养学教学。从2004年开始,部分医学院校开始开展非医学学位的营养学专业教育,但我国的营养人才缺口依然很大。人们很难依靠营养师、医生获取需要的健康相关知识。
食物和饮食模式等因素会影响心血管代谢指标,因此,各国膳食指南均以能达到既满足营养需要又免于罹患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需求为目的。大学生的运动营养知识主要来自于电视/广播/互联网、书籍/报纸/杂志、家人等各种途径。有同学据网络推荐餐单进行减重,结果危害到自身健康。长期在外就餐这些不良饮食习惯影响到大学生身体健康[2]。本实验表明大学生需要学习更专业更具体的营养/运动知识,且营养/运动知识认知和行为/习惯间有着显著性的相关关系。对于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的建议表明,99.51%的同学在干预后建议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说明大学生对于营养和运动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因此,不仅是医学院校,普通高校也应该整合相关专业的教师,通过公选课、讲座、线上教育等多种途径,将正确的营养和运动知识教授给学生,以使他们能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健康相关的营养和运动行为对于人们的健康非常重要,更多的健康行为会降低罹患肿瘤、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概率[3]。与肥胖密切相关的2型糖尿病的研究表明,到2030年,全世界患有2型糖尿病的人群估计会增加到4.39亿,且发展中国家患2型糖尿病的青中年人群的比例更高。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表明,到2030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可能会超过2.3千万。因此,大学生的健康行为改变刻不容缓。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具有积极的营养态度/或意识,态度积极,因此高校可采取各种干预措施来改善其营养行为。大学是从青少年进入成年的关键阶段,青少年经历着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身份的转变,同时也经历着生活方式的转变。本实验对营养行为和习惯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零食、水污染、食品卫生及食品安全相关问题,碳酸饮料、煎炸食物及鱼禽蛋瘦肉摄入的营养习惯和行为有待改善。对于运动行为及习惯的研究结果则说明,大学生对于准备活动及整理活动、运动锻炼次数、锻炼时间及锻炼强度等行为都有待改善。运动与营养的干预使调查对象的营养及运动行为发生了显著性改变。
对于与健康密切相关BMI的增加,18~35岁是一个关键阶段。平均而言,大学生在第一年的生活中会增加0.7~4.0 kg体重,这种增加可能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中继续。这可能与他们不良行为如过多摄入脂类食物,过少摄入水果、蔬菜、谷类食物及优质蛋白类食物、久坐行为的增加(打游戏、上网等)等密切相关[4]。本实验的干预时间4个月,共32个学时的教学,干预后学生的BMI指数均值稍有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
对西安市15所高校相关公选课的调研结果显示,超过50%的院校开设有相关的课程,教授的内容各有不同。综合来说,对营养知识的讲授较多,运动知识的讲授相对较少。目前的研究多聚焦于大学生的食品安全及行为、营养及运动知识及行为研究[5],涉及到运动与营养公选课具体教学内容的研究,但仍有待于补充,课程教授内容应满足指导学生日常饮食及运动的需求。
4 结论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运动/营养知识有待于加强,运动/营养行为需要改善。公选课教学的干预模式对于加强知识、改善行为有显著性的影响。建议各高校在考虑课程教授内容的基础上,开设相关课程。
参考文献
[1]SCHREIBER K R ,CUNNINGHAM F O.Nutrition education in the medical school curriculum: a review of the course content at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in Ireland-Bahrain[J].Irish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2015,185(4):853-856.
[2]KIM H J ,OH S Y ,CHOI D W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ating-out rate and BMI in Kore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9,16(17):3186.
[3]MARTEAU, THERESA M. Changing minds about changing behaviour[J].Lancet,2018,391(10116):116-117.
[4]HANSON A J ,KATTELMANN K K ,MCCORMACK L A, et al. Cooking and meal planning as predictors of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nd BMI in 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9,16(14):2462.
[5]王曉波.大学生科学体育锻炼知识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