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珠山遗址文化内涵及环境背景

2022-03-09张裕高云军冯春华

收藏与投资 2022年2期
关键词:古人类

张裕 高云军 冯春华

摘要:小珠山遗址位于大连市长海县广鹿岛的小珠山东坡,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典型的贝丘遗址,距今7 000~ 4 000年,共划分为五期文化。经过中国科学院研究所考古学者在1970年、2006年对小珠山遗址的两次挖掘,出土了大量陶器、贝壳、动物遗骸、植物孢粉种子。这些标本为研究小珠山遗址乃至辽东半岛南部地区的文化特点、文化发展、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演变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了解小珠山遗址文化内涵,本文初步探讨辽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古气候、古环境等。

关键词:小珠山遗址;贝丘遗址;古环境;古人类

小珠山遗址又名土珠子遗址,年代距今7 000~4 000年,是中国北方全新世中晚期新石器时代典型的贝丘遗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广鹿岛中部的吴家村西的小珠山东坡上,海拔20米,南北长100米,东西宽50米[1]。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小珠山遗址进行挖掘,将文化堆积分为下层、中层、上层3层。2006年,考古学者再次对小珠山遗址进行挖掘,将文化堆积细分为5层,对应小珠山一期文化至五期文化[2]。小珠山遗址的挖掘揭示了地层的叠压关系,也为辽东半岛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的研究提供了依据。遗址中保留有大量的石器、陶器、兽骨、贝壳、木炭、植物孢粉等。这些遗存标本为研究辽东地区新石器时代小珠山古人类文化发展、生存环境、食物来源及辽东半岛地区的气候环境提供了依据。该遗址为研究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史前人类的社会分工、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半岛经济模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3]。2013年,小珠山遗址被国务院评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小珠山遗址文化特征及内涵

本文主要依据2006—2009年的挖掘,凭借碳14测年技术和陶器、房址等文化特征,将小珠山文化分为五期,即小珠山一期文化至小珠山五期文化,以下为各期文化特征。

小珠山一期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4720—前4235年,包括遗址17个,例如柳条沟遗址、门后遗址、西沟遗址、平山乡遗址、文家屯遗址[2]。陶器以红棕色为主,材质以夹砂陶含大量滑石、云母,还有少量的黑陶、黄陶、褐陶等。陶器多为平底筒形罐,器形大,直口,器壁较厚。纹饰以压印纹为主,包括之字纹、波浪纹等[4]。一期石器以打制石英岩片较多,工具有刮削器、石球等,少量磨石盘、石刀。骨器有鹿骨、狗骨。房址以方形圓角半地穴为主,面积较小,有红烧土面和灶址,房角有祭祀狗骨架。

小珠山二期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4710—前4360年,二期文化较一期文化有较大的发展,遗址共有8个。陶器以夹砂灰褐陶为主,含少量滑石粉,形状以侈口深腹筒形罐居多,纹饰为刻划纹、戳印纹,制法为手制泥条盘筑[5]。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有石斧、石刀、石球等,骨器为骨锥等。房址为方形或椭圆形的半地穴式,居住面有踩踏的痕迹,多处经火烧并遗留大量木炭灰,出土遗物沿穴壁一周分布,证明古人类已经熟练掌握用火烤制陶器的技术[6]。

小珠山三期文化早段为公元前4535—前4360年,晚段为公元前3630—前3350年。三期遗址7个,还有吴家村遗址、东水口遗址、郭家村下层遗址等。陶器制法仍为手制,材质为夹细砂或夹砂红陶和红褐陶,含云母。器类以平底筒形罐为主,器形变小,折沿或卷沿,器壁薄[7]。纹饰主要为刻划纹,施加在口沿部分。石器以生产工具、狩猎工具、手工加工工具为主,器形主要有石锄、斧。骨器由鱼骨、兽骨制成,器形有骨针、锥等。居址数量较多,屋内发现较多柱洞,个别房间内分布有灶台,灰坑数量较少。

小珠山四期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址有9个,距今4 585~4 360年[2]。陶器多为夹砂黑褐陶,含云母。器类以平底罐为主,敛口,微鼓腹,器壁厚。纹饰多见附加堆纹、戳印纹、刻划纹等。该遗址以磨制和打制的石质生产工具为主。房址有圆形、椭圆形和圆角方形三种,三堂村一期遗址内发现有儿童墓葬[8]。

小珠山五期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4 300~4 100年[2]。陶器黑陶为主,褐陶次之,多夹砂或夹细砂,部分陶器含少量云母,部分黑陶有轮修痕迹且器表经磨光处理。鼓腹罐以折沿为主,发现较多双唇。纹饰以平行凹弦纹为主,存在部分素面陶。骨器发现较少;另外,在该遗址还发现有较多兽骨,有猪、鹿、狗、獐子等,以猪骨最多,还有大量贝壳和四片鲸鱼骨。房址为圆形或近圆形的半地穴式房屋,有门道、柱洞,部分房址内有灶址,四平山积石冢与文家屯积石冢普遍存在有中心墓的现象,说明已经有了森严的等级制度[9]。

小珠山一期至五期文化中的陶罐,其压印纹、平底、鼓腹、斜口等特征与沈阳新乐文化、内蒙古兴隆洼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的出土器具相似,说明辽南地区是新石器时代文化迁徙、交汇、冲突与融合的集中区域[10],这主要归因于辽南特殊的地理位置。辽南与山东半岛隔渤海相望,东北部与朝鲜半岛相接壤,北部与东北中部相连,扼守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二、动物所反映的古生态环境

继2006年对小珠山遗址进行挖掘后,2011年考古学者开始陆续进行对动物遗骸的鉴定与测年分析,划分动物遗骸的年代。这些动物包括扇贝、扁玉螺、青蛤、蛤仔、鲷鱼、狗、貉、熊、北海狮、斑海豹、牙獐、马鹿、梅花鹿、狍及大中小型鸟类、大型灵长类等,共计8纲20目33科73种[11]。前人对狗、猪、黄牛的判别研究结果表明,这三种动物为家畜,在小珠山文化一期就已经出现的家犬、家猪,可能在三期已被饲养,五期文化阶段开始饲养黄牛。动物考古学就是根据野生动物生态特征推测遗址附近自然环境。从动物考古角度结果看,有些动物生活在亚热带气候区域,也有些生活在温带气候区域。小珠山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反映了古生态环境下气候资源、水资源极为丰富。

三、植物所反映的古生态环境

根据气候、植物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古环境下反映的基本情况,20世纪80年代,学者按辽南全新世花粉的变化规律,划分了三个花粉带:下层为桦属花粉优势带,含有阔叶树花粉及木本花粉,其中榆属多于栎属;中层为阔叶树花粉带,还有榆属、椴属;上层为针阔叶树花粉混合带,阔叶树花粉减少,松属花粉增多[12]。三个花粉带反映了全新世三种植被的演替阶段。从桦木林到阔叶林,再到针叶林,与地层完全吻合。辽南全新世地层沉积物中保留了许多气候变化的痕迹,植物孢粉是古气候的良好标志,可以反映古气候的干湿、冷热程度。

四、环境背景变迁研究

根据不同地层的植物孢粉组合、出土的动物残骸及文化特征综合分析,小珠山遗址文化大致处于全新世中期,全新世气候变迁分为早、中、晚三期。相应气候变化趋势为温和干燥—暖热湿润—温暖湿润。

全新世早期距今10 000~8 000年,开始进入冰后期,气候转暖,不适合云杉林发育,阔叶树开始生长。当时辽南的气候相当于现今的辽西气候,属于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总体温和、干燥,此时小珠山文化还没有开始发展,但具备了气候转暖的有利条件。

全新世中期距今8 000~2 500年,此阶段前期是小珠山遺址文化发展由开始至鼎盛的时期。随着气候转暖,桦木林被桤树等阔叶树取代,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土壤发育完全。现今的阔叶树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此时是冰后期气候最适宜期,年平均气温约11 ℃,比现在高2 ℃左右。在这种气候条件下,辽南地区活跃着小珠山遗址下层、中层、上层文化。由于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相对上升,处于特殊地理位置的小珠山遗址的渔猎文化也快速发展,丰富的鱼骨、渔猎工具就是证明。随着后期气候转暖、技术的发展与其他文化的传入,小珠山遗址开始发展农耕文化,丰富了古人类的食物摄取面。丰富的动物、植物资源反映了小珠山遗址文化发展时期气候条件比较优越,适合人类生存发展,也说明了遗址文化发展与环境具有密切的关系,促成新石器文化发展达到高峰。该阶段后4 000年为小珠山遗址文化晚期,逐渐从新石器时代转入青铜时代,此时温度较前阶段有所降低,但湿度增大,人口密度也开始增多,生产工具增多,同时在新石器时代后期文化遗址中还发现大量的猪骨、狗骨,表明猪、狗已经被畜养[13],也表明原有的食物资源开始缺乏。在房屋建设方面,用草拌泥增加房屋御寒性,也体现了此时温度降低对古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新世晚期距今约2 500年,以针阔叶混交林为主。气候条件也比较接近现代,属于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北界,气候凉爽,后期稍干,此阶段气候冷暖、干湿有波动,但幅度不大。新石器文化也逐渐转为青铜文化,人类开始广泛使用青铜器,文字也逐渐发展成熟。

五、结语

各个时期自然环境的波动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也会对气候变化作出回应。我国五六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产生、发展、繁荣于更新世冰后期气候最适宜的时期。这也说明华夏祖先在经历晚更新世冰期严酷的气候条件后,积累了丰富的生存经验,能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培育、种植各种农作物,使我国成为世界农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作者简介

张裕,1998年4月生,女,黑龙江鸡西人,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环境考古学。

参考文献

[1]金英熙,贾笑冰.辽宁长海县小珠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9(5):16-25,I0001-I0002.

[2]张雪莲,金英熙,贾笑冰.辽宁长海小珠山遗址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J].考古,2016(5):110-120.

[3]汤卓炜.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地关系发展阶段的量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4]张翠敏.小珠山三期文化与双砣子一期文化再认识[J].北方文物,2012(4):19-27.

[5]徐峥晨,金英熙.小珠山二期文化相关遗存的关系[J].沧桑,2014(1):111-113.

[6]徐昭峰.后洼下层文化初步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18-126.

[7]徐昭峰,刘兆霖.小珠山三期文化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44-52.

[8]徐昭峰,尤彦婷.试论小珠山四期文化[J].考古,2019(10):75-85.

[9]李浩然.小珠山五期文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

[10]徐昭峰.辽东半岛南端考古学文化编年与谱系[J].考古学报,2019(2):143-162.

[11]吕鹏,贾笑冰,金英熙.人类行为还是环境变迁?—小珠山贝丘遗址动物考古学研究新思考[J].南方文物,2017(1):130,136-141.

[12]佚名.辽宁省南部一万年来自然环境的演变[J].中国科学,1977(6):603-614.

[13]戴晓兰.全新世以来辽东半岛南部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2336500783258

猜你喜欢

古人类
科学家发现14.6万年前的新人种
霍比特人之外还有小矮人吗?
枕上千秋
世界各地最早的古人类都是谁
万年“口香糖”保存人类祖先DNA
世界各地最早的古人类都是谁
山东省青州市南王孔发现古人类栖居洞穴遗址
“许昌人”遗址发现古人类肢骨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