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像祐唐寺创建讲堂碑看文物藏品的养护
2022-03-09刘斌
摘要:文物是人类历史活动遗留的文化财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为保证文物的科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文物的保护和保养工作应得到重视。只有避免人为因素、自然因素造成的隐患,提高文物保护和保养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的价值。本文结合盘山千像祐唐寺创建讲堂碑,简要地阐述了文物的保护和保养方法,希望能为文物保管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物保护;文物保养;石碑文物;文化价值
一、保护文物藏品应用的工作方法
(一)以预防为主,科学保养文物
文物保护应坚持预防性原则,确保风险因素被仔细排查。如果在出土前对文物保护不到位,在出土后又对文物缺少必要的保养,很容易使文物遭到破坏,影响文物品质。文物的价值在于其艺术美感、文化内涵及其所处时代的历史内容。文化内涵越丰富的文物,其艺术价值越高,越能对历史研究起到推动作用,如图一所示千像祐唐寺创建讲堂碑,发现于盘山千像寺遗址,辽统和五年(987年)立,全称“盘山千像祐唐寺创建讲堂碑”,习称“千像寺碑”“大辽碑”或“京东第一碑”,燕京军事判官李仲宣撰碑文,紫衣沙门德麟书写,潘延素、李绪刻字。碑通体为汉白玉,通高330厘米,宽96厘米,厚26厘米,属大中型碑刻,有碑头、碑身、碑座,规格完整。碑头为双龙盘曲,高92厘米,碑座出地面60厘米。全碑共1 600余字,其中碑额12字,首行三段上款56字,尾行两段下款37字,主文22行共1 267字,有2字残缺。碑文记述了蓟州和盘山的历史变化以及千像寺的创建过程,是研究盘山地区历史、地理、物产的重要史料。碑阴行书若干行,皆为捐修人题名,文字大都漫漶莫辨,但依然留下一些珍贵的职官名称资料。碑侧续刻重熙十五年(1046年)《祐唐寺创建讲堂碑侧记》,是妙化寺和千像寺解决土地纠纷的协议,记录了千像寺的四至。该碑由于文化内涵丰富,一经出土便轰动一时,迅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碑文的书法艺术,更被书法家们称为“天来之笔”。考古人员在发现该文物时,当即采取了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利用现代化仪器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然后作相应的防护,该碑因而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供更多的人观赏。基于该讲堂碑的文化价值,文物保护人员采用了科学的方法对该碑进行保养,通过采取以预防为主的保护措施,排查各种潜在的风险,进一步保障了文物的完整性,维持了文物本身的艺术性。
(二)保证文物原有与现有状态的一致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不仅体现在人民的劳动与生活上,也体现在各种艺术的创造上。文物的传承使历史可以被追溯,文物的存在使历史有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借由文物,现代人能深刻了解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掌握时代变迁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盘山佑唐寺创建讲堂碑铭文1 600余字,详细记录了盘山盛景和建寺过程。这段珍贵的碑文书法艺术价值极高,文字参差有序,刚劲俊秀。其内容是对当地历史的真实记录,极具考古和历史研究价值,被誉为“京东第一碑”。在对该碑进行保护时,工作人员坚持一致性原则,即保证该碑原有与现有状态的一致性,分析该碑的外形、材质,进而挖掘该碑的内在价值,运用不同的保管方法,使该碑得到应有的保护和修复。在千像祐唐寺创建讲堂碑出土后,工作人员立刻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全面检查,在确认其状态后,才着手进行入库、收藏、记录、归档,该过程中严禁外人进入,保证了该碑的安全。此后,文博工作人员又通过文物展览、保护性修复等,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该碑的文化内涵,提高了该碑的欣赏价值。
(三)做好出入库工作,保证文物安全
研究古代历史文化,不仅是回顾古代的历史事件,也是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找寻方向。文物的出土使人类文明更具文化气息,使历史文化发展更加充实。随着我国出土文物的增多,灿烂的中华文化有了更多的实物佐证,不仅能增强民族自信和归属感,还对当代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物出土不易,环境特殊,存在一些危险因素。工作稍有差池,势必会破坏文物的完整性。在文物出土后的各个阶段,风险隐患会对文物藏品的保存造成一定的困难,更有可能严重损害文物的文化内容。因此,排查风险因素和消除风险隐患是保护文物的基本前提。在保护千像祐唐寺创建讲堂碑时,工作人员坚持控制风险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和消除文物受损的可能性,加强对千像祐唐寺创建讲堂碑内外的检查,进行整顿和修复,确保文物安全和品质。首先,在千像祐唐寺创建讲堂碑出土时,工作人员先对该碑进行整体检查,确定其材质,评估文物的抗损能力;研究转移方法,选用合理的运输方式保证转移安全。其次,在库房选择上,工作人员建造专用库房,严格实行库藏管理,安装监控设备,防止该碑被盗,并采用轮流值班制,专人看管,确保万无一失。此外,在整个保管流程中库房内要求严禁烟火。
(四)做好文物收藏工作,保持文物清洁
清洁工作是文物收藏的重要环节。在对千像祐唐寺创建讲堂碑进行收藏时,工作人员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在千像祐唐寺创建讲堂碑入库前,对其充分研究,明确其时代背景。通过对该碑质地的研究,准备修复工作。待修复工作完成后,对该碑登记备案,入库收藏。第二,根据文物的艺术内涵、价值等级、质地情况、形状特征等因素进行编号,然后合理排架,规范取出与放入的工作流程,确保该碑在移动时不发生意外。第三,定期对千像祐唐寺创建讲堂碑的表面污垢进行清洁,结合该碑的质地,利用相应的工具和材料清洁该碑表面,使该碑远离脏污损害。
二、加强对文物藏品的管理和保养
(一)针对人为风险因素的管理措施
针对千像祐唐寺创建讲堂碑,工作人员加强对人为操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运送、取放、收藏工作有序开展。在运送方面,发挥包装的效用,如果包装不合理,很容易在运送过程中,使碑受到剧烈震荡造成断裂。在取放方面,工作人员先勘察取放该碑的路线,清除路面障碍,确保抬碑人员不受影响。如果在取放过程抬碑人员粗心大意,很容易使石碑坠地受损。因此,工作人员在整个取放过程中极其认真,保证了千像祐唐寺创建讲堂碑的安全。在收藏方面,工作人员在进行千像祐唐寺创建讲堂碑的入库登记后,定期对该碑进行检查和清洁,给予该碑更好的养护,保证其文化价值。
(二)针对自然风险因素的管理措施
针对石碑文物的管理,不仅要注意人为因素的破坏,还应注重自然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保护石碑文物过程中,有关人员需要从光线、温度、空气、虫害等角度出发,不断排除自然风险因素,从而提升石碑文物保管的质量和效率。首先,对出土的千像祐唐寺创建讲堂碑,最大的影响是阳光。由于该碑长埋地下,很久没有接触阳光。当受到阳光直射时,很容易对表面造成损害,而且在入库保管中,也需要避免阳光直射,尽量使用灯光进行照明,且电灯要远离该碑。其次,加强对库房内温度和湿度的调整。一般来说温度和湿度,会给保管石碑文物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控制不好,很容易使石碑文物受到破坏。因此,有关人员结合千像祐唐寺创建讲堂碑的质地情况和外界的自然条件,适当、适度地进行通风。再次,做好库房空气管理工作,确保空气质量达标。由于空气中的气体和灰尘会接触石碑文物的表面,一旦出现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势必会使石碑文物发生明显的物理或化學反应,影响石碑文物的整体性。因此,有关人员定期净化空气,提高了空气的质量。加强了对库房环境的检查,及时检查库房是否有虫害、鼠患等问题。通过做好通风工作,保证千像祐唐寺创建讲堂碑不发生霉变,又及时在适当位置洒杀虫剂,确保该碑不受虫害的侵袭。
三、结语
加强文物保护与保养,对挖掘文物价值有着积极的作用。为提升文物保护和保养效果,工作人员要在文物出土前后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文物的完整性,力求体现文物的文化价值,使文物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
刘斌,1974年7月生,男,汉族,天津人,中级,本科,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
参考文献
[1]刘兴贵.文物管理工作中藏品的保护与保养研究[J].当代旅游,2019(5):67.
[2]马丽双.关于文物管理工作中藏品的保护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287.
[3]马冉.文物管理工作中对于藏品的保护探析[J].明日风尚,2016(22):285.
196650078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