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同新荣区碓臼沟龙王庙壁画调查研究

2022-03-09麻慧

收藏与投资 2022年2期
关键词:调查研究壁画

摘要:碓臼沟龙王庙位于大同市新荣区西村乡碓臼沟村南部,现存清代壁画面积约28.72平方米。本文对碓臼沟龙王庙壁画的内容、病害、制作工艺及价值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揭示龙王庙龙王信仰背后的文化内涵,彰显碓臼沟龙王庙壁画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

关键词:龙王庙;壁画;调查研究

碓臼沟龙王庙位于大同市新荣区西村乡碓臼沟村南部,坐北朝南。东西约3.8米,南北约6.3米,占地面积约23.94平方米,清代建筑。碓臼沟龙王庙由龙王庙、戏台两部分组成,现只存龙王庙。庙面宽一间,进深四椽,五檩无廊式构架。现存清代壁画面积约28.72平方米。庙内东、西、北三壁均有壁画,内容为龙王故事。碓臼沟龙王庙壁画病害类型主要有颜料层脱落、裂隙、空鼓、泥渍等。碓臼沟龙王庙壁画为研究大同地区龙王庙壁画粉本、龙王信仰、民间绘画技艺及文物价值等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一、壁画布局与内容

大同地区的龙王庙大部分分布在村落中,受到农村经济条件限制,龙王庙基本上都是利用正殿的北、东、西三壁,通过绘画方式来表达对龙王及其辅助神布雨职司的想象,并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表现形式。这也是本次调查大同地区各县区大量龙王庙发现的规律,碓臼沟龙王庙也基本遵循这一规律。在碓臼沟龙王庙壁画中,整个布雨系统由三个层级组成。第一层级是管理层;第二层级为布雨实施者,这一部分的代表是五龙和有行云布雨能力的辅助神;第三层级为布雨行为的监督层,这个部分比较复杂,包括四值功曹、雨官及四目神。

北壁壁画宽2.9米,高2.2米。碓臼沟龙王庙北壁壁画所描绘的是所祀神灵的静态像,内容为《五龙圣母全图》。在整个壁画中,最显眼的龙母着凤冠霞帔,端坐正中。宝座后两侍女分立两侧,衬托出龙母的尊贵和无上,其他众神包括五位龙王分前后两排簇拥龙母。明显看出前排人物较大,为布雨集团的主要成员,后排人物较小,为布雨集团的辅助神。前排龙王家族的所有成员均为坐像,后排的雷公、电母、风伯等都是站像,这充分表现出等级差别,同时也说明他们是以配祀神出现的。此外后排还立有四值功曹、虹神、冰雹神等,这也基本反映了当地对以龙王为首的布雨集团的认知程度。

东壁壁画宽3.6米,高2.2米。东墙壁画曾经被白灰覆盖,现白灰剥落,造成画面颜料随之大面积脱落,但是从局部画面仍然可以看出该壁着意刻画的是五龙王率部下布雨的壮观场景,内容为《龙王出巡布雨图》,这与一般龙王庙的内容布局是一致的。画面左侧是水晶宫,可以看到龙母翘首以盼,后有侍女摇着芭蕉扇为龙母驱暑。前廊处有由侍女组成的乐队在欢送龙王们出巡布雨,画面中间部位为五位布雨龙王,很显然五位龙王是作为兴风布雨的主体神出现的。分布在龙王周围的辅助神有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四目神及督雨的四值功曹,他们也各显其能,各司其职,为龙王布雨助威。在壁画中央比较显眼的位置能看到有四个小鬼打扮的人抬着轿子,轿子里放着丝绸制的雨薄,有的壁畫中此处画的是御印,这些细节也反映了五龙布雨是受玉皇大帝之命,名正言顺,畅行无阻。

西壁壁画宽3.6米,高2.2米。与东墙相对,西壁上的《龙王得胜回宫图》则描绘龙王布雨后凯旋的宏大场面。画面右侧龙宫中端坐的龙母,正在翘首等待龙儿们的归来。壁画中骑马的官人模样的五神就是行云布雨的五龙,最上方抱着四值牌子的四值功曹的工作就是时时记录、提醒龙王们注意布雨时辰。四值功曹出现频率很低,几乎只有在龙王庙壁画中才能看到,这也反映出世俗社会对龙王布雨时辰的重视。壁画的上方可以看到一个手持宝瓶的孩童形象,他就是常说的虹童,也就是虹神,在龙王们布雨成功以后,他就会放出彩虹。在整个壁画的下方,依稀可以看出描绘的是人间的一派丰收景象,画面形象、生动、活泼地表现了人们久旱逢甘露的喜悦。对比东西两幅壁画,出现的人物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东壁壁画强调的是布雨场面,西壁表现的是成功布雨之后诸位布雨神灵的喜悦与从容,以及人们对他们布雨工作的肯定[1]。

二、壁画病害及形成原因

通过现场实地勘察,碓臼沟龙王庙壁画主要病害有颜料层脱落、泥渍、酥碱、空鼓、裂隙等,如图一至图四所示。形成这些病害的原因可能为:(1)颜料层脱落。壁画被白灰覆盖,在剥落白灰时,壁画颜料被一同剥落,导致壁画大面积脱落。另外,壁画颜料中的胶结材料老化,颜料之间及颜料层与地仗层之间黏结力减弱,也会导致颜料层脱落。(2)泥渍。由于屋顶年久失修、漏雨,导致壁画被泥渍污染。(3)酥碱。由于壁画常年淋雨,地仗层中存在的可溶盐在水的毛细作用下迁移,壁画地仗层在可溶盐“溶解—结晶—再溶解—再结晶”的反复作用下,出现酥松、解体和脱落。(4)裂隙和空鼓。因为壁画地仗层自身的变化而产生缝隙、错位或因地震、卸荷、不均匀沉降等因素的影响,使支撑体失稳,致使壁画地仗开裂或错位。地仗层空鼓病害多出现在裂隙两侧,造成壁画过渡层与支撑体的剥离。另外,地仗层与支撑体之间胶结材料的老化也是空鼓的重要原因,胶结材料老化使得地仗层与支撑体之间的黏结力丧失,地仗层进而与支撑体分离,但脱离部分的周边仍与支撑体相连。

三、壁画制作工艺分析

通过从裂缝对壁画背部地仗层的观察,发现有土坯砖,所以推测碓臼沟龙王庙壁画支撑体均为土坯砖墙。由壁画剖面显微分析结果可知,壁画的结构主要为地仗层(粗泥层、细泥层)、白粉层(底色层)、颜料层。其制作工艺是在支撑体上先抹粗泥层,待粗泥层稍干燥后,再抹细泥层,待其干透后涂刷白粉层,在白粉层上勾线、填彩作画。

地仗层下与支撑体黏结,上又是颜料层的载体,地仗层的性质是决定壁画能否长期保存的关键因素之一。泥土地仗层中使用含植物纤维的谷物秸秆、麻等为粗泥层,使用细麻、棉花等细纤维为细泥层。利用手持显微镜观察碓臼沟龙王庙壁画破损处的地仗层,可以清晰分辨地仗层的粗泥层和细泥层。粗泥层与细泥层的主要区别是黏土里加入的植物纤维不同。对残块进行剖面分析,发现壁画是在细泥层上涂刷了一层白粉层。

颜料层是壁画的精华,是壁画保护修复的关键所在。研究人员分别对红、蓝、绿、黄、黑、白等颜色的壁画颜料进行了取样,并对样品的成分利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碓臼沟龙王庙壁画使用的颜料也是传统的经常用到的矿物颜料,红色颜料为朱砂和铅丹的混合物,蓝色颜料为群青,绿色颜料为砷铜矿,黄色颜料为铅黄,黑色颜料为炭黑,白色颜料为钛白。

四、壁画所体现的文物价值

碓臼沟龙王庙壁画属于中国壁画三大类型中的寺观壁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壁画以其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环境艺术。壁画作为建筑的附属部分,不仅起美化和装饰的作用,它还对民众有宣传教义的功能。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碓臼沟龙王庙壁画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这些价值又是从壁画的技艺和赋存环境具体表现出来的。

(一)壁画技艺所体现的价值

碓臼沟龙王庙壁画虽然保存状况较差,但从局部可以看出壁画绘制精美,色彩以红、蓝、绿、黄、黑、白为主。整个画面线条流畅,色彩搭配合理,具有较高的民间艺术成就和粉本研究价值。

壁画的人物刻画比例合理,神形兼备,主次分明,既突出了主神,又照顾到了辅助神。从北壁画面可以看出,虽然篇幅有限,但通过人物大小能清晰体现主次等级。前排龙母、五位龙王及雨师等人物形象高大,神态生动,举止自然大方。后排四值功曹、雷公、电母等辅助神虽形象较小,但也能看清楚眉毛、须发,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画师高超的绘画技艺。同时,北壁主要人物的身上大量运用沥粉贴金工艺,至今仍然色泽鲜艳,凸显了他们身份的尊贵。

在着色上,碓臼沟龙王庙壁画注重冷暖搭配,以蓝、绿为主,红色次之,在整体色调较冷的大背景下,各幅壁画以众神衣服的暖色作调和,形成冷暖对比,产生了独特的美感[2]。碓臼沟龙王庙壁画为研究大同地区龙王庙壁画粉本、龙王信仰及民间绘画技艺等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从碓臼沟龙王庙壁画的制作来看,它完全符合典型寺观壁画的制作工艺,无论是在绘画的颜料方面,还是在壁画的结构方面,都可以说是传统工艺制作壁画的典范。因此,研究碓臼沟龙王庙壁画的制作工艺,对研究大同地区壁画制作工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壁画赋存环境所体现的价值

从壁画的赋存环境来看,碓臼沟龙王庙壁画也非常具有特点。大同新荣区地处北接蒙古大草原的黄土高原盆地中,常年多风,昼夜温差明显,且降雨量和降雪量波动较大,从而使四季之间的温度变化也非常大[3]。在这样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碓臼沟龙王庙的壁画整体保存得比较完整,相对来说病害较少,这对研究本地区及具有相似气候条件的地区的壁画保护来说,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麻慧,1983年生,山西大同人,文博馆员,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彩塑壁画研究保护。

参考文献

[1]苑利.华北地区龙王庙壁画中神灵世界的组织结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43-147.

[2]徐建中.怀安张家屯龙王庙清代壁画[J].文物春秋,2014(1):2,38-40.

[3]邓星亮,尹刚.大同观音堂壁画[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39-48.

2956500783290

猜你喜欢

调查研究壁画
敦煌壁画里的“养生秘诀”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三观壁画
“反美”壁画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飞蛾”修复壁画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