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2022-03-09吕军民

文理导航 2022年3期
关键词:需求生活情境预设

吕军民

【摘  要】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就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一样,两者缺一不可,两者和谐发展才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前做到充足的预设,才会有生成精彩的必然性,而新的生成又能使预设向更深层次纵向发展。

【关键词】生活情境;已知;未知;生成;需求;探究;随机错误

新课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两者,它们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充足预设是精彩生成的基础,精彩生成又是充分预设的升华。同时,教师课前的预设与学生课中的生成又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体,我们数学教师如何做到对课前的“预设”充足而不机械呆板化,让课堂中的“生成”展示出多元化而有层次性,让两者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呢?下面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教学为例进行研究。

一、课前充足预设——多元化生成的起点

教师所有预设课堂教学环节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有所生成和收获,这里的生成包括对知识、技能等过程的生成与结论的生成,而不是单一的知识结论的生成。因此,教师在课前的预设尤为重要,教师只有做足做好课前预设准备工作,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过程中有精彩表现。因此,课前充足的预设能为数学课堂的精彩生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课前设计预设教学环节时必须考虑覆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进程、教学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体现经历、体验、探究的数学教学的核心。

(一)结合“生活情境”来预设

联系生活情境进行学习,是数学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时,预设学生课前预习准备环节,首先让学生准备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包装盒作为教具,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做好课前操作,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上自由操作、感知,多数学生会探究面方面的知识,少数学生会研究棱方面知识,个别学生还会探究展开图的组合规律的知识。这样的预设能为学生生成各自不同的知识和能力,为课堂最终生成作准备。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充满生活气息,能使原本机械的预习成为充满灵性的活动,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结合学生的“已知、未知”来预设

我们教学时始终要遵循“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一教学理念。在进行数学课堂预设的时候,我们应重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此,教师不但要在预设时考虑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意学生反馈的“未知”,预设教学方案设计时要有“灵活机动环节”,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究留出时间与空间。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时,在讲解展开长方体图面的特征规律环节,教学预设目标:运用立体图形转化平面图形思想,通过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展开图中面、棱、顶点的相关规律。从学生已知上一节课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已知特征出发,但未知展开图中已学的特征有的已经转化成平面图另一面貌的出现,这要求我们预设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所以预设小组自主操作环节,这样通过学生自己从感知到感悟;从经历到体验,再到探究得出完整的数学活动型知识的构建,可以让学生将已知的立体图特征和未知的平面展开图联系起来,在空间想像中畅游,自主生成规律。

(三)结合“新生成”来预设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精彩的生成来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不光要去精心备课,充分预设课堂教学的目标、重难点,还要考虑预设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随机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及时对刚生成新知识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处理,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生成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可以通过分析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能力。具体教学设计时还是要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用环环相扣的预设为学生不断的新生成服务,这时的预设要尽量做到:设计巧妙,在不断的预设问题环节中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生成新知识技能。

教师在教学预设设计时灵用教材,尽可能想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成知识生成的网络,做到环节中有“料”,使课堂教学各环节环环相扣,从而巧妙引导学生发散学习思维,能使课堂教学走向成功。

二、课堂精彩生成-----充分预设灵动升华

展开图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是灵活多变的,最吸引学生的当然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精心策划,预设符合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的核心理念方案,最终让预设活动环节升华成学生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同时,我们课前预设方案并不等于“闭门造车”,否则就违反了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新课程教学中充分的预设和动态的生成实际上是矛盾的统一體,我们要在充分的预设中设计动态生成目标,在动态生成中形成开放性、灵活性。

(一)“生成”在学生的需求中

课堂教学的内在动力与真正价值在于教学的主体学生的需求。因此,在课前预设教案和课上实施预案的环节中,需要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对实际教学的需求是课堂教学预设的“根本”,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和处理。课前预设设计时心中装有学生:学生在这节课上到底想要得到什么;上课环节预设的时候能从学生角度想想,他们知道些什么,能够生成些什么,如何构成完整的知识技能体系;教师究竟该怎样“引”——怎样预设更多的“兴趣点”,能真正把教学放在学生的身上。

(二)“生成”在尝试和探究的活动中

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和探究活动来培养自己的知识技能。因为只有学生自己经历感知、操作、感悟得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永记于心。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开头的教学中,教师预设了封闭长方体包装盒剪开的环节,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剪了几剪刀才把长方体展开的?怎样解释理由?或许学生在剪的过程中对这个很简单的问题并没有关注,一开始,对着已剪开的展开图,学生会胡乱猜测剪次数和剪的棱的名称。教师可设计引导预设方案:想想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清楚知道次数?学生会说出还原成立体长方体进行观察,最后通过他们自己操作,由展开的平面图形再恢复到立体的长方体,尝试观察感知各种各样的情况,来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很快感悟到“剪了7剪刀”的知识点,但对于为什么并不能形“剪了哪几条棱”的统一答案时,再预设让学生结合长方体棱的特征来思考时,他们会恍然大悟,原来的12条棱相连的只剩下5条了,这可为之后教学展开图中棱的规律埋下埋笔。这样能有效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的知识生成、思维技能的形成。驾驶通过预设这样的探究环节,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共性的、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便能引发学生生成思考和讨论,生成感悟的精彩,构成知识体系。

设计预设探究活动时要注意:有时候教师为了探究活动能在课堂中的出现,常常出现太过形式化、目标化的“假”探究,这种探究设计会“主动”帮助学生预设好探究方案、目标、过程、结论,在真實的教学中会体现为:大部分学生在探究前就已经知道了结果。如果教师为了体现自己教学过程中有探究活动而如此设计,就会让学生失去“兴奋点”,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样就失去探究活动的生命力。所以,教师要灵动调整,活用教材,预设的探究方案要与学生新的生成有所冲突或偏差,进而引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三)“生成”在随机错误中

灵活适时地在课堂教学中调整预设,让学生在错误中生成新知识技能,能使学生的记忆更为深刻。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时,在学生已经掌握展开图面的完整规律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练习,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展开图,其中有一幅展开图符合面的所有特征,但剪开的对应的棱长度不相等,让学生判断这是不是长方体的展开图,学生根据面的规律能够很快找出解决的方法:标出六个面,说出相对的面不相邻的特征,所以大部分学生得出“该展开图能围成长方体”的错误结论。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随机错误资源,于是笔者抓住机会,调整预设方案,让学生先想象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再通过操作验证。在学生觉得能围成长方体,说好想法及理由后,先让学生在头脑中进行空间想象,想象各个面合起来形成立体图形的过程,有的学生发现了棱长的问题,最后动手操作,验证能不能围成长方体,在冲突中展开讨论,最后形成知识规律性共识:展开图不能只看面的规律,还要看棱的特征,剪开的对应的棱长度要相等才能合起来围成长方体。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展开图中面的规律的理解,也加强了学生对展开图中棱长规律的认识。这样适时调整原先的预设,形成环环相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环节,冲击学生的知识体系,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三、课后留有空间,预设生成和谐共存

本课的数学教具源于生活,充分利用各种包装盒,笔者预设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包装盒,促进学生生成在以后的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立体空间到平面图形的想像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在课后制作包装盒前预设好小组讨论制作的方案,形成一定的步骤,达成共识:

1.先参考生活中的包装盒,分析平面图各面、各棱的大小与位置关系,找出对应长方体各面的相应部分,度量各部分的尺寸,合理设计。2.把表面展开图复原为包装盒,观察它是如何折叠并粘到一起的,设计粘贴方案。3.根据作业要求画出本人的包装盒平面图设计方案。4.对比各自方的案,比较哪种设计方案最省原材料、最合理。5.调整各自的设计方案,最终制作出长方体。6.展示自己的长方体包装盒成果,进行评比。

这样的课后作业活动能够体现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操作:从模仿拆装长方体包装盒,体会出运用已学知识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再把平面图形通过折贴转化成立体图形,最后制作出精美的长方体包装盒。这个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能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总之,课前预设是引路,课堂生成是探索,课后运用是实践,精彩的生成离不开充足的预设,而充足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展示才能实现其价值,两者相辅相承。应对多变的预设和生成,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身智慧与教学应变能力,能在课堂教学中捕捉更多“非预设”生成,让新的预设绽放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因学生的生成而变得灵动、精彩。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斯苗儿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互动教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

[4]为这样的预设生成喝彩[M].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1263500783332

猜你喜欢

需求生活情境预设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