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项目”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高校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03-09陈小梅高玉娟颜兆轩

大学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课程考核项目驱动

陈小梅 高玉娟 颜兆轩

[摘 要]文章结合高校自然地理学科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编排、课堂互动形式设计、课外项目实践和课程考核等四个环节,构建了“课堂+项目”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同时,以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的基础课程——综合自然地理学为教学案例,探讨“课堂+项目”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高校自然地理学科中的应用。实践表明“课堂+项目”研究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知识应用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项目驱动;课程考核;自然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1-0067-03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与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1],是一门理论与应用并举的两栖学科。学生能将课程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是自然地理学的教学目标之一。研究型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改变 “教”与“学”的关系,转向“导”与“研”的形式[2]。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知识应用能力,是达成高校自然地理学科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据此,本文将自然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与项目实践相结合,构建“课堂+项目”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以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为例,探讨研究型教学在高校自然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堂+项目”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基于不同的学科,教师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解也不一致。但无论哪种形式,教学实践者都认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开展要围绕“课堂”和“实践”两个环节,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而如何将“课堂”与“实践”有效结合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关键。目前,学生项目是实现“课堂”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方式之一,不少教育实践者也力推项目驱动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3]。

“课堂+项目”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教学和学生项目实践相结合,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将课程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该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探索式课堂互动形式,即在项目驱动下,师生互动由“教”与“学”的形式向“导”与“研”的形式转变,建立“合作”式师生互动关系。同时,在课程考核评价中将与项目相关的成果(如立项书、研究报告和论文等)列入考核指标,激励学生参与并完成项目。

二、“课堂+项目”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结合自然地理学科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本文将从课程教学内容、课堂互动环节、课外项目实践和课程考核等四个方面来构建“课堂+项目”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见图1)。

(一)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项目的兴趣

课堂仍然是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行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编排是“课堂+项目”研究型教学模式开展的第一步。目前,自然地理学科的主流教材注重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但不会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剖析。“课堂+项目”研究型教学模式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编排上突破自然地理学科教材的局限,在保证地理学知识体系完整的基础上,还要巧妙、合理地融入前沿性、研究性和热点材料。自然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增强学生地理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程的知识点,激发学生探索“人地关系”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自然地理相关方向的项目选题。

(二)建立探索式课堂互动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项目选题与方案设计

“课堂+项目”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课堂师生互动环节是学生从“学”转向“研”的重要一步,是学生主动发现自然地理学科相关研究问题,进行科学选题和研究方案制订的过程。“课堂+项目”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改变“教师主动提问、学生被动回答”的传统课堂师生互动形式,要求教师对前沿性、研究性和热门现象的自然地理材料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结合已掌握知识点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回答问题,建立探索式的师生课堂互动模式。在课堂互动过程中不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根据材料和讲解内容向教师与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师生对自然地理学科的相关研究性问题进行讨论。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回应学生的问题,掌握学生对地理学知识领会和应用的情况,鼓励学生将课堂教学内容引申到实际的自然地理问题中,进行科学合理的项目选题和研究方案设计。学生在互动环节应主动地思考,懂得与身边的地理问题相联系,提升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自然地理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把拟定的选题和研究方案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再由师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完善。“课堂+项目”研究型教学模式把课堂上师生“教”与“学”的互动形式变成师生“共研”形式。

(三)指导项目实践,验证研究方案

项目的顺利开展是“课堂+项目”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而良好的实践平台是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任课教师应结合学生感兴趣和拟定的自然地理选题,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等不同级别的自然地理科研立项和学科竞赛,做到真正以项目为驱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地理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和验证方案,让学生真正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对学生项目的指导工作不能随着课堂教学和考核的结束而终止,而是要保证学生项目顺利完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组织学生进行项目的成果提炼和发表,以引领期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项目的开展过程也是教师从“教”转向“导”、学生从“学”转向“研”、师生关系从“教学”转向“合作”的实践过程[2]。

(四)采用多元化、过程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指导项目成果撰写

“课堂+项目”研究型教学模式不仅要考查学生对自然地理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查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分析和解决自然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考核评价中除了包括纸质试卷,还应将与项目相关的成果(如项目立项书、研究报告和论文等)列入考核指标,同时考查课堂互动和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考核成绩应由“試卷+课堂表现+项目实践”等三部分构成,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4]。同时,考试命题形式要多样化,合理安排识记型、理解型和应用型试题的比例,可以较科学地考查学生运用自然地理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项目”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本文以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基础课程——综合自然地理学为教学案例,将“课堂+项目”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于该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中。

(一)60%的课堂教学内容紧扣教材,40%的课堂教学内容围绕研究热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从整体上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关系的课程。学生具备整体性的视角和综合思维能力是该门课的重要教学目标。目前高校主要使用的教材是蔡运龙编著的第三版《综合自然地理学》,该教材较完整地阐述了地球表层系统和土地系统等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构建良好,但对于近年来自然地理学研究热点的案例展示较少。因此,在该门课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上,我们将60%左右的课堂教学内容紧扣教材,保证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40%左右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分析典型案例、时事材料和研究热点,特别是近5年来在国内外地理学主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程的知识点,激发学生探索“人地关系”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自然地理相关方向的项目选题。

例如,在课程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内容的编排中,笔者不仅讲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发展过程、组成、结构和表现等基础知识,还引入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变化、甘肃月牙泉管理、化学计量特征和城市森林群落结构分析等近5年来研究热点和典型案例。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地球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区域、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等知识点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兴趣。授课结束后,部分学生表示对“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某一区域某一要素环境污染与防治”这个研究方向很感兴趣,认为这节课给他们带来了探索自然的新视角。

(二)围绕案例,进行探索式教学互动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科的后修课程,学生已经完成了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在教学互动中的材料展示环节,可适当编排和展示一些较有深度的典型案例、时事和研究热点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主动去寻找问题和寻找答案。在互动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反应对材料进行适当解读和引申,促进学生进行深度讨论,有利于项目的选题和研究方案设计。

例如,在课程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授课过程中,笔者引出“2019年澳洲大火”“2020年1月份新西兰南岛约瑟夫冰河附近的焦糖景象”资料,并把澳洲与新西兰区位图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去阅读和讨论这三份材料。学生很快就提出了两个问题——新西兰南岛约瑟夫冰河附近的冰川为什么会变颜色?澳洲大火通过什么途径来影响新西兰?同时,学生也立刻根据区位图并结合大气环流进行分析,主动寻找答案。教师在学生的第一轮提问和回答后,总结答案,并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深度提出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澳洲大火会加速约瑟夫冰雪融化吗?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由于这个问题是具有探索性的,目前没有明确答案,且课堂时间有限,笔者就鼓励学生课后通过查阅更多关于“冰川融化”和“澳洲大火”的资料来寻找答案。最后,笔者总结知识点“一个区域的环境变化可能会导致其他区域发生相应的变化”,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类似现象,确定项目选题。部分学生就以广东省的粤东和粤西为研究区域,拟分析近年来两个区域的大气污染时空规律。

(三)融合各级学生科技项目,创造良好的实践平台

根据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课程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选题,组织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院级的地理新探索和建通杯等科技项目,以及参加各类挑战杯和中国地理展示大赛等学科竞赛,以期在项目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研究方案设计、实践和评价分析能力,从而达到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提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的目的。我们对“课堂+项目”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发现此研究型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对“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元,提出“城市化对珠江三角洲森林影响”的研究选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设计研究方案,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进行实地调查、土壤样品采集和测定,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完成创新训练项目的中期研究和结题,并撰写和发表了相关的科研论文。通过项目实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真正做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还培养了学生创新、严谨求实和协作的科研精神。

(四)项目实施效果列入考核成绩,知识应用型试题比例占50%左右

综合自然地理学这门课程的考核应注重多元化和过程化,应加入和项目相关的成果(如立项书、研究报告和论文等)考核指标。在2019—2020学年,该课程考核成绩由“试卷+课堂表现+项目/科技论文”三部分构成,其中期末试卷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课堂表现(互动环节的表现和出勤等)占总成绩的20%、项目/科技论文占总成绩的20%。在考试命题上,知识应用型试题比例占55%,材料分析题的比例提升至32%,通过学业评价方式和试卷结构的变化,来考查学生应用所学自然地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地理学问题的能力。项目相关成果的考查也使学生保持探索热情,是支持学生项目顺利完成的有效手段之一。

四、结语

自然地理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应用并举的两栖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紧扣课堂教学内容、课堂互动形式、课外项目实践和课程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形成的“课堂+项目”研究型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寻找问题,进行项目选题、研究方案设计与验证,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和进行地理学科素养培育。

[ 参 考 文 献 ]

[1] 何彤慧,李龙堂,陈晨.自然地理学教材体系的变动与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3(5):36-39.

[2] 马建峰,邓立治.大学本科研究型教学的三层次教学模式探讨[J].大学教育,2017(5):8-10.

[3] 牛坤,彭长根,周洲,等.“项目式”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GIS技术与应用》课程为例[J].教育教學论坛,2019(5):132-133.

[4] 赵志娟,项目驱动式教学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9(11):79-81.

[责任编辑:钟 岚]

1456500511389

猜你喜欢

研究型教学课程考核项目驱动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研究型教学设计的《国际金融》教学实践研究
现代计算流体力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形成性评价在高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考核中的应用策略
高校武术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课程设计研究
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考核模式因素分析研究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物联网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