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改进体系构建
——以宁波大学土木工程为例
2022-03-08张振文
张振文
(宁波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宁波大学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宁波 315211)
1 研究背景
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工程教育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协会)组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教育界学术专家和相关行业的技术专家,以该行业工程技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资格为要求,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认可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1]。
我国自2005年以来逐步开展专业认证工作,逐步构建完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并于2016年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实现本科工程教育授予学位国际互认重要目标。在此背景之下,按照国际工程师认证标准进行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国内工程教育发展,确保工程教育发展质量成为国内各大高校工程教育的重要工作。近年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受理申请专业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241 所普通高等学校1 353 个本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稳步推进的同时,“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也成为我国工程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工程教育认证办法》指出[2]:“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是,构建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由此可见,目前围绕工程教育认证的教育实践和改革的重点在于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为指导,建立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在对工程教育产出进行评价的基础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并实现不断提升。
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及持续改进机制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框架中处于核心位置,构建一个系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体系也已经成为我国工程教育界的共识[3-12]。但目前已报道的围绕毕业要求达成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多数更注重达成评价方法的系统化和机制化[3-8],对于将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有机结合持续改进构建一个人才培养保障闭环体系的研究尚不多见[9-12],且对闭环体系中持续改进的研究和实践尚不够重视。
结合自身实践,我们认为要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核心在于构建一个符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改进体系,并围绕该体系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体系。该体系建立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一致性要求的基础上,由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制、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和质量改进完善机制等部分构成的“内循环”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是整个人才培养持续改进“双循环”体系中的学生校内教育质量保障环节,为“双循环” 体系中其他环节的评价和持续改进提供基础依据,是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核心。
宁波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于2013年5月通过了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评估,2016年10月接受并通过了专业评估中期督察,2017年全面展开工程教育认证改革与实践,并于2019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我们在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围绕构建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改进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本文将具体阐述我们在构建这一体系过程中的原理和实践,希望可以为各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提供借鉴。
2 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改进体系构建原理
我们认为一个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体系,其本质在于利用持续改进机制将体系内包括各类主体和各种机制的所有要素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闭合循环,使得工程教育质量在这个闭合系统内形成持续改进的自我循环和不断提升的自我强化过程,也即构建一个图1所示的“双循环”体系。
图1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体系
上述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体系主要包括合理性评价改进体系、 培养目标达成评价改进体系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改进体系等几个部分。其中合理性评价改进体系的目标是结合学校实际、 人才培养情况与行业需求,系统评价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这一部分从系统层面确立了培养目标或专业教育产出[13]为导向,保证了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撑以及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持,在整个“双循环”体系内实现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合理性与一致性,是整个体系的基石。
在此基础上,通过课程体系将毕业要求分解到每一门课程的课程目标上,并由每一课程目标的达成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而课程目标达成的落脚点是学生课程学习成果。因此,围绕课程学习成果,构建一个符合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的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改进体系。在该体系框架内,各主体环节的质量责任人通过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以及包括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在内的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对课程体系合理性、课程教学质量(课程目标)以及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拟定相应改进措施,通过包括评价结果反馈和质量改进完善等在内的持续改进机制落实到相应的质量改进环节中,进而利用上述三个机制持续关注并有效促进教学成效改进,形成闭合的校内教育质量持续改进“内循环”系统。
综合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改进体系反馈的校内培养各环节的结果,结合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引进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等外部评价手段评价培养目标达成情况,分析结果并拟定改进措施,通过持续改进机制将改进措施落实到相应的校内培养环节,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内外“双循环”。
在“内循环”中,围绕课程质量(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和改进,结合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可以构建出一个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系统。但我们认为这一闭环不应该从毕业要求达成改进体系中提取或者割裂出来。首先,OBE 聚焦的是学生最终达成的顶峰成果而不是累计成果[14],学生某一次不成功并不影响其最终目标达成,因此我们认为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与持续改进,应该放在整体毕业要求达成的视角与目标下来完成,若将其自成一体,根据达成性评价要求,每一门课程目标必须全员达成,那就与顶峰成果的理念相悖了; 其次,OBE 强调教学的协同性[14],要求每一名承担相同毕业要求达成任务的教师协同设计和实施课程教学、评价与持续改进过程,而实现这一目标同样需要将课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闭环纳入毕业要求达成改进体系中协同运作,而不是自成一体。
3 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改进体系构建实践
3.1 组建专业督评工作小组
我们组建了以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为组长,学院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主任、专业负责人、系主任、各课程组组长等为组员,系务秘书为小组秘书的督评工作小组,并指定课程教学质量责任人是课程组组长,课程体系责任人是专业负责人、系主任和课程组长,专业培养方案责任人是专业负责人和系主任,教育教学资源责任人是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和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各环节质量责任人在督评小组领导下,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双循环”体系的整体运行,定期组织各环节的合理性评估和达成情况评价工作,整理撰写评估评价结果报告并向相应质量责任人反馈,监督持续改进工作的落实和日常教学监控工作的开展。
3.2 重构教学基层组织
从上文对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改进体系构建原理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使整个体系形成闭环持续运行的关键是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而这一关键的核心在于健全组织架构,明确质量责任主体,将涉及教学质量的全体教师纳入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的闭环中。同时,专业课程体系要改革以有效支撑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而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也需要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改革落实到每一门课程上。因此,我们认为落实持续改进机制首先需要根据改革后的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基层组织,打通评价结果反馈和质量改进完善的通道,将持续改进机制落到实处,进而实现课程体系、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一致性的持续改进。
OBE 理念的内涵强调了不同课程教学之间的协同效应,要求每一名承担课程教学的教师协同合作指导学生达成毕业要求,所以教学基层组织的建设也必须考虑到这种协同性要求与传统以孤立课程为基础的组织架构的本质区别,只有以协同性为基础改革教学基层组织,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闭环体系才能真正落地。
我们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线,按照核心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对负责课程教学的课程组进行了重组。例如,我们重组了“混凝土结构”课程组,在原先“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和“混凝土结构设计”两门课程任课教师的基础上,根据任课教师授课情况,优化课程组成员,实现将“结构力学”“建筑抗震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和“砌体结构”等课程纳入了课程组管理,由具备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课程组组长,负责课程建设和教师梯队培养,实现了课程组对课程体系内相关课程群的覆盖,保证不同课程间的协同培养,并通过教学基础组织落实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
3.3 各类机制建设
我们构建的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改进体系中,主要的机制包括了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 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持续改进机制等。在组建督评小组、改组教学基础组织、明确各环节质量责任人之后,上述机制就有了对应且清晰的组织架构来执行落实,体系的运转有了具体抓手。在体系的各个机制建设中,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和对工程教育认证理解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符合自身现状和学校特色的尝试。
例如,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是监控课程教学质量重要方面,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成效,缺乏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对毕业要求支撑情况的评价,因此我们通过将学院评教中的考察重点转移到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与毕业要求一致性情况以及OBE 理念的教学模式改革情况上,并鼓励学生在学评教时按照OBE 理念要求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把包括学院评教和学生评教的教学业绩考核与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整合起来,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并指定课程组组长为该环节质量责任人; 持续改进机制是保证质量保证体系形成闭合循环的核心机制,我们建立了以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和质量改进完善为主的持续改进机制,明确了督评工作小组、课程教学质量、课程体系、专业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资源等环节的质量标准、责任人及其责任范围,并以此覆盖教学质量保障全过程和参与教学活动的全体教师,切实推动“双循环”体系内持续改进的自我强化和良性循环。
4 结语
我们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框架下,基于原有专业教育质量监控机制,完善了组织架构,明确了质量标准和责任人,建立了各类关键机制,构建了符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双循环”闭环体系。该体系的核心是其中处于“内循环”的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改进体系,为“双循环”体系中其他环节的评价和持续改进提供基础依据,是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核心。然而,建立一个符合认证标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只是践行OBE 教育理念的开始,要实现在授课教师和课堂教学中全面推行“产出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变革,需要我们坚持不断的改进与努力。